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工作在華南海鮮市場隔壁,做了件令人敬佩的“大事兒”

位於華南海鮮市場隔壁的武漢視佳醫眼科門診部,平日以視力矯正和驗光配鏡為主營業務。弟弟陳慶豐是院長,哥哥陳慶申是董事長。在武漢市關閉離漢通道的這40多天,他們為武漢醫護人員募集20多萬副護目鏡,堅持為醫護人員免費修配眼鏡。

此前也有媒體報道過他,昨晚,央視《面對面》欄目採訪了弟弟陳慶豐,講述了這段抗疫故事。

大年初一 星夜兼程

將3萬多副護目鏡運往武漢

他們工作在華南海鮮市場隔壁,做了件令人敬佩的“大事兒”

陳慶豐是浙江溫州人,他和哥哥已經在武漢打拼十多年,對武漢有很深的感情。1月24日,除夕,回到老家想好好過年的兄弟倆,看到疫情的新聞坐不住了。當晚,陳慶豐接到了武漢協和醫院一位醫生朋友的電話。

他們工作在華南海鮮市場隔壁,做了件令人敬佩的“大事兒”

陳慶豐:他說怎麼辦,我們有三層樓的醫生都要隔離,現在眼睛完全暴露的。他講著講著就嘆氣,他來跟我說是希望我們這邊能幫忙籌集護目鏡。

他們工作在華南海鮮市場隔壁,做了件令人敬佩的“大事兒”

這通求助電話讓陳慶豐意識到武漢醫護人員對護目鏡的需求非常緊急,且數量巨大。除夕之夜,他和老婆開始向各方打聽護目鏡的購買渠道,最終打聽到台州臨海市杜橋鎮有很多護目鏡製造廠。初一一早,陳慶豐就和哥哥出發前往台州,找到了生產護目鏡的廠家進行採購。

陳慶豐:開始去的時候庫存一萬左右,很少。結果那個老闆知道我們要開車回武漢的時候,很吃驚。他就成了中間商,聯繫護目鏡廠家,有庫存的全部集中到他那裡,然後再給我們。

他們工作在華南海鮮市場隔壁,做了件令人敬佩的“大事兒”

當天上午,陳慶豐陳慶申兄弟二人出資28萬元,加上部分朋友的愛心捐助,採購了3萬多副醫用護目鏡。按照他們最初的設想,他們要立即開車把這批護目鏡送往武漢。然而,溫州到武漢一千公里的路程,自己開車運回這些護目鏡並不容易。

他們輾轉聯繫上郵政快遞,帶著這些物資,初一下午出發,年初二一早趕到武漢。

他們工作在華南海鮮市場隔壁,做了件令人敬佩的“大事兒”

“一整天馬不停蹄,一共收購32920付護目鏡,總計78件貨!已由台州市郵政局派專車免費運送!!!我和老大押車跟進!!無比感恩……”

星夜兼程的途中,陳慶豐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他請有需求的醫護人員留言,寫下聯繫方式和需求,以便到達武漢後儘快發放護目鏡。

初二上午,陳慶豐門診部的門口,排了長長的隊伍,還有救護車在等候。3萬多副護目鏡很快被髮完。

陳慶豐:發完了以後,門口還有很多人在排隊,這個時候我心裡很難受,心裡非常不忍,好像覺得我還能夠做一些什麼。

籌集20多萬副護目鏡

“這時候即使破產也算是‘犧牲’”

當天,在領取護目鏡的人群漸漸散去的時候,又有三位醫生趕來。其中一位女醫生得知護目鏡已經發放完時,無法控制地哭泣起來。陳慶豐把自己和哥哥佩戴的兩副護目鏡取下來送給他們,那是門診部裡最後的兩副。

三萬多護目鏡,還是不能滿足醫護人員的需求。大年初三,陳慶豐開始在微信上發消息,求購護目鏡。

陳慶豐:鋪天蓋地的人幫我轉發,我迅速組建了三四個群,一個群負責採購,一個群負責瞭解醫生需求,一個群對接如何送給醫生。幾個群共同作業,越做越專業,讓醫生儘快把護目鏡用上。整個流程是團隊作業,這時候武漢其實有千千萬萬的志願者,我只是其中之一。

為武漢醫護人員籌集護目鏡的活動在全國範圍內展開,熱心的人們雖然互不相識,但卻彼此信任、配合密切。一時間,陳家兄弟的門診部成了為武漢醫護人員籌集護目鏡的中轉站,他們與其他志願者一起,不分晝夜忙碌著籌款、採購、運送、分發,每項工作有條不紊,一環接著一環向前推進。

據不完全統計,從1月25日至今,陳慶豐、陳慶申兄弟二人通過不懈努力,累計籌集捐贈護目鏡24萬多副,替代泳鏡5萬多副,累計籌集捐贈款項達到230多萬元,其中兄弟二人自掏腰包,共計捐款46萬多元。

陳慶豐:說實話,我當時看護目鏡這麼大量,我問老婆,出了這麼多錢你心疼嗎?她回,不心疼,我認為是救命,我很高興。我覺得為了這次疫情我付出了自己的努力,這時候破產就破產,是犧牲,沒有人嘲笑。

時隔20多年

董事長哥哥重操舊業

為醫護人員修配眼鏡

他們工作在華南海鮮市場隔壁,做了件令人敬佩的“大事兒”

隨著國家資源的集中調配,武漢市醫護人員的護目鏡問題得到解決。但是,因為疫情,武漢市幾乎所有的眼鏡店都關門停業,醫護人員的眼鏡維修成了一大問題。

“最近有4個朋友輾轉找到我:外省醫療支援隊的專家眼鏡損壞了,希望得到幫助,當然可以幫助!我們很願意!我們可以專門為你開門工作!”

2月9日,陳慶豐發了這條朋友圈,為醫護人員免費修配眼鏡的業務,由此展開。

陳慶豐:第一個醫護人員來的時候,我說謝謝你給我一個服務你的機會。昨天浙二院王院長打電話說他眼鏡壞了,他還挺不好意思,我說王院長你打電話過來,我不知道有多高興,我可以為你做一點什麼。我們幹這個二十多年了,我絕對不允許自己說不,這次我如果說不,我會後悔一輩子。

陳慶豐的眼科門診有450多名員工,因為疫情,負責修理和配鏡的員工逐漸需要居家隔離,無法前來上班。陳慶豐和哥哥陳慶申從院長和董事長的位置迴歸到了驗光師和配鏡師傅的角色。

角色的轉換對哥哥陳慶申來說,有點坎坷。陳慶申雖然是磨鏡片起家,但已經二十多年不親自操作了,而且現在主要靠電腦製作鏡片。無奈之下,他只好通過視頻向員工學習如何操作。

陳慶豐:我都不好意思看他學習,因為他每一次都需要視頻學習,我說你怎麼回事?他說我也不知道,平時打麻將都記性蠻好,這個就是記不住。有一天他自己做了接近20副,回到家打不開家門了,指紋磨沒了。家裡電子鎖要用指紋開,他打不開了。

記者:心疼嗎?

陳慶豐:還好,我們在農村長大的人什麼苦都吃過,你會發現醫學專業畢業的人幾乎各個都戴眼鏡,來支援武漢的好幾萬醫護人員總會有一些人發生眼鏡壞了的事,結果我這裡成了一個倒金字塔,那麼大的需求落到我這個點上來了。很多年以後我們再回憶今天為疫情做了什麼,我付出了我自己心安。因為我看到現在社會很多人,就是指責,但是他沒有為自己指責的內容負起責任來,他總有一天會感到內疚的,他有一天會後悔的。

疫情下的愛心接力

“我賺了”

陳慶豐:有一個人跟我說,我弱弱地問一句,我孩子今天早上說媽媽我這裡有游泳鏡,用過的,我看了你的微信,不知道這個游泳鏡能不能用?她發給我的時候,還帶了不好意思的小表情,我當時愣了一下,可以,趕緊,其實是感受到了千里之外一個孩子單純善良的心,我覺得應該給孩子一個機會。

陳慶豐:有一天我跟老婆講,我們賺的不是口袋裡的錢,我們賺的是愛。所以,你問我賺了沒有?我賺了,這些感動是平時沒有的。

延伸閱讀:

暖心!公交司機捐車隊一噸消毒液,親自講述捐消毒液原因

週一下午,一輛皮卡車緩緩駛入公交集團客二分公司運營十三隊京東運喬建材城場站,車裡拉了滿滿1噸的消毒原液。這50桶20公斤裝的消毒液是公交666路駕駛員鄭躍超師傅捐贈給車隊的。疫情期間消毒液成了“硬通貨”,鄭師傅自掏腰包買來捐給車隊。

“當看見一位前輩捨不得噴壺底剩下的那麼一點消毒液,擰開瓶口,抖了又抖,我心裡一震,想著得做點什麼!”說起為什麼要捐消毒液,這個小細節觸碰到了鄭躍超的心。於是,他通過親戚聯繫上一個消毒液生產廠家。重達1噸的消毒液,從裝車、運輸都是由鄭躍超完成。

“我每天要跑兩圈,要給車消四次毒,一天就要用去兩噴壺。”鄭躍超說,上車的刷卡機、門把手、立槓橫欄、座椅靠背、犄角旮旯,都要保證無死角覆蓋。而且考慮到行車安全,消毒不能使用酒精,只能依賴消毒液。

“現在公交場站公共區域堅持每天消毒5次,車隊共有206部車需要每車次消毒一次,消毒液需求消耗大,一天要用去10公斤左右。”車隊書記趙明軍介紹,高峰期運營的車輛,在常規消毒之外,還要額外對每趟車的重點部位進行消毒,讓司機安心運營,讓乘客放心乘坐。

鄭躍超的行動也帶動了同事張秋同。他一次性捐贈5000副一次性手套。“司機利用自己的等點時間給車消毒,還配合其他司機消毒,有時候忙起來也不注意防護,手都破皮了也不知道,我就想你們守護乘客,我來守護你們吧!這是給我們平凡的駕駛員一次奉獻的機會!”張秋同說。車隊書記趙明軍告訴記者,目前,已經有11名員工為車隊捐來一次性口罩、75%醫用酒精、長款膠皮手套、噴壺等防疫物品。

“90後”小夥用20萬婚禮錢捐口罩,女朋友和準岳母無條件支持!

當10箱沉甸甸的醫用口罩裝上快遞員的三輪車,“90後”北漂小夥兒張小凡鬆了口氣,他從俄羅斯購買的這批醫用口罩終於踏上了前往武漢的路。張小凡急忙把發貨照片傳給未婚妻,送上一份遲來的情人節禮物。

“你是我妻,亦是戰友。”張小凡把這句話送給了相識6年的女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這對北漂情侶將婚禮推遲,拿出籌辦婚禮的近20萬元資金,全部購買防護用品,為一線醫護人員送去一份愛心。

作為第一批步入而立之年的“90後”,張小凡也有著普通人的夢想,按照計劃,今年他將和認識多年的女朋友舉行婚禮,在北京安家立業。

但因為疫情,今年春節張小凡沒有回山東老家過年。當武漢醫療物資緊缺的消息傳來,一直在經營海外產品網店的他立刻決定買一批防疫物資,捐給武漢的醫院。

可是,雖然有海外資源,但張小凡從沒接觸過口罩、尤其是醫用口罩業務。他先把目光集中在平時接觸較多的日韓,但一連好幾天也沒有找到貨源。“日韓民用口罩比較多,醫用口罩這時候已經很難買到了。”張小凡決定把範圍擴大,最終通過做中俄貿易的朋友聯繫到一家俄羅斯醫用口罩供應商。

當他收到滿是俄文的口罩信息時,心裡一半是激動,一半是顧慮。雖然這批口罩的型號為FFP3,符合武漢當地醫院公佈的口罩標準,但從外觀上看,和國內常見的醫用口罩有很大不同。於是,他請求供應商先提供幾件樣品。

聽說小夥兒買口罩是為了捐給武漢,俄羅斯的商家也給予了很多幫助。2月初,張小凡託人將幾件樣品從俄羅斯帶到北京,再寄給武漢、北京等多地的醫院進行檢驗。

經檢測,這批俄羅斯的醫用口罩完全符合國內醫院的要求,張小凡便立即下單採購。2月12日,20箱俄羅斯口罩搭乘飛機順利抵達北京,被張小凡接回了家。

“金銀潭醫院是武漢最早接收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我通過朋友聯繫到器械科醫生,得知醫院日均消耗口罩1萬多隻,這還不算病人的。”張小凡決定,將第一批5000只口罩定點捐贈給急缺口罩物資的武漢金銀潭醫院。

這時,張小凡又遇到一個新的問題:“如果走正常捐贈渠道,這批口罩可能沒法定點寄到金銀潭醫院的醫生手中,時效也很難保證。”四處打聽後,他決定向媒體求助。通過北京日報社協調,為戰疫救援物資開通“綠色通道”的順豐願意提供定點寄送服務。

2月21日下午,順豐快遞員李前來到張小凡小區門口,為10個大箱子一一裹上保鮮膜和膠帶。“包裹每到一個點位都會消毒一次,走空運兩天就能收到貨,我先把你的貨送回網點,爭取早點發出去。”李前小心翼翼地將箱子裝上車,便急忙趕回網點。

當晚10點28分,快件抵達首都機場集散中心;凌晨1點32分,快件發往武漢總集散中心。看著手機裡的物流信息不斷更新,張小凡懸著的心終於落地。但他的愛心捐贈並未停止。他計劃把另一批醫用口罩捐給北京的醫院,同時為街道和社區的防疫工作者捐贈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資。

“我最想感謝的就是我的女朋友和準岳母,這筆捐贈口罩的錢本來足夠我們辦婚禮了,但她們無條件地支持了我。”說到這兒,張小凡的眼中泛起淚光。春節期間,當他把自己捐贈的想法告訴遠在東北過年的女友徐江楠,得到的回答是百分百支持。

北漂10年,張小凡感受到,生活在這個時代是幸運的。“面對眼下的疫情,自己要盡一份力,才無愧於這個時代。”張小凡現在最期待的,就是疫情早日結束。“當生活迴歸正軌,我會繼續努力工作,希望將來能給家人更好的生活。”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央視新聞 浙江在線 北京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