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時,指責和懲罰是最沒用的做法

暴怒情緒,會成為孩子一生的痛


  最近被一位父親的奇特“教育”方式驚呆了!

  上海,凌晨3點半,一名男孩被父親送到火車站,還丟下一個碗,讓男孩跪著討飯。

  民警起初大為不解,看著衣衫單薄的孩子,特意詢問:你爸爸是喝醉了吧?

  被否認後,男孩小聲解釋,自己因為少寫作業,父親才用這種方式懲罰他。

  更哭笑不得的是,男孩母親還矇在鼓裡,父親是趁著妻子睡著,偷偷把孩子帶了出來。

孩子犯錯時,指責和懲罰是最沒用的做法

  稍後趕來的母親表示,男孩平時比較調皮,經常不寫作業,還被老師投訴。

  父親氣急攻心,想讓孩子知道不好好學習,就只能到處乞討,希望能用這種方式讓孩子明白錯誤。

  視頻裡,男孩說父親送完他就趕去上班了,這位父親想必是嘗過生活的苦,才會如此痛心,不惜用這種激烈的方式來懲罰孩子。

  爸爸的痛心可以理解,可是這樣衝動的行為,可能會讓孩子陷入險境,一旦發生危險,將追悔莫及。

  何況,作為孩子最信任和依賴的親人,卻拋下了他,還用瞭如此打擊自尊的方式。

  正如一位網友的評論,這一份對孩子的期許,一旦用錯了方式,可能會成為孩子一生的痛。

孩子犯錯時,指責和懲罰是最沒用的做法

  每一個曾被毀掉自尊的孩子,他們的心上都會留下一道無法癒合的傷痕。


尊嚴背後,是被毀掉的自我價值


  身為父母,我們對孩子身上的缺點很難視而不見,特別是牽扯到學習,就如同火星撞地球,很容易和孩子對峙起來。

  因為我們走過那條艱難的路,所以懂得某種程度上,學習就意味著孩子的未來。我們的初衷,無非是希望孩子能走一條相對容易點的路。

  所以為了鞭策孩子,我們會不厭其煩的教導,可一旦被內心的焦慮所驅使,出口的話就可能變成傷害孩子的刀子。

  你怎麼回事,講了三遍了還是聽不懂嗎?

  這麼簡單的題都出錯,這樣下去還考得上大學?

  我每天這麼辛苦是為誰,不願意學習,不如去要飯吧!

孩子犯錯時,指責和懲罰是最沒用的做法

  愛之深,責之切。似乎只有用這種最重的“狠話”,才能喚醒孩子的自尊,激勵孩子洗心革面,改正過來。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寫道:我們究竟從哪裡得到這麼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若想讓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讓他感覺更糟?

  任何以摧毀孩子自尊為代價的教導,都只能讓孩子喪失改變自己的勇氣。

  知乎一位網友說,他小時候比較胖,父親為了激勵他,總是說一些刺激他的話。比如,一大家子人吃飯時,父親會指著肘子對他說:你別吃這菜了吧,畢竟這是你表兄啊。

  因為被刺傷太多次,所以他總是裝作無所謂,聽完一笑了之。

  可是,這位網友說,父親只看到了他照常吃飯的淡然,卻看不到他低頭髮紅的眼眶,回到房間後的默默流淚。

孩子犯錯時,指責和懲罰是最沒用的做法

  希望孩子知恥而後勇,這是身為成人的我們,對孩子居高臨下的幻想。

  不停的指責和懲罰,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害怕,他們會從心底否認自己的價值,深陷絕望而自暴自棄。

  如果我們都只能看到孩子的負面,又怎麼能期望孩子找到改變自己的方向和力量?


尊重和接納孩子的成長節奏


  我們都曾是孩子,孩子的貪玩和任性,我們又何嘗沒有體驗。只是成為父母后,我們卻忘記了自己也是一路跌撞而來。

  面對孩子的“三心二意”和“不爭氣”,理解和接納才會讓孩子擁有重建自我的勇氣。

孩子犯錯時,指責和懲罰是最沒用的做法

  1、用“心”陪伴,代替用“力”陪

  視頻裡,男孩經常不寫作業,媽媽也稱他比較調皮,似乎男孩屢教不改。

  但是,獲得他人的認可是孩子本能的需求,沒有孩子剛入學就做好了不寫作業的準備。

  心理學上,一個人厭惡某件事,是因為它曾給自己帶來過痛苦的體驗。

  陪孩子學習時,控制好情緒,觀察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而不是用否定來刺激孩子。

  孩子不想寫作業,與其給孩子貼上種種標籤,不如好好觀察,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寫作業。

孩子犯錯時,指責和懲罰是最沒用的做法

  孩子是因為作業太多寫不完,還是因為難度大,自己沒有能力解決?又或許是壓力太大,孩子在做消極抵抗?

  不帶評判的溝通,陪孩子一起面對,才是走進孩子內心的唯一方式。

  2、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思維比知識更重要

  許多時候,焦慮是因為我們害怕,孩子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所以作業的質量,一次考試的分數,都成了刺痛我們的源頭。

  可是,孩子有自己的成長節奏,無論是記憶,還是邏輯運算,孩子都有自然發展的過程。太過急促,只能讓孩子過度消耗,失去學習的動力。

  其實,比起知識的掌握,孩子通過學習培養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才是更重要的品質。

孩子犯錯時,指責和懲罰是最沒用的做法

  拼音、加減法總能學會的,它終究只是孩子學習路上的起點。可是面對困難,如何學習和解決,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引導。

  孩子成長的路上,不必太過著急,看輕眼前的得失,才能看到未來的更多可能性。

  3、接納和鼓勵,是孩子一生的底氣

  即便我們很難接受這點,可事實就是,每個孩子在學習上的天賦各有不同。

  身為父母,我們是坦然接受,還是用更大的力,把孩子塑造成滿意的樣子?

  《奇葩說》辯手詹青雲,一度刷屏網絡,她溫暖的態度和龐大的知識儲備,重新定義了女孩的魅力形式。

孩子犯錯時,指責和懲罰是最沒用的做法

  只是,如今的學霸,小時候卻是個令人頭疼的“學渣”,老師甚至直言,這孩子將來連高中也考不上的,趁早送去技校吧。

  只有媽媽不急不躁,仍舊鼓勵她,讓她相信自己也很優秀。父母的鼓勵和接納,讓詹青雲自由的做自己,徐徐等來了屬於她的花開。

  每個孩子都在不同的時區,不必強求孩子按照模板來成長,愛和接納,會成為孩子行走一生的底氣。

  接近年末了,我們翻看年初定的新年計劃,原本說好要讀完幾本書,可每次總被更有趣的事情吸引;

  早睡早起的決心,定下了又作廢,廢掉了又再定;嚷嚷著減肥健身,可那張健身卡卻靜靜地等著落灰;

孩子犯錯時,指責和懲罰是最沒用的做法

  你看,即便是身為成人的我們,也無法做到絕對的自控,控制和約束是需要力量的。

  孩子從活潑自由的天性,轉瞬間要適應緊張的學習節奏,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可是,我們要相信孩子能夠做的到。

  當我們不相信孩子,步步緊逼,焦慮和壓力蔓延,這才是讓孩子恐懼和反感的根源。

  身為父母,給孩子一方花園,給他生長的土壤,給他需要的養分,任他自由的開放,這是我們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