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品大官,被俘虏到印度,当猴子供人观赏,是什么情况?

第二层皮


清朝末年,国力凋敝,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国家尊严也是频频受辱。有一个清朝一品大员都在战争中被俘,被送到印度,受尽屈辱最后绝食自杀。他就是清朝两广总督,一品大员叶名琛。



这个人在历史上是比较有争议的。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他是一个贪生怕死的卖国贼,另一种则是认为应该承认他作为一个抗英英雄的功绩,给予他更加中肯的评价。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人,和他在印度受辱的来龙去脉。

叶名琛字昆臣,1809年,他在一个书香门第出生,少时就以文章扬名,在十八岁就成为了贡生。在政治上叶名琛也有一定建树,三十多岁就升至广东巡抚。

1849年,英国人无理要求进入广州城,并以武力威胁。叶名琛指挥乡勇和军队严阵以待,做好了守御准备。

英国看到强攻无望,就改为谈判。叶名琛又通过伪造皇上诏书的方式,将英国人拒之门外,使英国进入广州城的计划彻底破产。

叶名琛以15000人抵御了英军20万的进攻,因此一战成名,道光皇帝认为他有“保全广州之功”,封他为男爵。咸丰二年,叶名琛因缴费有功被授两广总督。叶名琛最大的争议点有三个。


一是在广州受英军威胁极重的时候,他向皇帝呈上的奏折,仍然是与剿匪有关,这被人们认为是为了保全官位的自私行为。

另一个是在后来英法联军进犯广州城时他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没有采取积极防守的政策而是在城中大兴巫术。

第三是叶名琛被俘之后没有自杀以明志。这些让叶名琛被当时的人讽刺为“不战、不和、不守、不走、不降、不死”的“六不”总督。

不可否认,英法联军攻入广州叶名琛应该负有一定责任,但是他不应该被安上贪生怕死的汉奸之名。

当时清军正规兵全都在讨伐洪兵,即使这些正规军加入战斗,他们的武器装备与英军也相差甚远毫无胜算。叶名琛所要付的责任,只是对形势的错误估计罢了。

现在普遍认为,叶名琛无论是抗击英英军还是处理亚罗号事件都有民族气节。在处理亚罗号事件时,更是有理有据,虽然做出了让步,但是一定程度为清朝在国际上赢得了尊严。


光绪皇帝和一部分通英的清朝大臣,为了开脱自己的责任、保全自己而给叶名琛安上了贪生怕死之名。

英法联军进攻广州时,有汉奸与英军串通,不仅使广州很轻易的落入英军之手,还是叶名琛被俘。

在被俘后,英国人告诉叶名琛,他将被押送至英国,面见女王。叶名琛认为这是与英国女王见面据理力争的好机会,所以在他的仆从暗示他跳海自杀时他没有自裁。

我想,这也是现在有人认为他贪生怕死的一个原因吧。叶名琛满心期待去英国和英国女王见面,当面斥责英国的不讲道义。结果等待他却是被押往印度的加尔各答。

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叶名琛受到了非人待遇。他被当做猴子一样,在特制的笼子里供人观赏。最令人唏嘘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被强迫穿着清朝官服!


英国的这一行为真是将清朝颜面放在地上践踏。在受辱之后,自知去英国无望的叶名琛,在吃完自己带来的食物之后绝食自尽。

不得不说,叶名琛的骂名大部分并不属实,而更多的来自清朝统治者的人为抹黑。叶名琛做为两广总督,在抗英方面确实有所失误。

但我们并不应该因此而全盘否认他,给他贴上贪生怕死的汉奸标签,而是应该客观地对待他的错误和历史功绩,给他更加中肯的评价。


史之策


公元1858年某日,印度港口城市加尔各答街头有一场奇怪的展览,展出对象是一名来自中国的封疆大吏,两广总督叶名琛。总督身穿朝服,被关在特制的玻璃房子里,像猴子一样任凭来往的行人猎奇观看。玻璃房子外还挂起牌子,上面写着:清国公爵,被俘至此,免费参观。

叶名琛被俘后,人们痛恨他误国,辱国,总结评判其为“六不总督”,即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可事实真相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梳理一下这位两广总督的人生经历再下判断。

平步青云的总督一脚踢在了铁板上

叶名琛出身商人之家,少年得志,在官场上一直春风得意,并且由于不俗的工作能力,始终深受道光帝和咸丰帝的信任与重用。在1852年他被实授两广总督,达到官场生涯巅峰。清史稿记载,叶名琛“颇自负,好大言。” 或许与这些过于顺风顺水的经历不无关系。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叶名琛擢升广州巡抚,抗拒执行《南京条约》关于洋人进入广州城的条款。而且为了达成目的,还发动百姓集体表达不满情绪,联合广州当地的商人进行贸易战,以此给英国人制造压力。

英国人果然顶不住压力选择妥协,停止履约进城的行动。为此,道光帝嘉奖其功,封为一等男爵,赏双眼花翎。

由上可见,叶名琛作为地方官员,还是具有一定反侵略性的。

可惜他的好运气也就到此为止,随着年轻的咸丰帝登上帝位,以林则徐为首的一大批主战派官员被重新启用,清政府与英国人的摩擦也日渐激烈。英法等国要求修改条约,进一步增加通商口岸,并使鸦片合法化。

清政府谕令叶名琛可以在《南京条约》的大框架下接受一些小的增改。但叶名琛认为,如果对英国人让步一寸,就会使他们更加贪得无厌,甚至再要一尺,因此坚决拒绝修改条约,就算一丝一毫都不能增改。

英法等国渐渐失去耐心,许多人认为应该用舰炮来改变清政府的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精心策划的“亚罗号事件”发生了,叶名琛无力阻止英国人的武装挑衅,英国公使巴夏礼下令英军向广州发起进攻。

对英国人的武力恫吓,叶名琛没有妥协,而是针锋相对,先后对其发动了间谍战、袭扰战等反制手段,虽然执行人素质低下,效果微乎其微,但总算没有被英国人的大炮吓倒。

其间,叶名琛得到错误情报,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输给了俄国人,以此判断英军无力在中国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实际上,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果正好相反,英国人不但取得了胜利,而且还联合了法国人准备用武力教训一下“不守信用”的中国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全面爆发。

在广州城破之前,巡抚柏贵勾结汉奸商人伍崇曜打开城门,放英军入城,叶名琛闻之避往左都统公署,最终被英军连夜搜捕擒获。

英国人将叶名琛辗转关押到停靠在香港的“无畏号”战列舰上,他被允许携带仆人,随身物品以及粮食。 战舰启程开往印度时,他一度以为可以趁机见到英国女王,甚至幻想过,当面质问维多利亚为什么要挑起非正义的战争。

叶名琛不知道,无畏号的目的地并非英国,自己也见不到维多利亚,有个叫加尔各答的地方才是此行终点,也是他人生的终点。

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由于中英长期对峙,贸易终止,地方商人没有收入,对叶名琛的不满也日渐加深。两广总督可以依靠的武装,主要来源于地方士绅募捐而成的团练,团练兵没有饷银,已经十不存三,导致广州几乎无兵可守。

朝廷不派兵,团练又没有钱,叶名琛连守城的能力都没有,又何谈开战?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即便如此,他还是战了,只是战而不胜啊!广州的水师和团练都曾向强大的英军发起过攻击,尽管这些攻击毫无效果。

若要求和,英法的要求朝廷根本无法接受,再次丧权辱国,谁敢去和?

有人说叶名琛贪生怕死,对,也不对。战争开始以后,叶名琛由始至终都在广州城内指挥作战,并没有表现出惧怕的行为。但他唯一的错误就是没有在广州城陷,穷途末路时,选择以身殉国。

清朝的地方官有守土之责,弃土而走不但名节尽毁,还要被朝廷治罪抄家,最终也难逃一死。若选择投降,更有违士大夫数十年所学之道,同样免不了身败名裂,家族受累的下场。

只有死,才是唯一的出路,但叶名琛没死。

所谓“六不”只有一个“不死”没说错,叶名琛确实没有勇气选择殉国。所以,他怕死这个结论是成立的。

背锅侠悲剧收场,汉奸却闷声发大财

第二次鸦片战争规模大,波及范围广,英法联军北上渤海,经由大沽口直杀奔北京,咸丰皇帝仓皇逃往热河避难。北京城破以后,联军烧杀抢掠,圆明园就在此役毁于大火。

英法联军尚未进入北京之前,叶名琛已经死在印度,他的遗体被装在铁皮棺材里送回了中国。

英国人认为,叶名琛是勇敢的中国官员,为了彻底打消中国人对他的支持,安稳的占领广州,必须想尽办法毁掉这个人的名声。为此,把堂堂总督关在玻璃房子里进行展览,也不是不可能。

但英国人并不了解中国人,叶名琛的名声根本用不着他们败坏,清国的皇帝,叶名琛的同僚,广州的汉奸们早就把他败坏的猪狗不食了。

北京陷落,祖宗留下来的园林烧了,咸丰皇帝需要一个人为自己背锅。叶名琛处置“亚罗号事件”不当,引发英法对中国开战,这口锅不大不小正好合适。于是,咸丰皇帝口中的“能吏、干臣”成了“办事乖谬、辱国殃民、死不足惜之人”。

当初开门揖盗的柏贵成了英国人的傀儡,负责料理地方政务,并未受到清政府的惩罚。协助柏贵的汉奸商人伍崇曜居中调停,更是赚了个盆满钵满。伍家在道光、咸丰年间聚敛钱财,竟多达数千万两之巨,堪称富可敌国。

世界就是这么残酷,有人做了背锅侠,有人做了汉奸却闷声发大财。

结语

所谓“六不”,叶名琛最大的罪过就是不死,如果他能在仆人暗示其投河自尽时,选择从容赴死,中华民族抗击侵略者的历史上怕又要多了一个民族英雄。


五酒煮史


这个一品大官就是清朝咸丰年间的体仁阁大学士、两广总督叶名琛。

首先明确一点,叶名琛被俘虏到英国后,他并没有被英国人当做猴子一样让人随意观赏。相反,当时的英国人还是比较尊重叶名琛的,据《香港纪事报》所载,1858年1月5日,叶名琛被俘后被掳到停泊在香港的英舰“无畏号”上,军舰上所有的军士都很尊敬他,看到叶名琛都会脱帽致意,而叶名琛也会主动的欠身脱帽还礼。之后,在“无畏号”上待了48天后,他被英国人解押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中,在这里英国人也并没有为难他,更没有将他关中笼子里,然后把他当做猴子一样让人观赏。



在加尔各答,他只是被英国人禁锢在一栋楼里,在这栋楼里叶名琛人身自由不受限制,同时英国人还派了仆人去专门照顾他。就这样,叶名琛在这里生活了大约一年的时间,每天都按时休息,早上都会让人将英文报纸翻译,然后读给他听。

叶名琛对于清朝来说,他绝对是一个大大的忠臣,而对于中国来说,他也无愧于是一个中国人。

咸丰年间的清朝注定是内忧外患的时期,内有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外有列强虎视眈眈,此时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官场上更是腐败盛行,黑暗不堪。而叶名琛就是这个乱世中为官,当然作为官,他在这乱世注定是不会穷困潦倒的,至少生活是无忧矣,况且叶名琛这人还深谙为官的奥妙和诀窍。



咸丰初年,清朝各地起义不断,太平天国运动更是如火如荼,此时多少的总督、巡抚因镇压起义、筹集军饷粮草不利而被撤职查办,但偏偏叶名琛就深得咸丰帝的宠信,成为这一时期唯一长期担任督抚非但没有被责罚反而是不断被加封的地方大吏。初期,叶名琛不但稳坐广东巡抚数年,后更是连升三级,先加恩赏给总督衔,再署理两广总督,最后正式升任两广总督,到了咸丰五年还被加封为体仁阁大学士。

“叶相以翰林清望,年未四十,超任疆圻,既累著勋绩,膺封拜,遂疑古今成功者,皆如是而已”,叶名琛可谓是清中期之后少有的会做官,能做官的封疆大吏,他尽心尽力的替咸丰剿灭两广匪患,这般功绩让他彻底的赢得了咸丰的信任,从而一跃为大学士,成为叶相。



可以说叶名琛对于咸丰的忠诚,对于清朝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正如后人在为叶名琛所写的挽联中所说“公道在人心,虽然十载深思,难禁流涕;灵魂归海外,想见一腔孤愤,化作洪涛”,叶名琛即使在被英军俘虏到印度,他首先想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清廷的江山社稷。叶名琛自始至终都没觉得自己被俘是一件屈辱的事情,他之所以不自杀以明其志,是因为他把自己的被俘当做是一件可以晋见英国君主的契机,他自认为自己作为清朝的正一品大臣,自己被俘,对于英国来说是一件大事,英国君主肯定会召见自己。

叶名琛自己曾说“我之所以不死而来者,当时闻夷人欲送我到英国。闻其国王素称明理,意欲得见该国王,当面理论,既经和好,何以无端起衅?究竟孰是孰非?以冀折服其心,而存国家体制。彼时此身已置诸度外,原欲始终其事,不意日望一日,总不能到他国,淹留此处,要生何为?所带粮食既完,何颜食外国之物!”,显然他是在英国君主召见他的时,向英国君主阐明清国的和平意愿,并借机去反问英国君主,质问他为何要无端侵略清朝,然后对英国君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英国主动撤兵。



实际上,从叶名琛后来的表现来看,他在被俘后,之所以不自杀,的确是有想要质问英国君主,并希望通过这次质问来让英国主动退兵的意思。后来,当叶名琛得知自己晋见英国君主无望的情况下,他就立刻用绝食自杀来以明其志,临死前他未多说一句话,只是含泪说道“辜负皇上天恩,死不瞑目”。从这些种种可以看出叶名琛真的算是大清朝难得的忠心耿耿的大忠臣啊!

同时对于中国来说,叶名琛也无愧于是一位中国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所发生的“亚罗号事件”,叶名琛处理的是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充分体现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官员该有的样子,对于英国无理的要求,叶名琛一概都采取强硬政策拒不接受。对于“亚罗号”到底属于不属于英国船,适用不适用《虎门条约》,叶名琛始终坚定的认为不是,不适用,即使是在英国的强大压力下,他也从不松口,直至最后他虽被迫送还了被扣押的船员,但是他却坚决认为清政府没有错,并坚决不道歉。



正如马克思所说“叶总督有礼貌地、心平气和地答复了激动了的年轻英国领事的蛮横要求。他说明捕人的理由,并对因此而引起的误会表示遗憾,同时他断然否认有任何侮辱英国国旗的意图...确实,这个中国人如此令人信服地把全部问题都解决”,可以说在处理亚罗号事件,从纯粹的外交手段上而言,叶名琛做到了有理、有据、有利、有节。

而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叶名琛也是积极的应对,并没有做一个缩头乌龟,甚至是逃跑总督。首先鸦片战争爆发后,叶名琛就以重金鼓舞士气,下令凡斩英人首级者赏银元三十,要求将士务必把英军“根诛尽灭”。而后叶名琛还积极采取袭扰战的方式,使英军日夜不得休息,首尾不能相顾,白天大军轮番进攻,同时还派出火筏对英舰进行火攻,使英舰不敢靠近岸边,夜晚就派沙船满载炸药冲击在岸边休息的英军。



同时,叶名琛也并不是一味的在广东城死守,他还主动的对英军在亚洲的大本营香港发动攻势。他先是断绝了内地对于香港的一切物资供应,而后还派人突袭香港,对于香港的英军实行日夜不休的袭扰。如此,当时的英国军队被叶名琛这般袭扰,那是叫苦不迭,最终决定退出战斗,准备与清朝和谈。

可是,在当叶名琛当胜利的消息告知咸丰时,咸丰却并没有奖赏他,更没有派兵支援,而是斥责他擅自于英国开战,要求他不要擅启战事,也就是放弃抵抗,然后求和于英国,如此清朝失去了可能是唯一一次能彻底战胜英国的机会。此后,英军在得知清政府咸丰的命令后,并就放弃了退出战斗的决定,而是继续围困广州,1857年10月英军终于得到援军,如此广州失守进入了倒计时。



此时,英军实力不断壮大,而叶名琛因得不到朝廷的支持,逐渐陷入到无兵可用的地步,最终广州城失陷,叶名琛被俘。被俘后的叶名琛并没有哭求放过,他始终维持着一个泱泱大国的高官该有的气节,此时连英国人自己都说“叶名琛无疑是英勇、果断的人,广州人一定为有这么一个父母官而骄傲”。

只是让人感到恶心的是,如此一个忠心耿耿的大忠臣,腐败不堪的清政府非但没有想方设法的营救,反而因害怕英国把叶名琛当作要挟清朝政府的人质而罢免了他的一切职务,并让广东官员通知英方说叶名琛已为一介草民和罪人,其生死已跟清政府无关。



哎!真的为叶名琛感到悲哀,他或许知道自己忠心的这个清朝已是不可救药,但是他却始终不愿意去背叛清朝,他至死都想着为清朝的江山社稷再做出一番贡献,实在是愚不可及啊!


澳古说历史


题主所言极为不妥当,这位大官并没有被当做猴子供人观赏,在清末鸦片战争中,确实有一位清代的一品大员被英国人俘虏,其人叫做叶名琛,他是大清朝的封疆大吏,曾担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其人家境殷实,自幼聪慧异常,在少年之时便可以吟诗作对,被本地人称之为神童,在科举考试中,他屡屡中第,在其十八岁之时,便成为了贡生,要知道对于其他的贡生,那可都是三十多岁才可能考中的,而且他在二十六之时,竟然高中了进士,从而得到了皇帝的青睐,他也是清末比较受重用的汉族大臣之一。

在1858年1月5日,作为指挥官的叶名琛不幸被英军俘虏,最开始对于这样的高级别官员,英国人由于其影响力,还是将其待以上宾的,无论从饮食,礼节等都是好生招待,随后担心其部下对其营救,把他安置在了英舰“无畏号”上,对于他的身份,英军认为他是一个极好的价码,可以用其要挟清政府给予更好的交欢条件,所以后来,英国人为了防止不测,又把叶名琛送到了印度加尔各答。


在这里,叶名琛也没有丢了中国人的脸,他始终以一种高姿态正襟危坐,眼神中透出蔑视英国鬼子的神情,而且,他还坚持不吃英国给的饭菜,只吃自己从家乡带来的中国食物,自命为“海上苏武”,并且时刻通过报纸关注局势,并且他还想直接觐见英国女王,准备劝说她停止战争,化干戈为玉帛,但是这一切的希望最终还是破灭了,清政府首先抛弃了他,在他被俘虏后,不但没有准备将其营救,反而是一纸令下,把他贬为庶人,而且还加罪数条于其身,就这样,叶名琛失去了希望,在他把带来的食物吃光后,他选择了绝食而死,以明不忘祖国之志。还算是比较有气节的一位读书人。

(此为叶名琛真容像)


老猪的碎碎念


这件事是确实存在的,这个人在历史上也确实是有的,此人名叫叶名琛。这个人在晚清历史上是一个我们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其性格的人。他既不像关天培、葛云飞那样完全正面,但是也不像奕劻、琦善、穆彰阿等人完全反面,而是始终界于正反之间。

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我们完全可以用功过混沌,难以理清来形容他。面对英军对广州的进攻,他曾经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气节;但是在官场上,却又心黑手狠,残忍嗜杀。

关于叶名琛被俘虏的细节,情况应该是这样的,作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点,亚罗号事件是一起重要的事情。英法联军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炮轰广州城。当时叶名琛是两广总督,负责两广地区的政治、军事,不能对英法联军的进攻坐视不理。

于是他赶紧将情况上报朝廷,并且加紧备战。然而,他等来的朝廷的命令居然是让他息兵停战。叶名琛接到朝廷命令,果然一炮不发,把水师全部撤走,结果导致英法联军轻而易举拿下了广州。

如果他像晚清很多腐败官员一样,就此向朝廷上奏,说按照圣上旨意,广州我放弃了,也许朝廷还不会怪他。但是叶名琛在丢掉了广州以后,一下子又害怕起来。避免同洋人交战,并不等于拱手将广州让给洋人,如果朝廷非要追究起来,他叶名琛如何担得起这个责任?

再说,他是两广的父母官,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把广州丢了,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的。于是,他又重整军备,准备要把广州再夺回来,但是这个时候广州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广州作为通商口岸,当地的士绅长期和洋人做生意,他们并不希望发生战争。所以当叶名琛需要这些士绅拿钱出来支持打仗时,几乎没人响应。

无兵可用,无钱可用,这仗还怎么打?很快,他组织的人马就战败了,他本人也被俘虏了。而这个时候,朝廷的指令也下来了,说他擅开战端,引发祸事,必须为丢失广州负全部责任,着令免去其一品大员的官职,实际上就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叶名琛的身上。

可怜呀!被俘虏的叶名琛一夜之间变成了平头百姓,英国人一看,叶名琛都谈判的价值都没有了,还有什么用?干脆,将他押到印度的加尔各答,让他身着清朝官服,把他关掉玻璃房子里,像猴子一样供印度人参观,以满足英国人变态的心理。

这个时候,叶名琛却又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气节,他在出发前,叫仆人带了一些吃的东西。在前往加尔各答的船上时,他始终保持着正襟危坐的官员姿势,而到了印度以后,坚持不吃当地的食物,只吃自己带来的干粮。

从1858年1月被俘到1859年4月绝食而亡,他经历了恶梦般的一年时间。被折磨、被羞辱、却始终没有失掉气节。后来人们用了“六不”来形容叶名琛,那就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这“六不”把他一生的复杂经历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出来。


小小嬴政


提起咸丰朝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历史总会发出带有强烈贬义的嘲笑。

借这个问题,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创造了晚清官场最大笑话的封疆大吏。

叶名琛出身书香门第,少年时即以诗文闻名一时,不到十八岁就考取了贡生,二十六就中了进士,三十八岁就干上了广东巡抚,可谓是一路高开高走的人杰才俊。

叶名琛官场崛起时,正值内忧外患、变乱纷起的乱世,当时不知道有多少总督、巡抚因无力应付时局而跌落马下,但叶名琛在东南官场却有些力挽狂澜、一枝独秀的架势。

靠着善于内政,长于理财,镇压地方变乱心黑手辣,敢于跟企图染指广州的英国人周旋对抗,在道光朝他就颇受赏识。

1849年,叶名琛干了一件漂亮大事。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允许英国人五口通商,得派领事于五处,专理商贾事宜,但在广州,英国人想入城却遭到了强烈抵制,面对叶名琛在广州城搞出的“人自守卫,戈矛耀路,锣鼓震天”,英国人不敢轻举妄动,拿炮舰开路,最后只好坐下来与清廷谈判。

此一事让道光帝大喜,破例将叶名琛加封为男爵,汉臣封男爵,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

咸丰初年,广东局面混乱,义军蜂拥而起,叶名琛的表现依旧可圈可点。咸丰四年,二十万宣布服从太平天国的天地会兄弟进攻广州,叶名琛仅靠广州城里的一万五千兵勇,硬是守住了城池,并最终将“匪兵”驱逐出境。

因此,咸丰对他也是赞赏有加,并实授他为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

然而,叶名琛攀上的官场巅峰,也是他即将坠下的凶险崖口。

《清史稿》评价他说:"名琛性木,勤吏事,属僚惮其威重。初以偕徐广缙(前两广总督)拒英人入城被殊眷,因狃於前事,颇自负,好大言。遇中外交涉事,略书数字答之,或竟不答。"

透过《清史稿》的评价可以看出,叶名琛这个人,性情木讷,不懂变通,因为官场得意,很自负,好说大话,跟洋人打交道不掌握分寸。

言下之意,这样的性格很难应付复杂局面,更容易误事。

从表面看,的确如此。

咸丰帝不仅年轻气盛,而且满脑子天朝上国的愚昧无知,自他上台,随着一大批主战派官员重新被启用,清廷与英国人的摩擦日趋激烈,在这一阶段,英法等列强要求修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署的《南京条约》,进一步增加通商口岸,并要求鸦片合法化。

具体到叶名琛的辖区,英国人是不达目的不罢休,还是要进广州城,扩大在华利益。而叶名琛呢,还是一如既往的强硬,绝不对英国人让步一寸,否则这帮蛮夷必有变本加厉的索求。

面对叶名琛的强硬态度,英国人渐渐失去了耐心,开始谋划用坚船利炮让清廷臣服。

英国人的阴谋是从策划一起挑衅事件开始的,这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亚罗号事件。

客观地讲,叶名琛在应对亚罗号事件时,做的无可挑剔,有理有据有节,但因为缺乏压制对手的实力,英国人还是借此发动了对广州城的凶猛进攻,第二次鸦片战争由此爆发。

战事初起时,叶名琛的应对还是因地制宜,有章有法的,由于实力差距太大,他没有选择硬拼,而是搞了许多让英国人头疼的小动作,一会儿派小股部队去袭扰英国人的后勤保障地基香港,一会儿去突袭英国人的巡逻队,甚至还派人混进英国人的厨房,疯狂地朝面包里下砒霜——

但这一些小动作终究无法阻挡英国人兵临广州城下。

叶名琛成为笑话正是从英国人攻城时开始的,他先是关起门来扶乩请神,接着又在属僚面前装作什么事也没有,学谢安以示“镇定”,最后干脆来了个不攻自破的“空城计”。

结果,洋兵没退,自己人反倒通敌成了汉奸。

广东巡抚柏贵勾结汉奸商人伍崇曜打开城门,放英军入城,叶名琛无处可逃,最终被英军抓了去。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慑于叶名琛在广东颇具威望,英国人不敢将他囚禁在附近,生怕他留在广州会使人心不稳,带来麻烦,于是一路漂泊,直到把他关到印度加尔各答才算放心。

其实,英国人是大大地多虑了。

咸丰得知叶名琛被俘之后,不仅没有任何营救行动,反而迅速罢免了叶名琛的一切职务,并且将其打成了办事乖谬,罪不可辞的罪人。(对汉臣,清廷向来如此,寡恩薄情。)

叶名琛何罪之有呢?

朝野上下纷纷指责他“不死、不降、不走,不战、不和、不守”,实乃荒谬至极的笑话。

叶名琛真的有这么荒谬可笑吗?

其实荒谬可笑的是当时的清廷以及以咸丰为首的那一批庸君劣将。

就叶名琛当时的处境言,无论是战还是守,他哪有本钱;无论是谈还是和,他怎敢擅作主张;至于走,有清廷弃城问斩的法度在,他又怎敢走;说到最后,叶名琛错就错在,他没有在城破之时,自杀殉国。

叶名琛冤就冤在这里。

因为他并非怕死之人,这从他随后表现出的气节可以看出来。

叶名琛做了俘虏后,英国人对他还算文明,没有五花大绑,上铐戴镣,甚至连碰都没碰他,还让他带上日用品,甚至食用的粮食和若干仆人都让他带上了。

但就是在这样怀柔的待遇下,叶名琛却甚有士大夫气节。

在印度加尔各答,他被关在一座小楼里,每天写字作画,只吃自己带去的食物,绝不食夷粟。

一年后,因为自带的粮食吃光,不食而死。

在被关押的一年多时间里,叶名琛始终将自己比作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心在汉家社稷的海上苏武。

城破之时,他之所以没有选择自杀,也是有苦衷的。

他原以为英国人要押他去见英国国王,他要当着英国国王的面,当面理论,辩出个是非曲直,孰是孰非来。

至于英国人破城之后,他种种迂腐的表现,其实统统都能落到一点上,一个旧时代的士大夫,站在暴风骤雨的新时代门槛前,他根本无力应对,也没有条件去应对。

所有的丑陋都暴露了出来,而苦衷却被嘲笑淹没了。

再看咸丰以及随后那一些所谓中兴名臣的表现,便可感到,叶名琛所遭受的羞辱,其实是朝野刻意弄出的一块遮羞布。

僧格林沁倒是按照咸丰的馊主意,冒充土匪攻击了洋人的使团,结果换来的却是自家士兵的被屠戮和京城的沦陷。

后来的曾国藩、李鸿章在面对洋人时,又能怎样,只能用力地“以诚相待”或者处心积虑地“打痞子腔”,这一些用在洋人身上,其实都没有显著的效果。

说到底是没有实力。

而没有实力,就要有人出来为落后挨打背那备受羞辱的黑锅。

至于说到英国人把叶名琛当猴展览,这大概也是朝野对他的一种羞辱与嘲笑。

不可当真。


黑句本


这个被掳到印度的清朝一品大员,就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任两广总督的叶名琛。

之所以他被后人广为耻笑,即是他面对英军的猛烈攻城,所釆取的“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政策,这也是人称其为“六不总督”的原因所在。

那么,历史上的叶名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叶名琛湖北人,生于1807年,出身书香门第。他自幼聪慧好学,26岁时,考中进士,38岁时,被提升为广东巡抚。咸丰二年实授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可以说,叶名琛的仕途顺风顺水,这在政局动荡的晚清,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

据《清史稿》中记载:“叶相以翰林清望,年未四十,超任疆圻,既累著勋绩,膺封拜,遂疑古今成功者,皆如是而已。”

由此可见,官运亨通的叶名琛,除了深谙官场规则左右逢源外,其卓而不群的自身能力和为维护清廷统治尽心竭力,更是他不断擢升的最主要原因。

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作为封建士大夫的叶名琛,不能够睁眼看世界,保守、愚昧甚至有时表现出的盲目自大,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在他的身上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对此,《清史稿》中也有描述:“名琛性木,勤吏事,属僚惮其威重。初以偕徐广缙拒英人入城被殊眷,因狃於前事,颇自负,好大言。遇中外交涉事,略书数字答之,或竟不答。”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允许英人五口通商,相继在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设立领事馆。没想到,在广州却遇到了地方的强烈抵制。

叶名琛任广东巡抚、两广总督期间,英人入城的诉求更是强烈。 叶名琛本人就是保守派,是极力反对洋务运动的,对英人通商入城的要求,断然拒绝,态度十分强硬。

为此,自然引起了港督包令和英政府的广东领事巴夏礼的极端忌恨,这才是后来的“亚罗号”商船事件扩大化的真正导火索。

亚罗号商船主是中国人,为逃避中国官方检查,曾经在英属香港登记,从事非法牟利的勾当。广东水师接到该船藏有海盗消息密报后,登船搜查时,随即上船缉拿了全部12名水手以资调查。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时这只船的登记证刚好过期,也就是说该船并不适合国际船舶惯例,中国官方有行使检查的权利。

英公使巴夏礼得报后,以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为由向两广总督叶名琛施压,要求放人。叶名琛据理力争,认为亚罗号是中国船只,有权管辖。

但是,为了避免事态扩大,答应除扣押2名海盗放了其他人。 可是英国本意借此挑起事端,以达到入广州城的目的,坚持释放全部水手。

面对英人的咄咄逼势,叶名琛还是做了最大让步,命人解送全部12名水手到英国领馆,但对英国人要求中国方面道歉的无理行径,给予了坚决驳斥。

可以说,叶名琛在亚罗号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还是保持了极大的克制的,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但强盗的逻辑是靠的是船坚炮利,谈判桌上得不到的就要以武力来解决。

明眼人都知道,亚罗号表面看是一起小小的商船事件,实质上却是列强图谋在华利益最大化的借口,第二次鸦片战争籍此爆发是偶然更是必然的。

战端一开,叶名琛当即发布告示,称:“英夷攻扰省城,伤害兵民,罪大恶极……但凡见上岸与在船滋事英匪,痛加剿捕,准其格杀勿论,仍准按名赏三十大元,解首级赴本署呈验,毋稍观望。”

可见,他的主战情绪还是很高涨的,并非是贪生怕死般的软弱无能之辈。 可是,晚清时期国力孱弱,根本不是西方列强的对手,最后的结果还是和第一次鸦片战争一样,以中国的惨败而结束。

叶名琛呢?则成为了英国人阶下囚。并于1858年1月5日,叶名琛被掳到停泊在香港的英舰“无畏号”上。

此次事件,叶名琛最让世人诟病的是,他把军机大事的决策寄在占卜问卦上。总督衙门建了一个“长春仙馆”,祭祀着吕洞宾、李太白二仙,荒唐的认为只要捱过了十五日,便会风平浪静,相安无事了。

据当时《香港纪事报》记载,叶名琛被俘后,英国人并没有羞辱他,而他也始终保持着天朝上国大员的凛然气节,并且受到军舰上英囯军官的尊敬。

在城破兵败叶名琛没有选择自杀,而是做了俘虏,其背后的真相并非是苟且偷生,而是天真的以为被俘可以晋见英国君主,可以当面向其质问恃强凌弱的霸权行径,着实有些幼稚可笑!

在印度加尔各答,叶名琛对外面的世界也有更多的了解,对闭关自守的陈腐观念作了深刻反省。当得知晋见英王无望时,便决定以绝食表明心志。

叶名琛在被关押期间,以“海上苏牧”、南宋文天祥自诩,表现出了坚定的民族气节,最后绝食而亡,也算死得壮烈,死得其所!

至于他被当作猴子一样被人展示,纯属子无虚有,凭空捏造,是根本不值得釆信的。


大美威海幸福银滩


叶名琛可以说是清朝时期最出“洋相”的一个总督,他不止被外国人当猴子看,即使是现代人看了,也感觉他是一个怪物。

清朝时期的一品大员,不是谁都能当的,叶名琛能够当上两广总督必然有着他的厉害之处,这里要说一下,清朝时期一共八位总督(不算清末设立的东三省总督),都是掌握实权的封疆大吏,按照实力排名,首位的是直隶总督,其辖区包括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其次是两江总督,其辖区包括江苏、江西、安徽等地区;第三位的两广总督辖区包括,广东和广西。

直隶是因为靠近权力中枢,辖区大,人口多,所以位置重要,而两江是当时最富庶的地区,因此也很重要,两广能够排名第三是因为当时清朝唯一的通商口岸就设立在广东,经济也很发达。

按照道理来说,两广总督应该是富得流油的一个差事,奈何对外贸易对两广总督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确实油水多,另一方面跟洋人打交道,他比较麻烦,尤其是对中国虎视眈眈的洋人。

所以,从1840年开始,两广总督走就开始走背字,麻烦不断,你想想鸦片战争从这里开打,还有你的好,著名的禁烟大臣,当时的政治明星林则徐就在两广总督的位置上陨落了,接替他的琦善也是满清权贵,结果没干多久,也因为鸦片战争的事被革职了。

可以说,广东由于是封闭的清朝唯一的开放窗口,人民思想开放,社会治安很不好,因此广东也始终是爆发革命的策源地,叶名琛能够1852年干到1858年,长达六年之久,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叶名琛之所以能够稳坐两广总督,在于其在坐镇两广时期雷厉风行的镇压农民起义,很多人看到叶名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表现,认为叶名琛是一个窝囊废,并不懂得打仗,不知道是怎么做到这个位置上的。

其实,叶名琛是一个很厉害的人,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后,很快从广西涌入广东,进攻广州,当时叶名琛是广东巡抚,他率领一万五千兵马居然抵抗了20万太平军的进攻,并且将太平军赶出广东地面。

叶名琛也并非贪官污吏,他属于那种家里比较有钱,然后又比较有才华,考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在明清时期貌似有一个传统,不入翰林的人,没有机会进入内阁,由此可见,其仕途起点至高,1847年担任广东巡抚,1852年担任两广总督,当时对他评价极高:“叶相以翰林清望,年未四十,超任疆圻,既累著勋绩,膺封拜,遂疑古今成功者,皆如是而已。”

叶名琛在对待洋人时,态度也十分强硬,在他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林则徐的影子,只不过林则徐更幸运,第一次鸦片战争刚打不久,他就被免职了,人们反而同情他,认为只要清廷不换掉林则徐,鸦片战争必然可以获胜。

叶名琛的倒霉之处在于,他可能一直把林则徐当成自己的政治偶像,在对待洋人的态度上,十分强硬,当时广东民众和朝廷都认为叶名琛是好样的。

1856年,亚罗号事件爆发,其实这个事件本来不关英国人的事情,只是当时中国商船打着英国的国旗从事贸易,清廷当即给予逮捕,结果英国人借机挑事,认为清政府正处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水深火热当中,趁机想要清政府承认其在华权益。

叶名琛也以强硬的态度拒绝跟英国人交涉,结果英国人气愤的占领了广州,但是占领广州也无济于事,因为英国人对这场战争还没有准备好,于是又撤了出去,当时正处于太平天国军事全盛期间,清军则节节败退,处于内外交困当中的咸丰皇帝得到这个消息,还以为叶名琛打败了英国,反而嘉奖叶名琛干得好。

有了咸丰帝的鼓励,叶名琛更不惧怕英国人,随后以更加强硬的姿态对待英国人,1857年9月,英法联军的海军到达广州,令叶名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时的朝廷眼见即将开战,反而责怪他不应该掀起战争,由于朝廷的不支持,叶名琛的抵抗也就没有持续下去的动力了。

不久之后,英国舰队直接开入广州,要求叶名琛立即投降,但是叶名琛却毫无反应,也不抵抗,也不投降,也没有逃跑,最后被英国人一脸懵逼的俘虏了。

对于叶名琛这样一位在清廷内位高权重的人物,作为胜利者的英国人也不敢怠慢,并没有把他当作战俘来对待。

在将其带到“无畏号”军舰时,还允许他携带仆人,和一些生活用品,就这样清朝的一品大员,两广总督在无畏号上待了48天后,被送往印度的加尔各答,叶名琛自诩“海上苏武”,不吃外国人的粮食,只吃从中国带去的粮食,在粮食吃完之后,绝食而死。

对于叶名琛这样的一位“奇葩”,估计不止是当时的人认为他是怪物,就是现代人也无法理解,这位“六不总督”,还有待历史的评价。


史论纵横


说的清朝末年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吧!叶名琛是清朝末年的封疆大吏两广总督,后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国军队俘虏。

英国殖民者把他抓到了印度用铁笼子关起来供当地人展览,人们把这位清朝两广总督视为一只身着奇装异服、头上扎着长辫子的猴子看待,给他投放食物。叶名琛认为自己受到了羞辱,一怒之下,竟然气得绝食而亡。

两广总督是清朝的九大总督之一,属于封疆大吏,地位非比寻常,历代两广总督都由皇帝心腹或者亲信担任,那么作为两广总督的叶名琛究竟是怎么落到英国人手里的呢?

进入19世纪以来,清朝虽然不断遭受列强入侵,但沿海一带却因为对外开放而异常繁荣。比如广东广州和珠江三角洲这些地方是贸易出口的前沿,而当时负责这片区域的管辖的就是两广总督叶名琛。

叶名琛生活的时代正值清朝末年列强入侵,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作为两广总督的叶名琛一方面要应付农民起义,另一方面又要和英国人周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清朝。英军向叶名琛负责的广州地区进攻,当时距离英国、土耳其、沙俄爆发克里米亚战争才过不久(事实是沙俄帝国惨败)。

叶名琛派人去收集情报,得到的错误情报竟然是沙俄战胜了英国,因此叶名琛认为英军不堪一击。在英国的坚船利炮之下,叶名琛没有组织有效的防御,反而寄托于“巫术”和“火烧赤壁”战法,结果被英军打得大败。堂堂清朝的一品大臣叶名琛就这样被英国人俘虏了。1858年1月5日,叶名琛被转移到停泊在香港海上的战舰“无畏号”上。

英国人后来把他带到英属印度殖民地加尔各答去展览,可是他还傻傻地以为英国人是要带他去面见英国女王。为此,叶名琛把自己的官服官帽戴的整整齐齐,唯恐丢了天朝上国的面子。

可是后来事实证明是他想得多了,英国人不过将他带去印度关在一座笼子里,像猴子一样供当地人欣赏罢了。自尊心受到侮辱的叶名琛感觉非常的气愤,于是就以绝食的方式来进行抗争,最后活活饿死了。在他临死前,因为思念故乡,还写了一首诗。

零丁洋泊叹无家,雁札犹传节度衙。

海外难寻高士粟,斗边远泛使臣槎。

心惊跃虎茄声急,望断慈乌日影斜。

惟有春光依旧返,隔墙红遍木棉花。


世界人文通史


清朝一品大臣很多,但是被俘虏到印度的却仅有一个,他便是两广总督叶名琛,至于被当猴子供人观赏那更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叶名琛

叶名琛还算是个不错的大臣,也是想干事情,有理想有梦想的人,只不过是生错了朝代,成为了一个可怜人。

叶名琛清朝一品大臣,官至两广总督。曾策划过抵抗洋人入广活动,并且效果颇丰,这也是他的扬名之战,也因此加官封爵。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清朝的完败而告终,清朝被迫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而在洋人准备登岸做生意时,却遭到了顽强的抵抗,而这泼抵抗的背后策划者之一便是叶名琛。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叶名琛虽然因此获得了荣耀,获得了功名利禄,但是也因此埋下了祸患,因为洋人是记仇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洋人们兴高采烈的准备进城,收刮一番,本以为在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自己发财的脚步,没想到迎来的是当头一棒,进不去城。也让洋人很是愤怒,并且也记下了这笔仇。



于是洋人四处寻找机会,准备再次发动战争,获得利益,并且至仇人叶名琛于死地。于是发生了著名的亚罗号事件。

亚罗号事件

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商船横行,其中有很多是无照驾驶的,类似现在的黑车。

于是清政府加强了管控,势必打击无照经营,(开黑船干一些非法勾当)开始对过往船只进行例行检查,而其中一艘黑船就是亚罗号。

一次,亚罗号船上坐着海盗就开到了中国,正好又有人告发这艘船上有海盗,于是广东水师千总梁国定登船检查海盗,而查到海盗后便想将其收押入狱。

在此过程中发生了争执,而后来英方发表声明说在此过程中清朝人将英国国旗给撕扯坏了(船上并没有英国国旗,英国国旗后挂上去的),于是要让清政府赔偿并道歉。

两广总督叶名琛据理力争,坚决不道歉,英国则趁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叶名琛的态度

其实这件事情很简单,就是英国人没事找事而已,大家也都很清楚,因此叶名琛据理力争,捍卫正义到底。

但是叶名琛的争有一个特点,那便是只有理,其他的一无所有,可能叶名琛读书时没有读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就这样叶名琛实行他的三不策略,“不战不守不和”。

不和洋人打,不和洋人和,也不对洋人设防,这是因为叶名琛实在是太自信了,以为自己占据了绝对的理,洋人没有理由打自己,所以便不会打自己,而洋人用行动证明了叶名琛是错的。

拜仙求佛

在洋人发动进攻时,叶名琛除了实施自己的三不政策,还增加了一条“拜仙求佛”,在家开设“长春仙馆”,向天乞愿,敌军十五日不可进城。

洋人又再次用行动证明了叶名琛是错误的,洋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登岸,并活捉了叶名琛,将其带到了他的印度殖民地。

绝食而死

不得不说叶名琛的待遇还不错,洋人并没有说对其进行严重的侮辱,反而让其带了自己的仆从。起初叶名琛并没有绝望,而是侥幸自己有机会重新回到自己的国家,但是在印度待久了发现这近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万念俱灰,在吃光了自己带的食物后,绝食而死。



叶名琛被带到印度后,生活状况不能说做好,但是也绝谈不上是被俘虏到印度当猴子观看,叶名琛的一生也算得上是丰富多彩了,跌宕起伏,有过光荣有过屈辱,而其最后绝食而死,也算是保留了最后一份尊严。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