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問:為何只見“剩女”,卻不見“剩男”?

有朋友問:現在社會男孩比女孩多幾千萬,為何談“剩女”的多,卻談“剩男”的少?我回答如下: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男人多出數千萬是客觀事實。“剩女”往往是女性主動選擇的結果,但“剩男”則不然,為何社會上卻罕提“剩男”,那是因為社會上有另一種說法:“光棍”。而且,在農村基本上沒有“剩女”,在城市才有“剩女”,也就是說“剩女”也有城鄉之別,甚至可以說“剩女”也恰恰反映城鄉差別!

答問:為何只見“剩女”,卻不見“剩男”?

不妨瞭解一下目前中國的男女比例失衡的基本情況。按照權威統計數據,中國目前的人口結構當中男性比女性至少要多出3000多萬,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

答問:為何只見“剩女”,卻不見“剩男”?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末,中國大陸男性人口70414萬人,女性人口67048萬人,男性比女性多出3366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5.02(以女性為100),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3.51。另據統計,“80後”非婚人口男女比例為136比100,“70後”非婚人口男女比則高達206比100,男女比例嚴重失衡。中國已經是世界上人口出生性別比最失調的國家。

這些數據顯示,我國男女性別比例嚴重失衡,據目前的權威數據,按照一夫一妻制,起碼有3000多萬男性將找不到老婆而打光棍。換句話來說,目前及可預見的將來男性是“供過於求”,而女性則是“供不應求”。但現實生活中,一方面是剩女多,另一方面其實更多的是找不到老婆的光棍。

社會上為何“剩女”話題多,而罕見“剩男”話題呢?

其一,所謂“剩女”當中不少都是主動型的“剩女”。我的愛情我作主,我的婚姻我話事。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特別是女性經濟的獨立,其對男性的依賴大大減弱,尤其是一些城市當中的高知、白領女性。她們寧可”剩“下,也不會在愛情、婚姻問題上“苟且”。這其實是伴隨社會發展進步的一種必然現象。

其二,人口流動,特別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帶來的男女比例局部失調進一步加劇,導致“剩女”現象進一步顯現

隨著農村女性大量到城裡工作,她們在見識了城市生活的燈紅酒綠、五彩繽紛,並習慣了城市生活之後,不少農村來的姑娘,特別是從落後貧困鄉村出來的姑娘,她們再也不願意回農村去成家了,她們大都希望嫁在城裡工作生活的男性,即使一時未找到如意郎君,她們也不會選擇回農村結婚,而是寧可暫時選擇單身、做“剩女”。

而由於大量農村姑娘加入了競爭,城裡的姑娘在愛情、婚姻問題上也遭受一定程度的擠壓,畢竟在城市裡優質的、高富帥的未婚男性資源同樣也是有限的,甚至是貧乏的,誰不想嫁個高富、好男人啊!?這樣一來,城市裡就會湧現不少的“剩女”(當然城裡一些條件較差的男性同樣也成了“剩男”)。這種狀況,在一些外來人口數量大、比例大的城市,表現得尤其明顯,比如東莞、深圳等東部沿海發達地區。

因為大量從農村湧到城裡的姑娘再也不願意回農村結婚(貧困落後地區尤甚),導致城市“剩女”多,而農村特別是落後的農村則基本上談不上什麼“剩女”(農村多的是“光棍”)的,於是"剩女"也就呈現"城市多農村少"分佈的特點。近年來農村婚姻天價彩禮現象,其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這一社會問題。

其三,在婚姻自由、自主的今天,就個體主觀因素而言,所謂“剩女“大都是”高不成低不就“的產物。愛情、婚姻,既是一種心靈、感情的默契、結合,同時也是一種“雙向選擇”的結果。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對自己的另一半這件事情上,都有自己心中的一把標尺,儘管這把標尺或會隨著年齡、條件的變化而有所調整,但都必須先過自己這一關。況且,你選擇他人,他人也在選擇你。這在許多時候,就會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結果就是有些人成了“剩男”“剩女了。

此外,也有不少女性因為遭遇過愛情上的欺騙、背叛等傷害,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以及對當下社會上有關愛情、婚姻、家庭的分分合合等等“負面信息”的影響和困擾,導致對愛情、婚姻缺乏甚至喪失信心,從而使得她們在愛情、婚姻等個人情感問題上猶豫不決、躊躕不前,而錯過了愛情、婚姻。

答問:為何只見“剩女”,卻不見“剩男”?

當然,隨著個性的解放、社會的開放多元,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女性"只談性愛、不談愛情"的現象。這種女性雖然可能仍會被貼上“剩女”標籤,但嚴格來說此類女性可能已經不算“剩女”了。

客觀上,社會上“光棍”比“剩女”多,但正如前面所說,“剩女”多在城市,“光棍”多在農村,有些落後地區的“光棍村”正是此種現實狀況的反映。在農村的“光棍”難以被聚焦、被關注,但在城市的“剩女”卻往往會成為議論、關注的話題。所以,“剩女”成為話題,但“光棍”“剩男”卻無人關注。這可能造成人們認知上的錯覺。

必須指出,男女比例失調終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圖: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