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野味是满清带给汉民族的陋习,大清都亡了,别再嚯嚯小动物了

人类没有学会农耕、驯养之前,渔猎摘果实以求生存是正常的自然规律。只有蒙昧野蛮的游牧、渔猎民族才会崇尚捕猎。中国作为全世界最早进入农耕时代的地区之一,按理说,不太会喜欢食用野生动物。但事实却是,直至今日,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喜欢吃野味的国家,这和满清脱不开干系。

吃野味是满清带给汉民族的陋习,大清都亡了,别再嚯嚯小动物了

在清朝以前,野味是上不了台面的食物。《周礼》中,记载了周天子大宴的场景。“士”被赐予一鼎或三鼎,食物配置是豚(小猪)、鱼、腊(腌肉);“大夫”对应的是五鼎,标配了羊、豕(大猪)、肤(切肉)、鱼和腊;“卿”或“诸侯”对应的是七鼎,包括牛、羊、豕、鱼、腊、肠胃、肤;“天子”才能享用九鼎,包括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不难看出,牛、羊、猪才是贵族餐桌的主流

吃野味是满清带给汉民族的陋习,大清都亡了,别再嚯嚯小动物了

当然在一些边远未开化的地区,存在着吃野味的现象,但在中原士大夫看来非常鄙视他们。汉朝的《淮南子》说:“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鄙视溢于言表)到了唐宋,江南大开发已经基本完毕,江南的经济文化不输中原。唐朝的《岭表异录》说广东人吃鹦鹉、猫头鹰,简直不可思议。宋朝《岭外代答》中更说:“深广及溪峒人,不问鸟兽蛇虫,无不食之!”言语之中,都是对岭南人粗鄙的不屑

吃野味是满清带给汉民族的陋习,大清都亡了,别再嚯嚯小动物了

野味真正流行起来是在清朝以后。满清入关以前是以渔猎为主的女真族,以打猎为主,食用野味很正常。满清入关后,清朝皇室食用野味,至今流传的“水陆八珍”,就是在乾隆朝成型,其中就有鹿筋、蛤士蟆、熊掌、鹿尾、象鼻、驼峰、豹胎、狮乳、猕猴头等;而在上中下八珍中,也包括猩唇、驼峰、猴头、熊掌、凫脯、鹿筋、黄唇胶、豹胎,以及果子狸。不光皇室如此,官员们也以食用野味为荣。

吃野味是满清带给汉民族的陋习,大清都亡了,别再嚯嚯小动物了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关于建筑、饮食、服饰的描写非常详细,可以折射出达官贵人家吃野味的习惯。第五十三回中,黑山村乌庄头来“交租子”。所上缴的山货海味仍一应俱全,其中野生禽兽就有: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野鸡、兔子各二百对,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

吃野味是满清带给汉民族的陋习,大清都亡了,别再嚯嚯小动物了

有一年中秋节,贾母因问:“有稀饭吃些罢了。”尤氏早捧过一碗来,说是红稻米粥。贾母接来吃了半碗,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哥儿吃去。”又指着,“这一碗笋和这一盘风腌果子狸给颦儿宝玉两个吃去,那一碗肉给兰小子吃去。”我的天呢,风腌果子狸!清代有个著名美食家袁枚写作的《随园食单》,其中也描述了如何制作风腌果子狸。由此可见中国吃野味,是受满族文化的影响

吃野味是满清带给汉民族的陋习,大清都亡了,别再嚯嚯小动物了

虽然清朝灭亡100多年了,但是中国人吃野味的陋习却一直没有革除。一方面是文化习俗的延续性,思维根源难以消除;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比如有人认为吃野味进补,吃啥补啥,现在科学证明这些都是无稽之谈。也有人吃野味是为了猎奇、炫耀,这种行为其实更不可取。

前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曾在演讲中表示,在过去30多年,发现了超过30种人类新发疾病,当中逾70%的源头来自动物。2003年的非典,2012年的MERS,还有正在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都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在倡导科学饮食的当下,是否真的能把野生动物从我们的菜单中划去?我们需要克制的是欲望和贪婪,少一些炫耀和猎奇。拒绝野味,从你我做起

吃野味是满清带给汉民族的陋习,大清都亡了,别再嚯嚯小动物了

2月24日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基础上,以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为导向,扩大法律调整范围,确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制度。用法律去除思维根源,让法律“缝上”吃“野味”的嘴

参考:《红楼梦》、《随园食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