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作为原则,事实与法律发生冲突时怎么判?

都庞人家


这要以法官执法和判断能力相关,事实和证据也有先后区别,和有权人无权人的区别,依法公平公正就应该用事实真相。




梅子286746977


你说的就不可能存在。

法律适用是个演绎推理的过程,即以具体的案例事实置于法律规范的要件之下,以获一定的结论。

比如,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条文实质规定了三个要件,一是行为人有过错,二是侵害他人权益(有结果),有个隐藏的要件是因为行为人的过错导致了他人权益受损(有因果关系)

这个时候,假设发生一个交通事故,根据事故责任认定书(事实)对方有过错,受害人受伤(有后果),而且确实是因为对方造成的受伤(有因果关系),完全符合侵权责任法第6条之规定。那么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所谓的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即事实要件完全符合法律规范要求的情况下,得出一个法律规定的后果的过程。

条文该当于事件的所有要件特征才能触发相应的法律结果。如果冲突了,比如上面的例子,对方没有责任(没有过错),那么自然不能适用第六条,也就不需要承担侵权责任。

简而言之,如果冲突了,那就需要找符合事实要件的条文,使事实与法律条文相适应导出一个法律后果。

你问得可能是事实认定有错误,或者法律适用有错误以至于导出一个错误结果。但这不是法律与事实冲突的问题,而且法律,事实认定错误的问题。


苏州宣超群律师


要明白一点,首先有事实存在,再有相关的法律产生。因此可见,事实先有,法律后有。所以能够说明,事实与法律是有冲突的情况发生的,同时也存在相互不协调的事情。现实判案中,如遇到这类情况,大多以法官对法律条例的理解来运用,这条不通换那条,或改变案由以对应事实,但事实不能改变,事实是本质,是案的重要依据。故题目要求解答的问题,一点不难,无需担心。司法当中无一例案件是判决不下的,也证明了这点。


超级华南虎


事实与法律不会发生冲突。

事实和法律是两个不同的因素,只不过是在裁判的过程中,用法律这个尺子来丈量事实这个存在。尺子用错了,事实看错了,那么测量出来的结果就必然导致失实。


认为两者发生冲突的情况,是对认定事实错误和适用法律的错误的误解,或者由于枉法裁判的故意而导致。


从法理的角度讲,事实包括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人们的认识的事实真相,法律事实是依照法律程序、被合法证据证明了的案件事实。但法律事实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从某种角度来看,客观事实可以称为是法律事实的一个上位概念,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根据一个客观事实得出一个唯一的法律事实是一种常态,只有个别情形下两者不相统一。


陈景军律师


问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法律适用的原则,也是法律适用的一个推导的过程。这里的事实是行为人实施的法律行为,或者是这个导致法律关系变化的事件的发生(出现);以法律为准绳,就是拿法律来对已经出现了的法律事实进行衡量,得出一个依法应该是怎么样的一个状态的一个结论。前提法律事实和所适用来衡量法律关系主体间权利义务的法律之间的关系,不可能存在冲突;只可能存在准备适用的法律,是不是适合调整这种法律关系(有没有正确适用法律);有没有法律来调整这种法律关系(是否存在法律空白),怎样才能找到最适合调整这种法律关系的法律等等关系。事实是行为和事件,法律是社会活动的规则。冲突只能产生在行为和行为之间或者思维和思维之间。与规则体系是没有关联的。


阿梁152270353


这是个涉及到法律适用的相关问题。

现实生产生活实践中,出现事实与法律冲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民事商事案件,事实与法律规定的合法性有冲突。

这里的法律所指是广意的,既包括人大制定颁布的法律,也包括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规章,自治区、特别行政区颁布的法律、法规,法院的司法解释、行政机关对颁布的法规解释,我国参加和承认的国际公约、国际惯例等。

当查清的事实与法律规定有冲突时,要区分以下情况分别处理:

a,事实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的,这样的事实不受法律保护,该事实所确定的法律关系无效。对因无效而产生的损失纠纷,按法律规定要求办理解决。

b,事实内容虽不符合法的规定要求,但法律规定是松散性的,并允许当事人通过合意明确权利义务关系。这时的事实内容虽与法律规定不一致,但依据法律允许在不违背强制性规定的意思自治原则,法确认事实的合法性,就依事实所反应的权利义务关系解决纠纷。

第二,民事与商事案件,所查事实没有法律规定的冲突。

法不可能包罗万象,也会出现法律滞后的情况而产生已发生的事实纠纷找不到对应法条。这要依据事实,区分对待:

a,法律对事实没有对应法条的,但法规定了基本原则,就按基本原则处理。如以前有个劳务合同案例,合同约定,被雇方的人身伤害与雇主无关,那时还没有最高院关系人身伤害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规定,属无法律规定。但宪法有公民人身权受法律保护的原则规定,依据这一原则,雇工的权利就得到了保护。

b,法律对事实的处理没有相应规定的情况下,依民法总则的规定,有法依法,法无规定的依习惯,但习惯不能违背公序良俗。

c,对事实的处理既无法律依据,也没习惯参照的情况下,解决纠纷中央确定了“三个有利方针。”既依有利社会稳定、有利经济发展、有利社会进步的方略解决,并保障公平正义,案结事了。

第三,刑事案件,对事实发生法无规定的,实行“疑罪从无”的原则处理。


徐孝先小卒


所有形而上的规范,比如法律,再如党纪和公序良俗等,都是对既生事实形而上的总结,区别只在于赋权层级。基于此产生的法律等,不可能与事实相悖。否则要么是事实认定错误,要么是法律适用错误。这也是检验案件质量的重要标准。

其次,事实是由很多行为节点构成的,而只有符合违法构成的,才能构成违法事实,其他则是一般事实。如想杀一个人,先去吃碗面,让自己有力气,再去买把刀,最后冲入别人家中杀人。其中,想杀人是犯意,买刀是准备,闯入家中是情结,杀人是结果,但其中的吃面是不构成犯罪准备,或犯罪事实的,只是既往发生的一般事实。

最后,事实有很多面,不同视角可以有不同解读。用法律的度量方法,从结果反向将行为节点串起来,就如同从沙子中找珍珠一样。违法事实缺任何一环,都直接影响违法事实的认定。至于从其他面对事实的评价,则是主观形而下的不同认识。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但事实和莎士比亚一样,只有一个。


小周3520


一切以现有法律为准,这是最基本的。不过因为出现过很多相关事实与法律冲突,从而导致很小的事,判的很重后。现在一般在审判的时候,还是要兼顾主观恶性,实际的社会危害性等。


比如16年很火的“天津老太持枪事件”,老太摆放气枪射击摊,因玩具枪符合现有法律对枪支的定性,被以非法持枪罪,一审判处3年6个月。

而二审虽然改判为缓刑,但还是定为有罪。也就是说,虽然社会舆论压力很大,也呈现一边倒的支持老太的事态,但法律就是法律,即便错了,也是法律,也需要按照现有法律来。

但考虑到其主观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相对较小,因此,可以从轻减轻处罚,判处缓刑。


判处缓刑,也是对舆论压力的一种妥协,但说到底,还是符合现有法律,以现有法律判处。



看守所资深体验工程师


辩证看,如果事实违反法律规定于法是不具有效力的;但凡符合法律规定的事实即普遍规律一般是有效的!说白了如果违反法定以内的事实肯定无效了。但很多人不懂什么是法定,引用劳动法或劳动合同法什么是法定:如早年劳动法干满25年即法定,必须有退休金或养老金,劳动合同法干满15年即缴满了社保,到了退休年龄也必须得有养老金,具体多少养老金取决于多缴多得少缴少得!当下很多人将平均等同平等!这是法律很大的误解。总之如果是法定以外千万不要生搬硬套,因为不确实性很多很多,法定以内几乎无争议。


蔡蔡侠


法官只认法律事实而不是客观事实,比如,甲向乙借了一万元钱而没打借条,借钱是客观事实但法官不是见证人,所以也不能认定,有了借条就是没借钱还是要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