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未與五常建交的國家,人均收入僅有中國1

作為全球最封閉的國家之一,不丹是南亞內陸山國,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東段南坡,東部、北部及西北部均與中國接壤,西部、南部則毗鄰印度,國土面積約3.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81萬,首都為廷布。不丹屬於多民族混居的國家,其中不丹族約佔總人口的50%,尼泊爾族約佔35%,主要信仰藏傳佛教(噶舉派)和印度教。

唯一未與五常建交的國家,人均收入僅有中國1/3,國民幸福感爆棚

不丹行政區劃圖

​不丹在清代漢文史籍中被稱為布魯克巴,本是吐蕃(藏族的前身)的一個部落,從8世紀起一直到晚清,始終向中國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稱藩納貢,時間長達千餘年。明朝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即後金(清)建立的同年,西藏帕木竹巴派首領阿旺·納姆伽爾獲得不丹的統治權,正式建國稱王,但仍需向西藏地方政府稱藩。從1736年開始,不丹國王開始直接接受清廷的冊封,直到1910年。

作為不丹的開國之君,阿旺·納姆伽爾是噶舉派的重要首領,由於有神符四腳神龍(不丹的雷神)做護駕,因此得以消滅各個競爭對手,順利地征服不丹。雖然神符四腳神龍只是傳說,但不丹國民卻篤信不疑,所以為了為紀念阿旺·納姆伽爾的功績,該國便將四腳神龍圖案作為國旗,一直沿用到今天。

唯一未與五常建交的國家,人均收入僅有中國1/3,國民幸福感爆棚

不丹龍旗

​英國佔領整個印度後,又向四周擴張勢力,不丹遂成為它侵略的目標。1772年,不丹開始遭到英國的殖民入侵,1865年被迫跟後者簽訂《辛楚拉條約》,不僅淪為後者的“保護國”,而且還割讓2千平方公里的國土給英印政府,損失可謂慘痛。雖然不丹此後遭受英國的全面控制,但並未放棄對中國的朝貢,直到清廷覆亡前夕,迫於英國的進一步壓力才斷絕對中國的藩屬關係。

二戰結束後,實力一落千丈的英國被迫撤出南亞,印度在宣佈獨立後,儼然以這塊大陸的新“主人”自居,宣佈接管英國昔日在南亞的各項權益,包括對不丹的“保護權”。因此,從1949年開始,印度通過所謂的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強迫不丹接受它的外交“指導”。直到今天,印度依然在不丹扮演著“太上皇”的角色,介入該國內外部事務的程度很深。

唯一未與五常建交的國家,人均收入僅有中國1/3,國民幸福感爆棚

印度總理訪問不丹

​作為半獨立國家,不丹在對外交往中奉行不結盟的政策,並主張大小國家一律平等,在和平共處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友誼與合作,特別是同鄰國友好相處。1971年,在印度的默許下,不丹成功地加入聯合國,並陸續成為多個國際組織的成員。到目前為止,不丹和印度、日本等21個國家及歐盟建立了外交關係,但僅在印度、孟加拉國、科威特和泰國設有使館。

不僅如此,不丹是世界上唯一未與聯合國五常(中美英法俄)建交的國家。之所以會如此,除了印度出於私心不想讓不丹跟大國交往,以防止它們影響、控制該國外交事務外,還跟不丹本身的顧慮有關。原來,作為思想傳統、保守的國家,不丹擔心一旦跟大國建交,洶湧而來的遊客、外來文化會危及該國傳統社會的穩定,導致國民道德水平的滑坡,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唯一未與五常建交的國家,人均收入僅有中國1/3,國民幸福感爆棚

不丹的環境非常優美

​不丹的憂慮或許有幾分道理,畢竟該國是一個相當落後的農業國家,人均收入僅有3360美元(相當於中國的1/3),並且網絡普及率僅為5%,對外界的認知非常有限,一旦跟國際社會完全接軌,後果不可預料。正因如此,不丹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不跟除印度以外的任何大國建交,並且嚴格限制外國遊客的規模和形式(只接受團體旅遊),以防止引發不必要的麻煩。

雖然不丹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國民的生活水平比較低,跟外界的交往也極其有限,但他們的幸福感卻超高,在“全球快樂國度排行榜”中,長期位列亞洲第一位。之所以會如此,除了不丹內部長期和平穩定,生存環境如世外桃源一般優美外,還緣於不丹國民大部分是佛教徒,內心充滿著對精神樂土的追求,對物質主義具有足夠強大的“免疫力”。

唯一未與五常建交的國家,人均收入僅有中國1/3,國民幸福感爆棚

不丹國民的幸福感非常強

​作為中國的鄰國和昔日藩屬,由於印度的干預,不丹雖然沒有跟華建交,但雙方間的關係卻一直友好,邊境地區總體上保持著和平與安寧的狀態。近年來,隨著不丹知名度的打開,到該國旅遊的中國人越來越多,而不丹內部希望跟華建交的聲音也日漸高漲。我們有理由相信,或許在不久後的將來,兩國間的關係會迎來實質性的飛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