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不服气崔颢《黄鹤楼》,另写《登金陵凤凰台》,孰优孰劣?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不服气崔颢《黄鹤楼》,另写《登金陵凤凰台》,孰优孰劣?

​其实关于这两首唐诗还有一点文化渊源。当年李白来到黄鹤楼,看到眼前这美丽的景色,也想要赋诗一首。不过看到了此前崔颢曾经写出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样的唐诗名句,决定搁笔不写。

不过一向骄傲的李白是不可以认输的,所以后来又登上金陵凤凰台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七律唐诗,千百年来一直和崔颢的《黄鹤楼》相提并论。但其中孰优孰劣?今天我们不妨评判一番。

首先,两首古诗在构思上不相上下。

《黄鹤楼》以传说起笔,身登冮楼,目随白云,思绪回到千年,忆及当年仙人跨鹤,悠悠千载,唯有天边之白云。

李白不服气崔颢《黄鹤楼》,另写《登金陵凤凰台》,孰优孰劣?

​《登金陵凤凰台》借凤凰之一去不返,暗示六朝繁华也如梦幻不可复寻,唯江水日夜奔腾不息,可作见证。

此后《黄鹤楼》目光回到现实,睹晴川草树,烟波生于水上,又情不自禁地生出乡关何处的惆怅。

《登金陵凤凰台》从历史回到现在,遂将目光投向远处之白鹭、云山,却不料鹭洲云起,令人复生浮云蔽日、奸佞塞路的感慨。

从构思上来讲两首古诗确实是不相上下。一个是古代传说,一个是六朝流水。一个是乡关何处,一个是仕途坎坷。

其次,从情感力度上来讲,《黄鹤楼》要略胜一筹。

李白不服气崔颢《黄鹤楼》,另写《登金陵凤凰台》,孰优孰劣?

​两首古诗都侧重于抒情,而且都在后半段予以加强。崔颢《黄鹤楼》的抒情,更多地描绘出登高望远自然而然产生的相关何处的惆怅。而李白所抒发的是奸臣当道,贤者不得见用的愁绪。

诗歌的思想价值上来讲,崔颢是一己之愁,而李白则是家国之愁,显然愁绪更加深刻。但是从美学意义上来讲,诗歌情感力度的标准,其实更在于其是否有某种深刻性和普遍性。从这一个层面上来讲,崔颢的黄鹤楼更胜一筹。

对家乡的思念是人类最质朴的情感,崔颢触摸到了人类极为敏感的情结。而且是在登高望远遍览美丽景色,却不见乡关所发出的感慨,更能够引起千百万人的共鸣。而“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更成为铺垫,升华了崔颢的哀愁境界,不仅仅局限于乡愁,而是衬托出人类面对茫茫宇宙人生,不知身居何处的无归属感。

李白不服气崔颢《黄鹤楼》,另写《登金陵凤凰台》,孰优孰劣?

​反观李白的后半首,则不具备这样的底藴,浮云蔽日的感慨虽然积极,却受到某种时空限制而非人人都能产生共鸣,而且明显带有时代的色彩,远远不如崔颢的那首古诗打动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