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发现,孔府菜不仅是三大官府菜之首,还是满汉全席的前身

山东省曲阜市,一座不动声色的鲁西南小城,却与贤圣“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降诞于尼山,成长于阙里,设教于杏坛,出仕于鲁都,归葬于泗上……曲阜是孔子的故里,孔子是曲阜的符号。游走于曲阜,我有了全新的发现:由孔子后裔创立的孔府菜位列三大官府菜之首,著名的满汉全席即出自于此。

全新发现,孔府菜不仅是三大官府菜之首,还是满汉全席的前身


全新发现,孔府菜不仅是三大官府菜之首,还是满汉全席的前身


作为周游列国的思想家,孔子有着更多机会接触到各地风俗和饮食文化,这位对饮食讲究的圣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饮食理念和主张,流传至今的金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及“不时,不食”,“惟酒无量,不及乱”等等美食哲学,均记载于《论语·乡党》之中。孔子在2000多年前提出食礼文化,其后裔为继承祖德,恪遵庭训为己责,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为食礼文化理念,将此内化于心,用菜(宴)为载体外化于行,于公元前272年造就了天下无双的孔府菜。而该菜系中成规格的孔府宴,更是来到曲阜万不能错过的。

全新发现,孔府菜不仅是三大官府菜之首,还是满汉全席的前身


中华美食,宫廷菜太过,民间菜不及,而官府菜居于二者之间,恰到火候。有美食家曾经评价官府菜曰:人类饮食文明,到此为一巅峰。曲阜孔府菜、南京随园菜与北京谭家菜并称为中国著名的三大官府菜,孔府菜名列三大官府菜之首。中国有川、鲁、粤、苏、浙、闽、湘、徽八大菜系,只有鲁菜才是北方菜,而且鲁菜中的孔府菜还是唯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菜系。鲁菜,由济南菜、孔府菜、胶东菜组成,位列“八大菜系”之首,曾多次被选为国宴用菜。事实上,淮扬菜在国宴上的露面仅仅只是近些年的事情,而在淮扬菜之前作为正宗官方菜的却是曾经鼎鼎有名的孔府菜。

全新发现,孔府菜不仅是三大官府菜之首,还是满汉全席的前身


孔府菜形成于西汉,是由宋仁宗宝元年间开始正式建府后出现的,到清朝乾隆年间发展到鼎盛阶段成为官府菜。随着孔子后裔政治地位的升迁,至明、清朝时期“衍圣公”曾官居一品,班列文官之首,享有携眷携子上朝之殊荣。皇帝“朝圣”祭祀活动频繁,皇室成员每次来曲阜,必以盛宴接驾。长期以来,因受门第观念的束缚,孔府内眷多来自于各地的官宦之家,这些大家闺秀出嫁时,有的带来“陪嫁”厨师,有的常从娘家带厨师到孔府来。他们之间的礼尚往来,使众家各馔佳肴得以荟萃一堂,各呈特色,互为补益,促使了孔府和宫廷,孔府与官府,孔府与民间的烹饪技艺的不断交流。加之千百年来孔府名厨巧师们的潜心切磋、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烹饪技法全面、制作精致的风格。

全新发现,孔府菜不仅是三大官府菜之首,还是满汉全席的前身


据史料记载,从乾隆十三年(1748),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9次巡幸曲阜,祭拜孔子。中国第一桌“满汉全席”出现于康熙帝前往曲阜祭孔时,衍圣公府中首次将196道满菜和汉菜(孔府菜)放在一起款待康熙帝,很快这种融合了满席野味和汉席典雅韵味的满汉席就在宫中流行开来,后来的乾隆在宫廷宴席中首开了将满汉席合为一席的先河,其用意不乏有标榜满汉平等的意思。宫廷是当时时尚的风向标,民间看到这种情况后,纷纷效仿,各地推出了“满汉全席”。满汉全席称谓最早出现在乾隆时期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书中提到满汉全席由于能够满足满、汉两族的需求而备受青睐。

全新发现,孔府菜不仅是三大官府菜之首,还是满汉全席的前身


从选材到烹饪分工,孔府菜都是很讲究的,但在文化内涵上,孔府菜又呈现出包容的特点。其实孔府菜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范围很广,凡是对人体无毒无害的材料皆可用,也就是说吸收了中华的天地之精华。正是因为取材广泛,孔府菜发展至今的菜品不计其数,但有一点,就是要遵循“辣不刺喉”“酸不刺齿”“甜不刺唇”“苦不刺心”的口味。孔府菜的最高规格莫过于清朝用来招待皇帝和软差大人的“满汉全席”,一桌宴席就需餐具408件,每件餐具又分两层。全席要上196道菜,10个人需整整吃4天,才能将196道菜品尝完。

全新发现,孔府菜不仅是三大官府菜之首,还是满汉全席的前身


孔府菜不仅菜好,其所用器皿也讲究。那是乾隆第5次巡游山东期间,携同皇后到曲阜祭孔,并将女儿下嫁孔府后代,“陪嫁品”中有一套“满汉宴·银质点铜锡仿古象形水火餐具。古时做菜为保温,古人一般把菜的盛器做成三件套,底部放水、中间盛菜、上方盖盖。因餐具为象形器皿,人们大都一看器皿外形就知内盛是什么菜。乾隆所赐餐具出自广东潮城(今潮州)“颜和顺正老店”银匠杨义华之手,现存放于曲阜博物馆内。

全新发现,孔府菜不仅是三大官府菜之首,还是满汉全席的前身


孔府菜的命名,非常讲究,或寓意深远,或富有诗意,或赞颂其家世之荣耀。在孔府菜的众多名目中,有依古时典故命名的,令人边食边回味,越忆越美。如“诗礼银杏”是取孔庙诗礼堂前的银杏加糖、蜜制成。故事来自《论语·季氏》“鲤趋而过庭”章。孔子在庭院中要求儿子孔鲤学诗、学礼,告诉儿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后世在孔子故宅建诗礼堂。堂前雌雄二株银杏树均为宋时之物。历千年之久,仍茁壮成长,枝叶茂密,春华秋实,留惠后人。以此果做菜,使人回忆孔子的诗礼遗训,更深刻地了解孔府的特点。

全新发现,孔府菜不仅是三大官府菜之首,还是满汉全席的前身

历史沧桑,时光流转。中国唯一历代不倒的贵族府第菜品——孔府菜由于孔府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所处的特殊地位而保全下来。去年7月,孔府菜惊艳亮相上合青岛峰会国宴,孔府一品八珍粥、孔府焦溜鱼、孔府神仙鸭、孔府酱烧牛肋排和孔府蔬菜组成的“四菜一汤”登上国际舞台,惊艳世界。作为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官府菜,孔府菜正在以崭新的姿态走进寻常百姓家。到孔子故里曲阜,品尝一桌地道的孔府菜成为不少游人的心愿。

全新发现,孔府菜不仅是三大官府菜之首,还是满汉全席的前身


全新发现,孔府菜不仅是三大官府菜之首,还是满汉全席的前身


【作者】王成,中国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总策划总领队,中国探险家俱乐部人文领域特别顾问。媒体撰稿人,乐途旅游网超级灵感旅行家。工农商学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诗和远方。惟愿我们在行走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本文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请与作者联系。(微信:186126304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