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刘不成村—河南登封刘寨村

刘寨村位于河南省登封市颖阳镇,刘寨刘氏是指明朝初年(1371年)从山西洪洞迁居登封颍阳刘寨的一支刘姓后人,经过600余年的繁衍、迁徙、发展,现在约有13000余人,大多散居在以刘寨为中心的豫西南一带。


无刘不成村—河南登封刘寨村



由于明清时期,生活艰难,外出逃荒、逃难落户在各地的人很多,加上那时交通、通讯不便,还有相当一部分失散家人至今仍未联系上,如南阳南诏一带的。截止2019年10月,已经认祖归宗的、较大的分支有:刘村支系,郏县使郎庙支系,宝丰裴里支系,汝州大峪支系,汝州夏店支系,汝州华庄支系,汝州杨楼支系,汝阳圣王台支系,汝阳秦洼支系,汝阳付店支系,嵩县白河支系,伊川刘窑支系,伊川苏村支系,鲁山瓦屋支系,栾川大红支系,卢氏文峪支系,山西平陆支系,甘肃庆阳支系等。

刘寨刘氏从1371年至今,历经明朝、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期648年,共进行过10次族谱编修。第一次编修族谱,就整了一本,据老族谱记载,这一本在明清换代的战乱中遗失。第二次到第八次族谱编修,每次都是只整三部,分别有长门、二门、三门各保存一部。1947年第八次编修的三部族谱,在“文 革”破四旧运动中,长门人郏县保管的一部完全被毁,二门人刘寨保管的一部被毁三分之一,三门人汝阳保管的一部完好无损。1998年第九次续谱,族规改革后,才印刷的多了。


无刘不成村—河南登封刘寨村


刘氏宗祠,据原族谱记载,明朝时,七世祖刘咏曾主持修建“刘氏宗祠三楹”,地址在刘寨村原官学东侧,早已不存。现在的刘氏宗祠是2012年族人集资新建的,祠堂内南走廊东头有“修建祠堂碑记”,详细记载了建祠过程。


刘寨刘氏的“字辈”共40个:


允钦慎谦恕 法效应如同

和厚温良让 久体永康宁

好学从成宪 宜思本善新

天正知克慕 勉得世家遵


无刘不成村—河南登封刘寨村



前二十字辈是清朝时期登封颍阳刘寨十二世刘灏定的,后二十字辈是民 国时期郏县薛店使郎庙二十二世(如字辈)刘升魁定的。全族是从十四世开始排辈的,先祖曾有约定:我族后世子孙起名要按字辈,即第一个字为“姓氏”,第二个字为“字辈”,第三个字才为名字,例如:刘钦文、刘慎章、刘谦新、刘恕堂、刘法卿、刘效贤、刘应国、刘如林等等,这样的好处是入眼就能知道姓氏、字辈,就知道是不是一家人。缺点是重复率太高,不好起名,所以,人多的地方也有不按这个规律起名的。


无刘不成村—河南登封刘寨村


六百年来,我们这支刘氏人才辈出,各个地区、各个年代、各个行业都有典型代表,他们在不同时期为国家和我们刘氏家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是我们刘家的光荣和骄傲,他们的事迹将被永载族谱,万古流芳!


2

刘寨刘氏历次修谱简介


第一次

大约明万历年间(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年号万历),七世祖讳(长门人,生员)曾首次修订家谱,但此谱在明清换代时,因战乱遗失。


第二次

清康熙七年(公元1669年),九世祖讳之源

(长门人,贡生,荥阳县训导),九世祖讳中琰(二门人)第二次修谱,虽为二次,但却形同首创,因无谱可依,并订立族规九条,影响深远,直到民国末年,历次续谱均沿用其制。

第三次

时隔77年,清乾隆十年(公元1746年),十二世祖讳灏(二门人,进士),因体弱多病,休值在家,组织第三次续谱,订立(允钦慎谦恕,法效应如同,和厚温良让,久体永康宁)二十字辈,并约定从十四世开始为允字辈。

第四次

时隔112年,清咸丰七年(公元1858年),以慎动为主要撰写人,允斌、钦铭(生员)、钦璞(监生)、钦锡(监生)、钦述(监生)、钦化(监生)、钦旺、钦范、慎保、谦志等11人第四次续谱。


第五次

时隔27年,清光绪十年(公元1885年),以慎度、慎立为主撰人,在慎贵、慎孝、慎毛、慎卓、谦福、谦贞、恕魁等七人的组织下,第五次续谱。

第六次

时隔28年,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在慎毛、慎立、慎舆、慎贡、谦魁、谦恒、鼎魁、会亭等8人的组织下,以谦笃、文谦为主撰人,第六次续谱。

第七次

时隔18年,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在选众、占鳌、会亭、谦柱、毛魁、金成、谦在、慎贡等8人的组织下,以葆谦、谦吉为主撰人,第七次续谱。

第八次

时隔16年,1947年以万善、效礼、升魁(郏县)、俊卿(郏县)为主撰人,第八次续谱,这次续谱在登封、郏县、汝阳、汝州、伊川等各地族长的支持下进展顺利,是各地大合谱,升魁又续(好学从成宪,宜思本善新,天正知克慕,勉得世家遵)二十字辈,影响很大。 【注:从1669年,九世祖讳之源第二次续谱制订族规九条,到1947年第八次续谱,历次续谱的共同点都是规矩很严,对入谱人员和族谱的保管、查看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每次续谱都只限三部,由长门人(郏县使牛郎庙)、二门人(刘寨老家)、三门人(汝阳圣王台)各保管一部。】

第九次

时隔51年,1998年,在三元、法绪、法恒、二路、文成等人的倡议组织下,成立族委会,分工合作,以法银、效贤、志周、建林(郏县)、超民(刘村)、法富(汝阳)、老万(伊川)、言会(汝州)等为主撰人第九次续谱。这次续谱在各地族长和宗亲的大力支持下,动用人员之多、历时时间之长、涵盖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并在广集众议的基础上,对先前的族规进行了修改,采用先进技术出版了800多部家谱。

3

刘寨村的寨墙和寨门

刘寨原名刘家寨,清一色刘姓居民,是明朝初年(1371年)一刘姓居民从山西洪洞迁来后形成的,至清朝乾隆年间,村里人口已发展到600余口,明清时期地方上是讲究自治、自保的,家族势力影响很大,族长是最有权威的(一般由家族中德高望重者担任),那时比较大的村寨都有寨墙,村民武装。

我们村的寨墙,据说清朝初年就商议过,因工程浩大而搁置,乾隆26年(公元1762年),村内几大家再次提出此议,经全族反复商议后决定:集全族之力,有智出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男女老少齐出动,尽早建好寨墙。从乾隆26年开始,农闲时干,农忙时停,到乾隆31年竣工,历时五年,终于建成底宽四丈,顶宽一丈二尺,高三丈,长1200米的寨墙,村寨有东西南北四门,东门建的最好,并取名“望嵩门”(因我村的主街道并非正东——西,而是偏东北——西南,在此恰好可以看到位居村东北方向的中岳嵩山),原“望嵩门”石刻现在仍完好的镶嵌在1984年新建的东门上,寨墙外是一条宽宽的、深深的环村寨壕(建寨墙取土后形成的),衬托得寨墙更加雄伟高大,寨墙顶部外沿还建有四尺高度的围墙和垛口,供村民守寨御匪用。晚上村民轮流巡逻值班,值班人员负责晚上关闭寨门,定时在寨墙上巡逻,早上再把寨门打开。清同治三年(1852年),族人重修寨门,在东门上边朝村内方向建了座戏楼,戏楼下边扩建了一个可容纳全村人集会的广场,村里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外边“望嵩门”石匾下,又加刻了一块“东门”石匾,这样东西南北四门遥相对应,就显得更科学、更顺口了,在西门上边盖了间房子,称“西阁”,里面塑有神像,北门上边也盖了房子,供夜里巡更值班人员休息用。

刘寨村的寨墙、寨门建好后,无论是从宏伟、高大、坚固方面看,还是从功能、设施、齐全方面讲,据说在附近方圆百十里内,都是罕见的。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是有眼光、有远见的,他们精诚团结、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是可贵的。这么大的工程量,那时全靠牛车拉、人工抬,这要耗费多少资金、多少人力呀!其艰难程度难以想象,就是放在有现代施工工具的今天,要完成这个工程也是不容易的。我们的祖先为了家族的昌盛、安全,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所做出的付出、贡献将永记史册,我们为有这样的的先人感到骄傲!

据传说刘寨村的寨墙、寨门建好后,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几百年来,从未受到过盗贼、土匪的骚扰。这与方圆左右数十里的所有村寨,均被土匪洗劫过,有的村被多次抢劫的情况相比,也是罕见的。不是土匪不想来,而是面对如此坚固、防守严密的村寨,他们无能为力。附近小村的人,无力抵御盗贼的骚扰,纷纷投亲靠友到刘寨来躲避,很多人因与刘寨有亲戚而感到骄傲。现在我村少量的张、王、孙、常、程、朱、杜、和等外姓居民,据说大部分是避难投亲落户到我们刘寨村的。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村民安居乐业,人口发展很快,住建面积不断向村子四周扩展,老寨墙的防御功能逐渐消失,寨墙也逐渐被毁。1984年,贯穿我村的024乡道(即颍王路)扩修,东门及东门两边的寨墙被拆除,在村民的强烈要求下,西移10米又建了一座东门,但已今非昔比,旧貌不存了,万幸的是见证了过去几百年历史的两块石匾“望嵩门”、“东门”被保存下来,镶嵌在今天的东门上,它就像两位沧桑的老人,在向人们诉说着刘寨村过去的辉煌。

4

刘寨东寨门的变迁

据传说,刘寨的东寨门始建于明朝后期,但因年代久远,具体情况已无从查考。据原刘氏族谱记载,清朝期间,曾经有过两次大的修建。

第一次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这一次是对明朝寨门和寨墙的修复和完善,当时,还给寨门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望嵩门”,因站在寨门顶上能看到嵩山而得名。现有“望嵩门”石匾为证。


第二次是同治三年(1865年),这次寨墙重点向东进行了扩修,重修了寨门,在东门上边朝村内方向建了座戏楼,戏楼下边扩建了一个可容纳全村人集会的广场,村里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外边“望嵩门”石匾下,又加刻了一块“东门”石匾,这样东西南北四门遥相对应,就显得更科学、更顺口了。这次修建的寨墙和寨门一直保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


无刘不成村—河南登封刘寨村


改革开放后,传统戏剧恢复,民间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刘寨村出现了曲剧、豫剧两个剧团,但东寨门上边的戏楼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已经破旧不堪。1985年春,地基未动,重修了东寨门上边的舞台,舞台上方有刘荣章书写的“百花迎春”四个大字。


1995年4月,贯穿我村的024乡道(即颍王路)扩修,东门及东门两边的寨墙被拆除,在村民的强烈要求下,西移6米又建了一座东寨门,原寨门两边的石刻对联、“望嵩门”、“东门”石匾,保留了下来。寨门上方重建了舞台,舞台上边的“百花迎春”,换成了同为刘荣章书写的“歌舞动天”四个大字。


无刘不成村—河南登封刘寨村



2019年秋,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在刘寨村动工,东寨门第五次被拆除重建。这次采用全框架钢筋水泥结构,仿古建筑,可抗六级地震。

现在的东寨门虽然没有了古代的防御功能,但它却成了刘寨村的象征。它的五次改建记录了刘寨村几百年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