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浮生六記》,說說中國盆景的雙重審美境界

盆景,是一種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的藝術品,它利用樹木、山石等材料,經過藝術加工,種植或佈置在盆中,造型優美別緻。

《浮生六記》是清代文人沈復的一部自傳體散文,書中描述了作者與妻子陳芸的伉儷情深,他們在一起品詩論畫,賞花觀月,雖然生活上布衣飯菜,但樂在其中。

沈復是一個有很高藝術修養的人,他十分喜愛擺弄盆景,在《浮生六記》卷二《閒情記趣》中,他詳細談到了對於盆景這種藝術的嗜好。

黑格爾把藝術分為“外在因素”和“意蘊”兩個層次,即藝術不僅有外在的表現形式,還有內在的意蘊。盆景之所以數千年來為國人喜愛,是因為其深邃悠遠的藝術內涵,筆者今天就來探尋盆景藝術的雙重審美境界

通過《浮生六記》,說說中國盆景的雙重審美境界

美麗鮮豔的杜鵑花盆景

一、盆景體現的形態美:雖由人做,宛自天開

在小小的盆缽中,盆景再現大自然的面貌。作為一種自然景觀的微縮,它在形態上表現的是一種自然美。

《浮生六記》中,沈復談到盆景時說:

至剪裁盆樹,先取根露雞爪者,左右剪成三節,然後起枝。一枝一節,七枝到頂,或九枝到頂。枝忌對節如肩臂,節忌臃腫如鶴膝。

他認為,修剪盆景首先是選材,樹材的根鬚要像雞爪一樣,枝條最忌諱剪得像人的肩膀一樣整齊,太過對稱,就失去了自然感,小節也不能太過臃腫,像鶴的細腿上凸起的膝蓋一樣,沒有了自然美。

一株老樹枯根,經過藝術家的一雙巧手修剪、蟠扎、整形、培育之後,可以看到嶙峋交錯的根結,蜿蜒曲折的枝幹,稀稀疏疏的樹葉,逼真地再現了樹木的原貌,渾然天成,讓人如同真的身處一棵參天古木旁,讓觀賞者見不到人工雕琢的痕跡,巧奪天工,陶醉人心。

又如在山水盆景中,一些製作精美的盆景藝術品,觀之則感覺如同身臨其境,讓人感覺在咫尺山水之間,有著萬千山河的壯美氣勢,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喚起了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明代園林家計成談到園林藝術時曾說:“雖由人做,宛自天開。”此話同樣適用於盆景藝術。

通過《浮生六記》,說說中國盆景的雙重審美境界

蒼翠遒勁的柏樹盆景

純粹的自然景觀帶著無序與凌亂,只有經過人工加工,才能成為一件藝術品。然而,過於雕琢的藝術品,又顯得矯揉造作,失去了自然美。

所以,盆景之妙就在於它源於自然,但又高於自然,不再是自然景觀的機械再現。

所以,《浮生六記》又說:

若留枝盤如寶塔,扎枝曲如蚯蚓者,便成匠氣矣。

沈復認為,如果盆景樹枝是寶塔形,或者盤曲如蚯蚓,就太過造作,顯得匠氣。

一些製作精美的植物盆景,甚至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展現出植物一年四季中的不同景色,在外型藝術效果上十分接近於自然,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審美效果。

中國著名盆景藝術家周瘦鵑說:“盆景製作六分自然,四分人工,其實人工的結果也要做出自然之勢。”也就是說,盆景加工的過程,也是

效法自然的過程。

通過《浮生六記》,說說中國盆景的雙重審美境界

傲立寒冬的臘梅盆景

二、盆景蘊含的意境美:立體的畫,無聲的詩

意境是所有藝術的共性,它蘊含於形象之中,是由藝術形象表現出來的一種感受,需要觀賞者透過藝術品的外在形式,去體悟其內在的意蘊。

盆景作為一種藝術品,如同詩歌、繪畫等其他藝術一樣,蘊含的是人的思想與情感,欣賞一件精美的盆景,如同欣賞一幅美麗的畫作,又如同品讀一首好詩,所以盆景被人們稱為

“立體的畫,無聲的詩”

盆景是立體的畫

《浮生六記》中說:

點綴盆中花石,小景可以入畫,大景可以入神。一甌清茗,神能趨入其中,方可供幽齋之玩。

沈復認為,在盆中點綴的假山石,小盆景可以用花石作為畫景,大盆景可以營造悠遠的意境。沏一壺清茶,邊品邊賞,才可以放在雅室中品鑑。

這種樂趣,只有沈復這種有相當藝術鑑賞力的人才能體會到。

唐代大詩人與畫家王維,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他就十分喜愛盆景,唐代馮贄《記事珠》中記載:“以黃瓷鬥貯蘭蕙,養以綺石,累年彌盛。”他將有綺麗花紋的山石與幽蘭配一起,如同一幅國畫,別有一番野趣。

還有很多盆景藝術,直接運用畫理。比如著名的揚州盆景,運用了國畫“枝無寸直”的技法,每根枝條都紮成十分密集的蛇形。

《浮生六記》中,有一個十分感人的情節:沈復和陳芸用元代畫家倪瓚所畫山石樣式,共同製作了一個山石盆景,他們每天在一起共品盆景,結果被貓兒掉落砸碎,見到盆景被打碎,兩人都落淚了。

可見,一件盆景作品,真的就像一幅畫,背後蘊含著作者對生活的感情。比如,一件盤根錯節的老榕樹盆景,讓人聯想到光陰易逝,想起悠悠歲月中,那些逝去的人和事,那些美好的記憶。

通過《浮生六記》,說說中國盆景的雙重審美境界

色調絢麗的紅楓盆景

盆景是無聲的詩

中國的古詩詞,講究“形美”、“音美”、“意美”,尤其注重“意美”,其內涵博大精深,作者或託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不同風格的詩詞表現不同的意境。

盆景這種藝術,不具備古詩的“音美”,卻具備了古詩的“形美”、“意美”,一件盆景中,就蘊含著一種美妙的詩意,盆景創作者也常常附一首古詩來概括其盆景特點。

因此,盆景就是無聲的詩,詩也可以用來表達盆景的藝術魅力。

比如,一件松樹與奇石的盆景,可以表現“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幽深意趣;一件製作精良的山水盆景可以體現“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美豪情。

古代的盆景詩歌也很多,比如白居易的詩歌《栽松》表達了他對盆景的熱愛之情:“小松未盈尺,心愛手自移。蒼然澗底色,雲溼煙霏霏。”

大文豪蘇軾也十分痴迷於盆景,他曾於蓬萊縣丹崖山旁取彈子渦石數百枚,以養石菖蒲。他把一雙山石置之盆中,並寫了《雙石》詩云:

夢時良是覺時非,汲水埋盆故自痴。但見玉峰橫太白,便從鳥道絕峨嵋。

朱熹也很喜歡盆景,他在山水盆景後面放了一隻燻爐,讓輕煙嫋嫋升騰呈雲霧狀,並吟詩稱讚:“清窗出寸碧,倒影媚中川。雲氣一吞吐,湖江心渺然。”

正如周瘦鵑所說:“製作盆景高手必須胸有丘壑,腹有詩書,多看古今名畫。”

一個好的盆景藝術家,不僅需要有良好的工匠功力,還要有很高的藝術修養,深諳中國詩畫之道,並將中國詩畫中的悠遠意境表現在盆景作品中,讓作品具備詩情畫意。

通過《浮生六記》,說說中國盆景的雙重審美境界

富於意境的山水盆景

結語

《浮生六記》中,沈復說:“一樹剪成,至少得三四十年。”精美的盆景後面,是藝術家畢生的心血。

盆景的藝術魅力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它是一種造型的藝術,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濃縮與改造,展現大自然中最美好的景緻;另一方面,它通過借景抒情,託物言志的手法,傳達了深遠的意境,與中國的繪畫和詩詞藝術異曲同工。


參考文獻:

1.《浮生六記》,沈復(清),開明出版社

2.《試論盆景藝術的創造》,胡文健,湖北社會科學

3.《盆景史話》,夏佩榮,世界農業

4.《論盆景科學美》,李性苑,黔東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5.《中國嶺南盆景美學思想的基本特徵》,何少雲,黃淑美,中山大學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