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给景区规划设计的启示

与其说疫情给了景区规划设计者以启示,倒不如说是一种警示。

这种警示不止是以安全为中心的、表面上的游客中心、游步道、旅游街区、旅游厕所等旅游区功能设施的空间设计问题,以及食品卫生、环境卫生问题,更是深层次的游客承载量的问题;而这种游客承载量,不止是空间环境层面上的承受极限,还有人文层面的文物保护、以及原住居民心理上的游客接纳度与游客因此而产生的旅游舒适度;而这种空间关系,不止是单纯的“以人为本”,还有“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本”融合并蓄层面上的“天人合一”。归根结底,对于景区开发者、投资者、运营者,应该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对于旅游规划者,应该尊重职业、尊重行业、尊重事业。

悟透以上问题,包含景区在内的旅游街区、旅游小镇、旅游区、旅游城市、旅游目的地等旅游大小空间的规划设计定位、方向、路径和方法就会迎刃而解。那就是:自然景区原生态化,人文景区原生活化。

因为旅游者所追逐的原本就是一种原态化的、设身处地的观光体验,甚至是活态化的、身临其境的生活沉浸;因为当下的城市环境是“加工”过的,而作为旅游生力军的城里人已经厌倦了这种公园化、园林化、标准化的环境,既然想换个环境,就不再希望光顾经过过分“加工”的景区和乡村;因为旅游者不再只希望看到一种自然界的胜境,他们渴求的是休闲旅游背景和大潮下的一种生态化环境,以及更高层次的一种活态化情境。


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让整个中国陷入了恐慌,纵观整个世界,人与瘟疫的战争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停止过。十七年前,我们打过类似的一场战争,那时候的敌人叫SARS,在那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十七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敌人变成了新冠病毒。

案例一:中世纪欧洲不醒的噩梦

1347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洲被称之为“黑死病”的瘟疫,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是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

黑死病从意大利流窜到蒂罗尔、克恩腾、施泰尔马克到维也纳;从法国马赛经普罗旺斯到诺曼底和巴黎,整个法国遭受黑死病攻占而沦陷;1348年夏,黑死病突破英国多塞特郡港口,攻克伦敦,翌年征服整个不列颠;到1350年,黑死病南征北战,席卷欧洲,1353年,最终到达俄罗斯。

从蔓延的途径看,主要通过水路、陆路,围绕城市流窜,无疑,那个时代由于没有旅游,只有城市,城市又是人口的聚集地,因此城市就难逃厄运。

而今天,除了城市,文化旅游景区、景点也是人口的聚集地,也给旅游规划师敲响了警钟:未来的文旅景区规划设计该如何应对?

案例二:伦敦霍乱的罪魁祸首

1854年伦敦爆发严重霍乱,当时流行的观点是,霍乱或者黑死病是由人口、或者“坏空气”等有害形式传播的。而John Snow医生研究发现,霍乱是通过饮用水传播的。研究过程中,John Snow医生统计每户病亡人数,每死亡一人标注一条横线。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病例的住所都围绕在Broad Street水泵附近,无疑水泵可能成为霍乱的罪魁祸首。于是John Snow医生建议移除Broad Street水泵的把手,至此霍乱最终得以控制。

John Snow医生不是从医学角度去寻找病源体,而是从病菌的流窜空间去寻根问源,这正是医学地理学兴起的理由,也是医学地理学研究的重点。

文旅规划者和城市规划者必须考虑人群疾病的传播,并最大限度从规划和管理角度减少病菌的流窜和蔓延。


疫情给景区规划设计的启示


一 可持续规划是关键

纵观人类疫情史,人类对大自然的不知敬畏,才是一切灾难的源头。

在现代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中,如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何尊重、敬畏、爱护自然?“自然教育”这一新兴的生态研学旅游教育方式可以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行动典范。

随着观光旅游向深度体验旅游的发展,研学旅行和自然教育旅行成为了深度体验游的重要内容,将倒逼景区在规划上更加注重生态旅游和自然教育功能,尤其是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更要秉承以生态保护和环境自然教育为核心的开发理念,处理好保护与开发、自然与人工、休闲与教育之间的矛盾。

对景区科学进行空间管理,在环境承载限度内发展旅游,在景区导览、旅游解说步道、观察游乐步道、自然体验馆、自然观察径、自然手册、自然体验、自然研学等方面研发衍生更加丰富多样的自然旅游产品形态,还原自然本真的样子,实现可持续规划之道。

二 文旅空间合理安排

旅游景区是流动的旅游者集中的地方。为预防潜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景区空间的规划总原则是不宜过渡集中,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除主游客中心外,多设几个游客咨询服务点;

2.线下的售票窗口尽量在主入口、次入口两侧多设置;

3.景区内的酒店、餐饮点、购物点根据游览线路的设置适当分散布置;

4.合理安排旅游交通线路,疏散游客的过渡集中;

5.景区的娱乐场所和二消项目要适当分散布局。

文博馆、演艺场所空间要大,流通要畅,疏散要快,防火要严。同时,单个场所空间不宜过大。即使演艺大厅,最好座位之间也有一定的相对隔离。


疫情给景区规划设计的启示


三 环境卫生至关重要

在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曾预测,气候变化会导致疟疾、腹泻、热应激和营养不良等疾病。我们的健康比想象中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每年有数十万人死于气候的变化。

有些疾病的传播通过食物和水进行传播。新冠状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气溶胶传播,利用带菌病人的飞沫通过空气或沉积物表面传递他人。

旅游区是来自于五湖四海的人流临时集中于某一景区或景点,更需要注意疾病的传播和公共卫生安全。这要求我们不仅对传统的排污、固体垃圾进行处理,对如何利用景区的小环境气候进行旅游设施的布局、如何加强环境卫生的清扫和管理、如何监管食物的采购和售卖等都需要考虑。

四 风廊设计亦不可少

什么是风廊?对改善城市大气环境究竟能起什么作用?

风廊就是空气的引导通道,让空气流通更畅。风廊的构建是提升空气流通能力、缓解热岛效应、改善人体舒适度、降低建筑物能耗的有效措施,对局地气候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旅游景区,寸土寸金,在一些节点,对空间的利用往往是建筑成群。特别是度假型的旅游景区,房屋建筑密度大,加上本身地处开阔的大自然环境,往往在节点布局时忽略空气的廊道思考,导致空气流通受阻,容易产生疾病。因此,凡是建筑密集区域,需要考虑风廊的设计。这不仅城市规划需要,旅游景区规划也需要。


疫情给景区规划设计的启示


五 慢行系统更益健康

慢行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一般是林荫小路,供行人和骑单车者(排斥电动车)进入的游憩线路,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带等自然道路和人工廊道建立。

旅游景区的交通系统除满足必要的物品运输、人员流动、消防通道等车行道外,应更多的考虑慢行系统。慢行系统有助于旅游者亲近自然和康体健身,减少自身疾病,相应地就减少了疾病的传染源。

六 食品安全予以重视

游要素配置首位中的?“食”,其安全和卫生管理会直接提高旅游满意度,优化口碑。要更加重视餐厨空间的设计和管理。餐厨空间宽敞明亮、保持通风,冷热菜品分开,消毒清洗到位,公共用餐区保持餐桌距离或分桌隔离,提倡分餐制或自助餐。排污设施和污水处理必须严格管控。

随着旅游的日益兴旺,旅游景区、酒店、娱乐场所的人口数量呈几何数的增长,特别是节假日,这就使大面积传染疾病的风险增加。作为文旅景区规划设计工作者,一定不能忽视公共突发事件(包括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存在,充分考虑风险是平安规划的王道。


【锦绣时代:专注为农文旅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