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瘡反覆發作?清代名醫程杏軒口瘡醫案心血彙總,快收藏


這是口健康研習社創辦以來的第17篇人文醫學類原創美文。口腔健康研習社疫情期間重點梳理36篇中醫中藥類文獻,連續解讀歷代中醫名家對口瘡的認知和診療醫案,以臻潰友。

今天解讀清代名醫程杏軒在博覽《靈》《素》以後歷代諸家之論、採集精要薈萃為一集的《醫述》的卷5~十二的口部所節選的口瘡診療醫案,其精要論述,到今天對於治療口瘡,仍然有著重要指導意義。


口瘡反覆發作?清代名醫程杏軒口瘡醫案心血彙總,快收藏

烙餅大小取決於烙它的鍋,此為格局

俗話說,再大的烙餅,也大不過烙它的鍋。

我們每個人憧憬的未來,猶如一張烙餅,其大小取決於烙它的那口鍋。

這就是格局。

格局,其實是指一個人的眼光、膽識、胸襟等內在因素。

大凡實事求是、遇事刨根問底的人,大凡學識淵博、通古懂今的人,格局一般不會小。

就像潰友們對於口腔潰瘍和扁平苔蘚的認知。

瞭解得越深,越不會期望或奢望存有徹底根治、一勞永逸、永不復發的妄想。

就像人生,不如意者十之一二,而潰友們的口瘡之殤,就是人生十之八九其一。

如何直面口瘡,懂得在何種情況下采取正確的做法,乃正路。

今天,就從清代乾、嘉、道間心安名醫,有著當時人謂“有杏軒則活,無杏軒則死”的程杏軒對口瘡的經典解讀開始。


口瘡反覆發作?清代名醫程杏軒口瘡醫案心血彙總,快收藏

清代名醫程杏軒《醫述·雜症會參·口》原文節選

口病有瘡、有臭、有幹、有渴,為苦、為酸,諸味不同。

方書多以口病為熱證,然其中亦有似熱非熱,及勞傷無火等證,所當察也。

口瘡雖由脾熱,然分赤、白二種。白者肺熱,赤者心熱,赤白相兼者心肺俱熱,不獨脾病也。

口瘡一也,心經則曰導赤,胃經則曰白虎。彼之瘡連及舌,此之瘡兼乎唇, 氣分不可與血分同治也。

龍雷之火,亦能焚焦草木,豈必實熱方使口舌生瘡乎?蓋脾胃氣衰,不能按 納,下焦陰火,得以上乘,奔潰腫爛。

若一清胃,則中氣愈衰、陰火愈熾。

溫補中、下二焦,使火有所接引而退舍矣。

程杏軒《醫述》口瘡論述解讀與討論

從上面原文中不難看出,程杏軒在《醫述》中的論述說明了幾點。

首先,對於口病醫家大多認為是熱證,而口病中也有很多不是屬於熱病有的是內傷虛勞所致,治療時應該認真診斷。

第二,上面原文中還指出口瘡病雖然屬脾熱的較為常見,但也有其他臟腑熱所致的情況。根據白赤的不同,有的屬於肺熱,有的屬於心熱,有的屬於心肺均有熱

其三,對於口瘡病如果分經辨證,就有屬心經屬胃經的不同。

對於屬心經的口瘡病應該用

導赤散來治療,屬胃經的口瘡病用白虎湯來治療。

這是因為心經屬血分,胃經屬氣分,氣分病與血分病不可用相同的方法治療。

最後,程杏軒再一次強調口瘡病不能均以實熱來論治,對於中氣虛衰,下焦陰火的這種口瘡應用溫補脾胃的方法來治療。

綜上所述,程杏軒對於口瘡的診療論述很好的體現了他在中醫上的整體施治和辨證思維。


口瘡反覆發作?清代名醫程杏軒口瘡醫案心血彙總,快收藏

延伸閱讀:從《杏軒醫案》看程杏軒中醫成就

程杏軒,字文囿,號杏軒,為清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著名新安中醫學家。

程杏軒學驗俱豐,選方用藥靈活變通。

一生主要有兩部醫著《醫述》和《杏軒醫案》。

《醫述》是他博覽《靈》《素》以後歷代諸家之論,採其精要後薈萃為一書。

《杏軒醫案》則是其理論水平和臨床經驗的集中反映。

程杏軒熟悉《內經》理論,融匯仲景之道,旁通曆代醫家學說,推崇張景嶽“溫補”之說,兼善吳又可、葉天士等吳門醫家的溫病治法,通過對《杏軒醫案》的通讀,可以看出程杏軒在五個方面的學術成就和淵源。立足《內經》詳探病機,師法仲景變通有方,推崇景嶽治多溫補,演習吳門究習溫病,轉益多師各科皆能。

總之,程杏軒師從百家,極大豐富其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既善用經方,又精通時方,師古而不泥古,選方用藥靈活,一直保持自己獨到的中醫中藥見解,實屬難得。

各代醫家對口瘡診治的理論驗方總結

到這篇文章為止,口腔健康研習社給潰友們介紹了朱丹溪、吳謙、龔廷賢、尤怡、徐靈胎、張璐、程杏軒等7位歷代中醫宗師的口瘡獨特認知和實踐研究。

從這些中醫家的口瘡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歷代醫家對於口瘡的認知,主要集中在“上焦實熱,中焦虛寒,下焦陰火”的理論上。

這一認識的提出與昇華是歷代醫家臨床經驗積累的結 果。

對口瘡病的虛證的提出與重視是經歷 了一定的時期的。

朱丹溪及其以後的醫學家越來越多人認識到臨床上對口瘡病的認識 和治療上存在一些誤區,大量寒涼藥物的使用使得一些口瘡病不僅不能治癒,反而纏綿難愈。(也許有的潰友能從這裡找到總是復發治不好的原因)。

這是因為寒涼藥物的過度使用會損傷人體的陽氣,陽氣越來越虛,病情就反覆不易痊癒。因此,朱丹溪提出對於這種病人就要用理中丸來治療。

另外,程杏軒的醫著中又提出對於實火口瘡有熱在氣分與血分的不同,虛證口瘡是 因中焦虛寒,下焦陰火上乘所致,因此應溫補中下二焦。

吳謙認為口瘡病分為虛火與實火兩大類,虛火是心腎不交以致虛火上炎,方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丹皮,少佐肉桂以滋陰清熱。實火口瘡是心脾熱盛上乘所致,方用涼膈散清瀉心脾之熱。

龔廷賢認為口瘡病的正治之法是用清胃瀉火湯治療內有脾氣凝滯外加風熱型的口瘡

正治之法治療無效的口瘡屬上焦虛熱的用補中益氣湯補益中氣,屬中焦虛寒的用附子理中丸溫中散寒,下焦陰火的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

尤怡認為口瘡病一為熱盛,二為寒中。

張璐提出心脾二經實火口瘡與元藏虛冷型口瘡,對於實火口瘡用涼膈散與金花丸清火,並指出此類口瘡病患者應忌酒醋,而對喜酒之人所患的口瘡可用五苓散等相配治療清利溼熱。對足冷口瘡用理中湯加附子以溫補下元之虛。

徐靈胎對口瘡病的“上焦實熱,中焦虛寒,下焦陰火”的理論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不可拘泥於三焦說,上焦不一定只有實熱,中焦不一定就是虛寒,下焦也不一定就是陰火。因此他提出了口瘡病上焦有實熱和虛熱之別,中焦有虛寒 和實熱之分,下焦有陰火和虛寒之不同,在治療也有所不同。

由以上可知,對於因熱致病的認識,實熱主要是指心脾胃臟腑之熱,另外還有風熱,治療上用清熱瀉火之藥,主要用涼膈散、導赤散、清胃瀉火湯等

虛熱主要是指氣虛發熱、陰虛發熱,所用方劑有補中益氣湯、四物湯、六味地黃丸等

對於因寒致病的認識,主要是指中焦虛寒,脾腎陽虛所致之虛寒,所用方藥有理 中丸、附子理中丸等。

這種認識過程充分的體現了古代醫家們認識和治療本病思想的不斷完善和逐漸深入的特點。



明天,口腔健康研習社將繼續分享第18篇原創美文,介紹現在當我們去看中醫治口瘡的時候,當代中醫生的治療思路和原則,敬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