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閉經、失眠、口瘡……這個方子原來能治這麼多病

古往今來,流傳下來的醫方千千萬萬,有的方子不好用、不受寵,現在已鮮少有人問津,而有的方子一直受到醫家們的喜愛和重視,半夏瀉心湯就是其中的一個。此方出自《傷寒論》,書中言其治療痞證,但其實只要抓準病機,半夏瀉心湯在其他一些病證的治療中也可發揮作用。下面我們就通過幾個醫案來見證一下半夏瀉心湯的療效吧。


半夏瀉心湯

組成:半夏、黃芩、黃連、乾薑、人參、甘草、大棗

方歌:半夏瀉心配連芩,乾薑人參草棗全。辛開苦降除痞滿,寒熱錯雜痞證蠲。

膿耳案

患者,女,24歲,2014年11月17日初診。

無明顯誘因出現左耳痛,伴外耳道溢膿2天。平素胃脘脹痛,怕涼,口苦,口乾,納差,眠可,小便黃赤,飲食不慎則大便爛。查:左耳外耳道可見膿性分泌物引流,清理後見鼓膜充血、緊張部小穿孔。乳突壓痛陰性。鼻腔通暢,無異常分泌物。舌紅,苔薄膩,脈滑。

中醫診斷:膿耳(溼熱中阻)。

西醫診斷:急性中耳炎。

治則:清上溫下,燮理中焦。

處方:半夏12g,黃芩12g,黃連6g,黨參12g,乾薑10g,大棗10g,炙甘草9,砂仁12g(後下)。4劑,日1劑,水煎服。

2015年3月因咽痛就診時自訴服藥2劑後外耳道溢膿消失,盡劑後諸症若失,遂未複診。查:左耳外耳道通暢,鼓膜完整、標誌清晰。

按語:從西醫學角度來看,患者有慢性胃腸炎,平素胃脘脹痛,怕涼,飲食不慎即腹瀉,沒有足夠證據認為與急性中耳炎有關係,故西醫學治療亦是分而治之,即耳科管耳科的,內科管內科的,各不相干。但以中醫整體觀來看,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其內在的各臟腑器官之間是緊密聯繫的,其生理病理都是相互影響的,故治療上必須把握其內在聯繫而為之。故中醫治病常常是一人身上各科不同之病,卻能用一方而痊癒之。其關鍵就在於中醫之整體辨證觀。本案即是一例,半夏瀉心湯本為太陽病誤治後陽氣內陷,阻於中焦,與胃中濁邪相結而成心下痞滿為痛的病證。筆者臨證之時凡見胃脘痞悶,兼見上熱下寒之見證,則使用本方,均無往而不利。

閉經、失眠、口瘡……這個方子原來能治這麼多病

閉經案

朝某,女,44歲,2013年3月14日初診。

月經量少,近4個月未來月經,期間有量少色淡月經,胃脘時有脹痛1月餘,眼腫脹不適,腰以下涼,平素易上火,舌紅,苔燥白,脈沉伏。胃鏡示:十二指腸球炎。

中醫診斷:閉經(脾虛血瘀)。

治則:健脾益氣,活血化瘀。

處方:制半夏10g,黃連6g,黃芩10g,乾薑6g,香附15g(後下),補骨脂15g,炒蒲黃10g(包煎),五靈脂15g,蘇梗10g,當歸15g,白芍15g,砂仁8g(後下),木香10g,蒲公英15g,甘草4g。5劑,水煎服,日1劑。

3月20日二診:藥後胃脹痛明顯好轉,便暢、1日1次,眼腫減輕,腰腿仍畏涼,腰困,舌暗淡,苔白膩,脈沉。繼續以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上方減補骨脂,加厚朴10g,陳皮6g,黃芪12g,神曲12g。5劑,水煎服,日1劑。

3月29日三診:藥後胃舒,月經已來,量可。效不更方,繼服5劑鞏固療效。

按語:《素問·經脈別論》雲:“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女科經論·月經門》言:“婦人經水與乳,俱由脾胃所生。”故脾胃健旺氣血生化才有源。本案患者脾胃運化不暢,氣血生化乏源,氣機阻滯,則胃脹痛,月經量少,甚至氣滯血瘀出現暫時閉經的表現。氣不能推動水液正常運行,停滯眼部,故眼腫。舌紅苔燥,易上火,而腰以下涼屬上熱下寒。藥用半夏瀉心湯平調寒熱,補骨脂補腎助陽;失笑散活血祛瘀止痛,李時珍言“失笑散不獨治婦人心痛腹痛……百藥不效者,俱能奏效,屢用屢驗,真近世神方也”;當歸、白芍俱入肝經,活血祛瘀,養血調經;木香、砂仁、蘇梗行氣止痛;蒲公英具有抑菌作用。二診加厚朴、陳皮增強理氣除痞之效;加神曲健脾消食;加黃芪補氣昇陽,利水退腫。

閉經、失眠、口瘡……這個方子原來能治這麼多病

不寐案

苗某,女,39歲,2012年9月18日初診。

近半個月晚上入睡困難,寐而易醒,胃脘不適,時有脹痛感,納呆,大便不暢,影響到情緒不佳,舌淡苔薄,脈細弦。

中醫診斷:不寐(脾虛氣滯)。

治則:健脾和胃,疏肝理氣,佐以安神。

處方:制半夏10g,黃芩10g,黃連6g,乾薑6g,木香6g,柴胡6g,厚朴10g,鬱金15g,合歡花12g,夜交藤15g,川楝子10g,甘草4g,生麥芽12g。6劑,水煎服,日1劑。

9月25日二診:藥後諸症明顯緩解,效不更方,隨進7劑以鞏固療效。

按語:《素問·逆調論》雲:“胃不和則臥不安。”納呆、胃脹痛、大便不暢乃脾胃虛弱不能正常運化、氣機阻滯之表現,故影響到睡眠和情緒。藥用半夏瀉心湯和胃降逆。方中柴胡、鬱金、川楝子均入肝經,疏肝行氣止痛;木香、厚朴辛行苦洩,溫通脾胃之滯氣;合歡花、夜交藤甘平養心安神;生麥芽健脾消食。諸藥相合,中焦脾胃氣機調暢,人體陰陽平衡則神自安。

閉經、失眠、口瘡……這個方子原來能治這麼多病

脅痛案(膽囊炎)

曹某,女,44歲,2013年7月12日初診。

半年前右脅肋痛,偶爾有背痛,近1周加重,並覺胃脹,時痛,時有燒心感,口苦,大便幹,面暗,睡眠一般,急躁易怒,時汗出,舌紅苔薄,脈細弦。B超示:膽囊炎;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炎伴糜爛,HP(+)。

中醫診斷:脅痛(寒熱錯雜)。

西醫診斷:膽囊炎。

治則:辛開苦降,疏肝理脾。

處方:制半夏10g,黃連6g,黃芩10g,乾薑6g,柴胡7g,蒲公英10g,吳茱萸3g,烏賊骨18g,白芍15g,炒蒲黃10g(包煎),五靈脂15g,神曲12g,木香10g,香附12g,蘇梗10g,茵陳12g,金錢草12g,甘草5g,火麻仁10g。5劑,水煎服,日1劑。

7月17日二診:藥後胃痛、燒心感、脅痛及大便幹均好轉,仍眠差,時口苦,舌暗紅,苔薄,脈細滑。上方加夜交藤15g,肉桂3g,生麥芽15g,炒棗仁30g。5劑,水煎服,日1劑。

7月25日三診:胃脹痛、口苦、背脅痛緩解,汗多,舌紅,苔薄,脈沉略滑。上方加浮小麥15g,生龍牡各15g。6劑,以鞏固療效。

按語:

本例患者病位主要在肝、膽、脾、胃,且因肝膽疏洩失職影響到脾胃運化功能。木不疏土,則脾虛不運;氣滯血瘀,故導致以上諸症。藥用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平調寒熱;加木香、香附、蘇梗增強行氣止痛之功;失笑散活血化瘀;烏賊骨制酸止痛,可緩解燒心症狀,促進潰瘍面炎症吸收,臨床用於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少量吳茱萸溫經通絡止痛;茵陳、金錢草清熱利溼利膽。諸藥疏肝利膽,調暢脾胃氣機,對寒熱錯雜型膽囊炎療效顯著。

閉經、失眠、口瘡……這個方子原來能治這麼多病

口瘡案

王某,女,44歲,2014年12月2日初診。

口腔潰瘍1月餘,近兩天潰瘍面痛明顯,自述以前服維生素C、維生素B2、維生素B6有效,此次潰瘍服之效果不顯,有鼻涕,大便幹,納少,食多胃脹,形瘦,舌紅苔白,脈細。血壓120/70mmHg。

中醫診斷:口瘡(陰虛溼熱)。

治則:滋陰清熱,理氣健脾。

處方:制半夏10g,黃連7g,黃芩10g,乾薑5g,石斛15g,蒲公英15g,甘草10g,沙參12g,枳實10g,厚朴8g,大黃6g,大棗2g,連翹15g。5劑,水煎服,日1劑。

2月7日二診:藥後口瘡基本痊癒,大便1日1次、時幹,納少,舌淡紅,苔白,脈細略數。上方加焦三仙各10g,烏藥15g,生龍牡各15g(先煎)。5劑,水煎服,日1劑。

12月13日三診:

藥後諸症緩解。效不更方,繼進5劑,鞏固療效。

按語:口瘡與心火、胃火上燻和脾胃鬱熱化火有關,對反覆發作、日久不愈型口瘡往往是因諸邪相兼為病,寒熱錯雜,影響脾胃之升降功能,《傷寒論》之半夏瀉心湯正是平調寒熱、辛開苦降之良方。《金匱要略·百合病狐惑陰陽毒病證治》雲:“狐惑之為病……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甘草瀉心湯主之。”甘草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湯加重炙甘草用量。半夏瀉心湯雖非口瘡所設,但若病機相符,臨床效顯,值得用驗。

學中醫,總繞不開經方的話題。很多大夫都會下功夫研究經方,希望在臨床上通過經方為更多的人解除痛苦。如果你也對經方感興趣,不妨看看這本書——

閉經、失眠、口瘡……這個方子原來能治這麼多病

經方臨證實踐錄·傷寒篇

本書以繼承弘揚仲景學術思想為宗旨,以經方臨床應用驗案為核心,蒐集、整理內蒙古地區名老中醫、傷寒名家應用《傷寒論》中經方的驗案,將名老中醫所用經方進行歸類,分為桂枝湯類方、麻黃湯類方、五苓散類方、下瘀血湯類方、瀉心湯類方、梔子湯類方、白虎湯類方、承氣湯類方、柴胡湯類方、理中丸(湯)類方、附子湯類方等。在每類方中主要介紹了經方的出處(條文)、研究進展、衍生方的情況和經典驗案。同時以名醫小傳的形式,簡要介紹了十餘位長期在內蒙古地區行醫且善用經方治病的名醫、名家的生平及成才之路,以及活用經方的點滴思路和體會。通過本書,既可讓讀者較全面瞭解《傷寒論》理、法、方、藥在內蒙古地區的運用情況,又可供中醫院校師生深入學習《傷寒論》和中醫臨床工作者臨證參考和借鑑。(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經方臨證實踐錄·傷寒篇》(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麻春傑 任存霞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