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那些被判死刑的國家首腦

文·圖/李偉

2019年12月,巴基斯坦前總統穆沙拉夫受到缺席審判,被特別法庭以“叛國罪”判處死刑。2020年1月13日,巴最高法院宣佈,穆沙拉夫的死刑判決無效。歷史上被判死刑的國家首腦並不少,其中有三人的經歷頗具戲劇色彩:都曾叱吒風雲,功勳卓著,但結局悲涼,令人唏噓。

法蘭西英雄淪為納粹幫兇

在法國曆史上,亨利·菲利浦·貝當是個特殊人物。他在一戰中因與德軍血戰凡爾登而名揚天下,卻在二戰中推行投降主義路線,擔任傀儡政府首腦。二戰結束後,法國政府判處貝當死刑。

1916年,在一戰的凡爾登戰役中,貝當提出著名的防禦口號“他們不會通過”,帶領部隊經過幾個月戰鬥,成功阻止了德軍的前進。貝當因此被視為“法蘭西的救星”,出任法軍總司令。1918年11月19日,貝當因戰時的卓越表現被授予元帥軍銜。

1940年5月,德軍大舉入侵法國,時任法國駐西班牙大使的貝當被急召回國,在6月16日出任內閣總理,並再次統領全國軍隊。法國人希望“救星”能再次挽救法國。然而,貝當在上任的第二天,就通過西班牙駐法國大使向德國提出停戰的請求。6月25日,在貝當的授意下,法國派代表查理·亨茨格將軍與德軍凱特爾元帥簽署停戰協議,地點選在法國東北部的貢比涅森林,就在一戰結束時德國簽署投降書的那節車廂裡。

德國提出的條件十分苛刻:法國必須割讓包括巴黎在內的三分之一國土;法國政府必須每天為德國佔領軍支付3億法郎費用;法國的空軍、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法國政府必須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與德國保持一致。

《貢比涅森林協定》簽署後,貝當建立了維希傀儡政權,出任維希政府元首,推行獨裁統治。1940年10月24日,貝當前往距巴黎約100公里的蒙託瓦鎮,專程拜訪希特勒。希特勒向貝當提出,如果法國參加對英戰爭,那麼就可以在北非維持超出停戰協定規定的軍隊;保證法國保留原有殖民地。受寵若驚的貝當立刻表示同意。從這天起,“停戰”變成了“合作”。隨即,維希政府頒佈了反猶太人的法律,抓捕了法國境內85%的猶太人,並將7.6萬名猶太人強行運往波蘭的集中營。

德國投降前夕,窮途末路的貝當向法國臨時政府自首。

1945年7月23日,法國最高法院開庭審判貝當。起訴書列出了他的5條罪狀:同德國簽署停戰協定,違背了法英同盟條約;配合德國,對英國和其他盟國採取敵對行為;同賴法爾一起,動員全國工業部門支持納粹德國進行侵略戰爭,並向德國輸出大批法國勞工;建立獨裁政權;私自允許德國控制法國領土。

89歲高齡的貝當在長達20多天的審判中一言不發,他的辯護律師則十分活躍,辯稱貝當的這些行為是無奈之舉,並沒有完全與德國合作云云。8月14日,貝當因犯通敵罪被判處死刑,沒收一切財產,並被宣佈為“民族敗類”。此外,法庭還認定他犯有“誤人罪”——許多正派的法國公民因為他過去是英雄而信任他,結果被引入歧途。

最終,戴高樂簽署了特赦令,把貝當的死刑改為終身監禁。隨後,貝當被囚禁於戴爾島的一座要塞,他的健康狀況迅速惡化。1951年7月22日,這個充滿爭議的人物在獄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檔案:那些被判死刑的國家首腦

1945年,法國巴黎,貝當因犯通敵罪被判死刑,沒收一切財產,並且宣佈他是“民族的敗類”


巴總理被“自己人”送上絞架

1979年4月4日清晨,天空剛剛出現魚肚白,一名犯人走出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監獄,向著不遠處聳立的高大絞刑架走去。他邊走邊望著遙遠的天際喃喃低語:“我無罪。”他就是巴基斯坦前總理佐勒菲卡爾·阿里·布托。

1971年,為防止東巴(後來的孟加拉國)獨立,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出動軍隊進行鎮壓,一時間炮火連天,一片混亂。此時印度趁亂出兵,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印度軍隊向東巴挺進,巴軍節節敗退。葉海亞·汗急忙讓阿里·布托飛赴聯合國尋求國際支持。

儘管阿里·布托在聯合國四處遊說,但無功而返。葉海亞·汗政權隨之垮臺,阿里·布托在風雨飄搖中接任總統。他領導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東巴已完全脫離巴基斯坦,成為孟加拉國;巴基斯坦有近5000平方公里的領土被印度佔領;約10萬巴軍成了印軍的戰俘。

阿里·布托執政伊始就立刻尋求與印度談判,以穩定政局。面對敗軍之將,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提出一攬子解決方案,要求把領土、戰俘以及克什米爾問題一併解決。對於這個屈辱性的合談方案,阿里·布托堅決反對。在最後一次會談中,他對英迪拉·甘地說:“夫人,印巴是南亞的兩個大國,為什麼我們要讓彼此的傷口加深呢?軍事征服畢竟是非正義的。一位睿智的政治領導人,為什麼不做適當的讓步以換得永久的和平呢?”經過他的勸說,加上艱苦的談判,英迪拉·甘地最終同意退出印度佔領的大部分巴方領土,釋放戰俘,兩國恢復正常經貿關係。

巴基斯坦在戰敗的局面下最大限度地保住了國家利益,阿里·布托功不可沒。回國後,面對歡迎的人群,他說:“這不是我的勝利,也不是英迪拉·甘地的勝利,而是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勝利。”

在阿里·布托的推動下,1973年巴基斯坦頒佈新憲法,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禁止種族和教派歧視等。根據新憲法,阿里·布托由總統改任總理。他實行國有化政策,把銀行、交通運輸、鋼鐵等重要行業收歸國有。為推行土地改革,阿里·布托不惜拿自己開刀,他在議會的一次講話深深地感動了議員們:“最近三個月來,我推行的土地改革使我的家庭失去了4.5萬英畝土地。但這樣的改革還將繼續下去,我的家庭還將繼續失去土地,直到農戶們都有自己的土地為止。”

然而,阿里·布托的經濟改革觸動了大企業家和大地主的利益,他們故意製造種種障礙,使巴基斯坦經濟陷入停滯。反對派趁機發難,阿里·布托的政權開始不穩。

面對這種情況,阿里·布托選擇讓人民來決定自己的命運,毅然提前舉行大選。大選結果令阿里·布托的反對者大失所望,大多數選民支持阿里·布托領導的人民黨,阿里·布托順利當選為總理。然而,反對黨藉口“人民黨在大選中有舞弊行為”,要求重新舉行大選,一些地方開始出現騷亂。為控制軍方,阿里·布托越級提拔了他眼中的“自己人”——當時的第三軍軍長齊亞·哈克,讓他擔任陸軍總參謀長。然而,阿里·布托做夢也沒想到,這個“自己人”正在策劃針對他的政變。

1977年7月5日凌晨,巴基斯坦各主要城市的大街上軍車飛馳,全副武裝的士兵撲向電臺、機場等重要目標。同時,精銳部隊對阿里·布托的總理官邸實施包圍——巴基斯坦軍方在齊亞·哈克的帶領下發動政變。

一位富有正義感的警察冒著生命危險將消息告知阿里·布托的警衛烏爾斯。烏爾斯急忙叫醒熟睡中的阿里·布托。阿里·布托平靜地說:“他們既然背叛了我,想要殺我,那就讓他們來吧!”

凌晨2時,阿里·布托被捕,巴基斯坦進入齊亞·哈克的軍事統治時期。政變者指控阿里·布托曾暗殺政敵艾哈邁德·汗,對他提起訴訟。阿里·布托進行了有力的辯駁,法院宣佈他無罪。這時齊亞·哈克坐不住了,遂以“危害軍管政權”的罪名再次將阿里·布托逮捕。

對於巴基斯坦政變,國際社會密切關注,一些國家通過各種渠道嘗試幫助阿里·布托。然而,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下,齊亞·哈克認為,釋放阿里·布托可能對自己的統治產生不利影響,於是下定決心消除後患。

1979年2月6日,巴基斯坦最高法院以4票贊同、3票反對的投票結果,判決對阿里·布托實行絞刑。1979年4月4日,阿里·布托慷慨赴死。


檔案:那些被判死刑的國家首腦

阿里·布托


伊拉克首任總統遭戰友處決

1958年7月14日清晨,寧靜的巴格達街頭突然槍聲大作,統治伊拉克的哈希姆王朝頃刻之間被推翻,隨後,一個削瘦的軍人出現在國家電臺,宣佈伊拉克成為共和國,他也成為伊拉克歷史上第一位總統——阿爾·卡里姆·卡塞姆。他通過政變在伊拉克建立了共和國,但僅僅5年後,又是政變把他送上刑場,使他成為伊拉克第一位被處死的總統。

1939年,年僅4歲的伊拉克末代國王費薩爾二世即位,實權落入首相賽義德手裡,他對內實行高壓統治,對外則奉行全面倒向英國的外交政策。王室成員每年侵吞2.2億美元的石油收入,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

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卡塞姆率領一個步兵營參戰,取得戰果。但他的努力未能挽回戰局。由於互相不團結,阿拉伯五國聯軍被以色列打得落花流水。這對以卡塞姆為代表的伊拉克中下級軍官刺激極大,他們想推翻腐朽的王室,建立強大的阿拉伯國家。1952年,埃及軍官納賽爾推翻了本國的法魯克王朝,並從英國手中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從而掀起阿拉伯世界革命的熱潮。

從1952年到1956年,卡塞姆和戰友阿里夫仿效納賽爾,在軍隊裡成立秘密的自由軍官組織。他們制訂自己的政治綱領,並積極尋求軍事政變的機會。1956年11月第二次中東戰爭期間,卡塞姆奉命率一支部隊前往約旦作戰,他計劃在有國王和首相參加的送行儀式上發動起義,但由於賽義德首相臨時取消了送行儀式,起義胎死腹中。

1958年7月13日,卡塞姆終於等來第二次機會。國王和首相宣佈不久後要去土耳其度假,於是,軍官們把起義時間定在第二天清晨。7月13日深夜,阿里夫率先發難,率部隊突然開進巴格達。此時,在巴格達市內接應的卡塞姆部隊早已悄悄控制了各處交通要道,以便迎接阿里夫的部隊。起義部隊會合後,直撲王宮、首相府、電臺、國防部和郵電局等地。第二天天還沒亮,政變軍隊就攻入王宮。費薩爾二世想以退位換取生路,但卡塞姆等人經過考慮,決定將費薩爾二世處決。首相賽義德聽到槍聲後從首相府後門逃出,躲了起來。但第二天,起義部隊就發現了男扮女裝的賽義德,立刻將他擊斃。從此,伊拉克進入共和國時代。


檔案:那些被判死刑的國家首腦

阿爾·卡里姆·卡塞姆


1958年革命成功後,卡塞姆當上了伊拉克的最高統治者。他模仿埃及的納賽爾,創建“伊拉克第一共和國”,自任伊拉克總統、軍隊最高統帥,併兼任革命指導委員會主席和政府總理。

卡塞姆積極與蘇聯搞好關係,但拒絕埃及總統納賽爾所提出的泛阿拉伯統一的主張,堅持伊拉克獨立自主。這令以阿拉伯統一為最高綱領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對卡塞姆非常不滿,從而種下了政變的禍根。

1959年3月8日,軍官沙沃夫在摩蘇爾發動叛亂,很快被政府軍鎮壓。緊接著,一批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員又策劃了針對卡塞姆的暗殺行動。當時還是青年軍官的薩達姆·侯賽因向卡塞姆乘坐的汽車開槍,卡塞姆的司機當場被打死,他本人也負了傷。卡塞姆的保鏢拼命反擊,才讓卡塞姆轉危為安。混戰中,薩達姆的左腿被子彈擊中,僥倖逃脫。

雖然叛變很快被鎮壓下去,但卡塞姆逐漸喪失了理智。在他的授意下,全國冒出大量隨意設立的“人民法庭”:所謂的“法官”坐在廣場上,給抓來的人扣上“人民公敵”的帽子,然後處以死刑。卡塞姆的舉動令伊拉克所有政治組織都對他抱有敵意,備感孤立的卡塞姆只好依賴軍隊、密探和警察來保護自己。由於常常懷有強烈的不安全感,他連最好的朋友也不信任,並從此不再邁出官邸一步。

卡塞姆當初起義時的戰友、內務部長阿里夫與阿拉伯復興社會黨走得很近,結果被卡塞姆下令逮捕,險些死在監獄裡。後來,卡塞姆念及舊情,釋放了阿里夫。

阿里夫出獄後,聯絡各派勢力和美國中情局、埃及情報機構,秘密籌劃推翻卡塞姆的政變。1963年2月8日,在阿里夫的帶領下,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發動軍事政變,卡塞姆和他的親信都被抓了起來。阿里夫如法炮製,組織“人民法庭”對卡塞姆進行秘密審判。僅兩小時後,法庭以“叛國、殺人”等罪名判處卡塞姆死刑。第二天一早,卡塞姆在總統府外被亂槍打死。

自那之後,卡塞姆屍體的下落成了一個謎。直到伊拉克薩達姆政權被推翻後的2004年,一家伊拉克廣播電臺才宣佈,人們在巴格達找到了卡塞姆的骸骨,而此時他已經死去41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