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宁宫无人敢住,到底是因为孝庄文皇后还是因为康熙帝?

提起慈宁宫,还要从嘉靖大仙与后宫张太后的一段恩怨讲起。

因为与张太后嫌隙颇深,所以在嘉靖帝的特殊“关照”下,明武宗朱厚照被写得一塌糊涂,满洲入主中原后,朱厚照更是成为清宫帝师们反复宣教的负面典型。

因钓鱼落水引发肺炎继而病重吐血最终撒手人寰的明武宗朱厚照连死法都如此奇葩,更严重的是对皇权袭承造成的巨大影响,时年三十一岁的朱厚照按说年岁不小,但却没有子嗣继承大统,于是张太后与杨廷和商议“兄终弟及”,让朱厚照的堂弟朱厚骢继位。

慈宁宫无人敢住,到底是因为孝庄文皇后还是因为康熙帝?

问题就出在张太后的身上,虽然她同意朱厚熜入继,但属无奈之举,面对武宗无后的现状只能如此处理,行动很诚实内心很抗拒,虽然事关其张氏家族的利益不得不防,但也毫无办法,因为无论是谁继统她都落不得好处。

张太后无奈之下同意让朱厚熜做了皇帝,其实嘉靖帝又何尝不是出于无奈才在登基之初对张太后有所隐忍呢。

朱厚熜对张太后统理的后宫势力和朝臣的忌恨始于他入继之初:

①身份问题

从袭承正统性来讲,朱厚熜需要认武宗的父亲朱佑樘为皇考,但朱厚熜觉得人之父母哪有更易的道理,况且遗诏上写的很明白,是让我继位作皇帝而不是走东华门进文华殿当什么太子。这心态类似朱祁钰“是你们让我做皇帝的呀!”,所以我的父母也要享受相应的待遇,至于(后改)朱佑樘可以称呼“皇伯考”,你张太后就“伯母”得了。

②礼遇问题

岔子就出在嘉靖帝的母亲入宫后被要求叩拜张太后,同是太后为何自己的母亲要行叩拜大礼呢,而张太后对他的母亲颐指气使很不恭敬,甚至还揶揄了几句,这让嘉靖一直耿耿于怀,觉得自己和母亲都受到了奇耻大辱,这就造成随着皇权愈发牢固,对张太后的态度也就越来越差。

慈宁宫无人敢住,到底是因为孝庄文皇后还是因为康熙帝?

嘉靖四年,张太后的仁寿宫遭受火灾,嘉靖大仙暗喜,终于找到了报复的机会,可以借此“扶正”自己生母的地位,顺便在张太后的脸上狠狠踩上一脚。他以地方受灾、百姓困苦为由,拒绝重修仁寿宫,意思就是我娘还没个正式的宫殿住呢,你也在仁智殿凑合凑合吧,想想就开心。

就这样,张太后飘了一辈子都没能返迁仁寿宫,到了嘉靖十五年,争议问题逐步落实,位子已经企稳,大权在握的嘉靖帝开始规划着提升自己母亲的居住条件,第一要合乎自己母亲的尊贵身份,第二就是要借机把张太后的后宫地位贬上一贬。

嘉靖帝为了解气,直接把为母亲修建的慈宁宫建在了仁寿宫原址,拆除了大善殿并彻底销毁金银材质佛像169座,佛骨舍利无数,为自己的母亲腾地。

慈宁宫无人敢住,到底是因为孝庄文皇后还是因为康熙帝?

嘉靖十七年七月二十二日,慈宁宫建成,九月嘉靖帝隆重的举行了入住典礼,美美的显摆了一回,让自己的母亲住进了“养老院”中最奢华的慈宁宫。难道是犯了忌讳?蒋太后入住慈宁宫仅仅两个月后就毫无征兆的驾鹤归西。

紧随而去的就是张太后,在蒋太后去世一个月后,张太后的慈庆宫建成,张太后入住,嘉靖帝怎会让她顺心如意,直接找了个错处将张太后违法的弟弟关押,虽然张太后跪地求饶也无济于事,加上在其他方面的种种打压、羞辱,张太后于转年八月郁郁而终,嘉靖帝也对得住她,立刻杀了张太后的弟弟,黄泉路上好作伴。

虽然嘉靖帝想要孝敬的正主蒋太后在高级豪宅没住多久,但有明一朝其他皇太后倒是都享受到了这份福利待遇。

慈宁宫无人敢住,到底是因为孝庄文皇后还是因为康熙帝?

1644年,清兵入关,清廷每年“主营业务收入”的一半都调拨给了吴三桂养兵(吴三桂还被授权自行制钱),皇帝家的日子也是过得紧巴巴的,孝庄只能居住在东南围房暂时将就,到了顺治十年,财力见缓以后,顺治帝谕旨对慈宁宫进行大规模修缮,孝庄这才入住慈宁宫。

孝庄去世后,慈宁宫基本上成了她的个人纪念馆,如果不是朝臣多次建议或者说是反对,孝庄的遗体直接就被安置在慈宁宫内,最终康熙帝命人在昌瑞山依照慈宁宫样式复建“暂安奉殿”。

虽然有了暂安奉殿,但是康熙帝也不时地来到慈宁宫缅怀先人,所以后人们都接受了慈宁宫变身纪念堂的这个事实,也就没有人搬来居住,只在有了相应庆典活动时才复启用。

注:仅就孝顺而言,康熙帝和乾隆帝做的都非常出色,孝庄病重,康熙帝在慈宁宫住了一个月,“亲尝汤药,昼夜不离左右”,特领群臣在天坛为孝庄祈福-愿自减寿命以求太皇太后安康。

慈宁宫无人敢住,到底是因为孝庄文皇后还是因为康熙帝?

说这些什么意思呢?孝庄活着的时候,多次和康熙帝说过非常喜欢慈宁宫,康熙帝则记在心里,所以才差点将孝庄长期“安奉”在慈宁宫,即便后来听从朝臣的建议,也是换地依照慈宁宫的样式重建。

太后们住在哪儿呢?雍正帝的生母乌雅氏死因成谜,但的确是在雍正帝继位不久就死掉了,同是亲儿子,她对胤禵继位抱以厚望,却对雍正帝的继位,极为抵触,至死住在永和宫,至于嫡母佟佳氏,雍正帝继位的时候,她已死去三十多年,所以雍正帝不用为此操心,到了乾隆帝继位之初,即雍正十三年,乾隆立刻对慈宁宫进行修缮,并在慈宁宫以西再修太后宫殿一座名-寿康宫,此后的皇太后都依此宫居住。

慈宁宫做为重要庆典场所在乾隆三十二年到三十四年,历时两年,被改建为重檐大殿,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慈宁宫样式。

乾隆帝虽然不让自己的母亲去住,却在执政末期的乾隆六十年强烈呼吁慈宁宫应该被后世子孙充分利用起来,因为慈宁宫是“最为吉祥福地”,但好像没人响应号召,都不敢入住这曾经的停灵之地。

慈宁宫无人敢住,到底是因为孝庄文皇后还是因为康熙帝?

慈宁宫除庆典外被弃用,主要原因还是诸多忌讳和所谓的灵异事件,如果乾隆帝不在意这些,为何不让自己母亲入住慈宁宫呢?为何宁可拆墙也要再建寿康宫呢?

皇太后,自然是“先帝”、“皇考”死后才被升级的称号,一般来说“徽号典礼”和入住慈宁宫(或寿康宫)几乎是同时进行的,皇帝死后,继位皇帝要赐予先皇皇后新的徽号,这类仪式的举办场所就是慈宁宫。

冬至、元旦、万寿节也都在此举行庆典(或清晚期的颐和园),比如乾隆帝生母的六十大寿,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各地督抚代表、外国使节都要按身份聚集在慈宁门、隆宗门、长信门外等待祝贺行礼。

每当有公主下嫁,皇太后也都在慈宁宫招待亲家,以示隆宠,往年最热闹的时候就是正月十六,公主、诸王女眷,贝勒贝子女眷、蒙古贵族女眷、满洲大员家眷中受有封号的命妇齐聚慈宁宫,赏赐无数热闹非凡,饮酒作乐不亦乐乎。

慈宁宫无人敢住,到底是因为孝庄文皇后还是因为康熙帝?

至于慈禧,入宫先是储秀宫丽景轩,后升级长春宫,可能是人老了,最珍贵的就只有记忆了吧,在慈禧五十岁生日的时候,花了六十多万两银子整修丽景轩又搬了回去,一幕一幕挺有纪念意义,入宫的甜蜜生活,载淳的出生地······即便不在宫里待着也在园子里泡着,除非必要她也不想使用慈宁宫,也有淡化自己的“太后”身份的意思,所以除非三大节,慈宁宫她根本不来。

总结来说,慈宁宫自嘉靖十七年一直都是皇太后的终老之地,自孝庄文皇后去世,在此停灵过久,康熙帝想起孝庄生前总是夸赞慈宁宫条件好,甚至想把棺椁安置于此,更是在后来将慈宁宫当做自己的悼念地,所以后辈们都有心理阴影,因为这里是孝庄文皇后的去世之地、长期停灵之地、康熙帝寄予哀思之地,况且那时候的人迷信,神神鬼鬼的一通传说就更没有人敢住在这里了。

慈宁宫无人敢住,到底是因为孝庄文皇后还是因为康熙帝?

注:

①孝庄从佐三帝居功至伟,所以他人不再占用她生前的寝宫,这是禁不起推敲的,算不上理由,虽然孝庄对稳定政局有所裨益,但也不用过分拔高,她只是在康熙帝心目中地位较高而已,竟然还有人把她排在皇太极和多尔衮之上,太过了。

以皇太极的文治武功,用不着她辅佐,皇太极只爱海兰珠,孝庄是次西宫垫底的存在,纯粹的政治联姻,她不敢干政也没做过什么贡献,除了满蒙联姻、生出福临以外。

顺治初期多尔衮摄政,索尼被发配,鳌拜被逼自毁誓言,两黄旗被整得七零八落,多尔衮还严厉警告“后宫不许干政”,这就是针对孝庄说的,孝庄自此一个字也不敢再说,一直憋到多尔衮身死。

顺治懂事后,也不听她的教导,但毕竟是自己母亲,又被烦得没办法了才服软,母子关系极差,何况什么教导,否则孝庄不会让顺治帝的“遗诏”变成“罪己诏”,如果教导的好,做娘亲的还能给儿子做出这种评价么(有对儿子的不满也有满洲权贵的压力)-和康熙帝的遗诏一样,顺治帝的遗诏也不是自己写的。在康熙帝的教导方面和政局平衡上倒是有孝庄的功劳,这点不假。

②自康熙二十八年-雍正十三年(乾隆帝继位),中间还有过一次大规模整修,格局改动较大,但难以查到资料。

孝庄文皇后的五居室资料很不好查,有机会我会另开文章更新说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