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清朝美食“聞之如惡臭,食之卻異香”,連外使面聖都捂鼻不堪

大清王朝作為封建下的最後一個時代王朝,在御膳房這塊也是相當精緻、別開生面,特別是點心這塊,據悉,因為好食點心,御膳房還因此特設五個部門,點心就是其一。

在慈禧年間,點心種類更是因“好食”多達400餘種,據慈禧太后西膳房流出的據載,其內點心皆是美食精品,但也有例外,例如“聞之如惡臭,食之卻異香”

這道清朝美食“聞之如惡臭,食之卻異香”,連外使面聖都捂鼻不堪

聞之如惡臭,食之卻異香的美食“宮醬”

19世紀末年,清朝走向末路,早期因為“拒外”埋下禍筆,反之1900年對外“被迫”心生親善,於是這幾年的清廷常有外使至清朝覲見。

雖說末路,但外使覲見一樣要照例,依如在南書房候聖,可外使每次至這南書房皆可聞臭氣熏天,從而不得不“掩鼻而息”,清廷負責外務部的相關官員見之也甚覺國體面上有損,於是奏其堂官,再請軍機處,然而,得到的答覆卻是啼笑皆非,因其惡臭乃是與宮廷點心有關,名喚一“宮醬”的美食。

原來,清宮由太后把政後一直有愛吃點心的習慣,至末年時期,慈禧在點心這塊更是異常豐富,不僅種類繁多,連出品量也驚人,特別是薩滿祭祀時所剩下的點心,堪稱海量,據唐魯孫曾言:“薩滿祭祀所用的點心餑餑桌,一層都有200塊,而一次祭祀最少三層、最多能達21層,這些點心除開數量驚人,還分祭祀甜鹹兩種餡,用料皆是京城上等油酥白麵、高質白糖、椒鹽、上等奶油製作而成。”

這道清朝美食“聞之如惡臭,食之卻異香”,連外使面聖都捂鼻不堪

由於每次點心太多,即便宮裡人也不少,竟也吃不完,反剩下大堆,何況,早期吃的人,已然吃膩,那這麼多怎麼辦呢?

於是,宮內避免浪費,遂安排相關太監去各宮專收這些吃不完的點心,然後二次加工成“宮醬”,由於“宮醬”前身本來的食料就姣好、上等,所以做出來的醬也並不差,那麼味好了之後該如何呢?據悉,這些“宮醬”全部由太監發放給各王府、一品大員家中,美其名曰是送,只是送得多了,這些王爺、一品大員家室難免盛情難收,就會相應的給些賞銀,久而久之,不僅把美食傳揚了,還為宮裡,省下“鋪張浪費”一詞。

這道清朝美食“聞之如惡臭,食之卻異香”,連外使面聖都捂鼻不堪

後,因為皇室、權貴也吃,這等美食在京城也成為了一道美食,遂還有沒嘗過的人想一嘗究竟,於是託人花高價走門道,由於門道畢竟見不得光,這道美食還由暗道命為“宮醬”,而宮醬一詞就由此而來。

嚐到甜頭的太監們,因為此風愈發興盛,逐漸將這醬做成了習慣,然而,錢好收、貨好銷,但做醬的地方呢?做過醬的應該知道,醬雖好吃,然大量做醬會形成奇臭無比的環境,不管是黃醬、麵醬,皆是。

於是,咸豐年間,小皇上齡小,讀書也是在宮裡專房,這就導致以前皇子們讀書的南書房空置了出來,而這南書房在當時,不僅空置,備人還少,於是此處就被太監用作醃醬之用。

這道清朝美食“聞之如惡臭,食之卻異香”,連外使面聖都捂鼻不堪

這一用,就用到清朝臨近倒閉,1900年,它的啟用因為南書房離外朝近,面聖時,覲見皇上方便,只是,覲見好歹也算國禮,擱這麼個臭氣熏天之地,置外使有何顏面?

當時即便外務部找到軍機大臣一樣未能解決此事,因為慈禧太后未死,誰也不敢得罪當時紅極一時的太監,這就導致逢外使覲見,都必須在這屋捂鼻等待後續的面聖。

喜歡的看官別忘了關注:探索歷史奇聞,您的轉發會讓更多人看到更多內容,感謝讚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