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盗草”的不同演法(附:《也谈“盗草”的演法》)

 田汉编的京剧《白蛇传》,曾由中国戏曲学校和中国京剧院演出。剧中“盗草”一场,通过盗草这一艰巨的行动,深刻地表现出白蛇对爱情的忠实,表现出她的善良和勇敢。但两个演出的处理方法却是不同的。

 戏的开头,是鹤童、鹿童遵师命在仙山前后巡查。中国戏曲学校演出时,这个仙童严肃地在巡逻,“俺宝剑闪光,守护着净增场,休让那妖魔擅闯!”观众从这里感到了仙山一派戒备森严的气象。这气象,符合于白蛇、青儿事先的担心给观众所造成的印象,表现了盗草的艰难,照应了白蛇要上仙山时“拼着性命走这遭”的感情。

 中国京剧院一团演出时,两个仙童在巡山时却舞起了云帚,互相逗弄着,他们是在一处嬉戏。虽然看起来他们的对舞也很好看,可是在这里就缺少一种为了强调白蛇盗草的艰巨任务所必需的严肃气氛,把仙山表现得一般化了,似乎灵芝草只不过是普通的草,仙童们也只是普通的儿童了。这样表现,就减低了观众为白蛇的命运应有的关心。

《白蛇传》“盗草”的不同演法(附:《也谈“盗草”的演法》)

《白蛇传》叶盛兰饰许仙、杜近芳饰白素贞

 白蛇在出场的时候,是在幕后先唱一句“闷帘”然后才出来的。戏曲学校的演出,白蛇唱的声调高亢而音节短促,唱了一句“轻装剑佩到仙山”,在“急急风”的紧张气氛中,一股劲冲出来,跑了个“圆场”站定了唱“不由素贞泪不干,悔当初不听青儿语,端阳佳节把杯贪”,这三句是一气呵成的,节奏也是紧促勿忙的。然后,她很快地唱,很快地走、闯前山,闯后山,整个舞台的情调给观众一种严重和紧张的感觉。这样,就能适当地表现出白蛇当时“五内俱焚”的、急切的、激动的心情。

 我是不懂音乐的,但是可以听出她这时候唱的曲调,能够适当地突出这个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来。另外一种演出,就不是这样。白蛇唱的虽也有着一种高昂、凄厉的情绪,但是因为唱的慢,每句都有些迂回的腔调,同时,她又是慢条斯理地出场来,稳稳重重地走来走去,像是很悠闲的散步和歌唱。这就缺少那种应有的急切心情,也就减削了她的勇往直前的精神。

 白蛇被鹿童发现了,被拦住了,她于是宛地诉说出自己的遭遇和要求。鹿童听了,不仅不给她仙草,反而她离开。在这时候戏曲学校演出的处理是:白蛇面对着鹿童的宝剑,咬紧牙,唱出了“只要取得回生草,姑娘九死心也甘”,然后让过鹿童的剑决然地甩去云帚,抽出剑来,押住对方的剑,说是“恕你姑娘礼不端”,这就开始了战斗。这样比较简捷的处理,是更符合当时的情景的。白蛇没有什么迟疑,她本不能再有什么迟疑了。她是先就决定“不采灵芝誓不还”的,所以鹿童逼她离开,她并不动摇,马上就拔剑还击。这是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这精神唤起了观众深切的同情和关心,使得她与仙童们的交战,每一个回合都不脱离观众的紧张注意。观众随着她果敢的行动,一下子就记起她曾说过的“就是刀山火海,我也顾不得了”的誓言,也就给后来终于得到仙草时感到“且喜官人得性命”的喜悦心情伏下了有力的一笔。

《白蛇传》“盗草”的不同演法(附:《也谈“盗草”的演法》)

《白蛇传》叶盛兰饰许仙、杜近芳饰白素贞

 中国京剧院一团的演出,在白蛇遇到鹿童逼她离开时,她一再退让,曾失望地回身走了。继而,又想起许仙非仙草不活,才又转身来恳求,向仙童说“仙官慈悲慈悲吧”。等鹿童用剑磕去了她的云帚,她又退护了一步;鹿童再进逼,她又退让了一步,这才说出“恕你姑娘无礼了”,然后才推开鹿童,出剑来,开始了战斗。白蛇的这些动作,只能表现她的怯懦和动摇的心理过程,而这样的刻画,是与前后的发展不能接笋的,因此是很不恰当的。难道白蛇原就没有足够的决心吗?或者她不会估计到有这样的困难吗?好像当时在她的心目中盗草并不是唯一的、不可动摇的目的,好像她很缺乏勇气。

 本来,这一场战斗的舞蹈设计很好,战斗的动作表现为互相夺取仙草的斗争,动作集中而有目的。但是,因为白蛇缺少那种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战斗的场面就成了“摆姿势”,也就不够紧张了。显然,这一场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怎样来突出人物性格。

(《戏剧报》 1957年第2期)

附:《也谈“盗草”的演法》

李慧芳

 我看了《戏剧报》第二期刘乃崇同志的《“盗草”的不同演法》以后,我想谈谈我演“盗草”的一些体会。

 从民间传说到田汉先生所写的京剧《白蛇传》,都把白蛇描写成为一个纯洁、善良、真诚可爱的女子。民间传说和戏剧中,从头到尾都歌颂着她对爱情的坚贞以及对恶势力勇敢无畏的斗争精神。我觉得中国京剧院演出的《白蛇传》,在“盗草”一折里所表现的白素贞(包括我自己所表演的白素贞),导演正是根据她的性格和剧情发展中的特定环境来处理这场戏的。

 “盗草”的开头,鹤童、鹿童在仙山上巡逻时,舞着云帚,回旋追逐,互相逗弄,正表出仙境的幽美和仙童的悠闲。如果“戒备森严”就显得气氛太重了。虽然仙童也担负着巡逻仙山的任务,但不一定一天到晚都非常紧张地防备着人来盗草,并且这样幽静清闲的气氛,正可以衬托出后来战斗场面的紧张,这样处理我认为是恰当的。

《白蛇传》“盗草”的不同演法(附:《也谈“盗草”的演法》)

刘秀荣、张春孝之《白蛇传》

 我演“盗草”中的白素贞,也像刘乃崇同志说的,当时是怀着急切而激动的心情。在里场唱倒板“高拨子”后,边唱边出场,紧接着跑圆场,这里正可以表现出她急切的心情。唱“不由人一阵阵珠泪不干,当日不听青儿语,端阳佳节把杯贪”这三句时,她的心情就复杂一些,所以动作和唱腔的节奏也有了些变化,唱腔有些“迂回”应该是被允许的。其中有云端飞行和寻觅仙山的姿势,这也是戏曲中所必需的艺术手段。她跳下云端后就急忙地寻仙草,并没有像刘乃崇同志所说的那样“慢条斯理地”做出“散步歌唱”的样子。这样说未免有些过分了。

 鹿童发现白蛇后就逼她离开,按照我对剧情和白蛇的性格的理解,这时白蛇决不会拔剑就战斗,因为:第一,白蛇未来之前早已知道她不是守山神将的对手,所以她必须用“盗”的方法来取得仙草;第二,她为了救活许仙,已经决心“得不到灵芝誓不回还”,现在,她遇到鹿童阻拦,这说明“盗”草已经不成,但她这时还不愿蓦然取消思想上的一线希望——不动武就取得仙草,所以采用恳求的方法,希望鹿童同情她给予仙草。在鹿童伸剑相逼时,她退让,再三恳求,甚至被逼得回身再作应付的打算。这些动作,并不意味着她“怯懦”和“动摇”,而是表现她当时所处的实际情况和复杂的心情。在她盗不成、求不行,回去更不能的时候,她还是回过身来继续寻草,当她发现仙草就在山凹里,便奋不顾身地冲上去摘草。鹿童持剑刺来,她才被迫不得已地和他动武。在动武时她也不愿伤害对方,只想通过战斗,把对方逼走,使她能达到取得仙草的目的。在整个战斗中,也是贯串着这一目的的。

 几个战斗回合里,白蛇时刻企图趁空去摘仙草,在相逼太甚时,才无可奈何地刺伤了鹿童臂膀。她得仙草以后,一心想赶快逃走,可是又被鹤童挡住去路。这时她已经取得仙草,无心恋战,只想撇下鹤童和鹿重,赶回去救许仙。这种处理方法,更可以表现出白蛇的性格和意图。她不好战,只要仙草到手,她和鹤童、鹿童没有拼死拼活的必要。她唯一的目的是盗草救人,她本心不愿战,也不愿意死。所以这里用不着像刘乃崇同志所要求的竭力直接地表现她“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如果白蛇一遇到鹿童,就不顾一切地勇往直前的战斗,那白蛇不是为“盗草”倒是为拼命而来了。如果白蛇一到仙山一个不对就咬紧牙,拔出剑与人厮杀,而且杀得勇敢无比,那就反而把白蛇表现成为一个粗率、愚蠢、不分轻重的人物了(我并不反对另外一种处理方法,比如单折“盗草”作为一个武打处理,由武旦演出打热闹一点是可以的,但这是又当别论了。)

 我认为中国京剧院这样处理“盗草”,基本上是符合《白蛇传》剧情发展和白蛇性格的。

(《戏剧报》 1957年第5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