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帝王用人哲學--周世宗柴榮

周世宗是五代最出名的皇帝,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對他評價非常高,特別是對他的用人,更是讚譽有加。書中說道:(周世宗)群臣有過則面質責之,服則赦之,有功則厚賞之。文武參用,各盡其能,人無不畏其明而懷其惠,故能破敵廣地,所向無前。我們下面就具體闡述這位英主的用人,展現他的卓越風采。

斥馮道,樹權威

公元954年,五代最後一個政權後周的創立者周太祖死去,他沒有兒子,他的義子柴榮繼承了皇位,是為周世宗。周世宗在五代時期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政治家,知人善任,雄才大略,堪稱一代英主,若非英年早逝,也許他會創立比宋太祖趙匡胤更為輝煌的業績。周世宗剛即位就遇到了麻煩事,北漢國主劉崇藉著後周太祖新故的機會,發兵三萬,又請求遼主派出一萬騎兵助陣,向後周的潞州進攻。消息傳到汴京後,周世宗立刻召集大臣商量對策,並提出要親自帶兵抵抗。大臣們不太同意他的做法,但是周世宗認為事態嚴重,必須親征,並想通過這次戰爭樹立自己的威信。大臣們看周世宗的態度堅決,也就不再反對,只有老臣太師馮道出來反對。這馮道從後唐明宗時起就任宰相,歷仕後唐、遼、後晉、後周四朝,在每一朝他都能隨機應變,保持宰相、太師、太傅等高位,是個政壇不倒翁。現在,馮道覺得周世宗年輕,就以老資格的身份來勸阻周世宗親自帶兵出征。周世宗對馮道說:“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自己帶兵出戰,我怎麼能苟且偷安呢?”馮道覺得周世宗太過狂妄,冷冷地說:“陛下能和唐太宗相比嗎?”周世宗明白馮道有些看不起他,就激動地說:“我們後周兵力強大,要消滅劉崇,豈不猶如大山壓雞蛋一樣容易!”馮道立即反嘲道:“陛下像一座大山嗎?”周世宗聽了十分氣憤,甩袖而出。由於別的大臣支持周世宗,於是親征的事也就決定下來了。此後,周世宗對馮道倚老賣老非常不滿,給了他一件榮譽差使,派他去掌管修造周太祖墳墓的事,不久,馮道鬱悶而死。年輕的君主即位的時候,總會碰到一些老資格的舊臣,對於他們,不好直接頂撞,也應當注意聽取他們的建議,但是也要堅持自己的正確想法,保持絕對威信。

整飭行伍

周世宗率領大軍親征,在高平與北漢軍隊接仗,雙方擺開了陣勢。北漢劉崇的軍隊遠超過後周,但周世宗鬥志旺盛,精於排兵佈陣。他令大將白重進和李重進率軍在西側列陣,樊愛能和何徽率軍在東側列陣,向訓和史彥超領精騎在中央列陣,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領禁軍護衛著周世宗在陣前督戰。劉崇指揮北漢軍猛攻周軍,樊愛能和何徽臨陣脫逃,帶領騎兵敗退,步兵紛紛投降,情況十分危急,周世宗於是親自上陣,冒亂箭督戰。他手下大將趙匡胤和張永德見狀,也奮不顧身地各領兩千親兵衝進敵陣。後周軍隊受到周世宗的激勵,奮勇衝殺,以一當十,聲勢大振,很快反敗為勝,擊潰了北漢軍隊。助陣的遼軍看到北漢失敗,後周軍隊士氣正盛,不敢跟後周軍交鋒,悄悄撤軍。北漢劉崇於是節節敗退,狼狽逃回晉陽。高平大戰周世宗取得輝煌的勝利,但也暴露了後周軍隊的致命弱點。戰鬥結束後,周世宗賞罰分明,重賞有功的將士,然後將因臨陣脫逃而險些導致全軍敗北的樊愛能、何徽等的將校七十多人全部斬首,使得全軍震動,周世宗的威望也大大提高。

用王樸,定大計

周世宗雄才大略,致力於天下統一的大業,但他自己又沒有很好的統一戰略,面對當時錯綜複雜的割據形勢,他覺得缺乏一個很好的統一規劃。於是善於用人的周世宗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讓二十多位才華出眾的大臣每人撰寫策論一篇,表面上是要試試他們的才能,其實是想從中發現安邦定國的良策。大臣王樸脫穎而出,寫就了《平邊策》獻給周世宗。《平邊策》是一篇非常簡練的策論,才六百餘字,卻確立了周世宗統一天下的規劃,其治國安邦的策略論述全面,見解獨到,堪稱一字千金,最後成了後周和北宋統一天下的戰略藍圖,原文如下:

唐失道而失吳、蜀,晉失道而失幽、並。觀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術。當失之時,君暗政亂,兵驕民困,近者奸於內,遠者叛於外,小不制而至於僭,大不制而至於濫,天下離心,人不用命,吳、蜀乘其亂而竊其號,幽、並乘其間而據其地。平之之術,在乎反唐、晉之失而已。必先進賢退不肖,以清其時;用能去不能,以審其材;恩信號令,以結其心;賞功罰罪,以盡其力;恭儉節用,以豐其財;徭役以時,以阜其民。俟其倉廩實、器用備、人可用而舉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強財足,人安將和,有必取之勢,則知彼情狀者願為之間諜,知彼山川者願為之先導。彼民與此民之心同,是與天意同;與天意同,則無不成之功。

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當今惟吳易圖,東至海,南至江,可撓之地二千里。從少備處先撓之,備東則撓西,備西則撓東,彼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間,可以知彼之虛實、眾之強弱,攻虛擊弱,則所向無前矣。勿大舉,但以輕兵撓之。彼人怯弱,知我師入其地,必大發以來應,數大發則民困而國竭,一不大發則我獲其利。彼竭我利,則江北諸州乃國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則用彼之民,揚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難而平之也。如此,則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吳,則桂、廣皆為內臣,岷、蜀可飛書而召之。如不至,則四面並進,席捲而蜀平矣。吳、蜀平,幽可望風而至。惟並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誘,必須以強兵攻,力已竭,氣已喪,不足以為邊患,可為後圖。方今兵力精練,器用具備,群下知法,諸將用命,一稔之後,可以平邊。

臣書生也,不足以講大事,至於不達大體,不合機變,惟陛下寬之。

周世宗讀了王樸的策論之後,大為讚賞,立即採納了他的規劃,並要加以重用。可是天妒英才,王樸竟然很快英年早逝,享年只有54歲。周世宗大哭,親自前往弔喪,以玉鉞叩地,痛哭再三,不能自止。左右從旁慰勸,周世宗仰天嘆道:“天不欲我平中原麼?何為奪我王樸,有這般迅速!”回到宮裡之後,數日不歡。

改革吏治

穩定了自己的統治之後,周世宗針對五代以來的政治弊病,推行了改革。他虛心納諫,專門下詔要求群臣進言。詔書中說他治理國家處理政務肯定存在過失,但沒有大臣指出他的過失,沒人說他施政的缺陷,而出現這種情況,是自己的責任,因為自己沒有和大臣推心置腹地徵求良言。他說如果人們不上書言事,自己就沒機會了解大臣的才幹與品德,而不能量才重用。所以他要求文武大臣儘量上書言事,並鼓勵他們指責自己的過失,讓他們不要顧慮文筆,直書其事即可,然後他可以根據大臣的表現予以使用。在用人方面,周世宗能夠打破常規,破格任用有才幹的人,充實到朝廷各個部門,提高機構辦事能力。他又命人整頓科舉制度,以便使有真才實學的人能進入政府機構發揮作用。周世宗高度重視吏治整頓,他懲處貪官汙吏也毫不手軟。大臣孟漢卿主持稅收事務,私自加派了稅額,被揭發出來,周世宗將他賜死。主辦官員認為孟漢卿罪不至死,周世宗則說,這樣做可以威懾眾人,殺一儆百。一次,周世宗重修永福殿,他親自視察工地,發現內供奉官孫延常剋扣工人報酬,虐待役夫,有的役夫甚至用瓦盛飯吃,不禁大怒,當場將孫延常斬殺。周世宗深知亂世用重刑的道理,對貪財或濫殺俘虜的大臣,絕不姑息,經常毫不留情地處死。但是這並不是說周世宗是個濫殺之主,相反,他徹底修訂了五代以來的酷法,廢除了很多隨意處死的條款,廢除凌遲之類的酷刑,完成了五代有名的《大周刑統》,並斬殺了幾個私自殺死犯人的官員,以示懲戒。

天妒英才

周世宗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基礎後,致力於北伐事業,進擊契丹。他率領步兵和騎兵共數萬人從滄州北上出擊,僅僅用四十天的時間,就一舉佔領了契丹把守的瓦橋關、益津關和淤關三個戰略要地,奪回了三州十七縣,取得了五代時中原政權和遼交戰的最大勝利。周世宗趁勝進軍,想一鼓作氣奪回幽州,但不幸突然得病,無奈班師回朝,不久病逝於宮中,年僅39歲。周世宗對於自己的早逝似乎有所察覺,他總是擔心自己不能完成統一大業,曾經祈求給他三十年時間,讓他“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可惜,上蒼只給了他五年多的時間,大志未酬,英雄早逝,三十年的宏願無法實現,讓後人嘆惋。《舊五代史》對周世宗的評價極高,讚歎周世宗:“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蔡東藩的《五代史演義》更是感嘆道:“至若周世宗之英武過人,王樸之智謀絕俗,天獨未假以年,不獲共謀統一,命耶數耶?是固在可解不可解之間矣。然世宗美政,王樸長材,不容過略,故類敘之以風示後世雲。”我們講述周世宗的用人故事,也有此意在其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