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傳》“盜草”的不同演法(附:《也談“盜草”的演法》)

 田漢編的京劇《白蛇傳》,曾由中國戲曲學校和中國京劇院演出。劇中“盜草”一場,通過盜草這一艱鉅的行動,深刻地表現出白蛇對愛情的忠實,表現出她的善良和勇敢。但兩個演出的處理方法卻是不同的。

 戲的開頭,是鶴童、鹿童遵師命在仙山前後巡查。中國戲曲學校演出時,這個仙童嚴肅地在巡邏,“俺寶劍閃光,守護著淨增場,休讓那妖魔擅闖!”觀眾從這裡感到了仙山一派戒備森嚴的氣象。這氣象,符合於白蛇、青兒事先的擔心給觀眾所造成的印象,表現了盜草的艱難,照應了白蛇要上仙山時“拼著性命走這遭”的感情。

 中國京劇院一團演出時,兩個仙童在巡山時卻舞起了雲帚,互相逗弄著,他們是在一處嬉戲。雖然看起來他們的對舞也很好看,可是在這裡就缺少一種為了強調白蛇盜草的艱鉅任務所必需的嚴肅氣氛,把仙山表現得一般化了,似乎靈芝草只不過是普通的草,仙童們也只是普通的兒童了。這樣表現,就減低了觀眾為白蛇的命運應有的關心。

《白蛇傳》“盜草”的不同演法(附:《也談“盜草”的演法》)

《白蛇傳》葉盛蘭飾許仙、杜近芳飾白素貞

 白蛇在出場的時候,是在幕後先唱一句“悶簾”然後才出來的。戲曲學校的演出,白蛇唱的聲調高亢而音節短促,唱了一句“輕裝劍佩到仙山”,在“急急風”的緊張氣氛中,一股勁衝出來,跑了個“圓場”站定了唱“不由素貞淚不幹,悔當初不聽青兒語,端陽佳節把杯貪”,這三句是一氣呵成的,節奏也是緊促勿忙的。然後,她很快地唱,很快地走、闖前山,闖後山,整個舞臺的情調給觀眾一種嚴重和緊張的感覺。這樣,就能適當地表現出白蛇當時“五內俱焚”的、急切的、激動的心情。

 我是不懂音樂的,但是可以聽出她這時候唱的曲調,能夠適當地突出這個人物當時的思想感情來。另外一種演出,就不是這樣。白蛇唱的雖也有著一種高昂、淒厲的情緒,但是因為唱的慢,每句都有些迂迴的腔調,同時,她又是慢條斯理地出場來,穩穩重重地走來走去,像是很悠閒的散步和歌唱。這就缺少那種應有的急切心情,也就減削了她的勇往直前的精神。

 白蛇被鹿童發現了,被攔住了,她於是宛地訴說出自己的遭遇和要求。鹿童聽了,不僅不給她仙草,反而她離開。在這時候戲曲學校演出的處理是:白蛇面對著鹿童的寶劍,咬緊牙,唱出了“只要取得回生草,姑娘九死心也甘”,然後讓過鹿童的劍決然地甩去雲帚,抽出劍來,押住對方的劍,說是“恕你姑娘禮不端”,這就開始了戰鬥。這樣比較簡捷的處理,是更符合當時的情景的。白蛇沒有什麼遲疑,她本不能再有什麼遲疑了。她是先就決定“不採靈芝誓不還”的,所以鹿童逼她離開,她並不動搖,馬上就拔劍還擊。這是一種視死如歸的精神,這精神喚起了觀眾深切的同情和關心,使得她與仙童們的交戰,每一個回合都不脫離觀眾的緊張注意。觀眾隨著她果敢的行動,一下子就記起她曾說過的“就是刀山火海,我也顧不得了”的誓言,也就給後來終於得到仙草時感到“且喜官人得性命”的喜悅心情伏下了有力的一筆。

《白蛇傳》“盜草”的不同演法(附:《也談“盜草”的演法》)

《白蛇傳》葉盛蘭飾許仙、杜近芳飾白素貞

 中國京劇院一團的演出,在白蛇遇到鹿童逼她離開時,她一再退讓,曾失望地回身走了。繼而,又想起許仙非仙草不活,才又轉身來懇求,向仙童說“仙官慈悲慈悲吧”。等鹿童用劍磕去了她的雲帚,她又退護了一步;鹿童再進逼,她又退讓了一步,這才說出“恕你姑娘無禮了”,然後才推開鹿童,出劍來,開始了戰鬥。白蛇的這些動作,只能表現她的怯懦和動搖的心理過程,而這樣的刻畫,是與前後的發展不能接筍的,因此是很不恰當的。難道白蛇原就沒有足夠的決心嗎?或者她不會估計到有這樣的困難嗎?好像當時在她的心目中盜草並不是唯一的、不可動搖的目的,好像她很缺乏勇氣。

 本來,這一場戰鬥的舞蹈設計很好,戰鬥的動作表現為互相奪取仙草的鬥爭,動作集中而有目的。但是,因為白蛇缺少那種視死如歸的鬥爭精神,戰鬥的場面就成了“擺姿勢”,也就不夠緊張了。顯然,這一場的設計沒有充分考慮到怎樣來突出人物性格。

(《戲劇報》 1957年第2期)

附:《也談“盜草”的演法》

李慧芳

 我看了《戲劇報》第二期劉乃崇同志的《“盜草”的不同演法》以後,我想談談我演“盜草”的一些體會。

 從民間傳說到田漢先生所寫的京劇《白蛇傳》,都把白蛇描寫成為一個純潔、善良、真誠可愛的女子。民間傳說和戲劇中,從頭到尾都歌頌著她對愛情的堅貞以及對惡勢力勇敢無畏的鬥爭精神。我覺得中國京劇院演出的《白蛇傳》,在“盜草”一折裡所表現的白素貞(包括我自己所表演的白素貞),導演正是根據她的性格和劇情發展中的特定環境來處理這場戲的。

 “盜草”的開頭,鶴童、鹿童在仙山上巡邏時,舞著雲帚,迴旋追逐,互相逗弄,正表出仙境的幽美和仙童的悠閒。如果“戒備森嚴”就顯得氣氛太重了。雖然仙童也擔負著巡邏仙山的任務,但不一定一天到晚都非常緊張地防備著人來盜草,並且這樣幽靜清閒的氣氛,正可以襯托出後來戰鬥場面的緊張,這樣處理我認為是恰當的。

《白蛇傳》“盜草”的不同演法(附:《也談“盜草”的演法》)

劉秀榮、張春孝之《白蛇傳》

 我演“盜草”中的白素貞,也像劉乃崇同志說的,當時是懷著急切而激動的心情。在裡場唱倒板“高撥子”後,邊唱邊出場,緊接著跑圓場,這裡正可以表現出她急切的心情。唱“不由人一陣陣珠淚不幹,當日不聽青兒語,端陽佳節把杯貪”這三句時,她的心情就複雜一些,所以動作和唱腔的節奏也有了些變化,唱腔有些“迂迴”應該是被允許的。其中有云端飛行和尋覓仙山的姿勢,這也是戲曲中所必需的藝術手段。她跳下雲端後就急忙地尋仙草,並沒有像劉乃崇同志所說的那樣“慢條斯理地”做出“散步歌唱”的樣子。這樣說未免有些過分了。

 鹿童發現白蛇後就逼她離開,按照我對劇情和白蛇的性格的理解,這時白蛇決不會拔劍就戰鬥,因為:第一,白蛇未來之前早已知道她不是守山神將的對手,所以她必須用“盜”的方法來取得仙草;第二,她為了救活許仙,已經決心“得不到靈芝誓不回還”,現在,她遇到鹿童阻攔,這說明“盜”草已經不成,但她這時還不願驀然取消思想上的一線希望——不動武就取得仙草,所以採用懇求的方法,希望鹿童同情她給予仙草。在鹿童伸劍相逼時,她退讓,再三懇求,甚至被逼得回身再作應付的打算。這些動作,並不意味著她“怯懦”和“動搖”,而是表現她當時所處的實際情況和複雜的心情。在她盜不成、求不行,回去更不能的時候,她還是回過身來繼續尋草,當她發現仙草就在山凹裡,便奮不顧身地衝上去摘草。鹿童持劍刺來,她才被迫不得已地和他動武。在動武時她也不願傷害對方,只想通過戰鬥,把對方逼走,使她能達到取得仙草的目的。在整個戰鬥中,也是貫串著這一目的的。

 幾個戰鬥回合裡,白蛇時刻企圖趁空去摘仙草,在相逼太甚時,才無可奈何地刺傷了鹿童臂膀。她得仙草以後,一心想趕快逃走,可是又被鶴童擋住去路。這時她已經取得仙草,無心戀戰,只想撇下鶴童和鹿重,趕回去救許仙。這種處理方法,更可以表現出白蛇的性格和意圖。她不好戰,只要仙草到手,她和鶴童、鹿童沒有拼死拼活的必要。她唯一的目的是盜草救人,她本心不願戰,也不願意死。所以這裡用不著像劉乃崇同志所要求的竭力直接地表現她“視死如歸”的戰鬥精神。如果白蛇一遇到鹿童,就不顧一切地勇往直前的戰鬥,那白蛇不是為“盜草”倒是為拼命而來了。如果白蛇一到仙山一個不對就咬緊牙,拔出劍與人廝殺,而且殺得勇敢無比,那就反而把白蛇表現成為一個粗率、愚蠢、不分輕重的人物了(我並不反對另外一種處理方法,比如單折“盜草”作為一個武打處理,由武旦演出打熱鬧一點是可以的,但這是又當別論了。)

 我認為中國京劇院這樣處理“盜草”,基本上是符合《白蛇傳》劇情發展和白蛇性格的。

(《戲劇報》 1957年第5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