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意大利“抗疫”的兩款中藥,藥方是2000年前的“醫聖”研製

最近有兩款中藥非常的火,就是連花清瘟和金花清感,就目前的研究可知,這兩款中藥對治療輕型和普通型新冠肺炎,療效是確切的。

而近期意大利疫情嚴重,中國在派去醫療專家組的同時,也攜帶了大量的援助的醫療物資,而其中就有這兩款中藥。

這兩個藥方是經過不斷改良的,但是最早的方子是源自2000多年前,由著名醫聖張仲景所寫的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

援助意大利“抗疫”的兩款中藥,藥方是2000年前的“醫聖”研製

《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是傳世的最著名的中醫著作之一,該書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

本書的作者是東漢末年的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東漢末年我們都知道當時是戰亂不斷,各地豪強割據,百姓生活困苦,而那個時候又是瘟疫流行,據不完全記載東漢末年桓帝時期有大的瘟疫三次,靈帝時期大疫更是達到了五次,而到了漢獻帝時期瘟疫更加愈演愈烈,瘟疫。戰亂讓人口銳減。面對這種慘狀,當時的曹操就曾作詩感慨說:“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張仲景就生活在這個時代,他對瘟疫有切身的體會,他是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南陽)人,而南陽是瘟疫的重災區,張仲景家族本來有二百多人,但是短短的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被瘟疫奪去了生命。面對這種慘狀,張仲景刻苦鑽研醫術,發誓要戰勝瘟疫。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張仲景在探究醫術的同時,也遊歷四方,蒐集民間藥方,同時通過對患者的摸索治療,不斷改良,經過數十年的努力,他總結前人經驗並加入了自己研製的藥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

援助意大利“抗疫”的兩款中藥,藥方是2000年前的“醫聖”研製

張仲景

張仲景出身於南陽的大家族,他的父親就在朝廷做過官,而張仲景本人也被舉為孝廉,在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被委任為長沙太守,可以說是一個高官了,但是張仲景對仕途並不感興趣,他醉心於醫術,他當太守期間,在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受理政務,只接待有病的群眾,免費為百姓看病治療,這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是非常的難能可貴的。

《傷寒雜病論》的問世,對推動中醫的發展作用是極其巨大的,該書臨床經驗豐富,指導意義很強,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鉅著。

《傷寒雜病論》問世後也是命運多舛的,當時條件有限,活字印刷術還沒有發明,成書後只能靠手抄,數量非常稀少,而張仲景去世後,原書就亡失了。

好在魏晉時期著名醫學家王叔和在當太醫的時候,偶然見到了斷簡殘章的《傷寒雜病論》,他全力蒐集該書的手抄本,加以整理,終於將關於傷寒的部分找全了,並將其命名為《傷寒論》,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傷寒雜病論》中雜病部分沒了蹤跡,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損失。

援助意大利“抗疫”的兩款中藥,藥方是2000年前的“醫聖”研製

王叔和

《傷寒雜病論》在北宋煥發了青春,宋仁宗時,翰林學士王洙在翰林院的書庫中發現了一本被蟲蛀了的竹簡,書名是《金匱玉函要略方論》,這本書一部分內容與《傷寒論》相似,另一部分,則是論述雜病的,後來太醫奉命校訂《傷寒論》的時候,將內容與《金匱玉函要略方論》對照參考,最終修訂完成了《金匱要略》,而北宋仁宗慶曆年間,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之後《金匱要略》得以大量刊發。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大量的校訂和發行,現在流傳於世的就是宋代校訂本。兩本書共記載了不重複的藥方269個,使用藥物214味,基本概括了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

連花清瘟和金花清感的藥方都來源於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的古方,當然肯定是經過改良的,中醫幾千年來也是不斷髮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