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北周和南朝本来是三国鼎立,为什么叫南北朝,而不叫三国?

秋天的红叶882


一个历史现象的命名,应该看其主要情态、抓住主要矛盾,而不是只看表面现象,无疑把北周、北齐、梁(陈)三国鼎立划入南北朝更恰如其分,既符合实情,也更便于人们研究和学习。

一、魏、蜀、吴三国和周、齐、梁(陈)三国的来历大不相同

魏、蜀、吴三国分裂的根源,都来自于东汉王朝崩溃后的乱局,三国的始祖曹操、孙坚、刘备三人年龄十分接近,且实际有重要交集。而北周、北齐、梁(陈)的来历却大不相同,北周、北齐都来自于北魏崩溃后的乱局,而南梁朝在那个时候其实早已经建立了,是对东晋以来江东汉人豪族势力的继承,陈朝更是兴起于江南侯景之乱后的乱局,其阶级结构和梁朝都大不相同,遑论北周、北齐。

总体来说,魏蜀吴是东汉崩溃后的一枝三花,而北周、北齐是北魏崩溃后的一枝二花,南梁、南陈却是江南另生的一枝。

二、魏、蜀、吴三国的主要矛盾冲突和周、齐、梁(陈)也大不相同

说起来,魏蜀吴三国的矛盾冲突就是魏蜀吴三国之间、三个势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曹、刘、孙三家纠葛了几十年,互相都有攻战,直到司马家混一三国。

北周、北齐、梁(陈)之间却大不相同。南梁朝萧衍自认为是华夏正统,空有想法,却没有收复中原的实力,他对北方的用兵不过是隔靴搔痒似的试探性进攻而已,并非真有心与北方争夺天下,后来陈宣帝对北的用兵更是幻梦一场。南朝的主要思想,和东晋以来一样,不过是维护其在南方的统治罢了,而非非要和北方一决雌雄。而北周、北齐,说起来同源于北魏崩溃中的边塞破落军人势力,其开国之君宇文泰、高欢又都曾在尔朱荣手下混迹过,北周和北齐对北方的争夺,才是当时北朝的主要矛盾,北周、北齐在混一北方前,也并没有非要吞并南朝之心。到杨坚篡周建立隋朝后,因为北周当时已经混一了北方,这才让南北统一成为了当时的政治主题。

三、从历史沿革来看,北朝是一个体系,南朝是一个体系,强拆成三国反倒不利于研究学习

北朝,说起来根源于西晋灭亡后北方五胡混战的乱局,直到拓跋珪建立北魏,他孙子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完全统一北方,北朝正式形成。

北朝先是一百多年的北魏,各地起义以及六镇兵变后,分裂为由高欢掌控的东魏、宇文泰掌控的西魏,然后东魏成为了高家的北齐,西魏成为了宇文家的北周,后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被隋朝所篡。

南朝,根源于西晋灭亡后占据江南的司马家残余的势力,是为东晋。东晋末年,大将刘裕以军功起家,篡晋建立刘宋,南朝正式开始,正与北方正在兴起的北魏同时。

南朝,经历了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四个朝代,直到南陈后来被隋朝所灭。

由此可见,北朝、南朝之间虽然彼此有很多交战,但是总体来看,根本是两个系统。

四、与魏、蜀、吴三国不同,北周、北齐和梁(陈)之间,文化制度上有重大差异

魏蜀吴其实都继承了东汉,彼此有些小的差异,但文化制度上基本上是相通的。而北周、北齐和梁(陈)却是大不相同,自从西晋崩溃后,中国北方因为五胡乱华,就越发胡化严重,而在江南建立的东晋倒是基本上将中原的文化制度继承了下来。于是,到了南北朝末期的北周、北齐、梁(陈)时代,北周、北齐依旧盛行着胡族文化,实行着胡汉分治的制度,而梁(陈)显然与北方是大不相同的。

五、其实,看看一些具体的故事,也可以知道北周、北齐、梁(陈)时的南北朝,南北大不相同

北方北魏分裂后,北周的开创者宇文泰和北齐的开创者高欢,他们堪称并世双雄,彼此大战了四次,各有胜负,而此时南梁的萧衍呢,却忙着搞他的华夏正统,忙着崇佛,偶尔派个兵假装北伐一下,也是不上心的,对乱成一锅粥的北方也丝毫没什么收复的办法,不过在南方苟安而已。

后来,高欢死了,他手下的大将侯景因为和高欢继承人高澄的矛盾,投降了南梁,居然发现南梁一路上武备松弛,简直是块肥肉。于是,侯景发动了叛乱,这么一个在北方无法容身的叛将,拿下萧梁居然不费吹灰之力,在武力上,那时的南朝几乎和北朝不在一个量级。后来,陈朝兴起,南方的统治更加衰落,若非北周和北齐在北方对峙,暂时无暇过江来管南方的事儿,很难说南朝是个什么样子。

这些,就是南北的差异,和魏蜀吴三国已经是大不相同。


星火辰


中国第一禽兽王朝北齐只存在了28年,从公元550-577年,十分短暂。而在北齐存在的这段时间里,它的西面是北周,在公元557年以前它的南面是南朝梁、557年之后是南朝陈,就这个形势,你告诉我们三国鼎立是怎么个“鼎立”法?

好歹它活着的短暂的28年里,中原大地上先后出现过四个政权,而这个四个政权都不是很长寿,鼎立局面起码也要是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共存吧。

南北朝的定义,主要是指公元 420-589这段时间。公元420年,南方的东晋被刘裕建立的刘宋所取代,自此南方先后出现了齐、梁、陈三个政权。而北方本来是统一的北魏政权,在534年分裂成东西魏,之后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

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从曹丕篡汉开始,到西晋代魏一共60年的时间,而实际上在此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并没有像南北朝这么乱,169年间,先后出现了9个政权,9个政权怎么说也不能讲是三国鼎立了吧。

南北朝的划分,更多是源于文化上的差异。当时的南北文化之间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北方在五胡十六国的黑暗时期结束后,鲜卑北魏政权实现了北方的一统,随着统治阶级的需要,开始推行汉化,但是汉化的过程中,造成了鲜卑旧贵族与北方士族之间的剧烈冲突,从而导致了北魏的动乱最终走向分裂。

北方的文化,是汉人文化与彪悍的胡人文化相适应的过程,到了北周灭掉北齐之后,鲜卑军事贵族与北方士族相结合,形成了军事士族集团这样的政治势力。这种军事为先的文化基因,深刻影响了此后建立隋唐两个历史时期。

而南方的文化在继承中原文化的情形下,不断朝着文艺的方向发展,从东晋开始,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书法家、文学家、士族文化在这段时间里蓬勃发展,隋唐初期的那些著名文化人,比如初唐四大书法家中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都是南朝人,可见当时南方的文化领域是多么发达,与之北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杜牧的那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就十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南方的文化倾向。整个南朝时期,齐、梁的建立者是文化门阀世家兰陵萧氏,而萧氏是当时南方的四大世家之一,继王、谢之后的文化家族,也是文艺人士辈出,李世民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九的宋国公萧瑀,初唐有名的大儒,其出身就是兰陵萧氏。

总而言之,当时的南朝的文化,已经有点北宋的味道了,这也是为什么最终不是南朝统一中原,而是军事贵族当家的北朝实现了统一。

是故,从文化上讲,将这一分裂时期称之为南北朝时没有任何问题。至于三国鼎立,这一时期没有哪一个政权,真能称得上“鼎立”的存在,大多都是短命政权,最长不过60多年就走向灭亡。

而北齐王朝,从高欢的儿子高洋废东魏傀儡皇帝孝静帝后,他们家就没出过一个正常人,不是杀人狂,就是神经病,这个政权奇迹般的存在了28年,也是不容易。


江畔初见月


福垊看到有人竟然答错了,也就不请自来,回答了这题。福垊以为历史上的确有前三国、中三国、后三国,但中三国、后三国绝不是南北朝而是宋辽夏(中三国)和宋金夏(后三国)。那北齐、北周和南朝本来是三国鼎立,为什么叫南北朝,而不叫三国呢?以福垊浅见原因如下。

一、南朝宋齐梁陈,不是一国而是四代,而北朝虽然分裂但国号也在变化。前三国魏汉(蜀)吴,国号不变,相互独立,就是三国。而且最早期是北魏和宋以及夏等对峙,继而仅仅是宋魏以及齐魏对峙,然后是梁和东魏、西魏对峙。我们不能用齐周陈来概括整个南北朝,那样是极其错误的。

二、其实用齐周陈形容南北朝后期也是不贴切,因为还有一个西梁(后梁),这可是四国哦。

一直持续到公元587年才被隋文帝所灭。南北朝最晚期的国家则是隋梁陈,故而用齐周陈三国来形容南北朝是万万不行的。

南北朝各国国祚:

北魏(386年2月15日周二—— 535年2月17日周六)

东魏(534年10月23日周一——550年5月30日周一)

西魏(535年2月18日周日——557年1月15日周一)

北齐(550年5月31日周二——577年4月3日周六)

北周(557年1月16日周二——581年2月19日周三)

宋国(420年6月27日周日——479年5月6日周日)

齐国(479年5月7日周一——502年4月22日周一)

梁国(502年4月23日周二——557年11月6日周二)

西梁(555—587年)

陈国(557年11月7日周三——589年2月20日周日)

基于第一、第二条原因,南北朝只能叫南北朝才恰如其分,若称呼中三国甚至后三国是极其错误的。


福垊


事实上,北齐、北周和南朝同处的南北朝后期,同样被称作三国,但为了跟三百多年前大名鼎鼎的三国时期区分,又称后三国时代。

三国时期大家是最清楚不过了,一部《三国演义》及其衍生品,成功地将汉末三国营造成最知名的历史时期之一。

后三国时期与三国隔了三百多你,这之间可谓多事,先是魏蜀吴三国归晋,但仅仅十余年后西晋就陷入到八王之乱。16年的混战内乱搞垮西晋,自汉末就开始内迁的胡人纷纷暴起,中原陷入五胡乱华、割据纷争的状态。

北方世族衣冠南渡建立了东晋,各少数民族和一些汉族则建立众多政权,比较大的被称作十六国。十六国中前秦曾短暂统一北方,败于东晋后分裂,直到北魏统一北方,百余年的北方乱世才结束。

过了一百多年,北魏挺不住了,农民起义四起,地方军阀尔朱荣靠着镇压六镇起义逐渐得势,趁着朝廷内乱,杀入洛阳,掌握大权。

按常理来说,接下来就是尔朱荣夺位称帝,取而代之了,但是没有,手握重权的尔朱荣,竟然被北魏孝庄帝一个傀儡皇帝杀了!

虽然尔朱荣的堂侄尔朱兆给他报了仇,但尔朱兆镇不住场子,被尔朱荣的小弟高欢,高欢和尔朱荣的另一个小弟宇文泰分别拥立一个皇帝,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

再说南方,虽然皇权跟世家一直在争斗,世族就是一个个势力,但是割据政权并不多,刘裕篡晋开始南朝后,宋、齐、梁除了过渡时期战事频繁,其他时期还算安定。

北魏分裂之时,南朝正是梁朝,还曾一度趁北魏内乱攻下洛阳,但后续力量跟不上,功败垂成。

东魏、西魏和南朝梁,就是开启后三国时代的三个政权,其中,前两个是傀儡政权,其掌权家族高氏和宇文氏分别建立北齐和北周取而代之,南朝梁则因为侯景之乱,在平乱之时大全旁落,被大将陈霸先取代,北齐、北周和南朝陈,是后三国时代2.0版本。

后三国时代的结束进程跟三国时代惊人相似,都是先三变二(曹魏灭蜀汉、北周灭北齐),然后胜者被取代(晋代曹魏、隋代北周),接着新王朝一统、快速灭亡(西晋与隋朝),所不同的是,西晋又开启了一个更为混乱的朝代,隋朝则开始了一个全新的辉煌。


平沙趣说历史


这个问题问得有些孤陋寡闻了,实际上,从北魏分裂成东西魏开始,南北朝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后三国时代。

前三国时代,指的自然就是魏蜀吴三国了。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三足鼎立(220年)后三百年,中国再次开始了三足鼎立。只不过和魏蜀吴三国是从统一的东汉王朝分裂开不同,后三国时代是从南北对峙的格局转变的。

三国一统之后十年,西晋爆发八王之乱,紧接着就是五胡乱华,随后北方陷入群雄割据的状态,从五胡十六国到前秦一统北方,随后再次分裂,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北方才进入一百多年的基本和平状态,直到六镇起义后,再次陷入东西分裂。

而南方则是基本保持统一的状态,只不过是政权过渡得相当血腥。从东晋到刘宋再到南齐和梁,每次过渡政权都要大规模杀人。而到了北魏分裂为东西魏的时候,南梁皇帝萧衍派出了一代名将陈庆之发动北伐,攻陷北魏首都洛阳(后来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被迫后撤)。


而在宇文泰和高欢各自拥立一个皇帝,分别在邺城和长安宣布自己为大魏正统的时候,他们也就和南方的梁正式开始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就是南北朝后期的后三国时代。

而在南梁被陈取代的时候,差不多与此同时,北方的西魏和东魏也分别被宇文家和高家取代,北周和北齐分别建立了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宇文家的北周灭了北齐,自己又被杨家取代,最后干掉了在南方苟活的陈,天下重归一统。甚至就连杨家的短命结局,都和司马家一模一样。



青言论史


其实这段时期也叫三国,只不过名气没有我们常说的三国那么大,所以也被称为后三国。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逃长安并被宇文泰诛杀,另立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文帝。而权臣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是为东魏孝静帝,并定都邺城。与此同时,南方正处在梁朝,自此南北形成了三足鼎立时代。不久高氏篡位,东魏变北齐;宇文氏篡位,西魏变北周;南方的陈霸先又取代了梁朝,建立陈朝,后三国时代继续。直到577年,北周灭北齐,形成南北两国的对峙,后三国时代才宣告结束。

那么,为什么后三国时代鲜为人知,而后汉三国时代却人人皆知呢?



首先,应该归功于《三国演义》等通俗文学的影响,这个无需解释;

第二,后汉三国时期名君名相名将辈出,经典战例频频出现,三国之间的政治外交,合纵连横,十分精彩。更重要的是,三方都有统一之志,魏国致力向西、向南蚕食,一统天下,而西南的蜀汉和东南的吴国则致力联合抗魏,蜀汉更是素以北伐为国策。而后三国时代,更多情况下仍是南北分野,北方两国互相攻杀,南方一国独立发展,就像两条平行线。



所以,这段时期更多被称为南北朝,而不是三国时代。但确实又是三足鼎立,所以才勉强被冠以后三国时代。


达摩说


长话短说。

“八王之乱”后,各个势力都想分一杯羹,胡族在西晋内斗中趁势获得器重并崛起,率先发难的是匈奴刘渊,羯族石勒紧随其后,北方大地陷入混战,西晋少年夭折。各民族纷纷争夺地盘。

西晋灭亡后,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实际上是多于十六),另一阶段统称为南北朝阶段。加上三国的话,则魏晋是一个大时期,南北朝是另一个大时期,晋包括东西晋,南北朝则包含了北魏以及分裂之后的东魏、西魏与北周、北齐和逐个取代的宋齐梁陈。这样说个人推测是为了便于分类,避免研究过细造成时间段太分裂而产生研究的锱铢必较(魏蜀吴三国时期还有个辽东公孙家)。

北齐比起统一北方的北魏时间相对短暂,28年而亡,而西魏和东魏名义上都是魏,还是表面上以拓跋(元)鲜卑为代表。

南朝整体为宋齐梁陈四代,并非笼统的“南”一国。


泊图泊途


先来看南北朝的定义。

南北朝是相对来说的。南北朝出现的时间并不是同时的:

1、公元420年刘裕灭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了南朝,直到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存在约169年;

2、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中国北方,开始了北朝,直到581年杨坚建立隋朝灭北周,存在约142年。

从这里可以看出,南朝比北朝早开始19年,晚存在8年,即南朝比北朝多27年的时间。

从表面上看,无论是南朝,还是北朝,都是动乱不断,但各有不同:

南朝是继承西晋、东晋制度,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世家门阀制度。南朝的动乱就是汉人庶族和士族之间的门阀隔阂问题,而最终也是士族门阀的消失。

北朝是继承五胡十六国,或者说是继承曹魏,对于南下的胡人来收,世家门阀大多数都跑去南朝了,因此这对于他们来说,不是问题。北朝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是否汉化?汉化多深的问题。

北魏孝文帝大举而彻底的汉化错失,是导致北魏六镇等中下层鲜卑贵族不满汉化政策而起兵,最后导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和西魏,或者北齐和北周,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汉化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问题。

东魏或北齐,是以北魏六镇起事官兵为基础,因此东魏或北齐是反汉化,提倡重回胡化。东魏高澄用世家汉人势力对付鲜卑功臣,就是东魏想要转向汉化的一个迹象。但由于高澄被刺杀,而由汉化倾向没有那么高的高洋即位,继续保障了重归胡化的价值导向。

西魏或北周,基本上都是不满以高欢为代表的提倡胡化的鲜卑中下层但得益于北魏孝文帝汉化的鲜卑贵族多。北周的宇文泰就是一个鲜卑贵族世家。西魏或北周,是坚持鲜卑价值观,但以汉化治理,相比北魏孝文帝的彻底汉化,更讲究的是胡汉两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平衡。



到了这里,你就会发现,所谓的南北朝,其实就是中国历史的两条不同主线:南朝主线是门阀,北朝主线是汉化。

南朝的宋、齐、梁、陈,不管如何变动,门阀之争始终是核心;

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看起来就是不同的政权,其实就是北魏政权内汉化派和胡化派的斗争而最后各自建国,从来都没有打破双方的主题。

现在来看出曹魏时期的三国。曹魏时期的三国主题只有一个——重新恢复东汉时的天下一统。但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北齐、南朝梁,当时谁都没有一统天下的理想或者志愿。北周灭北齐,更多恢复北魏状态的目的,还没有想要消灭南朝的想法。

另外一个时,三国时期,什么联吴抗曹之类的合纵连横也是非常多而且有趣的话题,但在北周、北齐、南朝梁时期,从来没有一个政权提出和第二个政权联盟以对付第三个政权的事情,从来都是要么单打独斗,要么一打二,要么趁火打劫、非联盟的二打一。北周和北齐是价值观问题,北周或北齐和南朝梁更是正统的大是大非问题,不存在彼此妥协的空间和利益基础。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南北朝"是古代历史学家的说法,今人在继续延用。再例如“三国时期"的"蜀"国,其实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国号是"汉",而古代历史学家却称之为"蜀"或"蜀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