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家的千古之謎,和姜子牙的狠話有關嗎?

1

老張家的群有多少人?9000萬!在中國人數最多的五大姓中,老張家排名第三,若有姓氏排名獎,可以拿季軍,也可以的瑟一下了。

但許多年來一直有人在問:中國五大姓李、王、張、劉、陳,其他四個姓歷史上都出過皇帝,怎麼老張家卻未曾聽聞?你泱泱大姓,連個皇帝泡都沒有,和其他四大姓比,情何以堪?

關鍵是,皇族通常人丁興旺,子嗣眾多,成為大姓順理成章。而你老張家反過來,人丁興旺,卻沒有皇族的根基,就像一根小樹杆,卻長出了遮天蔽日的樹冠,怎麼想也理不順。

那麼,老張家真沒出過皇帝嗎?

其實也不盡然。先說一個虛的。

2

玉皇大帝知道吧?尊號很長:“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還是孫悟空叫得簡單:“玉帝老兒“,雖然不太恭敬。

其實,玉皇大帝在道教中被認為是天地主宰,上掌三十六天,下轄七十二地,掌管神、仙、佛、聖、人間、地府的一切事,權力無邊,有穹蒼聖主,諸天宗王之稱。看,比皇帝還要皇帝。


老張家的千古之謎,和姜子牙的狠話有關嗎?

那玉皇大帝姓什麼呢?姓張。可能有人會笑出豬的聲音,你為老張家找個皇帝,找到天上去了?

你別笑,還真有依據。在《西遊記》裡,孫悟空與太上老君的坐騎青牛精打仗時,說了一句話:“綁見玉皇張大帝,曹官拷較罪該當”。孫悟空說出“玉皇張大帝”,顯然不會沒有根據。其實,民間早就有傳說,玉皇大帝姓張,名叫張友仁。

那要說到一個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姜子牙有野心,想當玉皇大帝,所以封神時有意讓玉帝的座位空著,別的神來看到有空座想坐上去時,他就說“有人“。沒想到一個叫張友仁的將“有人”聽為“友仁”,於是一屁股坐上玉帝的座位就不下來了,結果成為了玉帝。據說姜子牙氣慘了,讓姓張的在凡界一個皇帝也當不成。


老張家的千古之謎,和姜子牙的狠話有關嗎?

那是仙界的故事,凡界的也有。

明清時期有一本說唱文學的書,叫《玉皇寶卷》,說有一個農民叫張友仁(又叫張百忍),善於忍耐,行善積德,然後上天做了玉帝。有人還考證,《舊唐書》上還真有張百忍這個名字,真名叫張公藝,他九世同堂,子子孫孫沒分過家。唐高宗問他怎麼做到子孫和睦,全家幸福,他拿出一張紙,在上面寫了一百個“忍”字,那意思就是說,要想幸福,百事就要忍。

神其實很多時候是人轉化來的,人因某些學說或功德被人紀念祭拜,久而久之,就有可能登上神壇了。耶穌基督、釋迦牟尼等神,據考證原形都是人。至於玉皇大帝是否有個真人,那就不知道了,有人考證其姓張名有仁,有人考證其出生在夏曆正月初九,有人考證他的故鄉在漁陽(今天津),怎麼看似乎都有些凡界的痕跡。

3

姜子牙一句狠話,凡間就沒有張姓的皇帝了?

也不然。在中國歷史上,有三種皇帝,一種是世襲的,就是繼承皇位;一種是造反篡位的,就是改朝換代;還有一種是“其他”,包括自封的、被逼的,割據一方的,等等。

張姓的第一種沒有,第二種差點有了,還是沒有;第三種總算有了,不僅有,還有好幾個。你看這姜子牙夠損的。

先說個苦情的。

北宋末年有個宰相,叫張邦昌,面對金兵進犯,他是主和派的代表人物。主戰派以李綱為首。兩派在政治上尖銳對立。

公元1127年,金人攻破東京,抓走了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北宋覆滅。金人當時的目的是歲貢錢財,所以要立一個漢人君主幫他們籌措歲貢。由於張邦昌是主和派,並且出使與金人談判時軟弱好欺,所以自然成了金人選擇的唯一人選。


老張家的千古之謎,和姜子牙的狠話有關嗎?

但張邦昌知道,這把龍椅不好坐,因為一來有違世襲傳統,二來大多數漢臣都激烈反對,自己當這個皇帝就如被架在火上烤。於是乾脆裝病,臥床不食。

這下金人火了,下令限三日內立張邦昌為帝,否則進城屠戮。這下眾臣慌了,原來激烈反對的,這會也轉勸張邦昌從命登基,“眾人泣勸再三方從”。就這樣,一個張姓的皇帝誕生了。

這個張姓皇帝還是知道好歹的,因此處事非常低調。皇帝的辦公地點為紫辰殿和垂拱殿,而他卻設在文德殿,皇帝的座位南向放置,而他卻西向放置。他制止朝廷官員向他跪拜行大禮,並且自稱為“予”而不是“朕”,公文用“手書”而不是“聖旨”。歷史上這樣做皇帝的,也就只有他張邦昌一個了。

金軍一撤,張邦昌立刻還政康王。他在手書中說明自己接受金人推戴為帝,是權宜之計,是為了紓國難,沒有其他想法。還政當天,他還伏地慟哭請死。

就這樣,張邦昌做了32天的傀儡皇帝,便主動下臺了。

康王即位,稱宋高宗,啟用主戰派李綱。而李綱復出第一件事,就是彈劾政敵張邦昌。但高宗即位是張邦昌促成的,高宗也不好明著殺他,便將他貶為節度副史。

如果張邦昌安於現狀,不出差錯,或許他能在這位置上終其一生的。但偏偏遇到了一個女人,最終因她而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張邦昌當偽皇帝的時候,宋徽宗的一個嬪妃靖恭夫人李春燕曾被賜給張邦昌,且立為偽皇后。下臺以後張邦昌自然不能認這個名分,但二人情誼尚在,一日酒後亂性,二人又勾搭上了。

這下問題大了。要知道,宋徽宗是當朝皇帝宋高宗的親爹,人還沒死,只是被金人囚禁,你張邦昌現在幹這事,等於是招惹皇帝的小媽,宋高宗怎麼會無動於衷?

張邦昌當皇帝時就以臣子自居,不越雷池一步,下臺後也事事謹慎,避免授人把柄,偏偏就在女人的事情上栽了跟斗。宋高宗先是抓了李春燕,嚴刑逼供,讓她指認張邦昌的罪狀,接著對張邦昌“賜死”,至於何罪,史書僅得“詔數邦昌罪”五字,沒有明說。

張邦昌這個皇帝當得窩囊,上臺時沒有成就感,在位時沒有權威感,下臺後沒有安全感,還揹著個“傀儡皇帝”的罵名,還因“勾搭皇帝小媽”而被賜死。這樣的經歷,而且也只為皇32天,難怪史上並沒有人真將他當皇帝看。

張邦昌如此,其他張姓皇帝如何呢?
4

再說說那個南征北戰,風風火火七年的張獻忠,也當過皇帝,當然是自封的。

張獻忠生活在明朝末年,貧苦出身。他不是安分之人,讀過書,當過兵,當過捕快,因事被革職,後來從軍又因犯法差點被砍頭,好在因相貌奇異,主將為之求情,才從輕打一百軍棍除名,從此流落鄉間。

天啟末年,陝西全境發生嚴重的乾旱和蟲災,農民沒有活路,鋌而走險。陝北地區首先爆發了農民暴動,並很快形成燎原之勢。其中就有李自成的農民軍。

張獻忠自然不甘寂寞,他在家鄉聚集十八寨農民組織了一支隊伍,自號“八大王”, 由於他身瘦面黃鬍鬚長,僄勁果俠,指揮有方,軍中稱為“黃虎”。張獻忠領導這支流民隊伍,轉戰陝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屢克敵營,屢立戰功,隊伍由幾千人發展到數十萬人,成為最具戰鬥力的一支農民軍部隊。

公元1643年5月,張獻忠率領農民軍渡過長江,迅速攻佔武昌府城,自稱“大西王”,建立了大西農民政權。一年多後,他又在四川成都稱帝,建國號“大西”,改元“大順”。

這時,李自成也在襄陽建號稱王。兩個農民軍領袖各自稱王稱帝,形成對立,削弱了針對明朝軍隊的打擊力量。在漢中,兩個農民軍之間終於爆發了戰爭,結果張獻忠的軍隊大敗,三萬兵馬被李自成的軍隊消滅。

1645年夏,南明政權滅亡。11月,清兵進剿四川,派人下詔誘降張獻忠,勸說他歸順清朝。張獻忠置之不理,反而增強了抗清的決心。

1646年11月26日,清軍出其不意,對農民軍發起突然襲擊。張獻忠臨急應戰,指揮農民軍兵分兩面抗擊清軍。這時,清軍統帥豪格率大軍來到,戰鬥打得非常激烈,清軍將領格布庫等被農民軍擊斃,農民軍也遭到了慘重的損失。在這次戰鬥中,張獻忠臨河視察時,被豪格發箭射中箭身亡,年僅四十歲。

張獻忠組織農民軍轉戰南北七年,打了不少勝仗,也佔過不少地盤,軍隊人數發展到幾十萬,但他先後要與明朝軍隊、清朝軍隊作戰,還和同屬農民軍的李自成軍隊作戰,雖然在建立帝業的路上走了一半,但終於失敗了。他自封的皇帝稱號,也沒有上得了正統的史冊之中。
5

姓張的皇帝還有嗎?有。除了上面說到的張邦昌、張獻忠外,還有:張軌開啟了前涼政權,稱前涼太祖。張孟明被擁立為高昌國王,沒多久便被殺了。張育自稱蜀王,建號黑龍,不久作戰陣亡。張琚自稱秦王,建號建昌,後被苻堅所殺。張士誠曾稱吳王,國號周,建號天佑,後被朱元璋攻滅,自己絕食而死。


老張家的千古之謎,和姜子牙的狠話有關嗎?

在歷史中,他們或屬於割據一方的,或自封的,要麼地方太小,要麼時間太短,沒什麼影響力,因此也就沒有什麼正統的歷史地位。

也許正是這個原因,長期以來都有人說,張姓在歷史上沒有出過皇帝。至於是不是姜子牙不讓張姓在凡界做皇帝,才導致這個現象產生,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6

雖然沒出過大一統皇朝的正式皇帝,但張姓在歷史上名人卻不少,其中宰相多,文化人特別多。

戰國時期的張儀,曾先後任秦相和魏相。

漢初三傑留侯張良,是劉邦的大軍師。漢武帝時的名將張騫,出使西域,開絲綢之路先河。

東漢科學家張衡,搞渾天儀、地動儀,有“科聖”之稱。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一部《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理論基礎。

三國蜀漢大將張飛。

南梁有被稱為我國四大畫家之一的張僧繇。

唐代張姓更是人才濟濟,僅宰相就有十七人,另有草聖之稱的書法家張旭,詩人張若虛等。

北宋張先素有太平宰相之稱,有畫家張擇端,作品以《清明上河圖》最為珍貴。還有道教南派初祖張紫陽。

明代有政治家張居正,萬曆皇帝時入閣拜相,先後主持國事達十年之久。有散文大家張岱。

清代有兩廣總督、洋務派首領張之洞,著有《姓氏五書》的學者張澍,被康熙稱為“天下第一清官”的禮部尚書張伯行,義和團首領張德成等。


老張家的千古之謎,和姜子牙的狠話有關嗎?

在《中國人名大辭典》裡,收入的張姓歷代名人就有1741名,排在名人姓氏的第3位;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4.95%,排在第3位;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5.34%,排在第2位;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5.58%,排在第2位。

宰相多,名人多,自然蔭及子孫後代,從而人丁興旺,這或許也是張姓雖沒出大皇帝,卻依然可以成為人口大姓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