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呼吁“及时行乐”?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关于衰老和死亡的书。

书名叫《最好的告别》

话题看起来好像略显沉重,但是这又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无法逃避的话题,

对于生命的意义,我们还是懂的太少。

在我们刚刚经过疫情的肆虐并快要看到曙光的当下,《最好的告别》帮你解答关于生命最后的谜题。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呼吁“及时行乐”?

豆瓣信息

「1」

本书的作者阿图·葛文德是一位医生,他用医护工作者的视角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人类面对共同的结局:衰老和死亡时的现状。

抛去各种突如其来的外界干扰因素比如车祸,天灾等所导致的死亡外,大致基本上人会以两种方式死去:

1.自然衰老带来身体各个机能全方位的退化所导致的死亡

2.被各种癌症击中后带来的,在濒死与希望中不断抉择的死亡

在即将要过去的肺炎疫情这种特殊环境下,《最好的告别》又给“及时行乐”这个人们当下高声呼吁的生活理念给出了更深层次的解读。

「2」

衰老就是一系列的丧失。

衰老是世界上所有物种最终的走向,死亡是所有有机生命唯一的结局。

但是在走向终点之前,大部分人却完全不知道要以何种方式来坦然的面对并正确的对待。

在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加剧的时代,我们完全不了解,也不太想了解衰老带给我们那些各种接踵而至的问题。

作者举例了几个亲身经历的几个家庭所面临的同一个现状:家里有一个需要24小时陪伴的,身体各项机能严重退化的老人。

所以当他们迫于各种无奈不得不把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交给疗养院来解决的时候,他们安排给老年人的需求只剩下唯一的一种:安全。

但是当这些老人住进了干净整洁,外观美丽,有24小时专业护理的疗养院后,反而出现各种情绪上的低落甚至是抑郁。

这一系列的问题带出了一个简单的迷题:当我们年老体弱,不能照顾我们自己的时候,是什么使生活值得过下去?

老年人住进疗养院是由于他们衰老,患病,体弱,高龄或者卧病在床,再也没有能力照顾自己,却又求助无门。

但是核心的问题就在于:他们在此度过的一年或者几年以上生命的地方,从来就不是真正为他们修建的。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他的著作《收容所》里写到监狱和疗养院的之间的相同处:

疗养院和军事训练营,孤儿院及精神病院一样,是“纯粹的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是跟社会隔绝的地方。

他写到:现代社会的基本运转原则是这样的:

“个人在不同的地方睡觉,玩乐,工作,有不同的伙伴,接受不同权威的领导,没有一个总体的理性计划,而纯粹的机构则打破了区隔生活领域倾屏障:

首先,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在同一个地方在同一个中心权威领导下进行的,其次,成员日常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是和一大群人一起完成。

再次,日常的活动各个方面都是紧密安排的,一个活动紧接着另一个预先好的活动,活动的整个流程是由一套明确的正式规定和一群长官自上而下强行实施的。

最后,各种强加的活动被整合为一套计划,据称是为了实现机构的官方目标。”

但是,我们似乎屈从于这样的一个观念:一旦失去身体的独立性,有价值的生活和自由就根本不可能的。

那些面临人类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但是对之不予思考的社会,最后将要面对的就是这种后果。

最终我们入住回应各种社会目标的机构。这些目标从来不是对居住其中的人所想要达到的目标:在我们衰老脆弱,不再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时候,如何使生活存在价值。

「3」

“及时行乐”背后的契机是什么?

研究发现,年龄大了以后,人们交往的人减少,交往对象主要是以家人和老朋友为主。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存在上,而不是做事上,关注当下,而不是未来。

研究结果提出了一更深的问题:

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从在意实现,拥有和得到转而懂得欣赏日常生活的愉快和亲密关系,如果我们发现这更具满足感,那么,为什么我们要等这么久才去做?为什么我们要等老了才去做?

一系列社会实验都指向同一个理论:

生命的脆弱性凸显出来时,人们日常生活目标和动机会彻底改变。

总的来说,研究对象越年轻,就越不珍惜与情感上亲近的人共度时光,而更喜欢与提供潜在信息或新朋友来源的人交往。

然而,在患病的研究对象中,年龄差异消失了,年轻人会和老年人做出同样的选择。

所以,我们如何使用时间取决于我们自己还有多少时间。

死亡的威胁使我们重新对欲望加以排序。

当你年轻,身体健康的时候,你相信自己会长生不老,周围的一切都“皆有可能”。你愿意延迟享受。更愿意实现马斯洛塔顶端的那些东西-“自我实现”

但当你感觉生命受到威胁,感觉到未来是有限的,不确定的时候,关注点就开始转向当下,放在了日常生活的愉悦和最亲近的人身上。

所以在全国漫延的疫情之下,大家幡然醒悟并开始呼吁:见想见的人,吃想吃的东西,去想去的地方,做一切当下想做的事。

因为在此时此刻,我们集体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无常和未来的不确定。

我们要开始及时行乐。

「4」

当癌症来临,什么时候该努力医治,什么时候该放弃治疗?

现代医学的进步让处于当下的人们开始对医疗体系开始有了一种误解:医生的存在是抗击死亡和疾病。死亡是我们敌人,但是这个敌人注定会是永远的赢家并无法战胜。

当你把所有的赌注压在一个注定会失败的事情上,那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全军覆没。

书里提到一个这样的真实事件:一位名叫福克斯的38岁女性患了转移性乳腺癌,手术和常规化疗都失败后,她等到一个激进的新疗法的机会。

但是她的保险公司健康网拒绝支付治疗费。

健康网的理由是:这是一种实验性治疗,效果未知,根据她的保险条款,被排除在支付范围之外。保险公司督促她寻求第二种方式,姑息治疗。

然而福克斯的家人通过社会募捐到的21.2万美元开始了新的治疗,但是治疗时机延迟导致她八个月后去世。

她丈夫起诉健康网,最后并获得了8900万美元的赔偿。

站在如今作者的角度来说,健康网是对的。

因为研究最终证明,这种治疗对乳癌患者没用,实际上还缩短了生命。

巧合的是,在几天前我看过的另一本医学类书籍《众病之王·癌症传》一书中,也记载了这个事件,这本书是讲人类历史上关于癌症的起源、癌症的斗争史以及医学的发展史。

所以《众病之王·癌症传》从人类医学发展史的角度,给读者提供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解读。

这恰恰体现出了当代医学快速发展之下人们对于生命选择的矛盾。

是选择努力过好当下的生活,还是牺牲当下,去换取那个渺茫的看不到的未来?

「5」

我们的生命天生相互依赖,我们也需要自由。当人类不知如何面对衰老和死亡时,其实亦是不明白:生活中拥有自由的多少并不是生命价值的衡量尺度。

已故的伟大哲学家罗纳德·德沃金说:

自主的价值,在于它所产生的责任,自主使得我们每个人负责根据某种连环的独特的个性感,信念感和兴趣,塑造自己的生活。

它允许我们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所驱使,这样,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权利框架允许的范围内,成为他塑造的那个自己。

这也是人之为人的精髓。

但愿疫情过后,未来的地平线又一次升起之时,大家在努力追逐远方的同时依然选择努力过好每一个当下。

毕竟,你也不知道生命的脆弱什么时候到来。

最后,一部电影《死亡诗社》推荐给大家。

愿你们都能拥有我们作为自己生活篇章的作者的自主和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