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问:为何只见“剩女”,却不见“剩男”?

有朋友问:现在社会男孩比女孩多几千万,为何谈“剩女”的多,却谈“剩男”的少?我回答如下: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男人多出数千万是客观事实。“剩女”往往是女性主动选择的结果,但“剩男”则不然,为何社会上却罕提“剩男”,那是因为社会上有另一种说法:“光棍”。而且,在农村基本上没有“剩女”,在城市才有“剩女”,也就是说“剩女”也有城乡之别,甚至可以说“剩女”也恰恰反映城乡差别!

答问:为何只见“剩女”,却不见“剩男”?

不妨了解一下目前中国的男女比例失衡的基本情况。按照权威统计数据,中国目前的人口结构当中男性比女性至少要多出3000多万,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答问:为何只见“剩女”,却不见“剩男”?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末,中国大陆男性人口70414万人,女性人口67048万人,男性比女性多出3366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2(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51。另据统计,“8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例为136比100,“7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则高达206比100,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中国已经是世界上人口出生性别比最失调的国家。

这些数据显示,我国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据目前的权威数据,按照一夫一妻制,起码有3000多万男性将找不到老婆而打光棍。换句话来说,目前及可预见的将来男性是“供过于求”,而女性则是“供不应求”。但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是剩女多,另一方面其实更多的是找不到老婆的光棍。

社会上为何“剩女”话题多,而罕见“剩男”话题呢?

其一,所谓“剩女”当中不少都是主动型的“剩女”。我的爱情我作主,我的婚姻我话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女性经济的独立,其对男性的依赖大大减弱,尤其是一些城市当中的高知、白领女性。她们宁可”剩“下,也不会在爱情、婚姻问题上“苟且”。这其实是伴随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必然现象。

其二,人口流动,特别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带来的男女比例局部失调进一步加剧,导致“剩女”现象进一步显现

随着农村女性大量到城里工作,她们在见识了城市生活的灯红酒绿、五彩缤纷,并习惯了城市生活之后,不少农村来的姑娘,特别是从落后贫困乡村出来的姑娘,她们再也不愿意回农村去成家了,她们大都希望嫁在城里工作生活的男性,即使一时未找到如意郎君,她们也不会选择回农村结婚,而是宁可暂时选择单身、做“剩女”。

而由于大量农村姑娘加入了竞争,城里的姑娘在爱情、婚姻问题上也遭受一定程度的挤压,毕竟在城市里优质的、高富帅的未婚男性资源同样也是有限的,甚至是贫乏的,谁不想嫁个高富、好男人啊!?这样一来,城市里就会涌现不少的“剩女”(当然城里一些条件较差的男性同样也成了“剩男”)。这种状况,在一些外来人口数量大、比例大的城市,表现得尤其明显,比如东莞、深圳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因为大量从农村涌到城里的姑娘再也不愿意回农村结婚(贫困落后地区尤甚),导致城市“剩女”多,而农村特别是落后的农村则基本上谈不上什么“剩女”(农村多的是“光棍”)的,于是"剩女"也就呈现"城市多农村少"分布的特点。近年来农村婚姻天价彩礼现象,其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这一社会问题。

其三,在婚姻自由、自主的今天,就个体主观因素而言,所谓“剩女“大都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产物。爱情、婚姻,既是一种心灵、感情的默契、结合,同时也是一种“双向选择”的结果。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对自己的另一半这件事情上,都有自己心中的一把标尺,尽管这把标尺或会随着年龄、条件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但都必须先过自己这一关。况且,你选择他人,他人也在选择你。这在许多时候,就会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结果就是有些人成了“剩男”“剩女了。

此外,也有不少女性因为遭遇过爱情上的欺骗、背叛等伤害,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以及对当下社会上有关爱情、婚姻、家庭的分分合合等等“负面信息”的影响和困扰,导致对爱情、婚姻缺乏甚至丧失信心,从而使得她们在爱情、婚姻等个人情感问题上犹豫不决、踌蹰不前,而错过了爱情、婚姻。

答问:为何只见“剩女”,却不见“剩男”?

当然,随着个性的解放、社会的开放多元,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女性"只谈性爱、不谈爱情"的现象。这种女性虽然可能仍会被贴上“剩女”标签,但严格来说此类女性可能已经不算“剩女”了。

客观上,社会上“光棍”比“剩女”多,但正如前面所说,“剩女”多在城市,“光棍”多在农村,有些落后地区的“光棍村”正是此种现实状况的反映。在农村的“光棍”难以被聚焦、被关注,但在城市的“剩女”却往往会成为议论、关注的话题。所以,“剩女”成为话题,但“光棍”“剩男”却无人关注。这可能造成人们认知上的错觉。

必须指出,男女比例失调终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图:来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