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慶餘年》的手術手套,來看古代外科醫生真的不講衛生嗎?

透過《慶餘年》的手術手套,來看古代外科醫生真的不講衛生嗎?

熱播劇《慶餘年》被眾多觀眾讚歎不絕,除了強大的演員陣容,詼諧的畫風,古代與現代文明的碰撞也讓人印象深刻,因為《慶餘年》原本是一本穿越小說,因此主角在劇中有現代的思想,劇的開始是大學生張慶寫了一本科幻小說探究現代思想和古代制度碰撞的火花。

最津津樂道的劇情之一就是範閒兒時和老師學習醫術時給老師科普醫用外科手套的情節。由此可以猜測,難道古代研究人體或其他物體時沒有衛生的保護措施嗎?

一、古代環境衛生的治理

劇中小范閒在剖屍前對老師說“都是細菌,總得來個保護吧?”雖然老師作為古代人,不明白細菌的含義,更不理解戴手套的重要性,不過範閒還是向老師解釋了手套的作用。這也體現了現代文化與古代文化的一次激烈碰撞。

1、醫學者對人與自然的重視

從先秦時期開始人們就認識到了環境治理的重要性。漢代以來,醫學家們更加重視環境與人體健康的關聯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要求居住環境“背山臨水,氣候高爽,土地良沃,清水泉美。”由於環境與人類的健康息息相關,所以從很早就開始了環境治理。

古代中國醫生非常注重環境衛生,不是我們以為的那樣。關於環境問題在古代文化、風水學、國家倡導的風氣、以及刑法上,都有相關要求。

透過《慶餘年》的手術手套,來看古代外科醫生真的不講衛生嗎?

2、古代人的智慧

在過去的西方歐洲,西醫是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演變而來的。那時,如果有人生病了,不管是哪裡有問題,都要先放血,如果沒有效果,那就直接切除。簡單粗暴。那時沒有麻醉劑,疼痛可想而知。

再加上,當時歐洲人沒什麼衛生觀念,一年不洗手都是常有的事。所以在為病人做手術時,病人通常不是因病而死,而是感染了醫生手上的細菌。手術,如此血腥的場面,引起了他們的變態心理與好奇心。所以當時,手術現場都是人山人海,都為了目睹病人臨死前被疼痛折磨到猙獰的面龐。

但中國卻不同,中國古代醫生手術的用具一般使用火來消毒,切口一般用中藥來控制手術傷口感染。除火之外還有用雄黃的,宋代的張杲《醫說》記載:“每每外出,用雄黃桐子大,在火中燒煙薰

腳繃、草履、領袖間,以消毒滅菌,防止疫菌通過衣物的接角而傳染。”器皿用酒擦拭,浸泡。針灸這些用高溫消毒。還有就是用銀,銀也有很強的鎮定的作用。

若是有產婦生子時通常將黃芪、川芎、當歸放入大鍋水煎,將藥物放在室內進行空氣消毒,以防止產婦感染。古書中曾記載將虎頭、藜藿等藥碾磨成粉末,製成丸子大小,在室內點燃,這樣可以防止瘟疫的產生。在治療外傷時一般用酒給傷口消毒,對於治療時使用的器具用火消毒,或者用沸水、鹽水、花椒等。

透過《慶餘年》的手術手套,來看古代外科醫生真的不講衛生嗎?

由此種種可以看出古代醫師十分注重衛生問題以及病人的安全問題

二、古今中外都在追求有效的除菌方式

1、探索的道路

遠古時期,大多數地區的人只懂得在傷口上敷一些草藥,隨意包。後來神農在嚐遍百草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對止血消炎有益處的草藥。進入農業社會後,醫學方面的發展突飛猛進,美索不達米亞的人們用清水。樹脂來清洗傷口。

在古羅馬時期,硝酸銀就被用作藥品,公元前69年古羅馬的藥典就有相關記載。據史料記載,凡經檢查發現有聲音沙啞、連續咳嗽等症狀,一律送到隔離所治療,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人對於衛生的重視

2、先進的醫療

現在人們都會以為西醫的外科手術高於中醫,但事實上千年前中國的外科手術遠遠超過西方。從華佗開始,中醫的外科手術在世界上居於

領先水平

中國古代醫學中的外科,早在幾千年前就開始了發展之路。《周禮》一書中記載了瘍醫這一術法,主要治療的是刀傷和骨折等病。利用刀、剪刀、針線等醫療器物進行切除、縫合等處理病情的外科手術,在中國也有悠久的歷史。

透過《慶餘年》的手術手套,來看古代外科醫生真的不講衛生嗎?

最早的外科手術是用尖銳的石片來操作的,它們有的是天然形成,有的經過人工打磨,用來取出身體裡的異物,放血,切開膿腫等手術。在青銅器時代,人們已開始使用金屬製造成的刀、鋸、銼和許多其它外科手術器械。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通過研究,判定為是比《黃帝內經》更早的醫學書籍,書中提出了用刀割治內痔的手術。

《黃帝內經》中還記載了用於外科手術的鈹針鋒針。鈹針針身鋒利,兩面有刀刃,主要用於切破膿腫排膿;鋒針針身順滑,針尖呈三稜形,同樣有鋒利的刃,主要於放血治療。戰國時期著名的醫學家扁鵲,就曾為病人施行過手術。

三、精益求精的醫學精神

1、創造的價值

古代醫療技術雖然落後,但是古代人做手術的時候也十分重視感染的問題,雖然以前並沒有現代這些先進的東西,但是他們通過

灼燒手術器物的方式來消毒。古人在手術開始之前,都會通過灼燒給器具殺菌消毒,然後才開始手術。

進行外科手術,除了要求手術儀器消毒到位外,還必須有其他需要注重的方面,譬如手術前進行麻醉,使病人減少痛感;手術後,還要時常注意對傷口的止血、鎮痛、消毒、保護等措施。

漢代以前,還沒有足夠的資源準備齊全,也沒有人認識到這些注意事項的重要性。因此外科手術並沒有廣泛的普及開來。漢代以後,人們的意識慢慢提升,這些問題就很快得到解決。

透過《慶餘年》的手術手套,來看古代外科醫生真的不講衛生嗎?

東漢的名醫華佗發明了麻醉藥麻沸散,並且廣泛使用於日常診治中。《後漢書·方術列傳》那些不能忍受手術痛苦的病人,會先讓他們和著酒喝下麻沸散,等他們沒有了痛覺又暈暈乎乎之時才開始對病人施行手術。

華佗的麻醉術曾先後傳到朝鮮、日本、摩洛哥等地。就連著名的美國醫學專家拉瓦爾也曾在他的著作中說:“阿拉伯人使用麻醉劑,可能是由中國傳去的,因為中國名醫華佗醫術精湛,頗有研究。”事實上,歐美的醫學界,直到十九世紀初期,才出現全身了麻醉法,比起華佗的發明,已經落後一千六百多年了。

除此之外,元代危亦林的《世醫得救方》記錄的麻醉藥物有蔓陀羅、烏頭等,還詳細講述了使用方法,說明了應該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來決定用藥的劑量。這些要求與現代醫學運用麻醉藥的原則基本相同。麻醉藥發明後,歷代醫學家不斷

改進它的成分與功效,創造出各種各樣的麻醉藥,如噴劑的“茴香散”,用以燻蒸的“代痛散”等等。

其次是手術後,幫助傷口癒合的醫療方法也不斷完善提升。古代醫生使用的消毒法多種多樣有的先用火燒灼或是在傷口上塗上藥物等;止血的方法有的用胎髮燒灰來止血,或是燒熱的金屬物品烙灼出血部位等。更仔細的是,止血消毒後所使用的外敷藥也非常有講究。

用來外敷的膏藥,都要先經過一段時間煎熬製成。這種膏藥能把傷口的外部封閉、保護起來,膏藥中還含有一些麻醉藥和消毒藥,具有鎮痛消炎,加快肌肉生長的作用;同時更能防止外界的其他病毒再次感染傷口,並能避免因運動給傷口造成的機械損傷。

透過《慶餘年》的手術手套,來看古代外科醫生真的不講衛生嗎?

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外科醫書是由南齊龔慶宣撰寫的《劉涓子鬼遺方》。書中列有處方140餘個,分別具有止血、止痛、收斂、鎮靜、解毒等功用。

2、時代的變遷

經過千年流傳,由於宋明理學的影響,大部分醫生十分牴觸手術這一類診治方式,以及外科醫生大多都由外科轉向內科,所以大量的優秀外科手法沒有流傳下來,因此外科手術漸漸沒落,僅有少部分的人堅持研究解刨等手術的手法,但並沒有廣泛普及,這也是古代醫術的悲哀之處。

雖然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醫學發展史中,外科方面總是起起伏伏,經歷了許多波折,不過從前人留下的記載當中我們也可以瞭解到古人的智慧,一篇篇深刻研究得出的醫學結論,一本本珍奇的藥方都令人歎為觀止。對我們現代醫術也有極大的幫助。這是前人給後世留下的

巨大財富。值得我們世代守護。

四、結語

醫學的本質就是用來保護人類的健康與安全,是人類與疾病對抗的最強手段。在古代,醫學的興衰,有時能關係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興衰。從中國古代醫學發展史看,我們的祖先們憑著無比的聰明與才智,在醫學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世界醫學史上佔有崇高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