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物形象、镜头语言、细节艺术,解构《极地特快》中的人文视角

好莱坞动画电影,在全世界是家喻户晓,而这部《极地特快》更是一部曾在全球狂揽三十多亿票房的圣诞佳片,曾开创了数字捕捉技术电影的先河,获得过吉尼斯世界纪录,执导的人更是经典电影《阿甘正传》的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

但这部影片却是一部简单的家庭故事,故事情节不繁琐,讲述了小男孩克劳斯登上一趟开往北极的火车,经历了种种冒险,最终到达北极并参加了圣诞庆典的故事。

大部分影评都以信仰作为切入点,阐述电影中关于童真这一主题。但今天这篇文章,我想换个角度,从人物形象、镜头语言、细节艺术、来重新解构这部电影的人文视角,最后再结合现实来谈谈这部电影传递给我们的思考和价值。

从人物形象、镜头语言、细节艺术,解构《极地特快》中的人文视角

一、泽米吉斯式的成人童话:用童话式情节渲染观众,用理想化的叙述表达对现实的诸多观察和思考

在解读影片前,我想先来说说这位不走寻常路的导演,罗伯特·泽米基斯。他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一点,就是他拍摄过的大多数电影,都像是一个个风格独特的成人童话。

比如现代童话影片《谁陷害了兔子罗杰》,真人与迪士尼人物一起生活,充满着异想天开的脑洞。在《阿甘正传》中的一句,“妈妈告诉我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种口味是什么”。这句台词曾在美国电影学会评出的“百佳电影台词”中位列第四十位。

这就是导演钟爱的方式,用童话式的情节来渲染观众,用理想化的叙述来表达对现实思考。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总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纯粹的美好,总能从中得到温暖的力量,同时还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奇幻色彩。

说到《极地特快》,同样的,这也是一部现代童话。而这次,导演泽米基斯依然选择了用循序渐进,具有奇幻色彩的方式,来向我们讲述这个充满现实寓意的故事

从人物形象、镜头语言、细节艺术,解构《极地特快》中的人文视角

二、人物形象:想要摆脱纯真,相信眼见为实,开始理性看待世界的克劳斯。

①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关键年”

圣诞前夜,克劳斯放弃了等待圣诞老人,渐渐入睡了。这时房间里的物品却开始哗哗作响,嘹亮的汽笛声使他彻底清醒过来。他冲出房门,看到一列火车停在门前,列车长和蔼的邀请他去北极参加圣诞庆典,并对他说,这是你的关键年。克劳斯犹豫了一下,便上了车,车厢里还有一群小孩们。

列车长为何会这样意味深长地说?

其实从电影开头的伏笔,我们就得知了,克劳斯对于自己曾经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已经成长到了理性多于童真的年纪,开始对事情讲究证据,圣诞老人是否存在?有没有证据证明?

我认为,这背后隐藏着的导演对我们每一个人成长过程的思考。

想摆脱自己天真的一面,想变得成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一步。但获得了理性的同时,我们也会失去童真与幻想。另一方面,导演又相信,即使是冷静理智的成年人,也会对童年和纯真有所留恋。

这就是克劳斯选择登上列车的原因,他给了自己一个机会,一个继续相信童真的机会。而现实中的我们,又能否给自己一个相信美好事物的机会呢?

从人物形象、镜头语言、细节艺术,解构《极地特快》中的人文视角

②有时候,最真实的事情我们却看不见

这趟旅途,并不太平。

小女孩因为克劳斯弄丢了她的车票,便被列车长带出了车厢。克劳斯为此自责不已,结果神奇的车票又突然回到了车厢里。他激动的向那小女孩追去,却发现车厢外面空无一人。克劳斯沿着脚印爬上了车厢顶部,遇到了一位流浪汉。他自称是这趟列车的主人,是北极之主,但克劳斯不信。

即使流浪汉在列车因为冰面裂开遭遇危机时,帮助了克劳斯一把,他也怀疑流浪汉是否是真实的。

为什么克劳斯已经看到了奇迹却仍然不肯相信?

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在做梦,他不愿相信眼前的这一切是真的。因为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这一切都是不符合逻辑的,在现实世界不可能发生的。

我认为影片这段情节对话非常耐人寻味。

克劳斯因为相信眼见为实,而开始怀疑圣诞老人的真实性,那眼前突然消失的流浪汉也是真实的吗?他迷茫了,他的理性不足以解释眼前这一切。而列车长面对他的疑惑,回答的也是别有深意,“有时候,最真实的事情我们却看不见。”

既然他对待流浪汉的存在,选择“眼见不为实”,那反过来说,看不见的事情就有可能是真的。 所以细想之下,影片的内涵此时就已经传递给了观众,信则灵,相信即存在。

从人物形象、镜头语言、细节艺术,解构《极地特快》中的人文视角

③学着相信自己内心的选择。

经历了种种冒险,火车抵达了北极,克劳斯和他的小伙伴却因火车失控迷了路。

小女孩靠辨别铃声传来的方向,带领他们回到了中心广场,而克劳斯一路上却始终没听到铃声,即使圣诞庆典已经开始,所有人都能听到驯鹿雪橇的铃声,他也没有。恰好此时,一枚铃铛从驯鹿的身上掉落下来滚到克劳斯的身边,他拿起铃铛,坚定的告诉自己要相信自己内心的选择,不再质疑,终于悦耳的铃声也在他耳畔响起。

影片中的克劳斯,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个成年人的缩影。

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内心逐渐成熟,不再充满幻想,开始带着质疑和审视的眼光看待世界。但是世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用科学来解释。正如克劳斯最后选择了相信美好和奇迹,圣诞节时就能听到悦耳的银铃声。如果丢掉了这份相信,那么就是:End of the magic(童真不在)。

就像现在很多人都在说过年变得没年味了。那大家扪心自问下,春节吃饺子是大吉大利。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等等这些事情,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选择相信呢?那些美好寓意又还有多少人记得呢?影片想要告诉给我们的,就像列车长最后剪给克劳斯的“believe”车票一样,不要让所谓的理性蒙盖住世界间的美好。

从人物形象、镜头语言、细节艺术,解构《极地特快》中的人文视角

三、镜头语言的巧妙运用:在“说与不说”之间的含蓄表达,带给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味。

在整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四大块场景,纽约都市、郊外丛林、冰冻的河面和雪山和北极之城。这些场景之间的跨度非常大,各个之间都没有相似的联系。而导演又想在讲好故事的前提下,拍出来各种刺激惊险的大场面,这面临的困难可不小。

但他既没有加入旁白,也没加入台词解说,仅仅靠巧妙的运用镜头语言,就把故事情节的推进和场景转换都自然流畅的串联了起来。

在这,我想来分析其中两个比较有意思的镜头:

①镜头对于人物情绪的表达

圣诞前夜,小主人公克劳斯躺在床上无法入睡,他下床翻开了百科全书,看到上面关于北极的描述——无生命迹象。

此时的镜头画面,先给了书籍的一个特写,然后从克劳斯身后一点点转到了百科全书的背面,而观影人的视角,一下变成了透过书籍仰视看着克劳斯的面部。这一刻,画面静止,没有旁白,只有克劳斯撇嘴的表情被无限放大。

一个由远及近的镜头,顷刻间便带给了我们一种“解密”和“窥探”的效果,这就是镜头语言里的暗示性话语:科学都证明了北极无生命迹象,那是相信科学,还是相信心中的信念呢?

导演并没有明说,但作为观影人的我们,却能感受到克劳斯的信念开始了动摇,对圣诞老人的存在抱有了怀疑,同时这里也为后面的一系列情节做了铺垫。

从人物形象、镜头语言、细节艺术,解构《极地特快》中的人文视角

②场景之间的无缝切换

导演选择借助车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媒介来完成场景的无缝切换。这张飞出窗外的车票,先是被雪地里的狼群追逐,后又被鸟妈妈叼去喂鸟窝中的幼鸟。镜头伴随着这张车票跌宕起伏的飘荡过程,又回到了车厢,而此时,列车外面的场景又变成了极地冰川。

那这趟列车最后到底是如何又到达北极那个未知的地方呢?在这里是用列车沿着冰山盘旋而上,开向天空的一个奇幻的画面,来实现从现实世界到北极世界的自然过渡。

盘点罗伯特的影片,我们不难发现、镜头语言的巧妙使用,是他“鹤立鸡群”的独门秘诀,像在本片中就有大量类似镜头,靠着自然的无缝切换,交代了故事情节里无法具体阐述的问题,但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 纽约市区,房屋门前会有铁路吗?
  • 火车为何能盘旋而上开在冰山上?
  • 那到达的地方真的是地理上的北极?还说是另一个世界里的北极?

这样巧妙的镜头安排,一方面也是了满足不同观众的心理诉求。另一方面又能避免陷入对剧情争论,留给了观众无限的思考空间。

从人物形象、镜头语言、细节艺术,解构《极地特快》中的人文视角

四、细节艺术:现实主义与魔幻浪漫主义相互影响,成人童话意味逐渐显现。

电影一开场,我们被带入的是一个现实里的纽约市区,而随着主人公克劳斯上车后,一个个不合常理的魔幻情节接二连三的出现:

  • 静止的时间——列车长来的时候看到的时间是差五分钟12点,小女孩在圣诞老人礼物袋上看到的也是差五分钟,小男孩坐火车回到家也差五分钟。
  • 消失的车票——列车长向克劳斯索要车票,他有些担心和扭捏,结果一脸惊喜地从口袋中拿出了车票。而回程时,车票在克劳斯放入口袋后又消失了。
  • 穿越的火车——这趟火车盘旋在冰山智商,开向了天空,随后便到达了北极,而北极竟然又在冰面上,还是个现代化的城镇。

......

观众在应接不暇的刺激冒险中,根本来不及思考为什么,便瞬间又被代入了下一个情节,就像在做过山车,根本停不下来。

细想导演为何把故事情节安排的如此紧凑?

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部影片里的成人童话意味。导演在拍时就能想到,成人在观看时肯定会留心情节里的种种bug,会用现实世界里的思维去审视剧情,但通过快节奏的情节安排,就使得成人在观看时根本来不及思考,思维早就陷入了导演安排的种种套路里。

直到影片结尾,还留下了种种悬念,克劳斯下了火车回家,回头竟然看到流浪汉在火车顶上挥手,而圣诞老人的雪橇,竟然比火车还要快,早就把礼物送达!

而在电影《头号玩家》结局的时候也致敬了这神奇的梗,主角问馆长怎么这么快?他说的是,“我是坐着神奇的圣诞雪橇来的。”

从人物形象、镜头语言、细节艺术,解构《极地特快》中的人文视角

五、现实思考:好莱坞动画电影中的寓教于乐,在无形之中传递给孩子关于人生、理想、友谊的价值观。

好莱坞向来被誉为“讲述人类成长的梦工厂”,尤其是动画电影,几乎与成长叙事形影不离,而歌剧、舞蹈、插科打诨,喋喋不休等,更是其必要的剧情元素。

正是因为这些元素的存在,使得观影人在无形之中便接受到了影片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人性中那些最本质,最单纯的东西——爱情、亲情、友情

比如在本片中,克劳斯和小女孩在最后一节车厢,看到了小男孩比利,正对着美丽的星空唱起了这首《when christmas comes to town》,听着曼妙的歌声,这位黑人小女孩、白人小男孩也情不自禁的加入了合唱,他们和谐快乐地唱着属于这首童真和梦想的歌曲。

导演为何安排一个黑人肤色小孩和一个身穿破旧睡衣的小男孩出现呢?

我认为,这正是导演要传递给我们的人文价值观。

即使是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身份背景,孩子们对美好梦想的追求,对圣诞的美好期盼也是一样的。换言之,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是可以跨越种族肤色和身份地位的。而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也应该懂得要尊重人的价值,反对暴力与歧视,自由平等对待任何人。

从人物形象、镜头语言、细节艺术,解构《极地特快》中的人文视角

六、结语

这是一部值得家长和孩子一同观看的电影,也是一部值得成年人反复单刷的电影。

影片中的克劳斯在经历一趟奇幻的北极之旅后,收获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想象力,听到了那声清脆的铃铛声,而他的父母,听不到铃铛响,还毫不关心地认为是这个铃铛坏掉了。

铃铛真的坏了吗?其实这取决于你对“铃铛”的看法。

而这背后的寓意,是在鼓励那些为人父母的人们,平常应该多关心自己的孩子,多多给予孩子信赖、沟通,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也更是在鼓励身为成年人的我们,不要丧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永远保有一份童真与梦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