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罗贯中误导,三国时期其实有第四个政权,寿命比蜀汉长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相信林俊杰的这首《曹操》许多人都耳熟能详,虽然这首歌讲述的是东汉末年的枭雄曹操,但是绝大多数人对曹操的认识,对当时时代背景的熟知都源自于四大名著之一、明朝小说家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当然了,《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进行改编的,稍微严谨一点的人想要了解三国,自然还是要看正统史书。

被罗贯中误导,三国时期其实有第四个政权,寿命比蜀汉长

但是,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都是主要突显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尤其是《三国演义》,基本就没有提过这件事,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在三国时期还有第四个自主统治的政权,辽东地区的燕国政权,是由公孙度统治的。

创立燕国政权

东汉末年,权臣董卓把握着东汉王室的政权,辽东地区也是在董卓的统治之下,这个地方所有的朝廷官员都是由董卓集团直接任命的。

被罗贯中误导,三国时期其实有第四个政权,寿命比蜀汉长

公孙度出生在中原的一个官员家中,汉灵帝时期,天下动乱,公孙度的父亲举家迁徙到辽东地区的玄菟郡。公孙度小时候就对政治军事很有兴趣,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他结识了与他同姓的玄菟郡太守公孙琙。

被罗贯中误导,三国时期其实有第四个政权,寿命比蜀汉长

在公孙琙的提拔帮助下,公孙度在仕途这条道上走得很是顺畅,成为尚书郎,后来又成了冀州刺史。可惜强龙难压地头蛇,公孙度当了这个刺史没多久,就被当地的士大夫们给撵走了,因为他没有后台,而冀州又是一大块肥肉,觊觎这个地方的人不在少数。公孙度心有不忿,却有无能为力,直到他遇到了生命里的第二个贵人,董卓心腹徐荣。徐荣与公孙度很投得来,在董卓把控朝政的时候,为公孙度拿下了一个辽东太守的位置。

公孙度当了辽东太守之后,决定不能再像之前一样,因为没有后台轻易被别人撵走,于是他开始实行铁血政策,威慑当地的士大夫阶级和百姓,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力量。

被罗贯中误导,三国时期其实有第四个政权,寿命比蜀汉长

后来,中原混战,各路群雄揭竿而起,自封为王,公孙度所在的辽东,天高皇帝远,各路军阀根本顾不上辽东这个地方,就让公孙度建立起属于他自己的武装政权。

三国时期的第四个政权

公元190年,公孙度在辽东地区自封为帝,建立燕国。当时三国已成鼎立之势,虽然辽东的南面就是曹操所建立的曹魏政权,但是在曹操眼中,公孙度和燕国都不足为惧,他最要紧的事就是灭掉刘备的蜀汉和孙权的东吴。

被罗贯中误导,三国时期其实有第四个政权,寿命比蜀汉长

于是,公孙度就在辽东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悠然自得地当他的燕国皇帝。但是不管怎么说,有这么一个政权在自己的身后,保不齐那一天会背后捅一刀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在南下面对其余两大政权的时候,也未曾松懈对燕国的防备。

公元234年,曹魏皇帝下决心消灭北方的这个心腹之患燕国,但是燕国虽然受了重创,但并没有完全覆灭。后来,司马懿统一了三国建立了晋朝,并于公元238年,正式对燕国开战。当时,公孙度早已成为泥下白骨,继承他帝位的是他的孙子公孙渊,晋朝围攻燕国时,公孙渊虽然拼死抵抗,但终究实力悬殊,最终,公孙渊被杀,燕国正式覆灭,至此,这个在三国时期生存比蜀汉还久的燕国才算正式落下了历史的帷幕。

被罗贯中误导,三国时期其实有第四个政权,寿命比蜀汉长

为什么没有《四国演义》?

既然在三国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政权,为什么罗贯中不写《四国演义》,陈寿所撰写的史书不改名叫《四国志》呢?我想,这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有两个。

其一,燕国对比其余三国来说,它的实力实在是过于弱小,在它存世的48年之间,从未对其余三国有过任何可能改变历史进程的举措,就像一个默默无闻的旁观者,有它没它都没有任何影响的。

被罗贯中误导,三国时期其实有第四个政权,寿命比蜀汉长

其二,是因为公孙家族没有逐鹿中原、争夺天下的野心,所以他们选择躲在自己的地盘里,哪怕外头打得再厉害,只要不会影响自己就可以了。

所以,一个不主动参与天下霸主地位、只是默默无闻地耕耘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政权,在后世的眼中,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所以,不管是陈寿还是罗贯中,不写四国也没有什么毛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