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为什么叫“山西”,简称为什么叫“晋”?

桃花间一壶酒


咱们首先来说山西为什么叫山西,再来说明山西为什么简称"晋",最后说一下山西的其它称谓。

1、山西由于在太行山以西,故称山西。

山西之所以称为山西,很有可能还跟愚公移山这个传说有关,最早的纪录是在春秋时期的文献中,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愚公所挖的山就是太行、王屋二山,原来在古冀州(今河北、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辽宁辽河以西)南部,黄河北边。

这两座大山正好挡着了九十岁老头儿——愚公的道儿,于是老头儿召集一家子人挖山通道,世代相承,吓着了山神,于是天帝派天神把山给搬走了,愚公就再也不发愁没路走了。

因为太行山被天神挪到了朔方,刚好儿在现在的山西省东边,成为拱卫山西的屏障,所以把太行山以西的地方叫山西,是不是很具有神话色彩呢?

2、至于山西为什么简称"晋"?这是因为在西周时期,晋国被封于此。

"桐叶封弟"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西周初立,武王伐纣后不久就死了,儿子成王幼年即位。某日,成王与弟弟叔虞玩耍,削了一片桐叶做成珪的样子给他,说:"这玩意就封赏给你了。"

史官认为天子无戏言,因此成王只好把唐这个地方封给了叔虞,唐这个地方在黄河、汾水之东,方圆百里。叔虞的儿子叫燮,改国名为晋,于是晋国从此产生。

后来,到了东周春秋时期,晋国经过一系到的宫斗,王权更替,晋武公掌得大权,晋武公死后,传位于其子晋惠公。晋惠公在位期间,开疆拓土,假虞灭虢,就是他在位时的杰作。

晋惠公也是晋文公重耳的老爸。晋文公重耳即位后,开始成就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因此山西在后世简称晋。

3、其实山西在古代还有其它称谓。

春秋末期,晋国发生内乱,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所瓜分,标志着战国时代来临。但三国源于一体,是为三家分晋,所以山西又称三晋,其中韩的祖先就是晋国王室分支。

在地理上,由于黄河大致呈"几"字形,山西在黄河的"几"竖弯勾的竖以东,所以山西在古时又称河东。山西又处于太行山、黄河之间,以一山一河为屏障,地势易守难攻,所以又有"表里山河"之说。

现在大家明白山西为什么叫“山西”,简称为什么叫“晋"了吧!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有书共读


山西,就是太行山以西。

太行山是山西省和河北省的分界线,而山西位于太行山以西,所以得名山西。

不过山西一词最初指的并不是现在的山西省,而指的是河南崤山以西的广大地区,现在的山西省是它的一部分。与之相对,崤山以东则被称为山东,山东省便得名于此。

明代以前的山西省被称为并州或者“河东”。

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划天下为九州,以大同、太原、河北保定一带为并州。两汉时期,并州是中原王朝的北部重地,统辖今山西、陕西、内蒙、宁夏等地。西晋末年,由于五胡乱华的影响,并州的建制趋于废弛,范围大幅度缩小。到宋朝时期,并州仅限于现在的太原地区。1059年,并州改为太原府,并州遂废止不用。

河东指的是黄河以东,最初是并州下辖的一个郡,范围是山西省西南的永济市一带。唐朝时设立河东道,范围大体和现在的山西省相当。“道”设立之初是一个非正式的监察区域,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遂成为正式行政区。宋朝时为河东路。

元朝时山西被划入中书省。明朝建立后沿用行省制度,在唐宋河东地区的基础上设立山西省,清朝沿用,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山西简称为晋,得名于晋国。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成王“桐叶封弟”,将叔虞分封在山西南部方圆百里地区,为唐国。叔虞死后,其子改国号为晋。到春秋时期,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启了战国时代,对中国历史有很深的影响,所以晋便成了山西省的简称。


石头说历史


山西为什么叫“山西”,简称“晋”?其文化内涵究竟是什么?

中国的行政大区划分命名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不可简单地指南指北指东西。古代中国叫“九州”,即以九龙文化内涵划分行政大区。“山”为大地、人民的不满意见,要呼吸而喷出地平面的象征,龙的牛(二)鼻子。用领导方东家一方的方法:以集中方法(東)解决,叫“山东”,简称“鲁”;用民主的一方的方法:以民主竞争的方法(西)解决,叫“山西”,简称“晋”。两种方法,相辅相成。

“西”是以“一"抑制法纪的“四”,即以竞争的虎“三”抑制“四”;“晋(晉)意即晋级的指导意见(一)靠公开争、比赛决出候选人等,然后进行票决(中、京)。既不能靠民主暗选(北、厶),也不能靠领导班子(南、日)决定,故山西别称“三晋”。

所以,山西叫“山西”,简称“晋”。

中华文化造字原则详见《破译的龙学密码》《解密红楼梦真味道》前面的“说明”。


龙学创始人刘树成


山西被称为山西,因为它在太行山的西边。

山西被称为山西的原因可能与愚公移山的传说有关。最早的记录是在春秋时期的文献中。这个故事广为人知。由愚公挖掘的山是太行和王屋。原来在古冀州(今河北和河南黄河和辽宁(西399013)的北面,在黄色河北的一面。

这两座山正好挡住了90岁老人—— 愚公的去路,于是老人召集一家人挖了一条山道,这条山道一代代连续下来,吓坏了山神。然后天帝派众神把山移走,他不再担心没有出路。

因为太行山被神移到了北方,就在当前山西省的东部,并成为了金库山西的屏障,所以把太行山山西的西部叫做这个地方是不是很神秘?

2.至于为什么山西缩写为“晋”?这是因为在西周,晋国被封在这里。

“叶童·堤丰”的故事想必每个人都听说过。西周建立时,在灭周后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成王小时候就继承了王位。一天,成王和他的弟弟叔虞一起玩耍,切下一片桐叶,让它看起来像一只乌龟。他说,“这是你的奖励。”

历史学家认为皇帝没有开玩笑,所以成王只好封唐为叔虞的地方,即位于黄河分水以东,一百里之内。叔虞之子名谢,改国名为晋,从此晋国诞生。

后来,在东周的春秋时期,晋国经过一系列的宫廷争斗,王权更替,晋吴宫接管政权,晋吴宫死后,这件事就传给了他的儿子晋龚辉。晋在统治时期,他以假乱真,扩张疆域,消灭了郭,这是他的杰作。

晋龚辉也是晋文的父亲公仲尔。晋闻二即位后,开始称霸,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因此,山西在后世简称为晋。


活在龙城


【地名】及其【简称】往往是对一个地点或地区自然地貌与人文历史的高度概括,中国地名以【对自然地貌的概括】居多,人文历史型的地名命名,往往与该地曾经存在过的古国、古州、古郡有关,甚至与某次偶然发生的历史事件有关,当然,也有单纯是合并而来的地名。以上便是我国【地名】的基本得名规律。具体到本问题下的【山西】与【晋】的来历,且看寒鲲为您解释一番。

山西:太行山以西

【山西】是典型的【概括自然地貌的命名方式】,与【山东】、【湖北/南】、【河北/南】、【江南/西】、【辽西/东】、【陇东/西】等现行省名或古地区名是一个大类。具言之,【山西】是指【太行山以西】。

那么【山西】又是怎么逐渐用到今日之【山西高原】【山西省】这片区域上的呢?

在我国古代,最早的【山西】并不是指今日的【太行山以西】,而是指【崤山以西】,也即今日河南省陕县灵宝一带以西的大片土地,大致包括我们今天的陕西、甘肃、山西西南部、四川,也即地理单元上的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秦巴山区、四川盆地。所谓【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其中的【山西】指的便是汉唐时期的这么一大片区域,而不仅仅是今日的山西一省,汉唐时期的【山西地区】往往被称为【河东】或【并州】。

随着唐宋金元之际,华夏政权统治中心由汉唐时期的关中河洛迁往元明清时期的幽燕之地,帝都京师从山西高原的西侧、南侧转向了东侧,汉唐帝王站在长安城视角下的“大河之东”(河东地区),变成了明清帝王站在北京城视角下的“大山之西”,【山西】之称因此而取代了【河东】之名。

明朝建立后,设置山西布政使司(明代山西行政首府)、山西都指挥使司(明代山西军区首府)、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明代山西北部军区首府)、山西提刑按察使司(明代山西监察首府),清朝继续设置【山西省】,这才把【山西】之名沿用到了今天。

晋:晋国故地

我国各省的省名简称,其实是晚清民国时期电报推广时的产物:清末洋务运动后,电报技术逐渐被清政府接受并使用。电报发报,惜字如金,多一字便多一字的成本,于是便有了省名简称、日期简称等。从官方层面上看,【晋】被用来指代【山西省】便是从清末开始的,当然在明清时期也有简称山西为晋省的,只不过往往出自私人文字,倒也不算正式。

那么为什么要用【晋】来简称【山西省】呢?

我国自古以来就喜欢用先秦时期比较强大的古国名称来简称一片地域,比如燕往往指今日的京津与河北北部、赵往往指今日的河北南部、齐往往指今日的山东北部、鲁往往指今日的山东南部、秦往往指今日的渭河流域、吴往往指今日的江苏南部、越往往指今日的浙江北部、巴往往指今日的四川东部与重庆市、蜀往往指今日的四川中部等等。

晋国是一个以山西西南部(晋南地区)为核心,并且势力范围覆盖山西全省以及河北河南陕西的部分地区的春秋大国(具体范围见上图),自然常常被用来指代今日的山西南部了,比如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行政区——晋州、晋宁路便是典型例子。

再加上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被统称为三晋,三晋之名也在明清时期开始用来指代山西省,【晋】作为一个古国名称自然成为【山西省】在晚清电报业定简称之时当之无愧的首选,并因此而成为如今山西省的简称。


寒鲲


山西有着几千年历史,它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之地,山西的夏县古称安邑,因安邑曾是夏朝的首都故称夏县。西周建立十几年后唐国发生叛乱,唐国在今天山西南部,是尧的后裔。周成王弟弟姬虞因平息唐国叛乱有功,赐唐地,姬虞死后其儿子迁至晋水一带,建立晋国,主要在今天山西中南部和西南部。那么山西都有哪些历史,它为什么叫山西呢?

山西早期历史

山西有着近五千年历史。传说中中华儿女是炎黄子孙,黄帝和炎帝曾经就在山西南部一带活动。史前最为贤德的三位君主尧舜禹曾在山西建都,将都城设立在山西阳城。尧舜禹采用传贤不传子的禅让制,备受世人赞扬,其德行流芳百世。

夏朝是史上第一个建立奴隶制的国家,建国初期因受夷族压制,被迫迁都至安邑(今山西夏县),夏县位于山西南部,由此可见山西南部便成为夏朝人主要生活区域,如今山西南部有“夏墟”之称。

到了夏朝第三位君主姒太康即位时,由于其跟随父亲享乐惯了,即位之后生活奢靡不堪,常常带着家人外出打猎,连续几个月都不回朝,不理朝政。夷族的首领后羿知道后,便利用姒太康外出打猎之时,攻占夏朝都城安邑,自立为君。

后羿即位后,也是个享乐的主,后被亲信出卖而遇害,政权被夺。姒太康的旁系亲属,也就是夏朝宗室姒少康在虞族的帮助下复国,将都城迁至阳翟(今河南),姒少康是个有作为的君主,夏朝在他的统治下出现了“少康中兴”。

山西在西周时期历史

周武王灭商后不久便去世了,周成王即位后八年,诸侯国唐国造反,周成王之胞弟姬虞,也是姜子牙的外甥,因平息唐国之乱有功而封于唐地,唐国在今天山西翼城和襄汾一带,唐国是尧的后裔。周成王将唐国原来的老百姓迁到杜地,将姬姓子弟迁至唐国。姬虞去世后,其儿子即位,不久迁至晋水,靠近晋阳(今山西太原),改国号为“晋”,晋国是以晋水而得名。

据《史记》记载,晋国早期的活动范围地在黄河和汾河一带,方百里。大致的方位在今天山西南部的绛县、侯马、翼城,山西中南部的曲沃和襄汾。考古学家在曲沃和侯马等地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这点。这就是为什么山西称晋的原因,也是清朝时期人们称山西的商人为晋商的原因。

三家分晋

晋国从建国初期到三家分晋,一共延绵657年历史,最开始晋国的封地在山西南部,最后晋国不断开疆扩土至河北、河南、陕西、山东一带。到西周末年,春秋时期晋国是唯一的大国,是秦国统一六国最大的障碍,由于晋国的强大,延缓了秦国向东方诸侯国发难的步伐。晋国曾经称霸长达150年,晋国的强大在整个华夏文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山西的小伙伴们骄傲。春秋末年由于晋国发生内乱,公族子弟遭遇大量屠杀,最后导致异姓卿族崛起,最终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赵国最开始的都城是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至邯郸(河北邯郸),今山西太原以北在战国时期属于赵国的领地。

魏国最开始的都城设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至大梁,战国时期山西南部的一小块领土属于魏国,山西南部其他的领土被秦国占领。

韩国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小的国家,战国时期山西中部的领土属于韩国。

山西如今的省会太原,在西汉时期是代国的都城,前秦、北汉、前晋的都城。太原如今是北方的大都市之一。山西为何叫山西?太行山是山东和山西的分界线,那么太行山以东叫山东,太行山以西便叫山西。


小龙谈历史


山西,因为在太行山之西,所以叫“山西”。

在春秋时期,山西属于晋国地,故简称晋。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分晋国,故又别称“三晋”。

山西的地理位置很有特色。东以太行山与河北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北倚长城与内蒙古毗连,南与河南接壤。被柳宗元称为“表里山河”。

在山西这块土地上,出过很多牛掰哄哄的人和事。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1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多达3000多年。所以,这里是“华夏文明摇篮”。

唐太宗李世民曾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山西的美景也是数不胜数,云冈石窟、五台山、绵山、平遥古城、晋祠博物馆等等,每天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太原晚报


山西,因坐落于太行山以西而得名。而在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行政区划的地名,最初并不是指今山西省地区。从大量文献记载来看,在秦汉以前,人们习惯于把今河南上境内的崤山或者今陕西省境内华山为界来区分山东、山西,当时的“山西”是指函谷关以西地区,相当于关中平原地区。汉武帝时期,经历了一次扩关的过程,如把函谷关迁至新安地区。东汉时期,有人开始以太行山为界,划分为山东、陕西,其后开始就把太行山以下地区称之为山西。在历史上,因为山西位于太行山的右侧,黄河以东地区,故在历史上山西也有“右”、“河东”之称。元代实行行省制度,在山西地区设置了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属于中书省管辖。明朝初年,设立山西行中书省。清代至山西省,流传至今。

山西省的简称“晋”与山西的历史有关。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周成王封其叔叔虞在今山西一带建都,故山西一带最初为唐国,称“唐”。唐叔虞去世以后,他的儿子燮(xie)因建都在晋水旁,改唐为晋。晋日渐壮大,晋国在西周中后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诸侯,今山西大部分地区属于晋国。战国时期,晋国一分为三,三国分别是韩、赵、魏,所以山西又有“三晋”之称。后人一直把“晋”或者“三晋”指代今山西地区。

我是“沙漠孤狼2017”,欢迎诸位关注、交流。


沙漠孤狼2017


山西称为“晋”,源于西周初的大分封。当时周成王年幼,周公旦主政。周公东征过程中,灭掉了旧唐国,后封周成王的弟弟叔虞于旧唐国故地(今山西境)建立侯国,故称“唐叔虞”。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继位,改国号为“晋”。



旧唐故地又称为河东地区,是北通太原防御群翟部落内侵的前哨,关系重大。周成王年幼继位,他的弟弟叔虞就更年幼了,按理说还不到受封为诸侯的时候,怎么会一下子把这么重要的地方分封给一个小孩子呢?



传说叔虞的母亲邑姜梦见上天对周武王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叫虞,我把唐地给他。”等到邑姜果真生下儿子后一看,手掌心的掌纹确如一个“虞”字,所以就取名曰“虞”。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继位,又改国号为“晋”。无论传说是真是假,也无论是上天卦虞,还是桐叶封弟,都反映了叔虞受封是符合统治阶层意志的,尤其是符合其母邑姜意志的。



叔虞封晋的历史在《周易·晋卦》中有反映,甚至可以说是记载。《晋卦》六二爻辞曰:“晋如愁也,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其《象传》释曰:“受兹介福,以中正也。”叔虞因与成王为同母弟兄的关系而封建晋国,故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之辞。成王与叔虞的关系,以母为介也。叔虞受封于晋,是子以母贵的表现。



坐落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的晋祠(也称唐叔虞祠),至今仍保留有一座专门祭祀邑姜的宋代建筑“圣母殿”。“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位于中轴线终端,坐西向东,是为奉祀叔虞母邑姜的,由此可见邑姜身份、地位的崇高。依据西周宗法制度,历代周天子应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天下“大宗”的地位。其他诸子称为“别子”,他们分别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宗庙和相应的政府机构,分成若干新的别宗。受封的别子成为这些别宗的始祖。“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但周天子的“大宗”地位是保持不变的。只有天子可以祭祀天地和天子的列祖列宗。天子的宗庙,祭祀自始祖以来的历代祖先,称为“太庙”。受封的别子,成为别宗的始祖,以后历代继承者,只能祭祀别宗始祖以下的列祖列宗。叔虞是晋国的始祖,历代晋国国君只能祭祀叔虞以下的祖宗,无权祭祀武王及以上祖宗,晋祠中以圣母庙为主殿,是出于对叔虞母的尊崇,而且并不违西周的宗法制度。如果把武王供奉在晋祠主殿内,那就是严重的僭越行为。



《晋卦》六二居内卦中位。内卦中位象征“家位”,是王的内眷的处所。西周大分封时,成王尚且年幼,其内眷就是母亲邑姜和弟弟叔虞,故六二之晋,就是叔虞封晋。晋为河东之地,是北通太原防御群翟部落内侵的前哨,关系重大,叔虞以年幼之身封于晋,恐难担大任,故不能不令人忧虑,故曰“晋如愁如”。分封制任人唯亲,而叔虞和成王是亲兄弟,关系最为亲密,同时分封制又是世袭制,只有先得到分封,才能世袭下去,所以叔虞虽然年幼,只要先获得分封,然后持守下去就会获吉,故曰“贞吉”。



从卦象上看,《晋卦》是由《观卦》变化而来的。《观卦》是消息卦,阳消阴息,阴已胜阳,天时在季秋之月,秋心之谓“愁”。《晋卦》六二与六五无应,六五在坎体,“坎为加忧,为心病”,故曰“愁”。这说明,成王年幼继位,本就不堪天下之任,分封更加年幼的叔虞建立晋国也是难担一国之任,这实在令人忧虑,故曰“晋如愁如”。所幸《晋卦》六二中正当位,持守下去就不会有什么过失,故曰“贞吉”。



《晋卦》六二在坤体,“坤为母”,象征六二之封,与母有关。叔虞之母为邑姜,邑姜也是周成王之母,故曰“王母”。叔虞之所以能分封于唐地建立晋国,成为晋国始祖,正是因为他与成王有一个共同的母亲,故爻辞曰“受兹介福,于其王母”。意思就是叔虞受封之福,其介为其母也。故《象传》亦因此释曰:“受兹介福,(于其王母),以中正也。”这里的“中正”,一方面是指《晋卦》六二中正当位,另一方面是指叔虞受封,其母正好成为其中的关系中介。



旧唐故地改名为“晋”,我看与《晋卦》不无关系,因为晋国的分封是西周王朝最重要的分封之一,晋国是西周王朝最重要的诸侯国之一,以专讲分封的卦名作为侯国的国名,可见这个侯国对于分封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上面说了山西为什么简称“晋”以及晋的形成历史,下面再说说“晋”的本义。


《说文》:“晋,进也。日出万物进。从日从至。”进者,《说文》曰“登也”,《玉篇》曰“升也”,《易·乾卦》:“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礼·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注》:“进士,可进而受爵禄也。”)



笔者并不认同《说文》的解释,因为《晋卦》是由《观卦》变化而来,而《观卦》是消息卦,阳消阴息,阴已胜阳,其时当为一天当中的黄昏之时,“日出万物进”实属大错特错。《晋卦》无论是象辞还是彖传,皆言“明出地上”,而没有说“日出地上”。如果卦时是日出之时,完全可以直接说“日出地上”,而不必说“明出地上”。“明出地上”在这里是指黄昏之时,地上出现了篝火,有了人烟,说明土地分封给了诸侯,诸侯开始红红火火经营这片土地。“晋”字并不从“日”,“晋”字的下半部分表示圈划起来的一片土地,而不是“日”字。“晋”字从“至”是对的,但《说文》又把“至”字解释错了。《说文》:“至,飞鸟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犹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来也。”“从一,一犹地也”这句话无疑是正确的,但“一”上面的部分决不是一只飞鸟,而是一支箭矢。至者,矢发而势尽,坠于地也,指一射而达到的最大距离。这从《晋卦》中也可反映出来。《晋卦》是由《观卦》变化而来,《观卦》下面四个阴爻组成大坤体,“坤为地”也。卦变时,《观卦》九五下行而成为《晋卦》九四,而《晋卦》九四为坎体主爻,“坎为弓轮”,而九四为弓中之刚(矢)。卦变的过程恰如一射而矢坠于土地之上,古代分封土地,以射程确定距离和四至,故矢坠于地,象征分封土地,这就是“晋”。

“晋”的甲骨文字形为“”。根据甲骨文字形,笔者认为,“晋”的本义是受封而仕进的意思,反映了古代的分封制。甲骨文字形象两支箭插于封地之上。古代分封土地,以矢的射程确定距离。“一射之地”就是指土地大小在一个射程之内。故“矢”插于土地象征诸侯国的土地四至得到确认,“晋”也就有了分封土地的象征意义。西周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国,以屏藩王室,在分封土地的同时,也就明确了各诸侯国的身份和地位,封地和爵位可以继承,但不能买卖和转让。得到封地和爵位曰“晋”。


子夏故坛


姜子牙有个女儿叫邑姜,嫁给了周武王,生了一个儿子叫姬虞(唐叔虞),唐叔虞的哥哥就是后来的周成王姬诵。

周武王死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政。周成王八年的时候,唐国(在山西省临汾市一带)发生叛乱,周公旦派兵平定了唐国之乱,周成王十年,周成王把唐地封给了弟弟姬虞,所以姬虞也叫做唐叔虞。

唐叔虞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姬燮继位,姬燮迁都至晋水之边(在山西省运城市绛县一带),将“唐”改为“晋”,姬燮就成为晋侯燮,这个就是春秋赫有名的晋国就出现了,后来出现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国最强大的时候,它的疆域包括了今天的山西省全部,陕西省的东部与北部,河北省的中部与南部,还有河南省的西部,还有山东的西北部等等。

晋国的公族被晋公所杀,而三军六卿的实力越来越大,最后由赵、韩、魏将晋国给瓜分了,成为赵国、韩国、魏国,这个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东周也就进入了战国时期。

秦朝的时候,在山西与周边地区设立了六个郡,分别是河东郡、代郡、云中郡、上党郡、雁门郡、太原郡。著名的长平之役就在上党郡,雁门关在雁门郡。

汉朝的时候,郡基本没啥变化,设立了十三州,这些郡就分属并州、幽州、司州。

三国的时候,山西属于魏国。西晋的时候,刘渊在左国城(山西吕梁)起兵,然后迁都至平阳(山西临汾)。十六国的时候,在山西先后的有前赵、后赵、前燕、后秦等几个国家。

北魏分成东西魏的时候,山西主要属于东魏,后来东魏被北齐所取代,而北齐被北周所打败,北周又被杨坚的“隋”所取代,隋朝最后打败了南陈,实现了一统。

在隋朝的时候,山西里有并州、代州、朔州、隰州四州,后来州改郡,又有十四个郡在山西。

唐国公李渊起兵于太原,建立了唐朝,他封太原为北都,山西成为唐朝的“龙兴之地”。

元朝的时候,大同、平阳、太原是三个重要的城市。山西属于中书省。

明朝的时候,山西叫做山西承宣布政使司,设立了太原府、大同府等六个府,还有沁州、辽州两个直隶州。

清朝与明朝一样,仍为山西省。

由此可见,山西的简称之所以叫晋,明显是来源于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晋国”,而晋国的得名来自于晋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