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鉚起


武漢,鉚起


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

自2020年1月23日起,

有著1100萬人口的武漢進入“封城”時間。

42天過去了,

我們每天能看到好消息,

也總是收到壞消息。

可種種消息之中,我們越來越清晰地看到

一個個在堅持、在苦守的武漢人,

和來自各行業的馳援武漢的國人。

武漢,鉚起!

這不是一句口號,

這是所有人飽含熱淚的心願。


武漢,鉚起

▲ 封城24小時後的武漢,圖/B站up主林晨同學視頻


“我的城市生病了,但我依然愛他。”

一首《武漢伢》,唱出了每一位武漢人的心聲。


鍾南山院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及武漢,

幾度哽咽,他眼含淚光地說:

“武漢本來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

這句話,感動了每一位武漢人,

也感動了每一位中國人。


是的,武漢,本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武漢,鉚起


武漢,鉚起


武漢太大了,總面積8569.15平方千米,

約等於5個倫敦的面積大小。

武漢自古即有“九省通衢”之稱,

從這裡坐高鐵不出5小時,

就可以東到上海、西到成都、

南到廣州、北到北京。


武漢的歷史有多久?

北郊的盤龍城遺址作為武漢建城開端,

距今有3500年曆史。

戰國時代,屈原曾在這裡

“遊於江潭,行吟澤畔”,

今天的東湖邊還有一座“行吟閣”,

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伯牙和子期在此相遇,

留下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話。


武漢,鉚起

伯牙子期傳說

俞伯牙與鍾子期是一對被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俞伯牙善於演奏,鍾子期善於欣賞。後鍾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萬分,摔碎了自己的琴,終生不再演奏。


盛唐之時,詩仙李白在這裡送別好友孟浩然,

留下詩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自此黃鶴樓名滿天下。


武漢,鉚起

黃鶴樓·外觀

位 於 武 昌 區 長 江 南 岸, 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223 年),三國時期該樓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軍事樓,後逐步演變成觀賞樓。毀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1981年重建。


幾千年來,武漢曾身經百戰、歷經曲折。

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在此交匯,

形成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鼎立的格局,

在這片土地上發生過太多跌宕起伏的故事。


三國時期長坂坡之戰後,

關羽率領援兵接應突圍而出的劉備,

先退到漢津(今湖北荊門),

然後乘船轉移到坐落在武昌蛇山的夏口。

劉備一軍,正是以此為基地,重振旗鼓,

聯手孫權,上演了震爍古今的赤壁大戰;

而千百年來以“忠義”備受推崇的武聖關公,

也在武漢留下了“卓刀泉”的傳說和地名。


武漢,鉚起

卓刀泉寺·外觀

又名御泉寺,位於武昌區伏虎山的西南麓、卓刀泉的十字路口處,因卓刀泉而得名,是一座千年古剎。該寺除了供奉佛祖和菩薩外,還特地供奉了三國時期蜀國著名的大將軍關羽,故而此地也是關帝廟。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

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

這首《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是南宋名將岳飛800多年前在武昌所作。

岳飛一生共四次北伐,

從公元1134年首次北伐收復襄漢失地

取得大勝開始,

到公元1140年最後一次北伐受詔撤軍。

期間,岳家軍一直屯駐在鄂州,

鄂州州治所在地就是今天的武昌。

至今這裡仍有十多處地名、路名和岳飛有關,

承載著歷代百姓對岳飛的崇敬之情。


從近代開始,漢口碼頭就名震一時。

明清以來,漢口商業繁劇,既聚集各路商幫,

又中轉各色貨物,

地盤之爭自然少不了豪傑英雄,

敢打敢拼,讓當時的武漢碼頭幫威震南北,

後來漢口不但成為長江中游最大的市鎮,

亦與北京、蘇州、佛山並稱“天下四聚”。


武漢,鉚起

雨霖古建築群·盧家老宅

原址位於武昌區陳家巷正街17號,始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為竹木商人盧明凌所建。建築面積 747 平方米,面闊三間,進深三進。是研究武漢碼頭建築文化唯一僅存的歷史建築實物,現內部設有“湖北明代藩王歷史文物”專題陳列展。


特別是1861年漢口開埠,

對外貿易總額常年佔全國的10%,

與上海並駕齊驅。南來北往商貨雲集,

“千檣萬舶之所歸,貨寶奇珍之所聚,

洵為九州名鎮”。

民國時期,英國雜誌曾經將漢口

稱為“中國的曼徹斯特”,

美國雜誌亦將漢口稱為“東方芝加哥”。


武漢,鉚起

▲1865年,漢口


武漢,鉚起

▲1890年代,漢口江灘


若說盤龍城遺址是“武漢之根”,

那作為現代工業發源地的漢陽,

就是“武漢之魂”。


1893年,漢陽鐵廠開爐,有這樣的記載:

“煙囪凸起,聳立雲霄,化鐵爐之雄傑,

輾軌機之森嚴,氣聲隆隆,錘聲丁丁,

觸於眼簾、轟於耳鼓者,

是為二十世紀中國之雄廠耶。”

中華文明工業之火在漢陽龜山下,點燃了。


武漢,鉚起

▲1894年,漢陽,張之洞視察漢陽鐵廠


武漢,鉚起

▲今漢陽鐵廠,原址為武漢火藥廠


這一百年來,從漢陽鐵廠擴大到整個武漢:

漢陽,亞洲第一座現代工業鐵廠;

武昌,辛亥革命第一槍;

漢口,天下第一街。


武漢,從來像一個英雄,衝在最前面。


武漢,鉚起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位於武昌區蛇山南麓的閱馬場北端。由於主體建築為二層紅色樓房,因此又稱紅樓。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後,革命黨人進駐於此,成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併發布了第一號佈告,宣佈廢除君主專制、建立中華民國。紀念館藏有大量文物和文字、照片資料。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起義,

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

短短兩個月,清王朝統治土崩瓦解,

2000多年的皇權專制制度即告終結,

民主共和的大門由此打開。

在新文化運動、國內北伐戰爭和抗戰初等時期,

武昌都曾成為革命中心。


1927年,武昌、漢口、漢陽終於三鎮合一,

定名“武漢”,大武漢從此站在了世界面前。


武漢,鉚起

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舊址

位於漢口區長春街57號。1937年10月董必武在武漢籌建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初設在漢口安仁裡 1 號,同年12月遷此。該建築是一幢四層樓房,是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建立的公開辦事機構,在領導團結國內外各界人士參加抗日戰爭的活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38年6月,日本侵略者進逼武漢,

武漢軍民浴血奮戰了4個半月,

以傷亡40餘萬的巨大代價,斃傷日軍25.7萬,

大大消耗日軍的有生力量,

演繹了血戰田家鎮、潢川肉搏戰、萬家嶺大捷、

中山艦喋血金口等一幕幕悲壯場景,

湧現出眾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

“保衛大武漢”口號的提出,

成為抗戰時期武漢人民的精神支柱。


武漢,鉚起

▲1938年,萬家嶺戰役中,我軍重機槍陣地向敵發射


同年10月,侵華日軍佔領漢口岱家山,

由此,武漢經歷了長達7年的日軍佔領期。

期間,日軍對武漢空襲72次,投彈3080枚,

炸死1651人、傷3147人,炸燬房屋3437棟。

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是其速戰速決,

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

並未達到。

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


如今,武昌舊城起義門、辛亥首義發難處

工程營舊址、湖北省立圖書館舊址、

1993年重建的起義軍炮臺等等

諸多歷史建築威嚴屹立,

它們都是武漢這座英雄城市的歷史見證。


武漢,鉚起

武漢長江大橋

位於武昌區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1955年9月動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車。全長1670米,上層為公路橋(107國道),下層為雙線鐵路橋(京廣鐵路),橋身共有 8 墩 9 孔,每孔跨度為 128 米,橋下可通萬噸巨輪。該橋是新中國成立後在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鐵兩用橋,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橋。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落成,

將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連為一體,

串起了中國的南北大動脈,

這座了不起的大橋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橋”。

毛澤東主席為這座大橋欣然填詞: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很多人不知道,

這座橋下還埋葬著一位歷史風雲人物。

在長江大橋蛇山引橋的南側,

埋葬著元末與朱元璋爭奪天下的

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

陳友諒曾經建立短暫的大漢王朝,稱大漢皇帝,

所以這座不起眼的小墓其實也是

武漢市唯一的封建帝王陵墓。


武漢,鉚起

陳友諒墓

位於武昌區長江大橋蛇山引橋的南側,是元末農民起義領袖、 大漢”政權的締造者——大漢皇帝陳友諒的墓地。


1998年,特大洪水抗洪搶險總動員在武漢發出,

那時候全民上堤防汛,軍民一心,

最終取得長江抗洪的勝利。

而在2016年,嚴重的暴雨和洪水

再次導致武漢大水圍城,

多處潰堤,上萬人轉移,

全部學校停課、長江隧道封閉……


武漢,鉚起

▲1998年湖北守住了荊江大堤。圖為水淹九江


武漢,鉚起

▲2016年武漢水災


但是,武漢依然挺過來了。

這座充滿英雄氣概的城市,

帶著1000多萬新老武漢人一直在前行的路上,

從未退縮。


武漢,鉚起

湖北木雕船

湖北木雕船的歷史大約可追溯到漢代,經歷代藝人不斷髮展,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工藝。古往今來,大江湖泊上來往穿梭的各種船隻為木雕船藝術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如民間木帆船、古代漕船、畫舫、龍鳳舟以及民間燈會上的綵船等,反映出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木船的特點。


羅曼·羅蘭說,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

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後,

依然熱愛生活。


方方說:“我有時候也會問自己,

跟世界上許多的城市相比,

武漢並不是一個宜人之地,尤其氣候令人討厭。

那麼我到底會喜歡它的什麼呢?

是它的歷史文化?還是它的風土人情?

更或是它的湖光山色?

其實,這些都不是,我喜歡它的理由

只源於我自己的熟悉。

因為,把全世界的城市都放到我的面前,

我卻只熟悉它。就彷彿許多的人向你走來,

在無數陌生的面孔中,

只有一張臉笑盈盈地對著你,

向你露出你熟悉的笑意。

這張臉就是武漢。”


武漢,鉚起

▲1980年代,武漢人在街頭過早


“正是因為我們在武漢生活得太久,

正是因為我們與武漢無數人密切相關,

才會尤其擔心這座城市的命運,

才會為它的苦難而深深悲哀。

那麼灑脫那麼爽快

那麼喜歡沒理由的大笑的武漢人;

那些說話劈里啪啦,

讓外省人以為是吵架的武漢人;

那些充滿煙火氣充滿江湖義氣

充滿沒來頭自信的武漢人。

你熟知了,你才知道

他們有多麼熱誠多麼愛耍酷。”


武漢,鉚起


武漢人百戰歸來,如今也不會輕易被打倒。


3月1日,

中央指導組副組長、中央政法委秘書長陳一新

在武漢指揮部督導疫情防控工作中指出,

“武漢疫情態勢已從高位運行期進入中位運行期。”


陽春三月,聽聞武漢已有些春意。

別怕,再等一等。


武漢,鉚起

八十八行

八十八行是流行於鄂東一帶的一種自娛性的廣場藝術,節奏明快,表演樸實自然。八十八行大約濫觴於清乾隆、嘉慶年間(1736-1796年、1796-1820年),盛行於太平天國時期(1851—1864年)。八十八行行業眾多,有表現農林牧副漁的,有反映手工業勞動的,有宣揚神話故事的;因行業複雜紛紜,故名八十八行。


等這個城市重新按下播放鍵,

等地鐵裡的人多到擠不上這一班,

等大排檔裡吵到必須扯著嗓子說話,

等去武大看櫻花的人比花還多,

等過早搶不到最愛的那碗熱乾麵,

等汽車把二橋堵得望不到頭。

我們可以笑著飆一句:

我信了你的邪!


武漢,鉚起

蔡林記熱乾麵

“蔡林記”字號始創於 1928 年,是武漢市家喻戶曉的老字號小吃品牌。蔡林記熱乾麵,爽滑筋道,色澤油潤,一直享有“中華名小吃”的美譽,被評為“中國十大面條”。


武漢,鉚起


武漢,鉚起


武漢莫慌,我們等你。

待取明朝酒醒罷,與君爛漫尋春暉。


武漢,鉚起

文中照片及文字綜合自網絡,手繪圖選自

學苑出版社《武漢老風情》


武漢,鉚起


《武漢老風情》


林倩倩 繪畫

平裝 24開

本書是“故園畫憶”系列叢書之一。作者經過長時間的採風及資料整理,描繪出155幅武漢地區的精美素描畫作,生動、細膩地展現了當地獨具特色的人文歷史景觀與風土人情。全書分為5部分,包括陵墓遺址、歷史建築、近代建築、鄉土建築、民俗風情等。


4月待出版 敬請期待


學苑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