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董卓进京导致江山乱,还是大将军何进无能,汉室衰败可以避免吗?

大马哈鱼12


大家好,何进如果不死,董卓进京也不会导致江山混乱。传统观念认为何进是个头脑简单的屠夫。但何进是大将军,他的外甥是皇帝。用金钱和权力杀几个太监很容易。没有必要带领雄心勃勃的军阀董卓进京杀太监。董卓进京后,一系列连锁反应直接导致了朝局混乱,皇帝成为傀儡。从表层来看,何进确实能力不行,但其实我们没有注意何进当时所面临的现状和问题。当时何进不找董卓进京,他也会因为朝局斗争而死。如果你是何进你也会这样选择带着董卓进京的。我来分析一下他把董卓带到京城的真正原因。

说之前得谈谈何进的出身。他的出身极其卑微。他是屠夫,在宫廷里没有背景基础。当时的社会是由世族高级官员统治军政的。当时就算是官宦太监们也怕世家。何进虽然是东汉最有权势的人物,但因为出身不被世人所信服。因为妹妹的关系成为一个将军是不被人们所承认的。

当时,东汉的政治格局是由宦官、外戚、世族三者的平衡所形成的。缺一不可。经过两次党锢,世家受到太监的严惩。他们别无选择,只好投奔到有权势的何进手里,用他的势利来抵抗太监集团的压迫。但是他们从心底还是瞧不起没有背景的何进的。太监集团一旦被清除,其实也就预示着一场大混乱。

如果何进彻底肃清太监集团,太监、外戚、世族的政治结构将受到影响。如果不能稳定局势,天下还会陷入混乱。即使能杀死太监,如果没有太监来镇压世族,何进的部队也是空的。毕竟,他出生在一个没有背景的家庭,没有基础,所以他们无法与他们竞争。

很多认为何进只靠女人上位,没有政治眼光。但从何进的人生轨迹能看到他的政治眼光究竟如何。比如,他利用世家大族平定黄巾军叛乱,积累军事成就。太监当政时,他能够利用被太监打压的世家大族夺取董太后的军权,成为最有势力的外戚,他能够把袁绍曹操收拢,这充分证明了何进的能力。

把董卓介绍到京师的真正意图是,太监集团被消灭后,自己会成为军阀势利,来替代太监的势利。这样,东汉政权就可以成为三个政党相互制约的政治格局。三权分立就像天下三分,保证自己不被世家杀掉,又能真正制衡政权,对自己和国家都有好处。

何进的死,不是因为他没有政治眼光,而是因为他太自信,没有皇帝保护的太监就是被别人宰杀的砧板上的肉。他没想到自己会被太监杀。如果何进不死,董卓即使进京也无法与他竞争。只会成为何进对抗世家的棋子。

何进死了,无人控制的情况下,何进的队伍还投靠了董卓。董卓才能权倾朝野,汉朝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有李行天下


很多架空历史的故事都在说何进密谋董卓,最后自己反被杀,但史实却并非如此。而是董卓进京是在何进死后,董卓接到在洛阳都城眼线的密报说,都城出事的状况,董卓才进京的。何进能当大将军肯定有一定的实干,只是何进的个人主义不适合当领导,也只适合当“将将”。至于汉室的衰败和重用宦官与外戚有一定的联系,但更为主要的是它的内在已经因为各种因素,结构根基不稳。

何进想要权侵朝野,但何进没有领导人应有的果敢。

何进本来在帮助自己妹妹(何太后)除去董太皇太后之后,就想着接下来除去宦官在朝中的势力,最后想着自己能独揽大权。于是何进在袁绍和曹操的建议下开始打算对付宦官,但是经不住自家妹妹何太后的再三阻拦,心软想要放过以张让为首的宦官。袁绍却拿着假节下令杀掉张让等宦官们,结果因为张让等人有着庞大的密报网,提前知道自己会被杀害,想到何进,明里说放过自己,却暗地里要杀害自己。张让因为气愤就想了办法通过关系户回到宫中,密谋杀了何进。

小结:

一、何进没有领导家应有的作事果决的风范。

何进自己的主观意向在何太后和麾下谋士的建议之间来回的徘徊。处事不清,做事犹若寡断,导致何进一再的失去良机,到头来却被自己的敌对势力反戈一击。

二、何进不懂用人之道。

袁绍本身就是一个大野心家,袁绍是在借何进的“假节”,为自己谋求更大的利益化,何进防不胜防是太过信任自己的部下,没有对身边的人加以了解和探查,便把假节搁置在袁绍手中,导致后来一系列的乌龙事件,害人害己。

三、何进的关系网,做得不到位。

张让等宦官之所以能够多次顺利脱险,离不开多年来自身培植的眼线。而何进的死,和何进自身的疏忽大意和没有培植自己的情报网有很大的关联性。何进进宫前没有收到相关信息说张让已经回宫,可见何进在想要权倾天下时却没有培植好有自己的势力。

董卓进京是在一切意料之外。

本来袁绍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在何进死后一并处理宦官,自己可以作“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美梦。但没想到这时董卓收到密报赶回了洛阳都城,还在路上看到了从宫中的密道逃跑出来的张让和被张让一路挟持的小皇帝。这时的董卓白捡便宜,有了人人都想要的小皇帝,并把张让等宦官处理了,便回京当起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持大局者。

汉朝的衰败,无可避免。

汉朝局势衰败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长期的昏庸无能所导致,朝政的根基已经在外戚和宦官之间的争斗中基本被架空。官员贪污的同时人民被欺压已久,民怨四起,董卓的进京和胡乱放肆的态度加速了汉室的灭亡。

结语:

汉朝的根基已经不稳,衰败无法避免,而何进、袁绍和董卓等人只是加速了历史的进程。再者皇帝的幼小对朝局的把控不够,这些种种多方面的因素才让汉朝的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最后走向了灭亡。

原文盗搬者必究其责。

在下:“写红尘作梦语”,

感谢各位看官的赏阅。


写红尘作梦语


汉室衰败的根源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也不是某个人所导致的,而是积攒多年的内部矛盾和外部边患逐渐引起的。最终在内外部因素互相作用下,东汉王朝逐渐走向了末路。

东汉王朝近百年以来积累的矛盾在末年逐渐显现,所以董卓和何进的个人行为影响不了整个王朝最终覆灭的道路。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引起东汉王朝覆灭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一、政治上皇权旁落,外戚宦官陷入无穷内耗当中

东汉政治的衰败,根源来自于外戚宦官的无穷内耗当中。东汉三代之后,汉和帝继位,窦太后临朝,其兄窦宪依靠外戚身份,获得了大将军的职位,开创东汉外戚专权开始。

窦宪专横跋扈,任人唯亲,上台后独断专横,滥用职权。朝廷上下都是窦宪的人,并不准让和帝与外臣接触。这种行为引起了和帝极大不满,在不能与外界接触的情况下,最后选择了跟宦官联合,最终诛杀了窦宪,这就是宦官外戚争斗的开始。

窦宪潜图弑逆...皆下狱死。使谒者仆射收宪大将军印绶,遣宪及弟笃、景就国,到皆自杀。—《后汉书》

东汉皇帝多为幼帝,在即位之初政治上不得不依靠外戚来处理朝政,但是这些外戚上台后通常都是大权独揽,骄横肆虐。随着皇帝年龄的加大,急需想获得权力,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依靠身边的宦官来诛杀外戚,重掌大权。

东汉后百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是陷入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循环当中。外戚和宦官也都利用皇帝的年幼,发展自己的势力。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一旦大权在握,便会趁机掌握权力,排除异己,中饱私囊。

同敝相济,故其徒有繁,败国蠹败之事,不可单书。所以海内嗟毒,志士穷栖,寇剧缘间,摇乱区夏。—《后汉书》

从朝堂到地方都成为了他们互相争斗的场所,这种行为在政治上是内在矛盾的集中体现。随着外戚宦官互相把持朝政,双方陷入了无穷的内耗当中,从而引起了朝政越发腐败。

二、经济上,地方豪强苛捐杂税,致使农民暴起

东汉王朝依靠地方豪强建国,虽然光武帝即位后采取度田等方式限制豪强势力,但是土地兼并仍然存在,百姓还是生活的很艰难。

以至于光武帝忧心忡忡,说自己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由此可见,地方豪强土地兼并从建国初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 欺天乎?”—《容斋随笔》

经济上,地方豪强拥有自己的田庄。田庄里面的劳动者被田庄主人进行剥削,繁忙的时候准备田事,稍微闲下来的时候,还要修理农庄的沟壑和房子。

田庄主人对劳动者收取地租,还进行不休止的剥削。广大农民都生活的相当艰难,衣不果腹。如果活着一生都需要劳作,如果死去有暴露荒野的担忧。

下户崎岖,无所跱足,乃父子低首,奴事富人,躬帅妻孥,为之服役”...历代为虏,犹不赡于衣食。生有终身之勤,死有暴骨之忧。—崔寔《政论》

但是地方豪强的生活却是极其繁华,他们利用自身的权力,不仅垄断地方,还控制着城市里面的经济生活。农民创造的财富大部分没有进入国家财政,而是被这些豪强所摄取。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后汉书·仲长统传》

灵帝时期,卖官鬻爵,地方豪强纷纷花花钱购买官位,官职到手之后,必然大肆搜刮以收回成本。官吏苛捐杂税,加上天灾不断,致使贫苦农民不堪重负,纷纷举行暴动起义。

从安帝到灵帝时期,农民暴乱大小合计将近百次,前赴后继。虽然农民暴动在军队和豪强的镇压下暂时失败,但是后期的暴动次数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终于酿成了席卷全国的黄巾起义。

三、军事上常年用兵,致使耗费严重,动摇王朝根基

东汉时期,汉族对羌族种族歧视,政策不当,逐渐引起了羌族的不满。随之,羌族暴起,屡次打败东汉军队。羌族势力迅速发展,巅峰时期东边可以抵达长安,西边靠近益州,逐渐向洛阳迫近。

从安帝开始,羌族的反抗才逐渐被镇压下去,历经12年,耗费200多亿钱财,使得东汉王朝元气大伤,根基动摇。顺帝恒帝时期,羌族多次发动反抗斗争,东汉王朝陷入了连续对外战争时期,虽然最终得以平定,但是多年积攒下来的国库也耗费一空。

驰骋东西,奔救首尾,摇动数州之境,日耗千金之资。—《后汉书》

更为重要的是,因为长期的对外征战,源源不断的青年被参军,生产缺少劳动力,导致田园荒芜,经济上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从此以后,农民暴动变得更加激烈,东汉王朝也日益走向崩溃。

黄巾起义后,全国响应,灵帝听从刘焉的建议,改地方刺史为州牧,让其拥有地方的军、政等自治权,以便加强地方政权实力,更好指挥地方军抗击黄巾起义。

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拥兵自重,虽然最终消灭了黄巾起义,但是这些地方势力也趁机成长为独立的地方分裂政权。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相比,地方分裂政权必然会带来暴力以及战争等威胁,给衰弱的东汉王朝致命的最后一击。

总结

东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多年积攒的问题最终使得这个帝国走向了覆灭,这才是根本原因,而非董卓或者何进的个人行为所能导致。


诧寂说史


任何一家政权的衰败,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长时期的太监专权、党锢之祸和黄巾起义已经动摇了汉朝的根基

东汉政权开始是外戚专权,到了汉和帝刘肇即位时,外戚窦宪甚至连皇帝刘肇都不放在眼里,甚至图谋不轨。刘肇生长在宫中,即位时只有十岁,所以只有联手与自己一起长大的太监,来对付窦宪。并且获得成功。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刘肇借助宦官的力量发动政变,一举铲除窦氏外戚集团,夺回了最高权力。但由此,太监登上了政治舞台。

如果遇上皇帝有点能力,基本上还能压制住这些太监,但凡皇帝能力弱时,权力就会落在太监的手里。太监们势力羽翼渐丰,他们已经不单纯是在宫里洒水扫地了,开始参与政务。史称东汉宦官“手握王爵、口含天宪”,政治力量不断壮大,已经可以和外戚集团平起平坐了。

期间,太监与外戚的权力斗争就一直没有停过,互有胜负。

东汉的太监们虽然没少干涉朝政,但更多的是内部撕咬,他们的主要敌人是外戚集团。而外戚集团的主要敌人又是清流官僚集团,东汉这三股势力基本没有全盘交集,多是一对一的单挑,这种形势一直延续到汉桓帝刘志时代。

中间还出现了“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还在汉桓帝刘志末年,河南尹李膺弹劾前北海郡太守羊元群在郡贪墨,结果羊元群花钱买通了太监,竟定了李膺反坐之罪。随后廷尉冯绲打死了因罪系狱的山阳太守单迁(单超之弟),而大司农刘祐上书朝廷,要求限制太监的经济掠夺。结果被太监们全都打下去了。

看到太监们气焰嚣张,清流官僚当然沉不住气了,决定大举反击,这是党锢之争的第二个阶段。这次反击不同第一次打嘴仗,而是以窦武、陈蕃为代表的清流官僚准备发动政变,一举铲除宦官集团。

但因打击面过大,宫中所有太监为了活命,全部抱成团,打着窦武、陈蕃谋反的旗号提前发动攻击。虽然窦武手上有兵,但这些兵爷却非常怵那些阴险的太监,太监们在阵前一阵恐吓,窦武的部下一哄而散。窦武成了光杆司令,自然没好下场,除了皇太后被废,诛窦氏三族!

但这批太监们的好日子还没过完。人很快被时间淘汰掉了,顶上来的是以张让、赵忠为代表的十二个太监头子,史称“十常侍

和前几任太监主要在政界耍横相比,祸害更大,因为十常侍把贼手伸向了经济领域。历史已经证明,一旦经济崩溃,离翻船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终于引发了“黄巾起义”。

朝廷官军大举出动,剿杀黄巾军。但不除作恶万端的十常侍以及宦官专政制度,根本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在宦官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藩镇问题又开始突显。因为地方藩镇通过镇压黄巾起义,开始暗中坐大,形成强大的独立藩镇。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刘宏死后,长子刘辩继位。因为刘辩的生母是何太后,所以何太后的异母哥哥何进当上了大将军,这也是东汉最后一支外戚势力。

到此为此,何进才算登上政治舞台,却一闪而过。

何进虽为大将军,这支外戚实际上只是个花架子,实际上兵权都控制在宦官集团手上,这是汉灵帝刘宏安排的。

不过天下舆论基本上都站在何进这一边,比如随后在三国史鼎鼎大名的人物,袁绍、袁术、董卓、曹操、逄纪、荀攸这些人。形势对何进很有利,但何进为人少谋寡断,做事犹豫不决。席下首谋袁绍劝何进先发制人,可何进由于妹妹何太后的反对,不知所措,白白浪费掉了好机会。


宦官集团先下手为强。张让等人趁何进进宫的时候,埋下伏兵,一举击斩何进。

但是,袁绍等人率军队攻入宫中, 对太监势力进行血洗,“宦者无少长皆杀之,凡二千余人。”随后张让、段珪胁迫刘辩和刘协外逃,但被反对派的军队逼得走投无路,横竖是个死,甩掉小皇帝,投河自尽了。,祸害东汉整整百年的宦官势力彻底覆灭,但陪太监们下地狱的还刘秀打下来的江山。

实际上汉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董卓只是顺手捡了第一桶金

至于董卓,其实董卓在青年时代是一个标准的豪侠少年,因为性格豪爽,在西北边地结交不少强人朋友。长大后,成为西北地区赫赫有名的诸侯,有自己的军队,还镇压过羌人造反、黄巾造反,而知道朝廷内部不稳,河东离洛阳非常近,一旦朝廷有什么变故,董卓就可以立刻杀进京师,成就一番大事业。董卓“驻兵河东,以观时变”。

何进私下请董卓率兵进京。董卓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立刻率军就道南下,算是引狼入室吧。

还没等董卓进洛阳,愚蠢的何进就被太监们给干掉了,随后袁绍等人又将太监兵团一锅烩了。外戚势力和太监势力就这样同归于尽了,但他们留下的权力真空正好由以董卓为代表的藩镇势力来填补,董卓也适时地发现并抓住了这次商机,顺利地捞到了第一桶金。

后面的事就不用介绍了

总结分析

实际上,到了汉灵帝后,东汉王朝已经是病入膏肓,不可医治了,外戚、太监争权搞得朝廷乌烟瘴气。当时已经民不聊生,才引发了黄巾起义,镇压了黄巾起义后,各地的藩镇实力已经做大。形成藩镇割据的形势。

而何进和董卓也是外戚与太监争权的角色,只不过,何进输了,而董卓代为藩镇势力代表赢了而已。

假如没有何进和董卓,朝廷还是掌握太监手里,衰败也是难已避免的。只能说是气数已尽,至于曹操把汉献帝救下,又延续了几十年, 只不过是回光返照罢了。


国内ERP专题


这事还真没法说是因为哪个原因,汉室衰败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题主说的董卓进京和何进无能都是原因 。

曹操的《薤露行》里写得很清楚

惟汉二十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智小而谋强。这句话是说汉灵帝用的人不是好人,真是不会用人。其所任用的大将军何进枉尊高位而没有真本领。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已亦先受殃。意思是何进对诛杀“十常侍”一事犹豫不决,致使皇帝被“十常侍”所掳。不仅皇帝被掳掠,何进也被“十常侍”杀死。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这里就写道董卓了,董卓从西凉入京后,不仅没有安抚乱局,而且杀死汉灵帝,焚烧洛阳城,使汉代基业毁之一旦,宗庙也被焚毁。

汉代灭亡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而非董卓和何进所能左右

第一,朝廷宦官(以十常侍为代表)和外戚(以何进为代表)势力膨胀,各自结成利益集团,内斗不休。

第二,汉灵帝和汉献帝年龄幼小,太后临朝,进一步加剧了宦官和外戚专权。

第三,土地兼并严重,贫者无立锥之地,富者田连阡陌。换言之贫富分化严重。

第四,贫富分化的结果就是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另外为农民起义提供了兵源。

第五,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但中央失去控制权,国家主权落入地方豪强手中。


宗山所述,汉朝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物质文化史


汉王朝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社会各阶层充满了矛盾,内忧外患,朝廷矛盾重重,各方势力忙着争权夺利,对百姓横征暴敛,导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从而政权不稳,一系列的问题导致汉室衰微无法挽回。

一、外戚干政

汉以来,外戚一直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力量。无论是汉初的吕氏转政,还是后汉的外戚力量,一直都在左右着汉朝政权,即使强大如汉武帝,在刚即位时也无法避免外戚的干预。这与汉朝的官员选拔制度有关。汉朝实行的是察举制,也就是由官员们考察推荐,这就形成了一个个贵族集团,从而影响了皇权。而皇帝为了能有效的形式皇权,就会大量的使用外戚人员在重要的位置,从而把持朝政。

二、士大夫集团

汉朝实行的是察举制,各贵族都是根据远近亲疏来向朝廷举荐人才,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个的利益集团,各利益集团又互相勾结打压。这也是为什么三国时那么注重出身。袁绍的四世三公,什么颍川荀氏、弘农杨氏,就是因为察举制而慢慢形成的一个个的利益集团。

三、宦官专政

有以上两大势力,皇权行驶起来就处处受到制约,为了有效的形式皇权,有效的打压和消灭外戚和士大夫,皇帝就得借助身边的宦官。汉朝的宦官都是拥有实权的。

东汉末年,主要是这三股势力充斥朝堂,而各势力为了权利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各种朝政都无法有效的实行。东汉的皇帝从汉和帝开始,都是幼年继位,由于不具备理政能力,一开始就是依靠外戚,紧接着有用宦官势力将外戚打压消灭。而每一次皇帝的更迭,都会伴随着权利的争斗,所以东汉末年,基本上都是皇权旁落,整个汉室也随之衰微。

由于朝堂无法有效的行驶权利,使政策无法落实。地方也横征暴敛,激起民变。汉灵帝时期就爆发了黄巢起义,由于朝堂无力镇压,只能允许各州县自行招募兵马。从而使各州郡的士大夫集团拥有了自己的兵马赋税,而朝廷也无法控制。

此时的朝廷的宦官和外戚依然在争斗。本来外戚何进本想引进董卓消灭宦官,没想到消息走漏而被宦官给消灭了,而后拥有强大兵力的董卓又将宦官给消灭了,并且还立了个新皇帝。这一系列又加速了汉王朝的灭亡。

所以汉朝的灭亡并不是何进或者董卓所能左右的,当时社会的矛盾重重又没有强有力的君主进行改革,所以这一系列的矛盾必然导致了汉室的衰微。只是说何进和董卓将这一进程加速了。



年少爱上层楼


文章转载自知乎臭咸鱼,欢迎大家关注这位优秀的创作者

汉末天下大乱的是东汉帝国分裂、崩溃、走向灭亡的开始。

天下大乱的起因是董卓之乱。

董卓之乱的根本是:关东士族(主要是名满天下的汝南袁氏)对董卓这种凉州人掌控中央的不满,造成地方起兵,与中央武装对峙。

董卓之所以能够成功上台,早期有太傅袁隗的扶持,更重要的是在雒阳,他掌控了绝对的军权。

说到这里。也就说明了:何进之死与天下大乱没什么关系。何进死了就死了,如果太傅袁隗玩稳一点,把军权都交给袁绍、袁术两位爱侄,好好的团结一下大将军府剩下的那帮有兵权的幕僚,袁氏一家人垄断朝廷,也就没董卓什么事了。

偏偏袁隗要派人去显阳苑拜董卓为司空,让他进了城,才有了大将军府的吴匡等人投奔董卓,吕布杀丁原投奔董卓,张辽也投董卓,王匡鲍信没投,而是跑路了。

袁隗这位官场老手肯定不会不知道军权有多重要,他就是太相信董卓是自己人了。

《太平御览·卷196·居处部二十四》引《续汉书·献帝纪》:昭宁元年(189年),董卓住兵屯[显]阳苑,使者就拜司空。

回答完“不正经的正题”,转回到这里的胡说八道的话题上来。

什么喜闻乐见的东汉台柱子论。

外戚、宦官、士族也是够了。这三根台柱子的论调我都看得生厌。

还有答主提出加上“军阀”,四根台柱子。也是神论。

真要是有军阀,凉州羌乱不至于弄成几十年吧?皇甫规在凉州呆久了,朝廷有人弹劾他,他都吓得要上书自辩,末了还得到朝廷当官以示清白。

就说灵帝时期,灵帝当皇帝第二年,凉州羌乱就被段熲给扫平了好吧?然后十几年(截止中平元年之前)没羌乱了好吧?

交州闹个叛乱,朱儁带点家乡的扬州兵去平叛了,打完了就得“振旅还京师”,交出兵权当光禄大夫好吧。

“凉州三明”哪个不是打完仗就得到雒阳交兵权报道的,东汉政府一贯玩这样的流程,《百官志》里写的各种将军“事后罢”,真当是写着玩的吗?

这样的玩法怎么可能会产生“军阀”?真是奇了怪!

要真说中平末有军阀,那也是两家,一个韩遂马腾,就是造反军,中平四年直接把凉州拿下了,灵帝在五年设西园军时就是想征西呢;他们能被赋予合法身份也是董卓执政末期的事了。

第二个就是黑山军,结果是给灵帝招安了好吧,封了个黑山校尉杨凤(张燕是平难中郎将),给了黑山军自治权。

灵帝死时,真要能被称为军阀的也就这两家而已,其他的绝对是叛乱军,除了青徐黄巾军有点耐操,荆州南那拨人给孙坚搞定了,幽州二张给刘虞搞定了。

在这里张口闭口就是“地方做大”,“军阀林立”的人,你们就根本属于没读书,对当时全国形式完全没有了解!

再者,要是地方上叛乱问题还那么严重,何进、袁绍哪还有闲心点艹张让这帮宦官刷声望玩。

益州刘焉、幽州刘虞、豫州黄琬、荆州王叡、徐州陶谦、冀州贾琮,除了王叡没传,其他人传记摆在那里,他们平叛的工作都做到位了吧(大部分都是到任后不久,辖地叛乱平息的记载)?没有哪个是政治能力近似于白痴的怂包吧?

再说“州牧导致地方做大论”,这绝对是千古神论!

始作俑者是刘昭,就因为在《续汉志》里就这个重置州牧的话题喷了一波灵帝,于是从此就没人愿意去看书研究当时形势,想当然地认可这个观点。

东汉十三州,中平五年设3个州牧(益州牧刘焉、幽州牧刘虞、豫州牧黄琬),其中2个是刘姓自家人。——全国3/13的州牧就能证明“州牧导致地方做大”?

中平六年设并州牧董卓,董卓没去;董卓入朝后,就废豫州牧黄琬, 立冀州牧韩馥。

后来大家知道了,除了韩馥参加了反董,另外两个州牧可以说是中立。

刺史倒是有两个,刘岱、孔伷这两个刺史还是董卓时期任命的,才几个月,这两个名士就暴露了军阀本质?难道他们骄傲了吗?膨胀了吗?

要知道反董联军大部分都是太守好吧,他们都是拥兵自重的军阀?我觉得顶多能拿来黑一波长沙太守孙坚(谁让他当太守的时间长,带的兵多);至于张咨、张邈这种都是临时上任没几个月的好吧。

张邈能站队到反董联军中,这是和袁绍当初就建立起了政治友谊好吧!韩馥能站队到反董联军这边,一是他本来就是袁氏故吏,二来从事刘子惠告诉他,“兴兵为国”,这样直接把董卓推到国家的对立面去了,当时不都是打着爱国的旗号来造反的。

真要假装认真点,就干脆直接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太守,导致太守军政两全齐备,在地方上做大,导致了汉末出现“地方对抗中央”,我觉得这特么绝对有理有据!(滑稽脸)

“州牧导致地方对抗中央”?我看还是省省吧。


叮叮和咘咘


对。是大将军何进无能从而邀董卓进京导致的汉朝大乱,但它不是原因,而是汉室衰微本身所导致的一种结果。汉室艰难疲惫的走到末世,一切不利因素再也无法管控,开始总暴发,其衰亡是不可避免的,董卓进京只是汉室把力用尽啦的历史拐点。

并非人心无情,只是世道无情。

所谓看透世事,看开人生,只是心寒意冷而已,体现啦所有人都对天意弄人表示非常的无奈,虽然都嘴里说着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门前是与非,可又有几个看透世间万象的人能真正的放手,不闻不问的去了道离尘哪。

哪朝都有前算八百年后算八百载的圣贤,总结过失,开启新的盛世,可是终归还是有漏洞,不得不重新解组。

所谓真理,其实只是接近真理。用“否定之否定”即可道破真相,也就是如今我们深信不疑的所有学科,都会在未来被否定,这就是进步的定律。



唐燏00


汉室衰败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由来已久,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改变的。有时是封建体制的问题。官员贪污腐化,欺压人民,阶级矛盾激化。只能是说是可以缓解汉室的消亡。



山间明月随我心


他俩是最后一根稻草,给衰败的东汉王朝的统治添上最后一把火,为什么

何进

首先何进,屠猪贩狗之徒,诛杀十常侍这几个宦官还用得着请外援,毕竟是一个大将军,掌握军权,只能说是无能,如果不引进董卓,汉室起码还能再延续一段时间

董卓

进京之后直接杀了少帝刘辩,立汉献帝刘协,迁都,造成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天下从此大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