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要不要考公務員(體制內人的一點真心話)

我們到底要不要考公務員


這個時間點是省公務員和各種事業單位考試的密集期,也是很多90後朋友找工作最緊張也是最煩亂的時期。有很多朋友在後臺詢問我職場困惑的問題,他們都會直截了當的詢問這類考試的性價比如何。


說實話,對於“一個年輕人是否應該考公務員(包括事業單位)”這個問題,我很難用一篇文章全面的分析出來,好在前幾天逛天涯,看到一個帖子《我終於知道出身差的人發展相對差些,關鍵因素卻不是錢,而是觀念思路》中1896樓“你無敵的白叔”的回答,個人覺得有些觀點很到位,可以先跟大家做個分享。


雖然我對於“你無敵的白叔”文章的一些觀點並不百分百的贊同,但是他還是道出了體制內工作的奧秘,對很多試圖進入這個領域的朋友而言,有很好的啟發。


我們到底要不要考公務員(體制內人的一點真心話)

01

以下是“白叔”的回答:


家庭環境不同,手中掌握的資源就不同,而強勢資源的人更傾向於強強聯合,防止利益的外流,於是就會出現所謂的資源交換,比如通婚或者不同部門子女工作的安排。例如公安和稅務,法院和財政,既能避免在同一個系統遇到對立面限制了下一代的發展,還能在更大範圍內獲得更多層次的利益。


而底層出身的人,本身不擁有這種資源,他拿什麼去交換自己的出人頭地呢?的確,你可以工作優秀,可以處事靈活,但是如果你不能讓他覺得物有所值,願意把你籠絡進利益的圈子裡,你也不過就是一枚好用的棋子罷了。就像元代為什麼有那麼多拋家棄子也要和大官攀親的讀書人,就是為了打入優勢資源圈子,以一代人的犧牲來換取整個家族乃至後代的相對高的起點。


目前社會向上的通道基本只剩下各種考學考試,但是這不過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可能你辛辛苦苦考進體制內,從科員做起,而有資源的人,只要考進去,很快就能提幹,你奮鬥10年抵不過人家做一次工作。機遇是給有準備的人,但是現在這個有準備已經不光光是知識儲備的問題,還包括人脈和金錢,作為一個剛從底層爬上來的人,要建立起一整套的資源體系,那就要花費甚至一生的時間,也就是說,你雖然和你的同學似乎在一個起跑線上,但是實際上你得到你兒子那一代才能過上和他們一樣的生活。


書本的知識都是沒錯的,是善意的,但是實際操作卻是另外一回事。很多人聽勵志講座,覺得人只要努力就一定能獲得回報,只要投資就一定有收益,放了長線就有大魚上來,並不能說他們有錯,而是如果全信你就傻了。省長的孩子出來就是處級幹部,你從科員做起,混到處級起碼要花25年,而別人用這25年或許都去了中央了——這就是平臺決定層次的問題。可悲的是很多人根本不明白或者不願承認這一點,一直堅持只要我努力工作就能獲得上司的認可,就能提幹,但是實際真的不是這樣。


我的家庭是體制內的,所以我從小就耳濡目染這些事情,但是因為我是一個文人性格的人,所以我很不喜歡這一套,也不願去實際操作者一套,但是我弟弟就完全接受了這個圈子裡的法則,所以他整體的發展都要比我好一些,當然這是世俗意義上的好,畢竟過得開不開心是個如人飲水的事情,對於我來說,生活地平淡就足夠了,我自認沒有那種能力和情商去經營龐大的人脈——這和家裡的教育也有關係——所以我對目前的情況就很滿足了。


這也是“很多人都做著相同的事情,為什麼有些人就那麼累”,我和同事拿一樣的工資,我的就全部都是零花錢,而他的就要養家餬口,連個好點的飯菜都吃不起,因為起點不同,基礎不同。我可以工作不那麼努力,有很多閒暇時間看書思考寫作,這樣都可以被評為優秀員工,因為有父親的人脈在運作,我的確很感謝這一點,因為我是受惠者,但是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至少不是一個公平的事情。


我們到底要不要考公務員(體制內人的一點真心話)


說這麼多,只是想告訴那些懵懵懂懂的平凡的學生們:


1.如果你沒有強烈的慾望與與之匹配的強大的精神力,那麼靠著自己的努力,過著中等生活是絕對可以實現的。在這個位置,你會有很多平凡的煩惱和喜悅,你不會遭受這以上更大的痛苦或者精神壓力。


2.如果你渴望出人頭地,那麼就不要太過清高,不要覺得什麼事都可以靠自己完成,現在社會已經不是單人輻射狀的社會結構了,而是網狀結構,你要爬到最高點,就要服從這張網的法則。當然你會失去更多,也會得到更多,在失去與得到之間權衡利弊,最後確定你是要繼續還是放棄,然後為了那個目標向上爬,即便弄髒了也沒什麼——哪有位於頂點卻一塵不染的存在呢,你又不是上帝。


3.不要抱怨,抱怨是對自身無能的一種表白。人應當要求與自己能力相對應的幸福,多大的肚子拿多大的碗,不要整天窮吊窮吊的還詛咒社會罵世界,有這個時間都不如多搬幾塊磚來的有意義。無論什麼時代,誠實勞動的人總是能獲得最大限度的尊重——利益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4.不要太顧及面子,在沒有一定的基礎和地位的時候談面子談自尊是非常無聊的一件事情,社會是不會同情中二病的。


5.清高也需要資本,沒有資本的清高請參加第三點。


6.在你無力改變社會的時候,順從他,通過更加曲折地方式達到目的,你也是勝者。這社會是看結果的,過程是留給自己品嚐的。


7.要清楚自己的底線和原則,要弄清楚自己要什麼。不要經商的時候覺得當官好,當了公務員又覺得錢太少不如經商,做任何事都沒那麼簡單。


8.上面所有的事情都建立在大家同樣努力的基礎上。的確有些官二代富二代十分無能,覺得老子世界第一,然後翻把了就一炮兩響,這是很愚蠢的做法。但是大多數的人,一旦躋身到某個層次,就會自然而然地將這個階層的生存法則傳承下去,當官經商的千千萬,翻把的又有幾個?隨著學歷的不斷提高,受過正統教育的下一代做這種會自斷前程事情的人將越來越少,越來越不能寄希望於偶然事件將社會重新洗牌了,與其希望別人掉下來,不如自己爬上去。


9.多關心政治(無論國內外),多看書,多寫作,多鍛鍊思維,不要總上網玩,網上與現實世界沒法比。當然有些人喜歡在這裡找自信那也沒辦法。


我們到底要不要考公務員(體制內人的一點真心話)


02


分享完“白叔”的看法,我也談談個人對於“公務員或者事業單位工作”的一個理解吧。


首先我很高興看到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報考人數的下降,至少說明很多年輕人不再把公務員或者事業單位作為衡量職場成功的唯一標準。社會的多元化在這個層面慢慢顯示出來。


這是我在新聞報道中的感受,但日常生活中我身邊依然有很多朋友對於公務員或者事業單位的職位無比熱衷且無限追求著。


其實對這個職業有著渴望不是壞事,這也是職業選擇的一種,但令我覺得不安的是,我身邊渴望進入體制的中人對於職位的認知從未逃脫過以下幾種:


1.當官,當官就有權力,就可以改變命運;


2.穩定,只要不犯錯就可以高枕無憂到退休,吃皇糧被國家養一輩子;


3.工資收入性價比高,比不上外企的高層,但絕對要比城市的平均水平高;


4.認識很多人脈,在未來成家立業、孩子教育、父母養老方面可以獲得優先權。


或許在10年以前,這四點是成立的,但現在來看,未來市場的變化早就註定一切看似“安穩”的東西不再“安穩”,看似“保障”會變得“極不保障”。


我從來沒有在朋友們口中聽到“我喜歡這個領域和這種工作,我希望在這個崗位上能夠多做些有價值的事情”。那麼這份職業對朋友而言,就是意味著很多看不清道不明的“名聲利益”罷了。


對於職場本身,我一直很關注“快樂”這個因素。如果一份只會給當事人帶來無窮煩惱,帶來很多心理壓力的工作,是否真的值得拿最好的年華去做賭注呢?當自己在職場中都無法獲得快樂,他又能給周邊的親人、朋友帶來快樂嗎?那他拿到的工資或者其他收益又能給他帶來快樂嗎?


能用名利帶來的快樂,註定是帶著面具的虛假快樂,是需要用自己很多品質交換來的快樂,假以時日,我相信原生態的快樂再也看不見,取而代之是假笑和虛假的奉承。


我曾經跟朋友聊過某位看似職場順遂的人,我們都覺得每次跟他接觸都似乎在面對一個假人,說著套話和套事,言談舉止都似乎籠罩著一種流程。我們也不知道他今天的表態是真是假,也不知道他所謂的開心是真是假。


無論是企業還是機關事業單位系統,沒有對錯和好壞,每一個職場都有各自的潘多拉魔盒。但關鍵還是看自己能夠在領域中找到真正生存價值和快樂的源泉。


如果有朋友覺得自己喜歡體制中的生存之道,大可以傾盡全力考入體制,並且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在努力升遷的過程多把崗位內的事情做好,多履行好一個“公職人員”的職責,多為上門辦事的老百姓行個方便。


如果有朋友覺得自己喜歡企業中的競爭之道,那麼就放棄到對於“安穩”念想,全力在場上奮鬥,找到可以全面發揮自己能力的崗位,努力成為行業,為企業也為自己創造價值。


第一,認清楚自己要什麼最重要,而不是別人得到的東西,自己也必須得到,哪怕那個並不適合自己。


第二,懂得“腳踏兩隻船”沒有好結果,一個人不可以既得到高薪又得到安穩,捨去才會有得到。


我們到底要不要考公務員(體制內人的一點真心話)


我一直在分享理財經驗的同時,鼓勵大家去健身去運動。目的很簡單,我希望每一位朋友都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去享受財富,而不是自己累死累活掙了一筆錢結果變成了他人的財富。


同理,職場也是一樣,無論工資高低,無論職場高低,如果不能獲得一個愉快的精神狀態,名利再多,職位再好,也無法真正享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