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病毒、宗教」3個角度探析美洲印第安人的馴化之路

1492年,哥倫布帶著87名水手從西班牙巴羅斯港出發,橫渡大西洋,經過為期兩個多月的海上航行之後來到大洋彼岸,他的這次航海之行被譽為人類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新大陸的發現也讓哥倫布在歷史上名垂青史。

然而哥倫布等人並非以和平使者的身份來到美洲大陸,而是作為殖民統治的急先鋒來美洲尋找商機和掠奪財富的,他們的到來對於偏安一隅的美洲印第安人而言不是福祉,而是災難。

「糧食、病毒、宗教」3個角度探析美洲印第安人的馴化之路


作為外來客的歐洲殖民統治者,從踏上這片土地起,其侵略擴張的本性便盡顯無遺,一般說起侵略,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槍炮和武力,但在對美洲土著的抗衡過程中,歐洲殖民統治者並未動用大規模的軍事力量,他們究竟是如何徵踏這4200平方公里之大的美洲大陸的呢?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談談殖民統治者所使用的軟武器,今天就從糧食、病毒、宗教這三個方面來探討歐洲列強是如何對美洲印第安人進行征服和馴化的。

「糧食、病毒、宗教」3個角度探析美洲印第安人的馴化之路



01 富餘的糧食所催生的先進生產力

到了15世紀,美洲大陸的印第安土著仍然以族群與部落的形式生活,他們組成了狩獵採集社會,主要靠獵捕野獸和採集野生植物為生,這種生活形式存在以下特點。

  • 通過四處流浪來獲取食物,需要經常變換營地,居無定所,人口繁衍速度慢。以生育間隔期為例,處在狩獵採集社會的人在部族遷移過程中,如果孩子太小會出現種種限制,成為累贅,這使得他們不得不拉大生育孩子的時間間隔,需要將孩子撫養到能行走時才考慮下一個,從而導致狩獵採集部族人口密度小,勞動力非常有限,難以形成規模;
  • 由於四處流浪帶著過多的食物也不方便,又不能找個固定的地方貯藏,因此狩獵採集部族難以多出富餘的糧食。

沒有規模化的社會組織、沒有多餘的糧食貯藏,致使印第安人將大部分精力都投放在解決溫飽問題上,間接導致了印第安人落後、低下的生產效率。

「糧食、病毒、宗教」3個角度探析美洲印第安人的馴化之路

再看看歐洲,早進入了農業社會,他們能夠馴化動物、生產糧食,從而形成大規模人口稠密的定居社會,並建立等級森嚴的行政組織。

糧食一旦出現富餘,就意味著人們可以擁有更多可供消耗的能量,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產力的建設

比如,與征服戰爭關係最直接的便是,剩餘糧食儲備可以用來養活職業軍人。因此,糧食生產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先決條件。

糧食儲備的充分與否,說明了為什麼帝國、鋼鐵武器在歐洲大陸能早一步發展起來,而還在為三餐四處狩獵的印第安人卻一直停滯在原始部落組織,最終造成了兩者實力的巨大懸殊。

「糧食、病毒、宗教」3個角度探析美洲印第安人的馴化之路




02 病毒——最致命的武器

在跨大西洋航行之後,許多探險者自身攜帶著各種病毒、致病菌,也將來自舊世界的傳染性疾病引入到美洲大陸。

在征戰美洲前,歐洲早已爆發過天花、麻疹、流感、鼠疫等傳染性疾病,大部分歐洲人身上已存在抗體,其中不乏有病毒攜帶者。

而此前印第安人一直生活在一個封閉、小規模的部落組織中,與外界基本處於隔絕狀態,從未接觸過這類病菌,體內沒有任何可以抵抗這些病毒的抗體,於是在與歐洲人以及黑人奴隸的共同生活、勞作、往來中形成一個巨大的病菌繁殖場,再加上外來者的驅趕,印第安人逃離到一些土地貧瘠的偏遠地區,時常衣不果腹,抵抗力也變得很差,使原本虛弱的身體雪上加霜,很快各種奇怪的疾病便在印第安族群部落中蔓延開來。

「糧食、病毒、宗教」3個角度探析美洲印第安人的馴化之路

其中最嚴重的的要數1520年爆發的天花,一個攜帶天花病毒的西班牙屬地的奴隸在墨西哥登陸,致使當地土著陸續被感染,隨後天花病毒就像草原野火一樣蔓延開來,導致美洲土著人口銳減,曾有人還在1785年就東部科曼奇人報告中提到:“他們中三分之二的人死亡,這導致他們的部落完全毀滅。”

1699年一位德國傳教士回憶道當時的慘狀:“印第安人極易死亡,僅僅是一位西班牙人的觀望和氣味就促使他們命喪九泉。”或許這個傳教士的說法摻有誇張的成分,但他確實道出了印第安人與歐洲人接觸而感染傳染性疾病的事實。

傳染病成為了殖民擴張的最大幫兇,因傳染病慘死的印第安人數量遠比死在歐洲人槍炮和刀劍下的要多,這場美洲土著所遭遇的病毒浩劫,使得歐洲統治者取得絕對優勢。

「糧食、病毒、宗教」3個角度探析美洲印第安人的馴化之路



03 宗教的滲透以及思想的馴化

傳染病給印第安人造成的影響並不僅限於人口的銳減,它還成為影響著印第安人精神世界的信仰。

正如歷史學家所說,“疾病的毀滅性的影響不能僅僅從數量上的損失來考量,流行病在他們身後留下了社會和經濟上的混亂,導致不可估量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傷害。疫病殺手撕裂了由緊密的親戚關係網絡聯結和相互作用而成的印第安社會組織,擾亂了由來已久的狩獵、捕魚、農耕的生產方式,阻礙了傳統的社交聚會、儀式活動,消磨了他們對傳統生活的信心”。

在歐洲人到來之前,印第安人在面對疾病時有根據自己經驗所得的治療方法和巫醫法術,面對外來的新疾病,這些對付當地病症的藥物和法術不再奏效,於是產生了自我懷疑。

「糧食、病毒、宗教」3個角度探析美洲印第安人的馴化之路

相比之下,歐洲人更擅長傳染疾病的醫治,而且很多歐洲人在此之前已經獲得了抵抗力,這些現象在印第安人眼裡是超自然的存在,他們篤信宗教信仰與生老病死有著必然的聯繫,於是印第安人的宗教信仰和心理狀態隨著瘟疫的爆發慢慢發生了變化。

面對疾病時的無能為力,讓印第安人喪失了對生活的意志和自身的文化認同感,開始願意接受歐洲人所推崇的宗教,歐洲殖民者也積極利用這種優勢,積極宣揚基督教,自稱是“太陽之子”,以贏得印第安人的敬畏,臣服於自己的管轄,這是歐洲人對印第安人思想滲透的第一步。

「糧食、病毒、宗教」3個角度探析美洲印第安人的馴化之路


殖民者試圖用各種方法把“野蠻”的印第安人“基督教化”,又在對印第安人的教學上採取了強制同化的教育政策。

小說《皮草女王之吻》裡提到,19世紀中後期,殖民者開始認為印第安人野蠻低級的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是阻礙社會前進的絆腳石,於是,為了“馴服”他們,採取了一系列的同化教育,其中寄宿制學校就是一個典型體現。印第安兒童傑裡邁亞和加布裡埃爾便是在就讀寄宿制學校的過程中,逐漸淡忘了本族的語言、習俗和信仰,被灌輸基督教教義和價值觀,成功被“白人化”。

宗教認同是身份認同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失去自我身份認同感的印第安人,不知不覺中成了任他人操控的木偶。

「糧食、病毒、宗教」3個角度探析美洲印第安人的馴化之路




結語

自歐洲殖民統治者踏入美洲大陸起,印第安人便是他們註定要長期面對的問題。作為一個外來入侵者,讓自己名正言順地在這片土地開疆拓土、獲得長足發展,這是他們漂洋過海的目的。

富餘的糧食讓歐洲人有精力去提升整體戰鬥實力,攜帶的病毒成為戰勝印第安人的致命武器,宗教文化的滲透意圖讓印第安人脫離本土文化並融入主流社會,三大武器的共同作用,迫使印第安人一步步走上被馴化之路。

我們所學到的歷史教材總是不遺餘力地宣揚美洲新世界被發現的偉大壯舉,歌頌人類如何給美洲人民帶來人類文明的新曙光,可歷史總是為勝利者所撰寫,我們又何曾認真聆聽失敗者無力的吶喊呢?我們所謳歌的偉大,正是無數印第安人遭受過的苦難。

「糧食、病毒、宗教」3個角度探析美洲印第安人的馴化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