我心目中的启明

我心目中的启明

出生在光绪、民国和共和国的县城人,很少有不知道启明的。启明这个名字是已故的李樵松取的,她以“早晨东方启明星”命名自己创办的女学堂。经过百多年的时光,启明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地名。

启明女校在鹤岭北麓。要说启明,还是先说说鹤岭和牧岭。

唐代元和四年(809),县城由中县坪下迁20里,“县治建于鹤岭之南”,这是清代同治《平江县志》所载。

鹤岭之前叫什么呢?清嘉庆《平江县志》曰:“牧岭,为县治后屏”,因县治在前,故俗名衙背岭。并称此岭“淑姿端正,佳气郁葱”。明代永乐年间,知县黄华在牧岭上建有牧爱堂。清雍正年间,知县李萃德又建岳笠亭。

最有名气的是清康熙初年知县许国璠建的“喜鹤亭”。当时,牧岭形态端庄,树繁林茂,郁郁葱葱,引来白鹤成百上千,在岭上筑巢繁衍。秋去春来,将雏飞鸣,依人饮啄。许公以为这是好的征兆,因而在岭建亭,曰:喜鹤亭,以志祥瑞。乾隆五年,知县谢仲坃因此岭有喜鹤亭而命名为鹤岭。

光阴似箭,一晃到了清朝光绪年间,二百多年前建的喜鹤亭早在同治年间列入古迹,但白鹤仍岁岁来巢,经久不衰。光绪三十三年(1907)春,李樵松留日归来后,亲眼见到国人文盲多,尤其是妇女入学无门。便提出要创办女校的主张,得到了丈夫凌容众的支持。于是,她将娘家留给自己的一千多亩田土变卖,作为办学经费,在甲山凌高根住宅办起了一所女学堂,并命名为“启明女学堂”。自己任学监,负责管理学校事务;凌容众任学董,负责对外联系。女校第一班只有七名学生。其中有李六如之妻李完英,李锐之母李淑,李昌鄂之母凌用仪,有台湾教授凌可之母高迪,凌尚武之母黄胄。学校在秋季还招收了工艺班。宣统元年,该校开办师范,招收了八名学生。翌年又在鲁家坪公屋开办女子实业传习所。民国元年,此所改为启明女子实业分校,李樵松兼任校长。

民国六年(1917),启明女学堂改名平江私立启明女子师范学校。由于学生增加,必须迁移校址。而鹤岭形态端庄,绿树成荫,百花吐艳,莺歌燕舞,鸟雀争鸣,正是建校的风水宝地。于是,启明便迁于鹤岭北麓。直至1950年启明师范并入平江县立初级中学(后名平江一中)。启明女校办学30多年,桃李满天下,其中著名烈士和知名人士胡筠、邱纪文、董纯、卢衡等女同志都是启明的优秀学生。

启明女校是我县第一所女子学校,名声远播。从迁入鹤岭开始,人们便渐渐地把鹤岭叫启明的岭上,启明由校名成了地名。

启明女校并入县立中学的天岳书院后,原校址为平江县第十九完小。我是1950年下学期进入该校读高小的。这个时候的学校和以前的一样。“启明女校”的校门还在。从大门进去后,从右手边上几级台阶,便是原启明女校的礼堂,左手边有一口井叫养福泉,井上有亭名“养福亭”。亭南往下走有一棵树龄上百年的大槐树,树周围约一米七八左右,树已空心,空间长出一棵榆树。因而叫做“槐抱榆”。在县城这树独一无二,成为启明的标志。此树 2015年还在。校园东北是粮仓叫“万担廒”。进校门直走约二十多步是一个大地坪,其面积比足球场大很多。地坪南面有一个约2米的高墈,墈上有一栋二层楼,是学校和教师的办公室。地坪南面有教室三间。东面也有一排教室。地坪东南角有沙坑和跑道。地坪西边的墈上,是教职工食堂。从这往岭上走,有一块平地,李樵松和凌容众的合葬墓就在这里。墓面向东边地坪,呈圆形,有围栏,全用石板铺面。李樵松与凌容众分别于1928年与1933年在长沙病逝,享年56岁与59岁。凌容众生前说过:“我一生不信风水迷信,生长在启明,死不离开启明,但愿早晚能听到学生的读书声。”根据他俩的遗愿,将他俩合葬在启明后山鹤岭上。其墓碑上刻着凌容众生前自撰的楹联:许国自同盟,以教育造共和,白首清贫贞素愿;盖棺有定论,于身世无渣滓,青山明月证灵魂。墓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毁。

启明的后山上,林密树茂,有松、樟、枫、芙蓉、绣球花树;灌木有杜鹃、桅子、继木、棕榈;花有月季、玫瑰、海棠、鸡冠花等等。岭上杂草很少,没见过蛇。显然是经过人工修整。岭上的阡陌小径,大都为素土,也有卵石铺成的,曲径通幽。

登上岭的最高处极目远眺,汨罗江南岸的宝塔历历在目。往东南眺望,鲁肃山上的天王庙,小天岳峰的祖师庙隐约可见。那个年代全城没有三层及以上的高楼,没有电杆、铁塔,映入眼帘的是蓝天白云,百鸟飞翔,连绵山岭,绿色树林及汨罗江上的白帆点点。大自然的风光,令人陶醉。

启明后山岭上的树木,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梧桐和枫树,它招来了成百上千的白鹤。秋天可以捡拾树上落下的梧桐籽和枫球。梧桐子用盐炒熟当果子吃;枫球用它煎水洗澡可祛风败毒,治疗皮肤发痒。岭上还有多棵板栗树。深秋时节,板栗球老了可自行爆裂,板栗子落在地上。课外活动时,我常去岭上拾板栗,运气好时是可捡到十几粒。

岭上还有一种灌木,我们叫它猴子树。用手轻轻触摸树干,其枝叶会微微抖动。另有一种草,在枝叶伸展的时候,你轻轻碰它一下,叶子便会缩卷蔫了。过几分钟枝叶又自然伸展开来,像少女一样害羞,故名含羞草。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学校社会活动较多。每逢节日,学校都开展各种活动。六一儿童节,十九完小就开展了 “捉战犯” “抓特务”活动,事先将“战犯”和“特务”(即日本和国民党反动派有名的战犯和美蒋派遣的特务)的名字写在硬纸牌上,放在树下、花丛、杂草和落叶中,让少年儿童去寻找。每寻到一个,便到领奖处领奖。奖品有文具、玩具和糖果。头脑灵活、眼明手快的可以“抓”到几个,每“抓”到一个,孩子们那高兴劲溢于言表。

每逢“五一”节、国庆节,县城各单位都要上街庆祝游行。除扭秧歌、打“霸王鞭”外,还演出活报剧。我们班排演了一个消除“五害”的节目。“五害”指的是苍蝇、蚊子、臭虫、跳蚤、白蛉子。我身体瘦小,扮演蚊子,还有一个比我矮小的扮演白蛉子。各种动物都有台词,在街头游行队伍中边走边演,街上观看的人很多。

在十九完小读书时,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是学生集合时要唱集合歌。集合歌词是:

集合、集合,亲爱的同学们快集合;

集合、集合,亲爱的同学们快集合;

敏捷,阿阿;迅速,阿阿。

敏捷,比音速还要快(这句词可能有出入),

迅速,如万丈光芒!

《集合歌》少年童声合唱起来,十分清脆悦耳、动听,既传递了集合信息,又体现了青少年的朝气蓬勃。在我的整个学生生涯中,仅在十九完小唱过。其词曲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学校创作的。

1954年9月,此处改为城西完小,但其校园没有变,仍是原启明女校的建筑和设施。1956年9月,城西学校并入“城北校”,1963-1964年,城关中学在此用过两年,后迁往首家坪。城北学校亦在此办过分校。

1949年7月18日平江解放以后,启明便成为县城重要大会和重大活动的场所。1949年7月25日开始,县委、县政府在这里办了四期新区干部训练班,每期15天,共培训了360名新干部。这些新干部一般是家庭出身好、有初中文化的青年,经过培训后,充实到县直单位和区乡政府。

是年11月15日,在启明召开群众大会,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晚上在学校礼堂演出了《兄妹开荒》等文艺节目。

1951年10月,这里召开了平江县首届农业劳模大会。当时因为人多,厨房、餐厅容纳不下,便在地坪北头搭起了临时炉灶。伙食很好,10人一席,摆在地坪里就餐。对农业生产成绩突出的给予了奖励。奖品为犁、耙、箱桶等大型农具,最突出的奖励耕牛。

1952年3月1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宋训令、韩在春和朝鲜人民军访华代表团金镯胄等同志到平江访问,在启明十九完小学校礼堂向县直机关干部作报告。当时听报告的人很多,门窗外都站满了人。最可爱的人代表和外国友人为何来到平江呢?这是因为平江是革命老区,又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举行起义的地方,同时,平江人张震、张平凯、喻缦云等一些将领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自解放以后的几年间,晚上启明的地坪里经常演出大型歌剧,如《白毛女》《刘胡兰》《穷人恨》《小放牛》等,都是由县城的教师排练演出的,不卖票,每晚都是满场。观众每人一条小凳子或席地而坐。这些戏对人的影响很深,尤其刘胡兰,很多看过后都能唱上几句。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崇拜英雄人物,刘胡兰、罗盛教、邱少云、保尔柯察金等,不像现在的青年追星族,崇拜一些唱歌的、演戏的。

1956年城西完小撤出启明后,这里成为大会场,实际上从解放初期开始,历届县人民代表大会都在这里举行。原来的县人民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一届,不像后来五年一届。学校撤走以后,原来的地坪建起了大会堂,两侧的教室东侧改建成饭厅和宿舍,西侧建成了多间住房,以供与会人员食宿。

1980年,我县在启明岭上建起了电视差转台,开始转播中央和省电视台的电视节目,直到开通有线电视才废止。

上世纪六十年代,启明正式成立县政府招待所,接待各种会议和县外来县城办事的人员。历届党代会、人大会、政协会议,全县国家干部大会、三级干部大会及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大会都在这里举行。一直至1983年10月1日人民影剧院建成后,县里一些重要会议才移至影剧院举行,但住宿和讨论仍在政府和县委招待所。上世纪九十年代,私营旅社和宾馆逐渐增多。为加强市场竞争力,建立了启明宾馆,将原住房重新改造装修,设备更新。并将万担廒拆除,建了房屋。还在岭上新建了几栋别墅,并建起了民族式的门楼,由开国中将刘志坚(平江人)题写了馆名。之后,又将原会场改成了大宴会厅,为婚庆喜宴提供了华丽场所,一时生意十分红火。2010年后,民营大酒店、宾馆如雨后春笋,且一个比一个豪华、气派,加上县城周边的各具特色的土菜馆暴起,启明宾馆生意每况日下,终于停业解体。

至于启明后岭上的白鹤,从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县城及周边树林、湿地减少,已很少见了。到九十年代,以往成千上万的麻雀列为“四害”之一,对其进行大剿灭,都没有除掉,为何这段时间麻雀绝迹,对我来说这是个谜。好在近几年绿化好了,树木多了,引来了外地的麻雀又在县城安家了。

2015年,经县委、政府决定,启明改建成文化广场。2016年动工修建,所有原建筑物除本世纪所建的职工宿舍楼和启明宾馆门楼外,全部拆除。岭下的大树暂时移栽到另处,待广场建成后再迁回。

整个文化广场占地27202.13米,比原来的景福坪还大5600平方米。广场分为文化广场休闲区、老年大学功能区、山体公园、室内门球场、街头小游园五大部分。

进入启明门楼后,映入眼帘的是文化休闲广场。这是一个偌大的广场,占地12988平方米。设有文化景墙、景观廊架、养生廊、树阵广场、景观绿池。广场底下设地下停车场,有停车位154个。北侧和东侧设进出口,停车十分方便,广场东北侧和南侧,立有卵石形铜铸浮雕共5处,分别再现了平江老县城明清和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的砚池巷、北街、铁炉巷、花溪巷、月池塘、大码头场景。如北街,呈现了晚清建筑风格的商铺,狭窄的街道上,有推土车的,拖板车的,骑三轮人力车的,还有磨剪刀、菜刀的,身着汉装,头系大布手巾,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月池塘的浮雕有解放初期的学宫、灵星门和月池历历在目,将一个热闹繁华的月池塘重新展现在人们眼前。浮雕大码头使人们联想起滔滔的汨罗江上,千舟竞发,百舸争流的动人情景。广场中,还有清代县治平面图的地雕,再现了清代县治的建筑布局。

广场上装有景观灯柱16个,布局合理,整齐美观。晚上灯光柔和,适宜人们晚间休闲。广场南端有高规格的室内门球场两个。四周有栏栅,顶棚很高,光线很好,空气流通,适合于老年人打球。广场西南,地面上刻有“毁家兴学,毅力热心;十年一致,举世罕见。”两行大字,点赞凌、李夫妇毁家兴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广场中央西侧,上九级台阶,建有启明女校旧址门亭。门额有红底黄字“启明女校旧址”,两旁有“容众一代,启明千秋”的门联。进门后有照墙,墙上有以当年女校礼堂为背景,反映女生活动的白石浮雕。墙南北有通往山体公园和老年大学的石阶。

进入山体公园,像进入森林。原启明女校的乔木,已长成参天大树,有雪松、樟树、枫树、梓树,不少上百龄的大树。依山就势,建设了多条登山石阶小道。往南上80多级石阶,到了凌容众、李樵松原来的墓地。现此地建立了两人的铜像,凌容众坐着,李樵松立在凌容众旁。面目慈祥,眼神犀利,像在聆听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从铜像平台往北上13级台阶,到鹤亭。此亭为6柱,飞檐,内设四排座位,前后皆可入亭。亭子简朴大方。鹤岭下面有象征性的养福泉井,井前有铜塑象,一男提着木桶,将刚从井中吊上来的水倒入盆中,一女正在井旁梳洗头发,形象十分逼真。

从铜像平台上24级台阶,到凌容众、李樵松夫妇纪念碑。此碑建立于2007年12月,2018年5月重立于此。此地是鹤岭的最高处,站在平台上可观览县城,向西望去,满目青山,重重叠叠,一片葱绿。向东望,则是高楼林立,鳞次栉比,一派大都市的繁华景象。

老年大学功能区仿晚清建筑,两栋楼房已经封顶,街头小游园位于北端,面积350平方米,正在建设中。

整个文化广场建设将现代建筑溶入了古代元素,巧妙地将现代文明和古代景观融为一体,既传承了启明和县城的历史文化,又彰显了现代科技的丰硕成果。

启明文化广场的建成,为老年人提供了锻炼身体的场所,老爷子可以在这里打打门球,练练太极拳、太极剑;累了,在这里休息,谈天,说说过去的“过五关,斩六将”,给心灵带来无限的欢愉。大妈大婶们跳跳广场舞,度过休闲时光。成年人傍晚来到这里散散步,驱去紧张的工作和劳动带来的疲劳;青年人邀上自己的朋友,带上自己的心上人,在树林花丛谈谈爱,交交心。这里还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李樵松舍家兴教的事迹,将鼓舞青少年们奋发学习,天天向上!

启明文化广场,为平江旅游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启明”这个名称,从“启明女学堂”开始,至今已有111年历史。“启明”发扬光大,从启明文化广场通往犁头嘴、民建路的大马路叫启明路;启明所在的社区叫启明社区。启明星的光辉照满人间大地,启明这个响亮名称响彻平城,启明的历史将永远传承。

(作者系城关镇人,平江县史志学会副会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