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部占据贫瘠的西北地区,为何武器装备的性能比清朝军队还先进?

羽菱君


在清王朝平定准噶尔汗国叛乱的八十多年战争里,最刷新历史爱好者认知的,正是准噶尔军队那武装到牙齿的装备水平。

比起当时蒙古各部落“弓马骑射”的风格,同为蒙古骑兵的准噶尔军队,却早已实现了“弓箭换枪”。清朝康熙皇帝亲征准噶尔的乌兰布通大战上,准噶尔军队就敢部署“驼城”,其上万火枪手以“驼城”为掩体,向冲锋的清军发起凶猛火力打击。目睹此战的法国传教士白晋的形容:“厄鲁特(准噶尔)人仗着良好的排枪的强大火力,迫使皇帝(康熙皇帝)的骑兵退出战线”。

而到了四十年后的清朝雍正年间,再扯叛旗的准噶尔汗国,其更加升级的火器装备,竟对清军形成了压倒性优势:准噶尔军队装备的“赞巴拉克火枪”和“骆驼炮”等先进火器,令清军多次疲于招架。以清朝名将岳钟琪的叹息,准噶尔军队的重型火枪,不但远胜清军火枪,甚至比清军的轻型野战火炮还狠。双方的巨大差距,简直是“我子母炮(清军野战炮)击远轻便不及贼之大鸟枪(准噶尔火枪)。”

也正是凭借这绝对优势,雍正年间的和通泊战役里,准噶尔军队才能集结优势兵力装备,成建制吃掉清军傅尔丹部的近七千精锐,叫“康乾盛世”时代的清王朝,遭受了自顺治年间衡阳战役后,八旗的最惨痛一败。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游牧汗国”的准噶尔汗国,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强大的装备水准?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准噶尔汗国良好的地理优势。

乍一看去,准噶尔的地盘,属于“贫瘠的西北地区”,但事实上,却是发展火器的风水宝地。其境内不但有肥美的水草地和繁荣的商业,西部毗邻的中亚地区,也正是火器发展的重要时期。从16世纪起,中亚列国就纷纷更新火器装备,火器贸易更是红红火火。中亚的撒马尔罕和安集延等城市,都是知名的“军火重镇”,长期在中亚作战的准噶尔军,当然近水楼台先得月,通过战争和贸易等手段,源源不断拿到精良装备。

所以,早在清朝康熙年间时,当时的准噶尔军队,就与普通蒙古军队截然不同,相反有着中亚国家军队的烙印。以《秦边纪略》记载:准噶尔军队的火器战术,就完全复制乌兹别克人“先鸟炮,次射,次击刺”的套路。更有大批中亚火器工匠与精锐士兵,直接加入到准噶尔的作战部队里。这支兼有蒙古骑兵迅烈特点和中亚国家犀利火力的劲旅,确是当时清王朝的劲敌。

第二个原因,则是准噶尔汗国强大的手工业。

单靠购买和缴获,当然不能维持一支强大的火器部队。而准噶尔汗国在这事儿上,更是画风清奇:不但有发达的农业,更有成熟的手工业,特别是其军工产业,技术水准更是极高。

以《西域图志》的形容说,准噶尔的军工业十分发达,比如“其铁最良”,发达的冶铁业,也让准噶尔有雄厚底气铸造枪炮。准噶尔的枪炮产业,更是突飞猛进,不但能够自主制造各类枪支弹药,且专门从事制造枪炮的工匠,就多达六七千户。故宫博物院和承德避暑山庄珍藏的“厄鲁特鸟枪”(准噶尔自制火枪),还装有避风雨的枪盖,制作工艺十分精良,见证了准噶尔工匠的水准。

甚至,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即准噶尔汗国已经覆灭五年后,清王朝依然根据举报,一次性就从昔日准噶尔故地伊塞克湖畔,挖出准噶尔埋藏的“冲天炮四,冲天炮筒八,大小炮子万余”。如此强大的规模生产能力,足以把先进的火器,批量装备准噶尔大军。

而第三个原因,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准噶尔汗国的统治者们,对火器装备如饥似渴的学习态度。从噶尔丹时代开始,准噶尔更找到了一条快速发展火器装备的捷径:利用战俘。

《准噶尔汗国史》记载:单是在伊塞克湖边,给准噶尔人冶铁开矿的俄国战俘,就有一百多人。他们给准噶尔人带来了爆炸力更强的火药配方,教会了准噶尔人熔炉冶炼等技术,许多代表当时俄军水准的枪炮武器,也在他们的指导下陆续造出。

这些战俘们如此卖力,正因准噶尔统治者们的优厚政策:只要能造出硬家伙,不但能在准噶尔享受优厚的地位待遇,甚至还能重获自由回家。比如瑞典人雷纳特,这位曾经的瑞典炮兵准尉,因战争被俄军俘虏,然后又在亚梅什湖战役里被准噶尔俘虏,然后因一手火器技术,他被准噶尔奉为上宾,在之后的十七年里,把西欧的野战火器技术带给了准噶尔人。之后也重获自由,赚得盆满钵满后返回瑞典。

可以说,正是这种开放的学习态度,让准噶尔军队的火力,一度对清军形成了压倒性优势。而雍正年间的清王朝,也愤然开始急起直追:在雍正皇帝的全力投入下,清王朝在北京和西安设立作坊,把缴获的准噶尔火器掰碎了研究,终于成功开发出了各种新型火器,实现了对准噶尔军队的火力逆袭。多年后乾隆年间的清军,能够成功平定准噶尔,打赢这场捍卫国家统一的战争,就有那些清朝军工人员的心血。

单看清王朝与准噶尔汗国间,数十年战争里的此消彼长,就可知核心技术强国,是何等重要的道理。可惜见证这个道理的清王朝,接下来却走上“弓马骑射”的老路,终于在鸦片战争里,面对更强大的对手,蒙受了战败的耻辱。

从辉煌到耻辱,大清的差距,不在几杆枪炮,而是理念的缺失。

参考资料:《清史稿》、《准噶尔汗国史》


历史风云录


准噶尔全盛时期向东打到距离北京城仅仅400多公里的乌兰布统,实力可谓强悍。

一、准噶尔并不贫瘠

喀尔喀蒙古被撵着跑。向西政府了哈萨克汗国。准噶尔的核心区域是中亚巴尔喀什湖南北以及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西的水草肥美的地区,占据最好地游牧畜牧业发达。



二、占领草原丝绸之路,交通域外。

占据着西域和中亚一代,和南亚的莫卧尔帝国以及奥斯曼帝国有些密切的政商业往来。

跟莫卧尔以及奥斯曼帝国通商,所以经济要比其他的部落要发达。奥斯曼以及莫卧尔帝国都和英国等西方殖民者有密切的关系能军事技术要比准噶尔高,加上他们没有利益冲突,所以容易得到先进的火枪以及火炮。


三、重视热兵器技术,以及人才

1、通过穆斯林商人对外贸易引进了不少火器,其中最属奥斯曼帝国的“赞巴拉克”重火枪。而同时期的清军还用明末的老式技术火枪。

2、中亚穆斯林手工业发达,穆斯林工匠能制造这些武器。

3、重视有技术的俘虏;准噶尔曾经俘虏一位随沙俄士兵入侵准噶尔领土的瑞典军官巴特纳,这人是炮兵军官。准噶尔优待这位俘虏通过他训练准噶尔士兵,使得他们掌握炮兵技术。

所以准噶尔绝对不是想象中的贫瘠,他们还拥有比清军更加先进的武器。只不过清朝凭着更雄厚的国力以及准噶尔内部天灾人祸的时机战胜了准噶尔。


0度观


准噶尔部(以下简称准部)占据西北不假,但其核心控制区绝非“贫瘠荒凉”,而是水草丰美、物产丰饶,游牧经济和农耕业、工商业都颇为发达的膏腴之地。

准部极盛时期,疆域北至西伯利亚、东抵河西走廊、西起巴尔喀什湖、南到青藏高原,整个汗国幅员辽阔近500万平方公里。准部不仅占据了天山南北及中亚腹地的大片牧场,还控制了叶尔羌、喀什噶尔、塔什干、安集延、撒马尔罕等文明古城与商贸枢纽,治下人口最多时近1000万之众。

在征服中亚和南疆的过程中,准部受到当地先进文明影响,逐渐摆脱了以往装备简陋、战法陈旧的落后状态,不仅在军中推广了制作精良、质量上乘的中亚风格锁子甲、长矛和弯刀,还通过仿造、采购(来源是奥斯曼帝国、沙俄等)新式火器,组建起一支规模庞大的火枪骑兵部队。

史载,18世纪上半叶准部在策妄阿拉布坦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代,汗国的农牧业、手工业、对外贸易空前繁荣,境内专门从事冶金和打造兵器的工匠多达上千人,能自制火枪、铜炮和火药。甚至有个名叫约翰·古斯塔夫·雷纳特(Johan Gustaf Renat)的瑞典人,在这一时期“鬼使神差”地当上了准噶尔军的铸炮师兼炮兵教官。

雷纳特原系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麾下一名炮兵准尉,却不幸在瑞典与沙俄的北方大战中被俘。沙俄方面觉得他是个人(炮)才(灰),将之编入俄军派往东方服役。雷纳特先是为沙俄政府勘测、绘制了西伯利亚地图,后于1716年加入“探险队”(实为远征军)开赴额尔齐斯河流域寻找金矿。

同年,这支3000多人的沙俄侵略军在额尔齐斯河中游左岸的亚梅什湖遭1万多准噶尔骑兵包围,几乎全军覆没,倒霉的雷纳特再次当了俘虏。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一代枭雄噶尔丹的侄子)同样慧眼识珠,把他当做“外籍专家”好吃好喝好招待供养起来。

雷纳特在准噶尔汗国一待就是17年,不仅娶了先于他被俘的瑞典妹子布瑞吉塔·克里斯蒂娜(Brigitta Christina Scherzenfeldt)为妻,还帮助准部开矿冶铸,组建起一支装备约40门轻型火炮的炮兵部队,并手把手训练出数千名炮手(世袭军户)。

据瑞典出版的《坚强的女性》一书介绍,雷纳特的妻子克里斯蒂娜也很厉害,她不但是策妄阿拉布坦最喜欢的女儿赛罕公主的“闺蜜”,而且将先进的北欧毛纺织技术(制作呢绒)传授给当地人。1733年,雷纳特夫妇被获准返回瑞典。

书归正传。随着部队装备大大改善,准噶尔军的技战术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其不仅擅长在野战中将火力与机动性相结合,还学会了通过构筑坚固堡寨并屯驻配备足够军械、火药、粮草的精兵,来扼控具有军事意义和经济价值的战略要地,以此作为巩固新占领区、统治当地百姓的殖民要塞。准部曾用这一“筑垒战术”对付哈萨克各部,蚕食、侵占了前者大片土地,连哈萨克首领之子都被掠作人质。

作为准噶尔汗国统治支柱的厄鲁特蒙古4部总人口约60万(一说上百万),能动员参战的精锐力量(青壮年)有12万至15万人。早在噶尔丹统治时期(公元1644至1697年),前者就一次性出动12万骑兵横扫中亚,前锋直抵黑海沿岸。

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巅峰阶段的准噶尔汗国所拥有的各式火器数量之大,不逊于号称亚洲3大火药帝国之一的莫卧儿王朝(另外2个是奥斯曼帝国和波斯萨菲王朝)。1716年准部突袭藏区时,6000人的准噶尔远征军中就包含有700名火枪手,占比近12%。而在长达近70年(1688至1757年)的清准战争中,准部更是多次发挥自身火器优势重创清军,给对手造成很大损失。

以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为例,噶尔丹率2万人马对阵康熙帝统领的10万清军(配有70门火炮,其中8门重炮、5至6门臼炮,剩下的都是用马匹驮运的轻型火炮)。别看兵力对比悬殊,但噶尔丹麾下集中了当时准部的精锐火枪手,后者数量多达8000至1.2万人,装备有俄式滑膛枪和中亚赞巴拉鸟铳(重型火枪),正是他们让清军付出了惨重代价。

据英国历史学家杰克·沃特金斯(Jack Watkins)所著《经典战争百科全书》(2011年版)记述,战斗打响前,噶尔丹抢先占据制高点(一连串绵延起伏、植被繁茂的山丘),并将1万头背负辎重的骆驼组成野战工事,构筑起一道依托驼阵、围栏、森林、河沼、峰崖等人工与天然屏障的防线。噶尔丹又下令火枪手排成2行沿防线延伸部署,外围则有己方长矛兵和轻骑兵担负警卫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早年与郑成功军队交手以及在东北反击小股沙俄哥萨克,清军还从未遇见过近战火力如此强悍的劲敌。按照《经典战争百科全书》的说法,清军装备的弓箭、轻型火绳枪在射程、威力上都不及对手,准部火枪手的密集攒射给前者以重创,使得“清军伤亡比准噶尔军还大”,连镶黄旗汉军都统、康熙舅舅佟国纲都死于俄制滑膛枪的枪口之下。

最终清军靠着人多势众并发挥火炮威力“惨胜”,但好歹击溃了噶尔丹主力,基本消除了准噶尔军从北方对清廷京畿重地构成的巨大威胁。然而,清军并未从此役中汲取经验教训,结果40年后爆发的和通泊之战期间,2.4万清军遭6万配备大量火器的准噶尔骑兵伏击、包围,被打得仅剩2000余人逃回。

和通泊之战中,准噶尔军再次充分发扬己方火器优势,一举将清军最精锐的2000名鸟枪骑兵歼灭。当时准部火力有多可怕呢?史载,冒死突围生还的清军将领崔宝柱全身5处受伤,其中就有4处是敌方火枪造成的。粗略统计,近70年的清准战争中,清军至少有3万至4万官兵被准部火器所杀。

因为这场“19世纪以前最大的败仗”(美国中亚史学家斯塔尔),清廷总算警醒过来,不敢再轻举妄动,转而通过“筑城进逼”战术压缩准部回旋空间,同时在西北大规模屯田以养精蓄锐(也是为了减轻后勤运输压力)。

就这样经过雍正、乾隆两代帝王20多年卧薪尝胆,已做好战备工作的清廷,终于在1754年等到了准噶尔汗国遭遇高层内讧及天灾侵袭的良机,遂于当年底发兵西域,经2年多战斗彻底终结了蒙古贵族及其后裔在天山南北超过5个世纪的统治。


网言军事


准噶尔的叛乱从康熙二十七年一直打到了乾隆二十年才算是正式结束(1688年到1758年),半个多世纪,七十年的时间。

作为一个小小的部落,只是蒙古族的一个分支,为什么能够和大清抵抗这么久呢?要知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那是大清帝国最为辉煌的时代,大清最为鼎盛的时期,在这样的时期准噶尔都能和大清抵抗那么久,要是放在清朝末期还不把清朝灭了。

其实准噶尔的叛乱,当时来说清朝并不占据优势,如题主所说的准噶尔的军队武器相比于清军更加的先进,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很假单,因为准噶尔的背后支持者就是沙俄。据记载当时准噶尔的军队五万人里面就有三万只火器,不管是数量比清军多,而且也要先进很多,这样的配置即使到了曾国藩的湘军崛起的时期才算是和准噶尔此时的军队有的一比,而曾国藩的湘军崛起已经是一百年后的事了。

虽然说准噶尔当时在西北,这个貌似看起来非常贫困的地区,但是有着绝对的优势,那就是地处边疆,这里和沙俄接壤,而沙俄在十六十七世纪已经开始东扩了,我们可以看到清朝和沙俄的雅克萨之战就发生在这一时期,这个时候沙俄东扩已经是和大清有着极强的利益冲突了,所以当大清西北有着准噶尔这样一个叛乱的部落的时候,沙俄是第一个支持的,而且前面说了这里本来就离沙俄很近,所以有着很大的优势,可以说沙俄能够得到这么多火器基本上都是沙俄支持的。

而清军能够取得对准噶尔的胜利依靠的就是大炮了,如果没有红衣大炮的话,那么清军都还是很难取得胜利的。

但是面对准噶尔这样的火器,清军看到了还不学习,当面对帝国主义入侵的时候,清军拿的还是一百年前的火器。不得不说满清误我三百年。


中国历史研究所


这个问题比较愚蠢,虽然新疆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但是新疆并不是贫瘠之地。这一点左宗棠就说的很明白了: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



而且,就地理位置而言新疆也十分重要,如果把地图摊开,或者只看中亚地图,你就会发现新疆事沟通中亚和东亚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向中亚地区施加影响力的桥头堡。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反华势力要频繁在新疆从事分裂活动,因为地理位置太重要。

而准噶尔汗国也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从中亚和西亚进口了大量的火器和盔甲,极大的增长了准噶尔军队的战斗力。这其中进口最多的就是土耳其重型火绳枪,部分引进自中亚、莫卧儿的火绳枪,可能还有部分燧发枪。清朝将其统称为赞巴拉枪,也叫赞巴拉特枪。


土耳其重型火绳枪的特点就是枪管长,所以射程远、威力大,甚至足够破甲。而清军当时火枪普遍都是明朝留下的轻型火绳枪,毕竟传入明朝的火绳枪都是轻型枪,射程和杀伤力都不如赞巴拉枪。所以,在和通泊战败后,清军迅速仿制并装备土耳其重型火绳枪。但是土耳其重型火绳枪只是赞巴拉枪中的一种,因为赞巴拉枪只是一个统称,所以不排除清军也仿造了燧发枪。
比如说清军的奇炮,说是炮,其实就是大号燧发枪,只不过不同之处在于,奇炮是一种后装燧发枪。

但是另一个方面,清军一直非常重视自身炮兵部队的建设,除了任命传教士督造火炮之外,还从欧洲大量进口火炮,从重型加农炮到轻型野战炮,再到发射空心爆破弹臼炮应有尽有,种类齐全。在战斗时,清军往往会把步兵和炮兵布置在中间,将骑兵布置在左右两翼,先用火枪和火炮轰击,而骑兵则从两翼迂回。
再者,清军因为大规模引进并装备火器已经实现了全火器化。乾隆年间远征新疆的两万远征军,每百人配备一门火炮,每门火炮配有五名炮手,步兵占人手一杆新铸赞巴拉枪,占全军75%的比例,只有骑兵依然装备马刀、长矛和弓箭。这没什么了不得,因为骑兵一直到一战都装备马刀和长矛。

这主要是因为清朝国力远比准噶尔雄厚,因为清朝的经济生产方式是小农经济和手工业,只要没有天灾人祸就可以提供稳固的经济产出,同时清朝工商业以及海外贸易的繁荣也为清朝带来了巨额的财政收入。而准噶尔的经济生产方式是游牧经济,经济生产比较脆弱,易受天灾影响,比如冬天来一场雪灾就有大量的牲畜倒毙,那么牧民的生活将举步维艰。同时,清朝有一亿以上的人口,而准噶尔韩国只有二十万帐的规模,推测其人口不过一百多万。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清朝可以承受多次失败,哪怕是清朝失败十次,损失再多的部队和装备也没问题,因为清朝随时可以再动员更多的部队、铸造更多的枪炮去收拾准噶尔,而准噶尔失败一次就是伤筋动骨。再说,清朝也不过是和通泊一战没面子而已,总体上准噶尔一直被清朝压着打,因为清朝的国力远强于准噶尔。所以,乾隆年清朝达到了全盛,为了彻底消除西北边患,乾隆力排众议灭亡准噶尔,并将天上南北纳入版图。


不过也好在乾隆干翻了准噶尔,要不然俄国南下会更远。因为俄国从16世纪末就不断蚕食蒙古地区,建立城堡并派遣驻军、官吏,还向当地的蒙古人征收实物税。如果就是一个小小的准噶尔,根本挡不住俄国南下。也就是乾隆灭了准噶尔,将天山南北纳入版图,并派遣官兵巡边、建设卡伦,才将沙俄南下的步伐暂时阻挡在了唐努乌梁海之外。

总结,准噶尔根本没有同清朝对抗的资本。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清朝和准格尔部的战争,从公元1690年开始,经过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直到了公元1757年才彻底结束,一共经过了68年,与准格尔部的战争,可以说是清朝自平三藩以来,面临过最棘手的问题。

清军在和准格尔部交战的过程中,曾经多次被准格尔部击败,损失惨重,在很多战役中,准格尔部使用的武器,远比清军使用的更为先进,准格尔部主要占据在清朝的西南,西北一带,这个区域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非常贫瘠的,那么准格尔部是怎么搞到这些先进装备的呢?

事实上,如果是从经济,农业等这方面来看,准格尔部占据的地区,的确是远远比不上满清的。但就连接东西方贸易来说,准格尔部却占据了十分有利的位置,准格尔部具体来说,所处的位置在今天的新疆和中亚一带,北方和沙俄接壤,西方和中亚等国接壤,所以准格尔部的武器可以直接从中亚进口,也可以向沙俄买。

反观清朝,和沙俄摩擦不断,所以不可能从沙俄这边搞武器,选择就只有澳门,并且即便能进口到武器也是非常少量的。但是准格尔部,直接从中亚就能把武器,火药运进来,还和沙俄把清朝给包围了一圈,这也直接造成了清军的武器装备,普遍落后于准格尔部。

另外准格尔部占领的地区真的贫瘠吗?事实上这个区域很适合发展到中亚,欧洲的贸易,不仅如此,在准格尔部占领的地区,矿石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准格尔部不只是能从中亚买到最为先进的火器,他们也已经具备了自己生产火炮的能力,可以自行制造各类的火枪,大炮,并且制作工艺非常的精良,这些优势都是满清不具备的。

在乾隆年间,把准格尔部彻底归拢后,清军就曾经在伊赛克湖发现了大量准格尔部藏匿的枪支,火炮。在准格尔部和清朝开战之初,各类火器的装备率已经非常高了,在乌兰布通之战中,最初清军就在和准格尔部交战中,火力上吃了大亏,清军虽然也有火枪队,但是大多停留在明朝时期的水平,但是准格尔部装备了沙俄更为先进的滑膛枪,如果不是弹药不足,被迫突围的话,这场战役最终结果清军未必能赢。

所以准格尔部所占领的位置,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贫瘠,有草场可以养马,准格尔部也以骑兵为主,有丰富的矿产,可以发展军工,占领区域包括中亚,东亚部分区域,十分适合于中亚各国贸易,引入先进武器装备,和沙俄接壤,也能从沙俄进口武器,唯一不足的是农耕,经济没有优势,人口也比不上清朝多,但是也因为这特殊的地理条件,让准格尔部装备的很多武器,比清军的更为先进。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首先要纠正一点,准格尔占据的领土可不是什么贫瘠之地,就是吐鲁番地区,在当时有着丰富的河流系统,土地肥沃,适宜耕种。虽然曾经的丝绸之路已经荒废,但是中亚仍不失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陆地板桥,来往的驼队商贩依然不在少数,而且还有民族迁移,因此在准格尔汗国境内,文明的交流依旧很频繁。


所谓准格尔的武器比大清的武器先进,其实主要表现在轻火器领域,也就是之前已经被提过很多遍的回炮和赞巴拉克火绳枪。

首先赞巴拉克火绳枪原本是土耳其重火枪,是通过萨菲波斯传入到莫卧儿帝国,随后经游牧民和商人带入中亚,被准格尔卫特拉部所接触,其威力远胜骑射弓箭的火力,因此被卫特拉部蒙古人以贸易和掠夺的方式开始大量获得。同时他们还在学习莫卧儿人的火枪阵型,来增强自身实力。而这种火枪也就成了日后准格尔汗国对抗清帝国的主要火力之一。



再就是回炮,回炮是一种小型火炮,可以放置在骆驼身上,这样就增强了火力机动性。这种回炮最早是莫卧儿帝国所使用,后经穆斯林商人传遍整个中亚。回炮最经典的战术就是驼城战术,以骆驼的身躯围绕成阵地,还可以随时移动,这种战术很自然的也被准格尔汗国学去,成为了常用战术。


除此之外,准格尔还有一些从西亚传过来的小型隼炮,所有的这些火炮都有个共同的特点——轻火力、高机动。因此在和清军的重火炮对抗时,准格尔汗国其实是不占优势的。在对抗清军的几次胜利中,多是依仗不利于安置重火力的地形或者清军火力部队尚未到期之前率先攻击,使得局部战场清军火力弱于准军。

所以当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大量装备了这些中亚火器之后,准军的优势荡然无存,除了被消灭之外,别无他择。


火器工坊


准噶尔的火枪来自中亚,他们的“包沁”也就是炮手也是中亚穆斯林,是中亚的火器先进,而不是准噶尔。清朝的火器并不落后,清军初期对火器非常重视,因为灭了准噶尔之后找不到对手,火器的发展才走向停滞。

很多人认为准噶尔的火器是沙俄支援的,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俄国一心想吞并蒙古,又怎会将火器卖给蒙古。《尼布楚条约》中也明确记载,俄国不会援助准噶尔任何火器。俄国在各种资料中都直言不讳地记载道:“蒙古人是靠不住的”。

准噶尔部的火器源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中亚的扩张。16世纪,如日中天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将势力延伸到中亚地区,并为中亚穆斯林诸国带来了火器。

17世纪,火器又从中亚流入卫拉特蒙古。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部特别重视火器,从但数量一直不多,因为太贵了。17世纪中叶以前,准噶尔部通过布哈拉商人走私火器。到了80年代,准噶尔部在噶尔丹的率领下征服了塔里木、费尔干纳等地区,获得了大量火器。

俄国派驻在蒙古、中亚的使者给国内的报告中曾写道:

卡尔梅克人(俄国、中亚对卫拉特蒙古的称呼)使用的兵器是弓箭、长矛和马刀,也有火绳枪,但他们火药少。只有他们把布哈拉人打败后,才从布哈拉人那里得到火药。

康熙十八年,噶尔丹为讨好清廷,特意进贡了四把“厄鲁特鸟枪”。该枪目前收藏在承德博物馆,其工艺与萨菲、莫卧儿帝国的火枪完全相同,与“俄罗斯火枪”有很大区别。

清人梁份所著的《秦边纪略》中也明确说道:

“又使回回教火器,教战,先鸟炮,次射,次击刺。令甲士持鸟炮、短枪,腰弓矢、佩刀,橐驼驮大炮。出师,则三分国中人相更番。”

在皇太极时期,清军就有火器营,此时的满族人对火器的追求也可以称得上如饥似渴。清初清军主要装备“倭铳”、“荷兰火绳枪”和“奥斯曼火绳枪”。

清军“连环本栅”战法也十分先进,对阵准噶尔时屡立奇功。简单来说就是阵前安放鹿角木栅用于防御骑兵突击,其后是十排火枪手轮流放枪,火枪手之后是操红衣大炮的炮手。

噶尔丹的包沁与清军大战三场,只第一场乌尔禾之战中,清军火器营未赶到战场而战胜清军。乌兰布统之战中,清军火器隔河炮轰噶尔丹用万余头骆驼组成的“驼城”,致使噶尔丹大败。昭莫多之战时,双方骑兵激战不下,最后下马步战,清军依靠威远将军炮再一次获得胜利。

火器的出现极大地抵消了草原骑兵的优势,首先火枪兵训练简单,蒙古骑兵要从小学习骑射,而火枪兵只要接受半年的射击训练。

其次,火器非常昂贵,粗放的游牧经济无法支持现代化的火器战争。雍正可以在西安源源不断地仿制中亚最先进的大鸟枪,而准噶尔只能靠抢、靠走私,来源并不稳定。

准噶尔汗国在向大清帝国和中亚诸国的扩张中都非常不顺利,他即便不败给清军,也会败给俄国,所以西方很多学者将准噶尔汗国成为“最后的游牧帝国”或是“草原帝国的回光返照”。

清军得天下后将蒙古的察哈尔部和卫拉特蒙古视为最大的隐患,在平准战争中,察哈尔部当了炮灰,实力大损,准噶尔部又被灭。清军四海之内无对手,也就不愿意发展火器。

然而清政府并不知道,万里之外还有英吉利和法兰西,所以一百多年后,清政府也步了准噶尔的后尘。


史料不辑


在中国古代史上,历朝历代都遭遇过北部边患的侵扰,如春秋战国之犬戎等,秦汉之匈奴,唐朝之突厥。期间,更有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的全面边患时期。

宋朝之后,边患日益严重,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继导致灭过之患,而在明清时期,蒙古部落依旧构成了严重的北部边患压力。

清朝时期,蒙古部落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漠南蒙古,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当时已经归化,不再为患;

其二是漠北蒙古,也就是现在的外蒙,当时与清廷是结盟关系;

其三是漠西蒙古,主要在现在的西域中亚一带,这却是在清廷控制之外的。

康熙年间,漠西蒙古的准噶尔部在噶尔丹的带领下逐渐强大了起来,其不但霸占了整个西域,甚至连青海、西藏也有所染指。

而在西边,噶尔丹几度攻打哈萨克等地,其势力扩展到了中亚一带。

让康熙皇帝坐立不安的是,噶尔丹的野心和重点在于东边,他企图征服漠北蒙古,进而统一整个蒙古部落,由此完成其先祖蒙古帝国的旧版图。

如此一来,准噶尔部俨然敌国,噶尔丹也成为清朝的心腹大患。

事实上,噶尔丹并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采取了实际行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东侵漠北蒙古,后者大败之余纷纷涌向清朝讯界,北方局势顿时发生巨变。

到这时,康熙已经无法隐忍,因为噶尔丹的兵锋已经到达乌兰布统,距离京城不过800里。

有人或许会问,噶尔丹起家于西域,一个游牧民族,何以敢于挑战同样是骑兵出身而且拥有上亿人口、拥有巨大财富的大清帝国呢?

从理论上来说,准噶尔的实力确实与清朝相差甚远,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没有挑战的实力。

事实上,此时的准噶尔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游牧部落,其在西域中亚的经营,已经具备了农牧工矿业,并且具有了相当的农业水平和武器生产能力。

在康熙十八年时,噶尔丹曾派人向清廷进贡过四枝额鲁特鸟枪,据研究,其水准接近于清军水平,而其火器应该来自中亚地区。

当然,也有人说,噶尔丹之所以敢于挑战清廷,主要是他们得到了沙俄的援助。

这固然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噶尔丹在攻打漠北蒙古时确实得到了沙俄的帮助,但在雅克萨之战后,俄国人为了保住从谈判中获得的贸易通商权力,已经与噶尔丹拉开距离。

事实上,在康熙三次亲征噶尔丹中,俄国人都没有给予实质性的援助。当然,在前工业化时代,即使俄国给予援助,其水平也仅仅与清军相当,不会引起什么变数。

事实上,以清廷当时的实力、财力等诸多方面因素,清军的装备水平和枪炮水平都在噶尔丹之上,骑射水平最起码是半斤八两,而清军的步战水平则远远高于噶尔丹军队。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旧火器如鸟枪之类其实并不比骑射高明在哪里,很多时候甚至还不如骑射。而真正有用的旧火器,主要是红衣大炮。

在当时的清廷宫中,实际上就有一些外国传教士在帮助制造红衣大炮,也就是靠这一利器,清军在乌兰布统大战中用红衣大炮轰开噶尔丹的驼城,最终打开缺口后用骑兵、步兵冲锋,导致噶尔丹阵脚大乱,由此丧失了进攻能力。

噶尔丹并不是不想有红衣大炮,但当时的红衣大炮十分笨重,动辄几万斤,无论制造还是携带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技术上或许没什么问题,但没有相当的资源,是没办法生产和应用的。

而这,就是噶尔丹与清廷的重大差距所在,并由此导致噶尔丹最终大败。

之后,清军又在昭莫多大败噶尔丹,其草原帝国的梦想彻底破碎。不久,噶尔丹即在败亡。当然,在噶尔丹之后,清廷与准噶尔的战争仍旧在持续,但后者一直处于弱势,但清军最终一统西域,则是乾隆朝后的事了。


坑爹史册


引言

准噶尔汗国可不是一般的蒙古汗国,它被称为最后一个草原帝国!

明末清初,蒙古族分为三部: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漠南、漠北因为地理位置和实力的原因早早的归降于清朝)。厄鲁特蒙古又分为和硕特、准噶尔、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其中准噶尔部综合实力最强。

在准噶尔汗国的最盛时期,其治下民众多达百万,而就算在还未彻底崛起前,准噶尔汗国也有五十多万人口,光嫡系部队就有三四万之众,若是算上盟友和仆从军,准噶尔人能拉起一只超过五万人的强大军队。

工业能力较强的准噶尔汗国

准噶尔汗国虽然是一个游牧民族政权,但其社会结构却是少见的复合式社会,不光拥有大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也有许多定居进行农耕和工业生产的部众,能生产出大量优质的钢铁武器和先进火器,所以准噶尔人的士兵披甲率和火器装备率都很高,在战斗时还常常会对敌人形成火枪与弓箭的交替射击,其火力甚猛,故而清军在与其交战时并没有太多的优势,不但被多次击败,还被准噶尔人占了许多便宜。

准噶尔汗国不光与清军战斗,也与俄国、哈萨克等地的敌人作战。

为了争夺西伯利亚的领土、盐矿和当地原住民的贡赋,准噶尔汗国的奠基人巴图尔洪台吉发动了多次直接或间接的战争攻击俄国人,并围困俄国人修建的塔拉、秋明等堡垒。

在与俄国人长期的战争中,准噶尔人抓到了许多俄国征服者,其中既有哥萨克、毛皮猎人、农民、商人等,也有俄国的流放犯和外国战俘(俄国喜欢用他国战俘开拓领土),而这些俄国征服者都拥有着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经验,为此准噶尔汗国特地建立工厂,然后从这些俄国俘虏的手中学习军事技术和科技。最终准噶尔人不但学会了如何制作俄式火绳枪,还掌握了制作火炮的技术,大大地提高了工业水平和战斗力。

噶尔丹称汗后,为了重现蒙古帝国的光辉,准噶尔人准备与清军交战,为此噶尔丹主动改变了对俄国人的敌视态度,缓解了与俄国之间的关系。为了从俄国人手中获得先进火器和军事支持,还主动遣使与俄国殖民政府联系,放弃了一些西伯利亚地区的领土,并承诺以后不在对俄国人发动战争:

“我们卡尔梅克人和台吉们,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发动对沙皇陛下的战争,我们没有必要保护我们已经迁往陛下那边去的捷列乌特人”。

噶尔丹的合作态度,让俄国殖民政府非常高兴,他们卖给了噶尔丹许多武器和货物,还曾派遣少量军队帮助准噶尔人作战。

除了从俄国人手中获得先进的军事科技外,准噶尔人还从中亚、新疆等地的穆斯林聚集区征集粮草、武器,清代人苏尔德在《新疆回部志》中如此记述:

“回部旧受额勒特统辖,各项赋税虽有定额,但其数颇重,回人艰于定纳,凡贩运各货以及金银布帛,多于额外越例抽收。又派在喀什噶尔、叶尔羌、阿克苏、和阗四大城办事之额勒特等将回人之银钱、粮马、妇女,鸟枪等项,恣意取掳回,回众不堪其扰,如居水火,故多奔走逃避,未获宁处。”

后记

在准噶尔汗国最盛时期,噶尔丹统一了卫拉特各部,南并回疆、西扩哈萨克,“攻取降服者一千二百余城,乃习于战斗之国也”,靠着占领区的人力、物力,准噶尔汗国成了能与清朝对峙的强大政权。

所以大家一定不要小看准噶尔汗国!因为准格尔部可是前前后后和清朝打了将近七十年的战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才完全平定准格尔部,而这三位皇帝在历史上是什么评价、什么地位,不用小编多说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