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樹體生長特性與樹形結構

梨樹極性較強,易抱合生長,且上強而下弱。在生產管理中,我們為避免樹體上強下弱,結果部位外移等情況的發生,往往會花費很多人力來解決這個問題。修剪上通常採用落頭、開角、拉枝、回縮等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強,但同樣造成了樹體營養浪費、樹勢削弱、以條換條的惡性循環等問題。

我們在過去幾十年技術研發中,一直以改變樹體生長特性的慣性思維為基礎來解決樹體的結構問題。雖然也有以控制地下的根系管理和採用矮化砧木為解決問題的出發點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仍未跳出以上慣性思維。

在過去幾十年的樹形結構中,拉枝開角是延緩樹勢促進成花的重要措施,此項措施是通過人為改變樹體直立生長的特性來達到目的。此項措施與樹體生長特性相悖,存在以下缺點:

  1. 費力費工;
  2. 結果枝組易衰老,需要及時更新;
  3. 易上強下弱;
  4. 結果部位易外移;
  5. 背上枝過多,需要夏季及時除萌;
  6. 技術要求高,操作不簡便,不適應規模化生產。

以“順勢而為”的思維來構建樹體結構,通過培養多個直立結果枝組,分散樹體生長極性,削弱樹體長勢,以達到控制樹高和生長勢,延緩枝組衰老,避免上強而下弱的目的。我最初的樹形構想是,採用雙層 4個主枝,12個結果枝的基本樹體結構,雙層結構可最大限度的延緩樹勢。為保證我的這個構想不被他人佔用,我在2017年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

一種梨樹“四臂籬架形”樹形及整形方法。

論樹體生長特性與樹形結構

2017年申請專利的受理通知書


論樹體生長特性與樹形結構

樹形的基本結構

在實際的操作中,該樹形可採用一層兩個主枝,15-20個結果枝,操作更加簡便,也更加容易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