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红楼梦》:年少轻看刘姥姥,只因不懂生存道

第一次读《红楼梦》,还是在初中。那时候,正处于一种非黑即白的世界观,喜欢黛玉不染世俗的纯,喜欢湘云简单练达的真,喜欢宝钗肌肤凝脂的美。大观园里呈现的一切,都让正值青春期的我心向往之,唯独一个人,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也曾被我一度鄙夷。

这个人,就是打秋风的刘姥姥。

而今,当我以成年人的视角重新审视《红楼梦》,才发现,宝黛的风花雪月太过虚无缥缈,刘姥姥才是大多数人生活的残酷真相。这个乡下来的老妪,众人眼中笨拙又滑稽,却用自己的智慧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活成了贾府里最团圆的结局。

再读《红楼梦》:年少轻看刘姥姥,只因不懂生存道

知名美学家蒋勋评价说:“一个社会,穷苦过一段时间,人就容易养成刘姥姥这种生命力,白手起家,从零开始,懂得低声下气讨生活,懂得谦卑求活,通常会在艰难困顿中创造许多发达的机会。”

其实,刘姥姥就活在我们身边,她是太多普通人的缩影。一辈子在低处摸爬滚打,面对生活的难,只能忍辱负重不停向前。有些人,会不甘,却又无力改变;有些人,却能把人世的诸多心酸,尝出一种崭新的甜。

这也是小人物出身的刘姥姥,所蕴含的大智慧。曾经对刘姥姥的那些嘲笑和鄙夷,也早已随着过往日子散去,如今,只剩下折服。

一:为了生存,几度沦为别人眼中的笑柄

在小说中,没有“对立”就没有人物,就没有性格,刘姥姥的形象就是在一个个强烈的对比反差中塑造出来的。

作为京城四大家族之一的贾府,他们过着最体面的生活。一桌饭菜动辄几十两银子,抵得上乡下人一年的口粮;主子不必多说,连丫头都是珠围翠绕、锦衣在身,而刘姥姥们还靠着麻衣过冬;府里见怪不怪的自鸣钟、玻璃碗,刘姥姥却是闻所未闻,像是孩子般打量着这个新奇的世界。

再读《红楼梦》:年少轻看刘姥姥,只因不懂生存道

一个烈火烹油,一个穷尽逼仄,两个极端的视角下,所见之物都被严重的畸形化。刘姥姥没见过富人家的生活场景,不停地喊着“阿弥陀佛”;素日养尊处优的奶奶小姐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刘姥姥对她们而言,同样是新鲜的。

贾府的精致反衬着刘姥姥的粗糙,这个乡下老太太一举一动都能扯动她们的笑神经。富贵日子过惯了,未免变得乏味,刘姥姥的到来正好给这平淡里加了一些调味剂。

她们肆无忌惮地笑着,因为没见过,因为好玩;刘姥姥顺势扮演着那个装疯卖傻的丑角,她喜欢吗?没人喜欢以这种方式成为关注焦点,但为了生存,她愿意如此。

在第40回里,王熙凤为了讨贾母欢心,把刘姥姥当靶子,为她插了满头的花。“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不用想也明白,顶着一头横三竖四的花儿只会徒增傻气,谁都看出来凤姐是诚心戏谑,刘姥姥作为当事人又怎会不明白?

再读《红楼梦》:年少轻看刘姥姥,只因不懂生存道

一句“不知修了什么福”,是对凤姐亲自戴花的荣幸,同时也以悄无声息化解了自身的尴尬。倘若此时刘姥姥感觉被辱,一把扯下头上的花,不仅折了凤姐的面子,更会使在场的人心生无趣。毕竟,这里的人个个自尊自爱,她们想要看的不过是刘姥姥那股与众不同罢了。

筵席之上,她配合鸳鸯、凤姐的恶作剧,开饭前站起来高声喊着“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引得现场人人喷饭;生平没见过高端吃食,把鹌鹑蛋误以为是小巧的鸡蛋,“我且肏攮一个”低俗的民间语言更是让大家笑得难以自制。

再读《红楼梦》:年少轻看刘姥姥,只因不懂生存道

面对捉弄,面对打趣,刘姥姥并没有恼,也没有反感。这不是因为她的脸皮厚,而恰恰反映了她的大格局和高情商。刘姥姥以自己的智能、大度和高情商的自嘲,获得了贾府上下的信任与尊重。

二:插科打诨的背后,她把艰辛唱成一首歌

自春秋战国时期,早有先人孟老夫子替我们说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壮志豪言。这句话的本意是说,富贵、贫贱和威武都不能动摇我的志向,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大丈夫。

然而,历经近千年的时间洗礼,这番话被一传再传,不免变了味道。“贫贱不能移”开始逐渐脱离先前的语境,转而与“人穷志不穷”形影不离。

是大丈夫,可以落魄,但绝不能向金钱和权贵低头。这话听上去好像很让人为之动容,却经不起细想,到底真的是为了留住大丈夫的高风亮节,还是抹不开面子,不愿在富人面前承认自己的失败呢?高喊着做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不过是自我安慰,空空感动了自己。

劝君莫谈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

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曹公这首短诗,冥冥中不知戳中了多少“大丈夫”的心,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便是其中之一。

“因这年秋尽冬初,天气冷将上来,家中冬事未办,狗儿未免心中烦虑,吃了几杯闷酒,在家闲寻烦恼。刘氏不敢顶撞。”

刘氏即刘姥姥,短短两句,浓烈的封建大男子主义席面而来,狗儿不是想着如何找寻出路,让家人过上更好生活,反而借酒浇愁,徒增烦忧。刘姥姥身为长辈,那小心翼翼的样子让人心疼。他们是真的只能坐吃等死吗?当然不是,古代关系盘综错节,贫农追溯几辈是官员也未尝没有可能,而王狗儿家正有这层渊源。

再读《红楼梦》:年少轻看刘姥姥,只因不懂生存道

我们先看刘姥姥的出身背景。

这刘姥姥乃是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子息,只靠两亩薄田地度日。

而王狗儿呢?

当日,你们原是和金陵王家连过宗的,二十年前他们看承你们还好。如今,自然是你们拉硬屎不肯去俯就他,故疏远起来。

这两段话写明了他们的家世背景,刘姥姥固然是个简单的老村妪,但女婿王狗儿祖上还是有些人脉的,虽说关系不够硬,但只要你登门,人家但凡稍微一接济都足以你安然过冬。正如刘姥姥后来在凤姐面前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外在尚还昌盛的贾府被比成作瘦死的骆驼,这话确实不好听,却也是刘姥姥的一句真心话。他们随随便便给的二十两银子,放在乡下就能熬过多少日子的窘迫。

狗儿坚定地做起了他的“大丈夫”,如果他真的足够斩钉截铁,尚且能担起这声“大丈夫”,谁知转头怂恿刘姥姥,让她代为前行。

刘姥姥不要面子的吗?她要,但她更能直视现实,来为自己找寻生存之道。正是刘姥姥的务实心理,让她明白生活的本质,脸面不过是浮云,把日子过好才是真正有尊严的活着。

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科技发达的今天,总有像狗儿一样的人,一边生活难以为继,一边以穷而有志为傲,其实说到底不过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正是那些刘姥姥们,懂得适时低头,懂得谦卑,生活尽是苦涩,但他们总能激起涟漪,唱响一首甜甜的歌。学会与生活和解,老天都不会待她太薄。

三:两个暗示揭示了刘姥姥的内心世界

《红楼梦》里,话少的人内心戏通常就比较多,这也是小说一贯的常态。相比湘云的大大咧咧,黛玉惜字如金,内心世界也更为复杂。书中刘姥姥虽然只出现了三次,但在她出场的章回里,却也是绝对的主角,连素日能言的王熙凤都退后当起了观众,大家一齐看着刘姥姥。

其实,刘姥姥远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自如,外在的谈笑风生,往往让人忽略她的心理活动。曹公留给我们一些细节,暗示了刘姥姥不安的内心世界。

第一个暗示:刘姥姥初进荣国府时,“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的轿马,刘姥姥不敢过去,且弹了弹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看见几个守门的人,又是蹭上前说了句:“太爷们纳福”。

再读《红楼梦》:年少轻看刘姥姥,只因不懂生存道

一个场景,曹公便用了两次“蹭”字,《说文解字》一书中说:“蹭,失道也。从足曾声”。刘姥姥一步一步往前蹭,足以看出她的惶恐不安,毕竟没了女婿狗儿这层关系,她跟贾府可是八竿子打不着的。

对守门小厮的称呼也耐人寻味,古代对成年男性一般称作“爷们”,“太爷”通常是在公堂上用于对县官的尊称,

刘姥姥喊小厮为“太爷”,不仅是仰仗他们向府里通报,同时放低自己的姿态,凸显了内心的不自信。

第二个暗示:刘姥姥向凤姐开口求助时,打着孙子板儿的名义“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

再读《红楼梦》:年少轻看刘姥姥,只因不懂生存道

抛开自己,着重强调板儿是凤姐的侄儿关系,这是刘姥姥打出的感情牌。然而在这期间有一个的小插曲,便是贾蓉来找凤姐借玻璃炕屏,这绝非偶然。要知道,贾蓉才是王熙凤真正的侄儿,在向刘姥姥介绍时凤姐也说“你只管做着,这是我侄儿”,由此不难看出,凤姐心里是把贾蓉当做自己侄儿的,那见都不曾见过一面的板儿,嘴上不说,可她实际并不承认这层关系。

突如其来的贾蓉,使刘姥姥的“亲戚牌”变得不堪一击,这时候“侄儿”不仅起不到实在的情感链接,也加重了刘姥姥内心的窘迫,陷入一种尴尬境地。

但凡刘姥姥出场,但凡有刘姥姥在的地方,仿佛都自带着背景音乐,她的憨气、幽默、爽朗都让人为之莞尔。然而,刘姥姥也是常人,她不过是乡下来的老妪,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祈求别人的一份施舍,看似简单,只有刘姥姥自己知道,走出这一步,到底有多难。

四:生活不易,愿每个人带着“刘姥姥”的心态上路

《红楼梦》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文学史上的一座传奇,正是因为曹公写尽了人世的冷暖阴晴,透过一个小人物传递给我们太多关于人性的东西。

就像刘姥姥,她不只活在几百年前的封建王朝,不仅是京城某一清贫的乡下老妪,她已经穿越时空长河,无论古代亦或是现代,处处漫步着“刘姥姥”的影子。

再读《红楼梦》:年少轻看刘姥姥,只因不懂生存道

她可能是毕业后四处找寻工作的年轻人,迈出大学那座静好的象牙塔,社会的冷风袭来,当工作不尽人意,当现实屡屡受挫,泡面和地下室的组合又如何支撑起去北上广的梦想;

她可能是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的劳力,上有多病的老人赡养,下有子女的教育投资,身为一家之主,默默担起这一切,唯有夜深人静的时候,把无尽压力化作指尖袅袅升起的烟雾;

她可能是挑灯夜战在题海挣扎的学生,可能是被局限在办公楼格子间的白领,可能是忙不完琐事的家庭主妇……

我们一心想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想要功成名就,想要鲜花和掌声,可第一只有一个,绝大多数的我们还是要回归为普通人的行列。学会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努力感受一点生命的甜,这才是“刘姥姥”真正的价值所在。

很少有人像刘姥姥这样,同时兼顾可笑、可爱又可敬。可笑,其实笑得不过是同样被生活折磨着的自己;可爱,因为她在漫长的苦日子里,仍能学着苦中作乐;可敬,因为她没有被打趴下,从此一蹶不振,而是试着探索新出路。在见识到村子外面的繁华,在感受过大千世界的美好,在看到作为同龄人的贾母透出的雍容华贵后,能笑着转身,依旧做一个老实本分的庄稼人,她已然活得太过明白。

人生之路漫长,路上少不了荆棘和泥泞,带着“刘姥姥”的心态上路,也许真的会轻松很多。摒弃外在的虚华做作,一切皮囊都是假象,唯有心灵才能到达洁净的远方。

作者:马小牙。99年在校大学生,读书写作,简单生活,简单爱。

希望那些温暖过我的人和字,亦可以温暖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