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肺排毒湯”來自這部古代中醫經典,作者被後世尊為“醫聖”

最近,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發佈通知,推薦各地在中西醫結合救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湯”。

“清肺排毒湯”來自這部古代中醫經典,作者被後世尊為“醫聖”

一時間,媒體爭相報道,“清肺排毒湯”火了!


“清肺排毒湯”來自這部古代中醫經典,作者被後世尊為“醫聖”


清肺排毒湯來源於東漢醫家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的方劑組合,包括麻杏石甘湯、射干麻黃湯、小柴胡湯、五苓散


那麼,這部醫書是怎麼產生的呢?

從漢末到三國時期,古籍文獻中有很多關於瘟疫的記載。

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曹植,其所著《說疫氣》裡記載 : “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亡,或舉族而喪。”描繪了當時疫病的流行,染疫之人大量死亡的慘狀。

“清肺排毒湯”來自這部古代中醫經典,作者被後世尊為“醫聖”

漢末醫家張仲景,也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其著作《傷寒雜病論》自序中有“餘宗族數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的記載。

有感於“傷寒”給百姓帶來的痛苦,他潛心研究古籍,尋找治療傷寒的藥方,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寫成《傷寒雜病論》。

《黃帝內經》中,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的記載,提出“疫”具有傳染性。其中,還有“冬傷於寒,春必溫病”的記載。

“清肺排毒湯”來自這部古代中醫經典,作者被後世尊為“醫聖”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自序中提到瘟疫流行中“傷寒十居其七”,更是繼《黃帝內經》之後寒邪致疫觀點的具體體現。相傳,他本人還發明瞭“祛寒嬌耳湯”,讓人們通過食補的方式驅寒。

《傷寒雜病論》中關於溫病的論述,如第6條所云:“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此外,很多方劑和論述對後世溫病學的發展有所啟發。也許《傷寒雜病論》中有專門講溫病的章節,但由於種種原因失傳了。總之,傷寒整本書並不專門針對溫病,大量方劑適用於普通的外感病,還有“雜病”(內傷疾病)。作者的初心,或許是為應對“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之溫病而作,但就書中具體內容來說,要知道其內涵不完全侷限於此。

瘟疫於溫熱性質的外感類疾病,具有病邪從口鼻而入、傳變迅速易耗津液之特徵。“溫病”和“瘟疫”的含義又有一定的區別。溫病含義寬泛,包括瘟疫,而瘟疫則是指溫病中發病、傳變更為迅速,傳染性更為強烈,病情更加危重兇險,死亡率更高者。

《傷寒雜病論》並非論述溫病的著作。當然其中很多方劑可以借鑑治療溫病。事實也正如此,後世的溫病學家正是在吸收借鑑仲景的基礎上,立足實踐,大膽創新,創建了獨立於傷寒,系統而完備的溫熱病學理論體系。

《傷寒雜病論》作為中醫的四大經典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鉅著。確立了中醫臨床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奠定了後世中醫臨證醫學的基石。後人稱讚《傷寒雜病論》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張仲景更被尊為“醫聖”


審核:馬駿 監製:張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