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早早辞职归乡,为何还是被朱元璋满门抄斩?

淡曲丶


一、胡惟庸是李善长选定的淮西集团的首领接班人,后来成了丞相。

朱元璋手下,有两大集团,一是来自他家乡的、李善长领头的淮西集团;一是刘基领头的浙西集团,两大集团一直明争暗斗。



刘伯温的神机妙算和《三国演义》中的孔明有一拼!(注意不是《三国志》!朱元璋对刘伯温是心存猜忌的,因为刘伯温的高明胜过了朱元璋,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想到的,刘基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刘基还是想到了。开国封爵,文职功臣中就李善长封了韩国公,年俸四千石,还名列第一;刘伯温只封了个诚意伯,年俸二百四十石。



洪武元年,李善长的亲信因犯罪被刘基抓起来要杀了,李善长以京城久不下雨为由阻止杀人,刘基斩钉截铁地回答:杀李彬,天必雨!结果杀了李彬,天没有下雨,刘伯温失算了,李善长煽动很多人群殴刘基,朱元璋并没为难刘基,但刘基于当年八月无奈请假回老家。临走,刘伯温还建议老朱不要定都凤阳、不要轻易攻打实力尚存的北元。刘伯温临走,推荐死党杨宪接任了御史中丞,准备再次与淮西集团开打。杨宪利用言官的力量,抓李善长的把柄,不断找朱老大打小报告,产生了累积效应,本来就对李善长集团设防的朱老大对李善长有了看法,对他多有指责,十一月又召回了刘基,委以重任。

李善长知道自己已成靶子,目标太大,他也找了个代言人,此人应威望不高、容易驾驭,他选中了胡惟庸。他不知道胡惟庸正如当年刘基对老大点评的一样:“现在还是一头小牛,但将来他一定要摆脱牛犁的束缚!"就这样,胡惟庸站在了大明高层政治的聚光灯下,从这一刻起李善长就把自己的命运有意无意地绑在了胡惟庸的战车上。

二、胡惟庸的相权独揽和朱元璋的皇权独揽不断冲突,为自保胡惟庸拉上了越来越多的功臣,他最想捎上的还是有两张免死铁券的李善长。

胡惟庸在朱元璋帮助下打败刘伯温后,越发猖狂,贪污受贿,打压不听话的下属,甚至挑战皇权,私截下属奏章,官员升降、处决犯人都不经过朱元璋批准。朱元璋采用“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策略,他想彻底废掉丞相制度。

胡惟庸知道朱屠夫心狠手辣,他突发奇想,拉尽量多的功臣抱团取暖。他拉到了吉安侯陆仲亨、御史大夫陈宁、都督毛骧……他还想拉李善长下水。李善长可不想踩这趟浑水,他深知当时已无人能和朱老大抗衡,所以他断然拒绝了胡的请求。

胡惟庸锲而不舍,他把儿女亲家、李善长亲弟李存义拉下水,再让李存义不停游说李善长。后来李善长就下水了。

胡惟庸自以为牛哄得不得了,谁知朱元璋捏死他相当于捏死一只蚂蚁。从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连续查了好几年,被杀者逾万!胡惟庸自然难免一死。

李善长本是胡惟庸的伯乐,后来又被胡惟庸拉下了水,但由于他在朝廷的巨大影响力,加之朱老大没有掌握李善长、李存义兄弟的谋反实据,朱老大暂时没杀他,他弟弟李存义也免死,放逐到崇明岛。



三、李善长在胡惟庸案后暂时侥幸逃脱,但随后又连续犯了两个大错。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家修房子,他向汤和请求借三百士兵,汤和密报了朱元璋,朱老大又动了杀机。

他的亲信丁斌因犯法被流放,李善长竟然以有罪之身、不避嫌疑、替丁斌求情!朱元璋嗅觉灵敏,他怀疑丁斌掌握了李善长的秘密,于是把丁斌关在监狱里日夜拷打。丁斌供认了李存义和胡惟庸共同谋反的细节。朱元璋抓回了李存义,李存义供出了哥哥“汝等自为之"的话语。

墙倒众人推,御史府、钦天监都来踏上一只脚,最终李善长被杀,夷三族。

四、即便李善长没有举荐胡惟庸、后来没有下水,他也是死路一条,因为朱元璋的屠杀功臣政策是既定的方针。

事实上,开国功臣大明开国后仅有相当低调的汤和、沐英(元璋义子、朱标好友,奉令永镇云南,后来思念英年早逝的兄弟朱标,不久跟朱标走了)、耿炳文(擅长防御战)等侥幸逃脱朱老大的魔掌。

元璋手下,逃过毒手的功臣掰着指头数得过来。

逃脱的两种情况,一种没等朱老大下手自己先死的,如胡大海、常遇春甚至包括沐英,死人是对朱家三代构不成威胁的;一种是汤和一类,本是老友,建功不骄,尾巴夹得紧得不要不要的,相当于一级保护动物极为稀少啊;一是耿炳文类,防御战专家,子孙登基时来护驾的!李善长才华出众、功高盖世,尾巴夹得不够紧,屁股也没坐得稳,耳朵根子又软,遇到杀红眼的朱老大,没命的!


苍茫大地顾炜斌


李善长成了丞相之后,虽然享尽荣华富贵,但他本人愈发膨胀起来,妄自尊大,甚至有人只是无意间冒犯了他的权威,他也毫无宽恕之心,非要定罪或贬黜才行,一时间朝野人人自危。登基后第四年,李善请辞。但李善长离职后却不愿离开京城,恃功而骄。朱元璋虽然将公主许配于他的儿子,但他的儿子做了皇家驸马后,却连主动问安都不愿意,还要皇帝主动宣他进宫问安。

李善长辞职后,朱元璋命胡惟庸为右丞相。胡惟庸是李善长一手扶植,善于心机,假公济私,凡事以李善长为尊,此时的朱元璋已起了除胡之心。不久后,朱元璋以谋反罪顺利除掉了胡惟庸,朱元璋借此机会,誓要将其他胡党中人全数歼灭,但由于李善长求情,同是胡党人士的李存义父子侥幸被免了死罪,但必须拘禁于崇明岛不得出。李善长得知后,也不谢恩,反而找当地的官员征用了三百兵士用来扩建自己的府邸。当地的官员觉得此事实在不妥,就将此事禀告给了朱元璋。李善长擅自借用兵士以作私用,朱元璋没发作,但记住了这一笔账。

不久,李善长突然上书,请求太祖皇帝赦免一名叫丁斌的犯人。朱元璋本就多疑善猜忌,他细想其中必有蹊跷,便对丁斌进行了拷问,丁斌禁不住酷刑拷打,从实招了李存义乃是胡党人士。朱元璋气得重新把李存义下狱,李存义咬出李善长和胡惟庸谋反有牵连。朱元璋得知李善长早知胡惟庸有谋逆之心,但却从不曾禀告上告,谋逆之心昭然可揭。朱元璋大怒,认为他实在是大逆不道,叛国欺君,其罪可诛。

于是朱元璋立马下旨,将李善长妻女弟侄家共七十多口人通通诛杀,但朱元璋看在公主的面子上,仅留下了两位男丁。即使李善长拿出了免死的铁券丹书,也只是块无用的废铁罢了。一代开国功臣落得如此这般结局,不得不说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了。



带带大米粥


李善长,必须得死。洪武四大案中,有两案(胡惟庸案与蓝玉案)与他都有关联,任何一个帝王念旧情可以放过他一次,但怎么可能放过他两次呢?更况且李善长的手伸到了军队??


先说洪武四大案

第一:胡惟庸案(结党擅权,阴谋造反)

第二:空印案(朝廷文书先盖章,再填数据)

第三:郭桓案(户部侍郎郭桓,营私舞弊,倒卖官粮)

第四:蓝玉案(明太祖以蓝玉谋反为借口,大肆诛杀功臣)

我们接着说李善长与胡惟庸案的关系

胡惟庸是经过李善长推荐,逐步做成了左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二人既有师生之宜又有知遇之恩。

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后来胡惟庸阴谋造反,按规矩应该被夷三族(父族母族子族),也就是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他的儿子按道理也应该被杀掉的。但明太祖朱元璋,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下令免死,这已经是一个天大的恩情了。李善长却没有表示感恩。这就伏下了杀机。


我们在说李善长与蓝玉案的关系。

蓝玉是继徐达,汤和,常遇春之后,大明朝初期唯一的一个帅级人物。本来这样一个帅才朱元璋准备留这给他的儿子太子朱标的。而蓝玉和朱标的关系也是非常铁的。

但问题就出在:太子朱标英年早逝。这导致了朱元璋不得不杀掉蓝玉。因为下一任皇帝朱允文是个孩子,无法来制约这些骄兵悍将。

蓝玉案,影响甚广。朱元璋本着宁可错杀1000,绝不放过一人方针,先后杀了一个公爵,13个侯爵,两个伯爵,被牵连的有15,000多人。而李善长再次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他事先知道这个事儿,但是他没有向皇帝举报。就冲这一条就大逆不道。杀他是应该的。


最后真正让朱元璋动了杀心的是李善长将手伸到了军队

李善长在77岁的时候,干了一件蠢事:他因为要修缮自己的庄园,为了省几个银子(或是其他目的),他竟然说动汤和,让汤和派了300人的军队来给他干这个事。这就是逆龙鳞!也是李善长被杀的直接原因。

我们如果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会呈现以下结果:李善长确有治国之才,但当他的政治才能与汤和的军事才能相结合,那可能会谋反,也可能不谋反。但我不确定你会不会谋反的时候,我肯定会按照你会谋反这个结果来处理。这也就是三体里面说的猜疑链。

于是李善长必死。


少校柳下惠


李善长被诛,表面上是因为受了胡惟庸之案的牵连,实质上是因为他过度膨胀,毫无感恩之心,朱元璋对他已经仁至义尽,他对朱元璋却没尽到臣子的本分,换言之,朱元璋对他的好,没换回他应有的忠诚。

朱元璋也是个凡人,感情也会受伤,同时也是出于现实的考虑,担心再出一个胡惟庸,于是狠下心肠,诛杀了李家七十余人。满门抄斩算不上,因为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这一支免于株连。

(电视剧中的朱元璋)

建立明朝的过程中,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朱元璋视他为可以与萧何比肩之人,登基后给了他极大权柄,洪武三年让他担任百官之首的左丞相,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并进爵韩国公,还和他成了儿女亲家。

同样立下大功的刘伯温,只因不是朱元璋的安徽老乡而走不进大明顶级权力中心,只得了个诚意伯的爵位。

和他比起来,李善长无疑幸运得多,一个臣子能达到的顶点,皇帝老乡朱元璋都让他达到了,再进一步就只能当皇帝了。

但李善长是怎么回报朱元璋的呢?

他退休前,为了在朝中继续拥有影响力,培养了同为濠州定远人的胡惟庸,推荐他为左丞相。朱元璋一方面欣赏胡惟庸的才干,另一方面也是相信李善长的眼光,同意胡惟庸接任左丞相之职。

后面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了,胡惟庸打算谋反,因事情泄露而于洪武十三年被诛杀。

其实到这一步,都怪不了李善长,他虽然识人不清,但谁也不敢保证自己这一辈子就不会看错人。看错一个胡惟庸,算不得大错。

估计朱元璋也是这么想的,所以虽然杀了很多和胡惟庸有关的官员,却放过了李善长。要知道满朝文武中,就数李善长和胡惟庸关系亲近,胡惟庸的官途少不了他的保驾护航,两家还是姻亲。

但是,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的外甥丁斌因受某事株连,即将发配边疆。李善长数次要求朱元璋赦免其罪,态度很不好,朱元璋本就因他越来越骄横而不满,闻言大怒,将丁斌下狱。

丁斌为了脱罪,供出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是胡惟庸的党羽,参与过谋逆之事。

其实洪武十八年李存义和儿子李佑就被告发了,李佑娶了胡惟庸的侄女,要说他和胡惟庸之事无关是不可能的,但朱元璋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下诏免他们死罪,安置在崇明。

这种处置已经够宽大了,李善长却还觉得不够,对朱元璋渐起怨愤之心。他对朱元璋的轻慢态度,也受了此事的影响。

朱元璋也很火大,以前能放过李存义父子,现在不打算放过了。抓了他们下狱,两人供出,胡惟庸企图谋反时,曾找到李善长和盘托出自己的计划,邀约李善长参与。李善长虽然没答应,却也没告发。

他一个深受皇帝信任的朝廷重臣,明知有人打算推翻皇帝,他却不告发!这叫什么?这叫包庇罪!再一想,为什么他不参与不告发?因为他在淡定旁观,如果胡惟庸成功,凭着以前的关系他能再次掌权,如果胡惟庸不成功,他也没什么损失。这比直接参与谋反还要恶心。

朱元璋不傻,想到这些年对李善长的好,简直如同一腔好意喂了狗,打算大办李善长,将他抓了起来。

此时,朝中很多大臣为李善长求情。如果说朱元璋之前只是感情受伤的话,现在是理智上察觉不妥了。朝中任何庞大的势力,都不利于皇权的集中。

当时皇太子朱标还活着,他秉性仁弱,主张施仁政,朱元璋担心他压不住开国元老,早有为他清扫障碍的想法,没毛病的大臣都能挑出错来,像李善长这样明显有不臣之心的更不能放过。

总之,李善长虽然早早辞职归乡,却没有远离权力,通过门生弟子、亲朋好友继续影响着朝中局势,这种大臣对中央政权是有弊无利的,朱元璋又是位眼里揉不得沙子的铁腕帝王,李善长就只能有这样的结局了。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李善长被赐死一事,相传是因为他和之前的宰相胡惟庸有谋反的嫌疑,而且不止他一人被杀,李善长全家七十余口人也被全部斩首,只有他的儿子李祺,因为是朱元璋女婿而免罪,和公主一起被逐出京城了。

这样来看,李善长倒真的是罪无可恕,谁让他要谋反呢?可仔细想来,此案确实疑窦丛生,必须翻案的。


朱元璋杀李善长始末,李善长真的要谋反吗?

最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胡惟庸谋反案是在洪武十二年(1380年)正月,李善长被杀则是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五月,而李善长早在洪武四年(1371年)就退休回家养老了。一个不问世事长达二十年的老头,还能谋反吗?

再者谋反也是要有动机的,像胡惟庸谋反可以说他是为了权力和地位,但李善长早在开国之初就和徐达一起封为特等公,任左丞相,儿子李祺娶了朱元璋女儿临安公主。可以说李善长此时已经是享受到了一位臣子能够享受的所有荣誉了,他又何必跟着胡惟庸这个小弟去谋反呢?

最后一点也和前朝那个被诬陷谋反的人一样:李善长作为和朱元璋一起起兵的人,他最有能力谋反的时候不是应该在反元的时候吗?难道韩信、周亚夫、李善长这些人,真的要在天下稳定的时候来谋反,以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吗?不可能的事嘛。

所以李善长被满门抄斩的原因,其实不是因为他谋反,他也没可能谋反。朱元璋杀李善长的原因只有一个:完全废除丞相制度,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



早在洪武二年,朱元璋就和刘伯温一起商讨如何重组中央机构,意思就是如何处理左丞相李善长和右丞相徐达。两人商讨来商讨去,最终决定李善长、徐达留任左右丞相,杨宪、汪广洋、胡惟庸接任左右丞。(明初最高权力机关为左右丞相和左右丞)

之后李善长和徐达接连退休,由杨宪和汪广洋顶上,胡惟庸后备。这几个人都是没有什么政治资本的“白身”,虽有才能但难以服众,把他们扶起来可以起到很好的互相制约作用。之后这三人也同样死于朱元璋手中,处死胡惟庸后,朱元璋宣布正式废除宰相制度,以后谁敢议论复立宰相者处凌迟处死极刑。

李善长受“胡惟庸案”被逮捕,可审来审去都找不出李善长有确实的谋反罪状。其实这时候的李善长只要上表和朱元璋说说,服个软就行了。因为胡惟庸案到此也差不多了结了,废除宰相制度也得到了执行。李善长只能算是这场风波里的一个小插曲,朱元璋根本不用杀他。

可问题就是李善长这人脖子硬得很,完全不愿对老战友朱元璋服软,就算朱元璋特意下诏免了李善长死罪,可李善长却始终连个“谢”字都不说,而且免罪回家的数年后,还为了扩建府邸向汤和借了三百士兵帮忙。(这一点更证明了李善长城府不深,心胸坦荡,他根本就没谋反,又何必畏首畏尾的)

这一下就激怒了朱元璋,他意识到:李善长树大根深,即使已经闲居在家但依旧能呼风唤雨,这样的人不杀不行,不杀不足以“正纪纲”(朱元璋建国之策)。所以李善长才会在退休回家二十年后以谋反罪被杀。因为如果不是谋反,则不能把李善长和胡惟庸连起来,也不能达到满门抄斩的惩罚程度了。



一贰一橙


李善长是个朱元璋手下的功臣,明朝的开国元勋,但凡开国功臣都有一些功劳,而且在对自己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觉得自己是个功臣,而且和皇帝并肩作战多年互相很了解,也很亲密,所在日常生活和为官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出不规矩的迹象。

古人说“世异则事异”,当初大家都是造反的人,谁都是朝廷通缉的要犯,所以大家抱团取暖,谁也不嫌弃谁,互相之间那真是亲如兄弟。

要知道这时候身处草野,而且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外部的压力迫使他们坦诚相见,毫无芥蒂的在一起摸爬滚打。

随着时间的推移,造反事业越来越大,很多人还是依然故我,还把自己当成草头王,还把朱元璋当自己的弟兄,仗还没打完,敌人还没有消灭完,所以朱元璋就继续当带头大哥,和弟兄们也不计较。

直到大明王朝建立,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之后,形势就完全变了。

朱元璋已经是富有四海的皇帝了,至高无上,无比尊贵,这时候那些跟着他打江山的人,已经有了警惕了,但是李善长却没有,依然还是觉得自己就是皇帝的兄弟,而且是开国功臣,有什么话不能说呢?有什么事不能做呢?

皇帝就是要保持尊贵和神秘以及高高在上才能产生权威,才能臣服万邦,可是李善长并不理解朱元璋的心思,还是像当年造反时一样对待朱元璋,这让朱元璋很不舒服。

朱元璋把女儿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朱元璋生病了,李善长和他儿子都没有问候过,这令朱元璋很生气,于是对李善长小小的惩戒了一下,但是李善长并不悔改。

宰相胡惟庸是李善长推荐的,但是胡惟庸企图造反,李善长是知道的但是他并不举报,这不是大逆不道?朱元璋对李善长那么好,也换不来李善长的忠诚,所以朱元璋要对李善长下手。

再说了朱元璋得了天下,他肯定想要把皇位永远传下去,为了保证皇位顺利交接,这些大功臣都必须制服,否则就是后世皇帝的隐患。

这些开国功臣都有很大的而影响力,都有丰富的斗争经验,而且手里都掌握着巨大的权力,朱元璋的子孙肯定不是这些饱战之士的对手。这些人老老实实还可以保住一条老命,胆敢乱说乱动就会被朱元璋赶尽杀绝。

可是李善长不但不老实,还在很多事情上和朱元璋作对,朱元璋弄死他也是必然的。

朱元璋给南京的百姓降罪,然后强迫这些人迁往西部地区,李善长的一个亲戚丁斌在其中,李善长为其求情。朱元璋怀疑有问题,对丁斌严刑拷问,结果这个人供述了李善长和胡惟庸同谋造反的事情。

于是朱元璋就顺理成章的杀了李善长全家七十多口,七十六岁的李善长也没能幸免,李善长还拿出免罪的丹书铁券,但是这不能免谋反大罪。

李善长的死就是一场自作孽,不可活的话剧,李善长依仗功劳竟然敢和朱元璋唱对台戏,还要谋反,这是对形势严重误判的结果。

明朝建立以后,这些功臣其实就是皇帝心中最大的隐患,这些人的作用不大了,但是危害越来越大了,随时有可能翻天。朱元璋必须严密监视,随时准备除掉这些人,可是李善长对自己的处境认识并不清楚,还一再触犯朱元璋的底线,最后惹来了杀身灭族之祸,就很正常了。


小小嬴政


在老朱的心目中,除了妻子马皇后和儿子朱彪,后来还有一个皇孙朱允炆是自己人以外,其他的人都是外人,都是准犯罪嫌疑人,所以杀谁都不意外。

老朱本来就是个狠角色,杀人如麻,但是由于妻子马皇后的阻止还能做到刀下留人。况且太子朱彪年富力强,在军中和朝中都很有威望,大臣都很服他,老朱也不用太担心,但是等到朱彪年纪轻轻却突然暴毙之后,朱元璋的心态就变了,孙子朱允炆并没有可以驭下的威望和经验,登基之后会不会被这些大臣处处掣肘甚至推翻,老朱的心里一直在打鼓。不如干脆把这些功臣杀掉,让自己的儿子们扶保孙子,这样大家都是为了朱家的江山肯定尽心尽力啊,老朱 的算盘打得特别响。

而李善长真是功臣中的功臣,当年朱元璋和义父郭子兴闹矛盾,郭子兴要来挖墙脚李善长都不为所动,坚决辅佐朱元璋,在朱元璋征战在外的时候,李善长带着极少的兵力在家留守,元军来袭,李善长用这点兵硬是把元军给打的落花流水狼狈而逃,朱元璋手下将士闹矛盾也是李善长去调节,朱元璋对他很是倚重。

等到了大明建立,李善长被封为宣国公、左丞相,国家大事都要和他商量才能定夺,授予他丹书铁券,诏书里面把他比喻成大汉朝的萧何,但事实证明拿到这张免死铁券的人是都要被杀死的。

而大名鼎鼎的胡维庸就是李善长推荐的,李善长弟弟的孙子还是胡维庸的侄女婿,可谓关系亲密。但是在胡维庸被杀之后,李善长并未被牵连,但是后来有人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是胡维庸的党羽,朱元璋大怒,把李善长迁徙到崇明。李善长回到老家之后想盖个房子,于是和汤和借了300军兵,汤和很不够意思,表面答应了借兵,暗地里却报告了朱元璋,朱元璋很生气,竟然认为这是李善长要造反。后来李存义父子下狱,严刑拷打之下供述出一个细节,说当年胡维庸想要谋反就去劝说李善长,李善长不置可否,只是说:我老了,管不了那么多了,你们好自为之吧。朱元璋一听勃然大怒,他认为李善长听到造反的话不报告,是首鼠两端迁延观望,虽然没有造反之实,也是有造反之心的。于是李善长一家被全部处斩,这一年李善长已经76岁了。

后来有人上书朱元璋为李善长喊冤,朱元璋竟然没有怪罪这个人。我私下觉得朱元璋也知道自己在冤枉李善长,但是他就是存了心这么做的,李善长这么才华出众,都有萧何的能耐,那要是他想辅佐别人,别人不也有和自己争天下的资本了吗?况且李善长在功臣之中威信颇高,杀了他就可以让功臣群龙无首,任自己摆弄。

所以我觉得无论李善长是做官还是辞官,他都逃不掉朱元璋的屠刀,因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月轮皎皎


朱元璋真的是因罪想杀李善长吗?朱元璋杀死李善长的真正的目的是想灭了丞相制度。将相权与皇权紧紧的握在自己与后继之君的手中。也就是说李善长作为前丞相的身份和现丞相胡惟庸之间的亲密关系给其招来了杀身之祸。

李善长作为朱元璋起义早期就加入的重要文臣,实际上是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和建立初期的社会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一个人。也就是说李善长是担当得起大明王朝第一任丞相这一称谓,同样也担得起他生前所获得的荣誉和声望。那么李善长明明告老还乡之后为何又会被诛杀全家呢?



但是李善长这个人要有缺点,尽管李善长饱读诗书,对于民生经济社会稳定以及后勤工作做的井井有条,且在抗击元朝的过程中,保障了大军的后勤补给。但是李善长却心胸狭隘,犯了文人常犯的错误,容易妒忌贤能。对于同为文臣的其他官员经常苛责甚至打压。反而由于同为淮西人士而与淮西勋贵们这一帮开国武将们关系交好。


大明王朝建国之后,朱元璋深深感受到了曾经跟随自己打天下的淮西勋贵子弟兵们已经变成了大明王朝的毒瘤。这些在战争年代冲锋陷阵杀敌破墙的骁勇战将。却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初的和平年代依然不懂得收敛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举止。凭借着朱元璋所赏赐的免死丹书铁券不断冒犯律法,已经成为朱元璋无法容忍的纨绔子弟!而恰巧的是李善长又是这些人十分信任和倚重的老大哥。

胡惟庸谋逆案发生于1380年。此时的李善长已经告老还乡。一开始并没有受到太多的牵连和问责。然而随着淮西勋贵以及朱元璋越来越不安的内心,再加上朝中有一些官员弹劾李善长曾经与胡文庸交往密切,其胞弟李存义更是与胡惟庸是儿女亲家。李善长因此成为了朱元璋眼中的一颗钉子。欲拔之而后快!



洪武二十三年,也就是1390年。此时距离胡惟庸被诛杀已经过去了十年的时间。但是朱元璋还是将李善长已参与胡惟庸谋反案,连坐诛杀其全家70余口,只留下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这是因为李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是当朝驸马爷而得公主恩惠免于一死。


李善长被杀之时已经76岁,可以说早已经是半截入土的老人。但是朱元璋此时杀害李善长一方面是要彻底清除胡惟庸的影响和党羽,另外一方面,朱元璋想要将位极人臣极易威胁皇权的的相权彻底消灭。因此李善长作为前丞相自然难逃历史洪流带来的劫数!


珞珈山的猫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李善长,明朝开国第一功臣,被封为韩国公,洪武年间位极人臣,可以说他是朱元璋的萧何,但是不同于萧何的是,李善长不善于谋身,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身份:淮西勋贵的带头大哥,这也是真正要了李善长的命!

淮西勋贵:这是明初的主要政治力量,由开国功臣组成。朱元璋起兵于淮西,一众淮西大将跟随他出生入死,明朝建立后,都被封爵,著名的有淮西二十四将,如魏国公徐达、信国公汤和等。李善长被朱元璋立为开国第一功臣,于是成了淮西政治集团首脑。

明初,淮西集团把持着朝政,李善长和胡惟庸先后任宰相,他们政治手段高明,结党营私,打击政敌刘伯温,政治敏感的朱元璋感受到了威胁,终于对淮西集团举起了屠刀。

第一刀就砍到了胡惟庸头上,起因为占城国使者来访,中书省隐瞒不报,最后罪名上升到谋反、通倭,洪武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爆发。

胡惟庸同属于淮西集团,是李善长亲自推荐的,李善长的侄子李佑还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所以两家关系匪浅。胡惟庸案发的时候,有人举报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侄子李佑是胡惟庸的党羽,但是朱元璋下诏免罪,应该是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但是一向聪明的李善长不知道是不是故意装聋作哑,还是对朱元璋杀淮西贵族心有不满,反正他对朱元璋天大的恩德没有丝毫感激之情,这让朱元璋很不爽,感觉热脸贴了冷屁股,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李善长藐视朱元璋的权威,根子就这样埋下了。

5年后,李善长早已告老还乡,想要修建宅子,找汤和硬借了几百兵定帮忙,往小处说其实没啥,往大处说,李善长这是私自调用国家军队,就看朱元璋怎么想了,很明显朱元璋是往坏处想了。

后来李善长原本府上的一名亲信丁斌犯了事被判流放,李善长去求情。在前面一系列事情的铺垫下,朱元璋又想歪了:咱定下的罪行,你来求情,是不是不把咱放在眼里!于是锦衣卫审讯丁斌,先是牵出李存义父子参与胡惟庸谋反,然后李存义父子供出李善长,说胡惟庸当初和李善长讨论过谋反事宜,李善长态度暧昧。

这份供词一出,朱元璋爆炸了,于是李善长一家70余口,除了驸马和公主外全部被杀。

通过以上的分析,基本可以看出李善长结局悲惨的几个原因:

1、淮西贵族势力太大,不知收敛,已经影响到朱元璋的统治;

2、李善长恃功而骄,不知感恩,不断消耗朱元璋对他的恩宠,同时让自己在朱元璋那边的负面形象日益深刻;

3、朱元璋的政治洁癖,他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对官吏的一点过错都无法容忍,对贪官的大开杀戒就可以看出。

其实明初被杀的几个功臣基本上都符合以上的特点,如蓝玉等。


荣耀历史


李善长何许人也?他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也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比他早死)。如此丰功伟绩,朱元璋都忍不住夸他:

“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

翻译过来就是:当年辅佐汉高祖刘邦取天下的萧何,后勤搞的那么棒,千年以来,人人都称颂他;可是,萧何与丞相李善长相比,我看也未必比得上!

古来,人臣的最高典范,莫过于管仲乐毅、萧何张良、诸葛亮。不论哪个能臣,被皇帝夸作“赛萧何”,一定比赏他千两黄金更让他高兴。

可是,“赛萧何”李善长并没有像萧何那般,不仅自己善终,子孙后代还富贵了整整一个朝代。李善长“退休”后,在家养老之际,忽然被朱元璋一纸诏书,落了个全家抄斩的悲剧。

萧何之所以能够善终,是因为他事事谨慎。刘邦“兔死狗烹”屠戮功臣之际,萧何也多次受到猜疑,最终,萧何主动“贱买民田”黑化自己,才躲一劫,成了西汉初年为数不多善终的开国功臣。

相比之下,李善长就没那么幸运了。萧何可以通过黑化自保,李善长根本连黑化的机会都没有。

须知,朱元璋一上台就颁布了一部治理贪腐的《大诰》,发动老百姓监督贪官污吏,一旦发现,一定严惩。简而言之,就是“用两颗人头,换官场的二十年清廉”。

比如说,洪武九年(1376年),63岁的李善长因为连续多日身体不适,没有去上朝,被御史大夫、右丞相王广洋检举,说他对皇帝大不敬。于是,李善长因此获罪,被“降薪”处置(被削年禄一千八百石)。

朱元璋当皇帝之后,多少官吏因大不敬,被剥皮实草下油锅,李善长仅被扣了工资,连打都没舍得打一下,还把女儿嫁到他们家当儿媳妇,足见朱元璋对他的“厚爱”。

洪武十八年,再度有人检举,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曾经勾结胡惟庸,试图谋反!

通常,像朱元璋这样多疑的帝王,最见不得有人谋反,即便有功臣被诬告谋反,也要里三层外三层地查,只要发现有那么一丢丢谋反的痕迹,也会不得好死。

李善长与胡惟庸什么关系呢?

胡惟庸是因李善长的推荐,才得到朱元璋的重用,后来一路飙升,官职左丞相,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后来,胡惟庸,将自己的侄女,嫁给李善长的亲侄女,两家结为政治联盟。

这可是妥妥的结党营私啊,不论哪个有实权的君主,都极力打压这个。

尽管两家关系非同一般,胡惟庸案爆发之后,很多和胡惟庸有联系的官员受到牵连,李善长却毫发无损。

可叹!如果世间真的有信任,大抵,就是朱元璋对李善长了。也正是朱元璋的这种“信任”,将李善长拖入万劫不复。

李善长被告发后,朱元璋大怒!即便如此,朱元璋还是没有将其处死,而是将李善长全家安置在崇明,以现在的话来讲,李善长被软禁了。

皇帝没有下死手,说明,还顾及往日君臣之恩情。

李善长如果懂得明哲保身之道,就应该明白:朱元璋将其安置在崇明,是一种危险的政治信号,如果再敢以身试法,什么君臣之恩都是废话,估计全家都要跟着遭殃。

此时,只要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撇清官场,好好地享受荣华、安度晚年即可。

李善长是怎么做的呢?

1390年,李善长的外甥丁斌获罪(胡惟庸案余波),被发配边疆。

被谋反罪牵连,皇帝没有将其满门抄斩,已经是法外开恩了。77岁的李善长在官场混了一辈子,愣是没有看出其中的门道。

于是,李善长连续向朱元璋上书,请求赦免丁斌。

朱元璋并没有搭理李善长,而是将丁斌的罪名,由发配边疆改为满门抄斩。对于李善长,朱元璋还是选择“放过”。

如果说将李善长安置崇明,是一种暗示;那么,此次将丁斌满门抄斩,几乎就是在说,你已经触犯我的底线了,再越界,连你一块儿弄死。

李善长就算再傻,也知道,自己该闭嘴了。

可惜,他闭嘴有点儿晚。

丁斌在被处死之前,供出,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曾经勾结胡惟庸,而且还参与了谋反的详细。朱元璋闻之大怒,立即将李存义父子抓来,并严加审讯。这一打不要紧,李存义将李善长给供出来了:

“善长与惟庸通赂遗,交私语。”

翻译过来就是:李善长和胡惟庸关系很好,经常在私下聊天,两人时不时还互赠礼品。

朱元璋终于忍无可忍,下令将李善长满门抄斩!

李善长之死,是胡惟庸案的继续,而胡惟庸案前前后后牵连而死的人,至少有3万人!而这一切,本该与李善长无关。

他的死,真真应了那句话:“嘴快一时爽……”李善长若是能有萧何一半谨慎,又何至于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