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說》:白巖鬆,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白說》:白巖松,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白說》:白巖松,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被磨的石頭才亮”這句話並不是白巖松說的。這句話,是他書裡寫到《好醫生一定會開“希望”這個藥方》時,提到臺灣的證嚴上人創辦臺灣濟慈功德會,用了近五十年的時間,將志業由慈善、醫療、教育,擴及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社區志工、環保等領域,一路走來她經歷過無數不被理解的委屈和艱難,但她的回答是:“被磨的石頭才亮。”

《白說》:白巖松,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白說》並不是我看過的白巖松的第一本書。他的《痛並快樂著》在我對他還不算太關注的時候就擺在我家的書架上。而《幸福了嗎》則是朋友買來送給我的。這麼說來,我在冥冥中擁有了白巖松曾出版的所有書籍,比我現在保存的從小到大的《語文》課本還要更全,對我而言有種奇妙的感覺。

《白說》:白巖松,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作者把全書分為五個章節,分別是歲月、價值、溝通、態度和時代,所涉及的內容也從個人、思想、價值上升至國家和世界層面。書從輕鬆的、貼近人民生活的內容入手,讓讀者輕易入了讀這本書的坑,再慢慢地給你講點價值觀的事情,等你覺得理解的差不多的時候,“咣”地一聲把國家的問題、世界的問題擺在你面前,你說你不去思考,可能嗎?

不過作者的思路也並不是只拋出疑問這麼簡單。白巖松擅長用時間劃分階段,告訴你每個階段什麼情況,那個階段曾面臨什麼樣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在下一階段或者下下階段已經解決了或者已經不是主要矛盾了。然而這些問題是時間到了就自動解決的嗎?並不是。每一個問題解決的背後,都會有與之對應的哪怕不對應的某些事情的發生,最後造成了好的壞的讓人能夠接受的和不能接受的結果。

《白說》:白巖松,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從整體上來看,人民的生活是越來越好的,國家的發展是越來越順利的,這個社會從最初的個人無法吃飽穿暖不敢提及夢想的現實,在每個時間段裡摸爬滾打,成長為今天這樣人民富強、和諧友愛、甚至可以提一點民主的程度,不正是我開頭所提到的證嚴上人創辦臺灣濟慈功德會五十年來的回答“被磨的石頭才亮”嗎?

《白說》:白巖松,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他說自己大學畢業就被分配到中國人民廣播電視臺,卻在報道的時候被告知他的個人關係被無理由的退回了廣播學院。這比現在很多一畢業就失業的大學生還要慘,是一畢業就找到了工作,可莫名其妙丟了工作的。不過白巖松比較特殊,他在遭受如此大的打擊之後,決定先冷靜一段時間再做決定,他去了圓明園,劃了一下午船。

《白說》:白巖松,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一年後他被分配到自己最不願意去的《中國廣播報》,因為在那裡工作的全是中老年人。他一直記著他第一天上班的那個上午,始終打不起精神,但是到了中午他就做出一個決定:懷著萬分沮喪的心情,到電臺對面的一家小書店裡,買了一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的《報紙編輯》,然後用一個下午把它讀完。一個擁有如此沉穩心態的年輕人,把自己的未來默默地交給了時間。

《白說》:白巖松,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白巖松聰明就聰明在,這本書裡的話雖然是他說的,他本身卻能成為一個旁觀者跳脫出來,冷靜地把自己的話再讀一讀、品一品,最後客觀的做個評價。不過,從一個新聞人的角度出發,他還是更願意遵從范仲淹的那八個字“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因此即使白說,也要表達一些什麼,不讓自己心中留下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