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玉璽”下落不明?非也!透過歷史來看傳國玉璽最有可能去哪

“傳國玉璽”下落不明?非也!透過歷史來看傳國玉璽最有可能去哪

傳國玉璽,是我國曆朝歷代皇帝正統身份最為重要的“憑證”,可謂說是見證我國千餘年封建王朝的興衰榮辱。自秦始皇命李斯取材“和氏璧”制傳國玉璽以來,至後唐末代皇帝李從珂攜玉璽與皇后周氏舉族自焚於玄武樓,傳國玉璽一共流傳了1157年。

可自後唐之後,和氏璧便與李從珂一起埋藏於火海之中,不知所蹤。那麼傳國玉璽到底去哪裡了?它最有可能去哪裡?筆者接下來會一一考究推論。

要想知道玉璽去哪裡,我們先要了解玉璽的由來。

相傳傳國玉璽是由春秋名玉“和氏璧”所造,而和氏璧的由來也有一段典故。相傳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在山上發現了還是璞玉的和氏璧,便把他獻給當時的楚王楚厲王。楚厲王讓玉工來鑑賞,玉工說這是一塊石頭,楚厲王很生氣,便以欺君的罪名把卞和的左腿給砍了。

楚厲王死後,楚武王即位,卞和再次來獻玉,可是楚武王的玉工還是說這是塊石頭,楚武王便把卞和的右腿也給砍了。到了文王即位時,

卞和也不敢再把美玉獻上,只能終日坐在荊山之下哭泣。

文王聽說了這件事,便派人去詢問卞和是否因為雙腿被砍而哭泣。卞和回答“我不是因為失去雙腿而哭泣,只是寶玉被認定為石頭,忠貞之人被認定為行騙之徒,故而悲傷。”

“傳國玉璽”下落不明?非也!透過歷史來看傳國玉璽最有可能去哪

楚文王聽說後便命工人切開璞玉,果然發現裡面的絕世寶玉,為了紀念肯定卞和的堅定。就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意為何氏之壁。這便是和氏璧的由來。

到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便命令李斯把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在上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為“天子七璽”之首。雖然傳國玉璽其實一共有七個,但是歷代所指之玉璽多為和氏璧所製成的“傳國璽”其他六個本文暫且不談。

但亦可得知和氏璧所造之傳國玉璽其地位之超然,遠超其他六璽。

1秦漢時期流傳的傳國玉璽

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嬰在咸陽街道手捧玉璽歸降劉邦。至此,始皇帝嬴政一手創建的大秦帝國只存在了短短15年便灰飛煙滅。之後經過數年的楚漢戰爭,玉璽便成為大漢帝國的傳國之寶。直到西漢末年,王莽篡權,

派他的弟弟王舜進入皇宮索要傳國玉璽。

當時玉璽在長樂宮王太后手上,王太后可是王莽家族的老人,當時王莽的升遷都是依靠她提攜的。現在看著自己族中子弟要竄大漢的天下,王太后一怒之下把玉璽摔在地上!你們這些兔崽子真是膽大包天!玉璽就這樣被摔斷了一腳。

王莽兄弟也是敢怒不敢言,只能在之後偷偷的把玉璽缺的一腳用黃金補上,從此,玉璽就不是那個完完整整的玉璽了。

“傳國玉璽”下落不明?非也!透過歷史來看傳國玉璽最有可能去哪

2玉璽歷經波折最後神秘消失

自漢以後,曹魏代漢,為了證明曹魏政權的合法性。曹丕命人在玉璽肩部刻有“大魏受漢之傳國璽”來欲蓋彌彰,但在不久亦被司馬炎依樣畫葫蘆的照搬過來。晉代魏之後,短暫的王朝在“八王之亂”後分崩離析。“五胡亂華”時代來臨,晉朝士人紛紛衣冠南渡,中原地區生靈塗炭。

而玉璽則流落在後趙皇帝石勒手中,他也喜歡在玉璽刻字,這次是在玉璽右側刻上“天命石氏”。最後冉魏顛覆後趙,為尋東晉援兵把傳國玉璽送回東晉,此時傳國玉璽終於又回到漢族正朔手中。而中國經歷了幾百年分裂之後,終於由隋朝統一,玉璽,自然而然也在隋室手中。

可是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在江都被禁軍殺害,蕭後和楊政道攜帶著玉璽逃到了漠北突厥地盤。所以唐初是沒有“正版”傳國玉璽的,

太宗皇帝也只能刻了數枚“受命寶”,“定命寶”聊以自慰。

公元630年,唐太宗採納代州都督張公謹建議,決議北伐突厥。楊政道攜帶傳國玉璽從突厥逃歸,傳國玉璽又一次回到正統王朝手中。這也是玉璽最後一處“安定之所”。之後唐末藩鎮割據,玉璽又流傳到後梁,後唐等割據政權。

最後後唐末代皇帝李從珂見大軍攻入皇城,已經無力迴天之時。攜帶著玉璽和皇后周氏族人們一起投火自焚,傳國玉璽最終下落不明,永不見天日。

那麼玉璽到底在哪裡呢?

1北宋真假“玉璽”。

“傳國玉璽”下落不明?非也!透過歷史來看傳國玉璽最有可能去哪

北宋哲宗紹聖3年,即公元1096年咸陽有農民在耕種之時獲得一個“色綠如藍,其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在出土不久便被獻上朝廷。當時蔡京等人經過考證研究之後,認定這便是秦始皇所造失蹤已久的傳國玉璽,但是當時也有不少官員學者認為這是一個偽造的玉。

不過無論真假,在“靖康之難”時,北宋都城汴京被破,徽,欽二帝都被金國北擄。哲宗時期被發現的傳國玉璽亦同時被搜刮入金國,公元1234年,蒙古大軍攻破金朝最後一座城市蔡州,末帝金哀宗自縊而死,蒙古大軍大肆搜刮都無法找到傳國玉璽。

宋朝所發現的傳國玉璽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大河之中。

2元大都又現“傳國玉璽”。

公元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元大都去世。在蒙古貴族會議之上御史中丞崔彧獻上一個“

乃黝玉寶符,其方四寸,螭紐交蟠,四可邊際,中洞橫竅,其篆畫作蟲鳥魚龍之狀”的玉璽給即將即位的皇帝元成宗鐵穆耳,經過監察御史楊桓的辨認,發現上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八個大字,便認定是秦時傳國玉璽。但是不久後元朝名臣伯顏將包括這枚玉璽在內的元朝繳獲歷朝歷代傳國玉璽都磨平印刻,發放給大臣王公來用作私人印章。假設元發現的傳國玉璽是真正的傳國玉璽的話,恐怕當時已“遭遇不測”,被人“毀屍滅跡”了

3明朝時期傳國玉璽的下落

在明太祖朱元璋崛起之後,元朝勢力逐漸退出中原,最終只能回到漠北草原。朱元璋在得到天下之後,聽說傳國玉璽被元順帝帶著逃回漠北。曾數次命令徐達,李文忠等大將帶領十數萬大軍深入漠北打擊打擊北元殘餘勢力。

這固然有“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的精神在內,但其實也有想要在北元手裡奪回華夏至寶的心意。只是可惜,終洪武一朝,都未能徹底消滅北元殘餘勢力,玉璽也沒能迴歸中華。

在明朝弘治十三年時,也有過農民發現玉璽,經由陝西巡撫熊羽中上報給孝宗皇帝一事記載。但是孝宗皇帝十分直截了當,覺得這是假的,就扔了不用,性格十分有趣。

“傳國玉璽”下落不明?非也!透過歷史來看傳國玉璽最有可能去哪

4清時期的傳國玉璽。

在明朝時期,漠北有一個牧人在放牧期間發現了一枚玉璽,便將這枚玉璽獻給了元順帝的後人博碩克圖汗。並且稱其為秦時流落的“傳國玉璽”,不久之後漠南蒙古部落的古察哈爾部的林丹汗得知消息,便帶齊兵馬攻擊博碩克圖汗。

經過了數次血戰,終於戰勝漠北蒙古部。這枚傳國玉璽便由林丹汗所得,一直傳給子孫。到了明末之時,後金建立者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即位。並且命令他的弟弟多爾袞率軍征服蒙古諸部,意圖在關外與蒙古地區連成一片。

形成高屋建瓴之勢,鯨吞大明。就是在征伐途中,林丹漢的兒子額哲獻上玉璽歸降。皇太極便由此得到了傳國玉璽,建立了大清。

在清朝乾隆年間,紫禁城內一共也藏有印璽39枚。正中央最大一枚便是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八個大字的傳國玉璽,很有可能就是皇太極當日所得的傳國玉璽。

但是乾隆皇帝親自頂下二十五寶時曾經說過這枚傳國玉璽“按其詞雖類古所傳秦璽,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蟲鳥之舊明甚。”認定這一枚傳國玉璽是一個贗品。之後再也沒有傳國玉璽出世的消息出現。

傳國玉璽最有可能去哪?

先說五代後唐傳國玉璽被焚燬一事。現代科學發達,已經證明了玉的熔點為1713度,即要在1713度這樣的高溫下,才能把玉給融化。傳國玉璽主要是玉所造,所以在李從珂自焚時順便把傳國玉璽也燒燬了可能性並不大,最有可能是被某人趁亂收去,流落民間。

而北宋哲宗所發現的傳國玉璽,則更大可能是某些大臣,甚至有可能是皇帝直接授意手下人所製造的“突發事件”。因為傳國玉璽的歷史意義極其在古代的政治意義都極為重大。如果皇帝能得到傳國玉璽,其意義不言而喻。

“傳國玉璽”下落不明?非也!透過歷史來看傳國玉璽最有可能去哪

無論是其帝位的合法性,正統性,還是當時皇帝的神權都能得到極大的提升。這樣“利己不損人”的美事,皇帝和朝廷何樂而不為呢?所以筆者認為,宋代所得的傳國玉璽是假的可能性較大。

而元朝時期所得的傳國玉璽,雖然有明確記載的外形與秦書八字。但是沒有記載其失去一足由黃金補上的細節,還有肩部曹魏代漢的事情,所以為真品的可能性也不大。至於

清代的傳國玉璽,已經被乾隆皇帝欽定為贗品,這裡便不再贅敘。

最後,筆者認為,傳國玉璽的去處只有兩處,一是在後唐李從珂自焚後,玉璽一直流落民間某處,不為世人所知。二是在某位古代帝王的陵寢之中,永生永世陪伴著那位君王,不不見天日。

結語:

傳國玉璽雖然對於今日,其政治意義已經全無。但是對於我國的歷史意義可以說排在所有國寶之中第一位,它見證了我國奴隸制社會的結束與封建集權君主制的崛起。

是歷代國家帝王追求“正統性”最有力的象徵。它見證著我國的歷史發展,箇中曲折。希望它能夠重見天日,能夠讓我們感受到我國曆史的渾厚,雄壯!

參考文獻

《日下舊聞考》 朱彝尊

《太平御覽》李昉,李穆

《五代會要》王縛

《漢書 元后傳》 班固

《史記》司馬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