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字為什麼是女字底?表達了什麼含義?

東方國學


月淡風青,為您解題。“耍”字很明顯是古代男尊女卑的一個縮影。最初的意思是男子用鬍鬚戲弄女子。男尊女卑和之前的女尊男卑一樣,都是歷史,同樣不可否認。

先從“耍”字說起。

“耍”字是上下結構,上“而”下“女”。“而”是象形字,意思是頰毛。從甲骨文的形狀看來,重點是指頜下的鬍子。


而“女”字也是個象形字,是個女子跪坐著,雙手溫文地放在胸前。本意是女子。

兩個字合在一起,意思就是男子用鬍鬚戲弄女子。由於當時男尊女卑的原因,女子常常是男子的玩具,就像現在的嬰兒基本上都是父母的玩具一樣。愛是愛,玩是玩,兩不耽誤。沒辦法,當時人就那麼認為。

男尊女卑影響下的漢字。

偷(媮)、奸、妒、嫉、婪、嫌、婬(淫),這些缺點或惡行,本來不是女性的專利,但同一加上“女”字旁。更有甚者,本來奴是男性,婢是女性,就這樣,“奴”也是“女”字旁。

商代已經產生了四千多漢字(或字頭),現在使用的漢字,百分之九十都是形聲字,都是由這些字或字頭組成。商代已經是典型的男權社會。甲骨文絕大部分是商代的產物。男權必然會在甲骨文中顯示出來。這樣一來,以上這些漢字的出現就不奇怪了。

在男尊女卑的父系氏族之前,還有女尊男卑的母系氏族,那麼在文字中有沒有相關的遺存呢?有的。

母系氏族的遺留漢字。

男女平等從提倡到現在已經一百多年了。家暴也不再是男性的專利。很多年前的母系氏族時期,女性在一切領域具有絕對的專利,只可惜,那時文字還不流行,要不然,歷史或許應該換種姿勢書寫。當然,在文字上,母系社會還是留下了後人難以抹殺的證據——姓氏。

姬姓、姒姓、姚姓、好姓、姜姓,每個姓氏都代表著一段耀眼的文明,每段文明的源頭都來自母系氏族。還有一個最了不起的女人——人類始祖女媧。還有教人養蠶的嫘祖和鏡子的發明人嫫母,父系氏族的史官再怎麼掩蓋,也難以抹殺那段燦爛的歷史。

回到現在,漢字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功能是交流,記錄。那些文字記錄的歷史,或尊或卑,並不影響我們的使用,他們僅僅代表了先祖的過去,未來還是我們每個人去創造。



月淡風青


“耍”字形結構是上“而”下“女”,嬉鬧、戲謔、逗弄之意。耍,《說文解字》解釋:從而,從女。我們分別從“而”和“女”講起。

“而”字是什麼意思?

而,象形字。《說文解字》中解釋,頰毛也,象毛之形。頰毛,就是面上之毛,也就是男子的鬍鬚。

戴震注《周禮》:“頰側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

也就是說,嘴唇和麵頰兩側的鬍鬚,稱為“之”,下頜部分下垂的鬍鬚,稱為“而”。

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而”,字形狀差不多,像一個人臉上拖下一束長的鬍鬚,並且小篆的形體基本上與金文相同,隸書變楷書後寫作“而”。

古代男子的鬍鬚都很長,和當時的審美觀念有關。方臉長鬚,是古代美男子的標準。比如《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水滸傳》中的朱仝,因為鬍鬚長得好看,因此人稱“美髯公”。

“而”的本意,在古代指代男子的鬍鬚。但是隨著漢字的發展,“而”被借用為一句話中的連詞,漸漸失去了它的本意。今天的“而”,表示轉折或者並列的意思,與“才”、“及”、“和”、“就”等連詞的意思和用法相似。

雖然“而”字的意思發生了變化,但是它作為字形的一部分依然保留下來,比如“耍”、“耐”、“需”等漢字,其實都是通過“而”字的象形來表達意思。

“女”字是什麼意思?

“女”,象形字。它的甲骨文寫法,看上去就是一個婦人跪坐著,雙手交叉的樣子。在古代,婦女地位低下,因此總要跟人行禮和打招呼,因此“女”就是一個婦女跪坐在行禮的形象。

金文的字形與甲骨文的字形大致相同,只是上面多了一條橫線。這條橫線可以理解為女人的裝飾,比如髮簪之類的。

傳說倉頡造字,去鳥獸行跡,山川草木之形來表意。當時還處於漁獵農耕時期,男主外,從田從力,在田裡幹農活;女主內,做紡織等家務。因為上古時期,還沒有凳子,所以人必須跪坐,“女”其實就表示婦人跪坐的樣子。

“女”字的本義即指“婦女”,如賈誼《論積貯疏》:“一女不織,或受之寒。”後來引申為未曾出嫁的女子,慢慢地,有轉化為“女兒”的意思。

凡女之屬皆從女。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和婦女有關的字,都從女。比如“姓”、“姐”、“姝”、“耍”等漢字,也就是“耍”之所以是“女”字底,和女人有很大的關係。

在瞭解了“而”字與“女”字的本意之後,我們再來看“耍”字。

“耍”字是什麼意思?

耍,象形字。本意是指成年男子用鬍鬚逗弄年輕女子。上面的“而”,本意是鬍鬚,用來指代成年男子。下面的“女”,也就是女子,通常指尚未婚配的少女。

從字形上來看,耍指的是一個成年男人,娶了一個年輕少女,在新婚之夜,用鬍鬚逗弄,遊戲,具有一定的戲謔意味。

宋朝周邦彥在《意難忘》中寫:長顰知有恨,貪耍不成妝。

就是老夫少妻的豔情詩,就連蘇軾也寫過“一樹梨花壓海棠”這樣的句子。所以耍字,用來指代男女關係,在西南地區的方言中,還保留著這樣的說法,比如用“耍朋友”來表示男女交往。

耍,後來引申為玩耍,戲弄之意,或者耍賴,玩弄手段,漸漸地脫離了它的本意。在今天的漢語使用習慣中,耍字,更多是指代它的引申意思。

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在今天要想弄清楚一個字的本意,已經很難了,因為現代人的語言習慣,和古代人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比如“弄”字,它的本意是什麼,我們就通過字形難以看出來。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頭條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


博書


不得不說,古人造字可謂用意深刻,經過深思熟慮把每個字造得惟妙惟肖。

“耍”字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當然,很多人看到這個題目,把“耍”的意思與“女”的含義聯想起來,還真容易想歪,聯想起某些不堪入目的意思。不過,古人造字卻是沒有這麼低俗的。

耍,是個會意字。字從而,從女。“而”本義為頰毛,引申義為柔軟。“而”與“女”聯合起來表示“柔軟的女子”。

作為名詞的本意是年輕女子柔軟的身體或輕柔的身姿。

作為動詞的本意青年女子做及其柔軟的動作。

比如,漢語詞“耍拳”是指一套柔中寓剛的中國拳法,與西方拳擊有剛無柔的打法截然不同。

可見,“耍”字在創字的原初意思上就是表示女性柔軟的身姿以及表現形態,是自然界的“頰毛”的柔軟在人類身上體現的一種美好意象。

只不過在流傳過程中,“耍”字的意思單獨被提煉出來以後,出現一些流俗的,偏離造字原意本身的意思。

比如在宋代,周邦彥的《意難忘》中:“長顰知有恨,貪耍不成妝。”這裡是玩耍的意思。

在《水滸傳》中“等他來時,誘他去糞窖邊,只做參賀他,雙手搶住腳,翻筋斗,攧那廝下糞窖去,只是小耍他。”這裡是戲耍的意思。

在清代《清異錄》中又出現了“賭博”的意思:“負者獻耍金耍銀買燕”、“耍錢(指賭博中壓的錢財)”。




東方國學


“耍”意即“雜耍”。

本意是“女子柔軟的身姿”。

耍是會意字。上“而”下“女”,“而”本指臉上的“頰毛”,就是臉上長的軟毛,連起來就是柔軟的女子的意思。

柔軟的女子好像和耍也聯繫不起來啊,其實有原因的。

“耍”形同“要”。

“要”是西女組合。

古代皇帝,經常會要求西域的小國進貢,這是直接索取,就是直接“要”。

而要的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西域的女子,便是西女(胡女),組合起來便是“要”。

西女來華,帶來一種節目,便是柔術,類似於現在的雜技。這種由西女帶來的節目便成為“耍”,又稱為雜耍。

所以“耍”字上“而”,下“女”。


瘋哥哥l


“耍”字, 是個隸定之後很晚才造出來的新字,從筆畫和結構上猜測其有什麼特別含義,就有點兒想多了。

有人舉出《說文解字》來解釋“耍”字。對不起,《說文》裡並沒有收錄此字。

《說文》“女部”,收字二百四十個,不含“耍”字。

《說文》“而部”,收字二個,也不含“耍”字。

“耍”是獨立部首嗎?不是。

不僅《說文》沒收“耍”字,《爾雅》《玉篇》《唐韻》《廣韻》《集韻》,都沒收錄這個字。

就是說,唐代以前,大概還沒造出這個“耍”字。

不過,宋代,肯定有這個字了。

宋代周邦彥《意難忘》詞曰:“長顰知有恨,貪耍不成妝。”

宋蔣捷《元夕》詞雲:“況年來,心懶意怯,羞與蛾兒爭耍。”

以上的“耍”,都是玩耍、遊戲之意。

明清小說裡,用到“耍”處就多了。

如,明代吳炳《畫中人》裡說:“人都說他有些法術,不免拖了庚長明同去,要他演些戲法耍子。”

《水滸六》雲:“等他來時,誘他去糞窖邊,只做參賀他,雙手搶住腳,翻筋斗,顛那廝下糞窖去,只是小耍他。”

這兩個,前一個還是“玩耍”“遊戲”,後一個是“戲弄”。

最早收入“耍”字的,是《篇海》,或稱《四聲篇海》。

其曰,耍,“沙下切。音灑。尖耍俊利。戲也。”

當時,“耍”與“撒”同音。尖耍,還是“玩耍”。

宋代朱敦儒《好事近》詞曰:“一棹五湖三島,任船兒尖耍”。宋揚無咎《人月圓》詞雲:“鬧蛾斜插,輕衫乍試,閒趁尖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四聲篇海》十五卷,通行本,金韓孝彥撰。孝彥字允中,真定松水人。是編以《玉篇》五百四十二部依三十六字母次之。更取《類篇》及《龍龕手鏡》等書,增雜部三十有七,共五百七十九部,凡同母之部,各辨其四聲為先後;每部之內,又計其字畫之多寡為先後,以便於檢尋。其書成於明昌、承安間。迨泰和戊辰,孝彥之子道昭改併為四百四十四部,韓道升為之序。”

《四聲篇海》,由金韓孝彥編;時間在明昌承安間,約1190-1200年之間,也就是南宋中期。這部書,在檢索方法上有創新,但質量一般般,後人少有提及。

當時的金國在北方,南宋在南方。雖然韓孝彥居於北方,但文化的中心還是在南方,他必然受到北宋及南宋文化的影響。

那麼,“耍”當時讀如“撒”,很可能與南方的語言習慣有關。

現在,南方的不少地區,講話時,經常仍然帶有一個“撒”的尾音,有時候,還發“撒子”的音。這樣的尾音,多無具體含義。然而,比如“玩撒”,使用長了,“撒”就具有了“玩”的含義。

語言永遠是第一性的,文字永遠是第二性。有了一定的語言,必然會創造出相應的文字。“耍”字,應該就是適應語言而生的。

問題在於,這個發“撒”的音,為文字的時候,為何成了“耍”字而不是其他的字。

這件事,現在只能推測。

有一個字可作參考,就是“㚻”字。此字應亦創於宋代。《字彙補》有收入,注曰:居希切,音飢。《正韻箋》說,律有㚻奸罪條,將男作女。也就是施以宮刑。

這麼說,倒是符合“會意”的原則。

“耍”,上而下女。《說文》把“而”解為鬍鬚。有鬍鬚必指男人;下女,當為裝作女人——有鬍鬚的男人裝成女人,這是符合“玩耍”含義。這麼解釋,“耍”也是“會意”。別把古人想得那麼齷齪,過於“下三路”的字,很難被文人們接受,也很難流行的。

唐宋以後,經濟文化發展迅速。與之同步,語言不論從量和質上,必也快速提升。如何適應這種局面呢?原來的文字已不夠用,於是很多字需要新造。“㚻”和“耍”,應該是在此種情況下產生的。

此時,新造了許多字,如“奵”“奾”“妅”“㚧”“妋”“妏”“㚪”“妑”“妔”“妕”……,就舉這十個吧。算起來,這個時期,以“女”為部首的字,大約新造了數百個,有一些根本打不出來了。

《說文解字》收錄了10516個字,幾乎窮盡了東漢的漢字。不過到了唐宋,這個數字增加兩倍還多。

“隸定”,是古文漢字和今文漢字的分界點。小篆以前的古文漢字,以“六書”為造字規律。漢隸以後的今文漢字,已經改變為主要作為文字的符號。

今文漢字中新造的字,不是沒有規律可循,一般說,主要是“形聲”和“會意”。但是,這只是為了便於識讀,而不承載更多的承載文字內容的“責任”。

這些新造的漢字,在使用中,有不少因為過於生僻、使用頻率過少而邊緣化甚至死亡了。前面說到的打不出來的字,基本都是“死亡字”,能打出來的前面的十個字,雖然沒有死亡,可已經極度邊緣化了。

有些使用率很低,但不能算被邊緣化,比如,化學元素表中的字、新的科學詞彙的字。但總體來說,《漢字通用字表》的8105個漢字,以及《現代漢字常用字表》中的3500個漢字,被證明,是80%以上人口所經常使用的漢字。

“耍”字很幸運,雖然是唐宋時期造字高潮中新造的字,竟入選了《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2500個“常用字”,比另外1000個次常用字還幸運。

這是因為“耍”通俗易懂,便於使用。儘管其造字的時候,有這樣那樣的原因,但總體來說,它只是符號了,表示著“玩耍”“戲弄”的含義。

其他的,一定別想得太多,論證不出來的。


一老沈一


說起漢字啊,可以說非常有意思,文字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最大突破和進步,一字一音、一字一意。“耍”這個字,首先從結構上看,這個字是上面是“而”,下面是“女”。

在《說文解字》當中,“而”這個字的解釋是“頰毛也”,意思指的是男子臉上的鬍鬚。這點呢,我們從“而”字的甲骨文字形當中就能看出來。像是人臉下拖著一束長長的鬍鬚。這點在古代男子身上也能印證,比方說《三國演義》當中的關羽,被人成為“美髯公”。和現代人不同的是,古代的男子都是以鬍鬚為美的,都會將鬍子留得很長,不像現在的男子都會刮掉。在古代,鬍鬚越長就表示這個男子越有魅力。因為古代男子以鬍鬚為美,所以就產生了這個“而”字,而且在當時主要指代男子。

“女”這個字呢,是個象形字。我們從甲骨文的寫法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婦女跪在地上,兩隻手交叉放好的樣子。這點和古代的封建思想也有關係,過去的社會女人的地位低下,男尊女卑,女人見了人就得行禮,打招呼。

一“而”一“女”,組合在一起就是“耍”字,《說文解字》當中有這樣一句話,是“凡女之屬皆從女”,就是說,凡是和“婦女”有關的字,都從女。所以說,耍字也應該和女人有關。

所以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就可以瞭解,“耍”字其實就是男人的地位要高於女性,這個字的含義也有戲謔的成分在。古人認為耍字從象形字上來看的話,是指成年男子用鬍鬚逗年輕女子。這個說法,在我國西南地區的一些方言當中,還保留著類似的說法。比方說會用“耍朋友”來表示男女談戀愛。

而現在,隨著大家語言習慣的改變,耍這個字就成了“玩耍、戲弄”的意思,關於男女關係這方面的意思就有點淡了。


天下無雙女超人


漢語博大精深,而且漢語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演變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的簡體字已經很難再體現出字的原本寓意,這也可以看作是文化演變的流程和特點。現在很多人都對“耍”字有一定的興趣,因為“耍”的是用女字底,這究竟有什麼特殊用意呢?

如果將“耍”這個字拆開來看就會發現,上面就是“而”字,下面是“女”字。其實“而”字用作偏旁是有特殊含義的,和單純的字義有很大的差異。在很早之前,“而”字是一種象徵,它象徵著男性。為什麼這個字會象徵男性呢?因為這個字就是用男子的一個特徵創造出來的,就是古代男性的鬍鬚。和現代人不同的是,古代男子都以鬍鬚為美,他們不會像現代男子這樣刮鬍須,而是將鬍子留得很長。鬍鬚越長就表示這個男子越有魅力,他們也會以此作為資本。因為古代男子以鬍鬚為美,所以就產生了這個“而”字,而且在當時主要指代男子。按照甲骨文的寫法會更加明顯的發現,這個字就如同男子的鬍鬚一樣,只不過經過了漫長的時間洗禮後,“而”字出現了變化,看不到從前的樣子,但是不能忽視這個字原本的用意。

再來說“耍”字下面的“女”字,這個“女”字底其實就是指代女性,因為“女”字的甲骨文就像一個跪坐在地上的女性一樣,過去封建社會男尊女卑,所以女性的地位非常低,她們在家中抬不起頭,見到丈夫和長輩只能卑躬屈膝,這也是當時女性的普遍形象。所以“女”字就是指代女性,當時的女性從小就被教導和灌輸服從,她們要學習女紅學習處理家務,卻不能讀書。因為女人明白的太多了自然就不聽男人的話,所以這也是當時社會對女性的一種壓迫。“耍”字用“女”字底的用意也是相同的,希望用這樣的方式來表示女性的社會地位。

所以通過以上的介紹就可以瞭解到,“耍”字其實就是男人的地位要高於女性,這個字的含義也有戲謔的成分在,只不過古代對於“耍”字的理解不同於現代,在當時“耍”字主要就是表達男性調戲女性,而進入現代社會或,“耍”字的含義就比較廣泛,但是無論是過去還是現代,這個字都有貶義。


歷史課課代表


在現代漢語語境裡,“耍”字的意思為玩耍、休閒取樂,戲弄,還有施展、表演之意。

從漢字的造字方法來看,“耍”字屬於會意和象形的結合,本意指身體柔軟靈活的女子做各種高難度動作,跟現代語境裡施展、表演的意思基本一致。

“耍”字作為會意字,要弄清為何是上“而”下“女”的組成方式,就能明白它的含義。

“而”字在漢語裡通常以助詞或連詞的意思出現,多表示遞進關係、並列關係、轉折關係和承接關係。

表示遞進關係時,“而”字的意思是而且、並且,如,《論語》名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表示並列關係時,意思是和、與、跟、同、又之意,如,《孟子·告子下》名句“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表示轉折關係時,意思是但是、卻,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表示承接關係時,意思等同於才、就,如,蘇軾 《石鐘山記》裡“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實際上,“而”字被創造出來時,是標準的名詞,指代男人臉上的頰毛,引申為鬍鬚。

清代乾隆年間著名語言學家戴震(1724年——1777年)在註解《周禮》時寫道:頰側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

意思說,長在臉頰兩側和上唇的鬍鬚,叫作“之”,長在下巴下垂的鬍鬚,稱為“而”。

從“而”的甲骨文來看,字體造型非常像男人下巴上垂下來的縷縷鬍鬚,讓人不由自主聯想到美髯公,如三國名將關羽,《水滸傳》人物關仝,明代著名宰相張居正,近現代繪畫大師張大千,他們都是長著大鬍鬚的美髯公,很有男子漢氣概,男人味十足,非常符合古代男性的審美觀念。

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字的這層含義逐漸流失,常常被當作連詞或助詞來使用。

但是,漢字的構成方式,脫離不了使用現有的偏旁部首來組合新字,因此,“而”字作為偏旁部首沒有從歷史中消失,反而促成了許多新漢字的生成,像耍、需、耐、齋、瑞、恧等字,都是借用了“而”字的象形之意。

“女”字從創造出來後,就指代女人、婦女、女性,其含義在歷史發展中一直未變。帶有“女”字旁的漢字,基本上都跟女性有關。

“耍”字實際上也跟女性有很大關係。

按照“耍”字的構成方式來看,男人和女人在一起時,男人用鬍鬚撩撥女人、逗女人玩即為“耍”,是消遣、取樂之意,是男人為了製造氣氛刻意為之,含有曖昧的意味。

宋朝著名詞人周邦彥寫過一首《意難忘·衣染鶯黃》,描寫了一個歌女的生活。其中,有這樣一句:長顰知有恨,貪耍不成妝。為了讓客人高興,歌女只有強顏歡笑,貪戀曖昧,沒時間整理儀容,忘記自己的身份。從這句詞裡,完全可以領會“耍”字的深層含義。

在四川一帶的方言裡,常常能聽到一個方言“耍朋友”,就是平常所說的談戀愛、處對象,對“耍”的這層含義保留較多。


鴻鵠迎罡


耍”字形結構是上“而”下“女”,嬉鬧、戲謔、逗弄之意。耍,《說文解字》解釋:從而,從女。我們分別從“而”和“女”講起。

“而”字是什麼意思?

而,象形字。《說文解字》中解釋,頰毛也,象毛之形。頰毛,就是面上之毛,也就是男子的鬍鬚。

戴震注《周禮》:“頰側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

也就是說,嘴唇和麵頰兩側的鬍鬚,稱為“之”,下頜部分下垂的鬍鬚,稱為“而”。

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而”,字形狀差不多,像一個人臉上拖下一束長的鬍鬚,並且小篆的形體基本上與金文相同,隸書變楷書後寫作“而”。

古代男子的鬍鬚都很長,和當時的審美觀念有關。方臉長鬚,是古代美男子的標準。比如《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水滸傳》中的朱仝,因為鬍鬚長得好看,因此人稱“美髯公”。

“而”的本意,在古代指代男子的鬍鬚。但是隨著漢字的發展,“而”被借用為一句話中的連詞,漸漸失去了它的本意。今天的“而”,表示轉折或者並列的意思,與“才”、“及”、“和”、“就”等連詞的意思和用法相似。

雖然“而”字的意思發生了變化,但是它作為字形的一部分依然保留下來,比如“耍”、“耐”、“需”等漢字,其實都是通過“而”字的象形來表達意思。

“女”字是什麼意思?

“女”,象形字。它的甲骨文寫法,看上去就是一個婦人跪坐著,雙手交叉的樣子。在古代,婦女地位低下,因此總要跟人行禮和打招呼,因此“女”就是一個婦女跪坐在行禮的形象。

金文的字形與甲骨文的字形大致相同,只是上面多了一條橫線。這條橫線可以理解為女人的裝飾,比如髮簪之類的。

傳說倉頡造字,去鳥獸行跡,山川草木之形來表意。當時還處於漁獵農耕時期,男主外,從田從力,在田裡幹農活;女主內,做紡織等家務。因為上古時期,還沒有凳子,所以人必須跪坐,“女”其實就表示婦人跪坐的樣子。

“女”字的本義即指“婦女”,如賈誼《論積貯疏》:“一女不織,或受之寒。”後來引申為未曾出嫁的女子,慢慢地,有轉化為“女兒”的意思。

凡女之屬皆從女。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和婦女有關的字,都從女。比如“姓”、“姐”、“姝”、“耍”等漢字,也就是“耍”之所以是“女”字底,和女人有很大的關係。

在瞭解了“而”字與“女”字的本意之後,我們再來看“耍”字。

“耍”字是什麼意思?

耍,象形字。本意是指成年男子用鬍鬚逗弄年輕女子。上面的“而”,本意是鬍鬚,用來指代成年男子。下面的“女”,也就是女子,通常指尚未婚配的少女。

從字形上來看,耍指的是一個成年男人,娶了一個年輕少女,在新婚之夜,用鬍鬚逗弄,遊戲,具有一定的戲謔意味。

宋朝周邦彥在《意難忘》中寫:長顰知有恨,貪耍不成妝。

就是老夫少妻的豔情詩,就連蘇軾也寫過“一樹梨花壓海棠”這樣的句子。所以耍字,用來指代男女關係,在西南地區的方言中,還保留著這樣的說法,比如用“耍朋友”來表示男女交往。

耍,後來引申為玩耍,戲弄之意,或者耍賴,玩弄手段,漸漸地脫離了它的本意。在今天的漢語使用習慣中,耍字,更多是指代它的引申意思。

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在今天要想弄清楚一個字的本意,已經很難了,因為現代人的語言習慣,和古代人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比如“弄”字,它的本意是什麼,我們就通過字形難以看出來。




遊戲人超超


幾千年前,倉頡造字,有了中國字的最初原型。而中國字大約又分為象形字、會意字、指事字、形聲字、假借字、轉註字六種。但是最早的中國字主要以象形、會意為主。象形字可以說是從圖像繪畫中演變簡化而來。會意字則是從圖像中抽象會意而來。

耍這個字上部結構是一個而字,下部結構是一個女字底。而耍這個字在動詞中往往用來指戲耍。有一些調戲的韻味在裡面。而“而”有男子頰毛之意。因此男子的鬍鬚在上,女字底在下。由此可知,耍這個字在戲耍調戲的過程中,十分形象地描寫了一個男子壓迫在女子身上調戲戲耍的形象。



宋朝時期的一代大文豪蘇軾有一位好友,就是在當時頗有名氣的詞人張先,張先一生風流成性。年近80歲的張先一日突然傳來喜訊,邀請蘇軾前去喝喜酒,原來這位年近80歲的詞人將要再納一房小妾,而小妾的年齡年方十八歲。可見80歲的張先依然是寶刀未老,人老心不老啊!


蘇軾如約去參加了張先的婚禮。推杯換盞之間,張先詩興大發,作詩一首。而蘇軾當然是要藉機與好友有調侃一番。

八十新郎十八娘,蒼蒼白髮對紅妝。

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這最後一句“一束梨花壓海棠”就彷彿在描寫耍這個字。其中韻味回味無窮。

但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張先儘管已經80歲了,但是在結婚後依然與18歲的小妾生下了一對兒女。額…老爺子威武,是我們輸了!

當然關於耍這個字還有一種解釋。而字頭實際上也可以延伸為柔軟的意思。因此,耍也可以理解為柔軟的女子。因為女子在古代時期從事一些舞蹈、雜技等行業,柔軟的身軀,優美的線條在地上飛舞跳躍旋轉翻身。因此將這一系列的活動稱為耍,因此此時的耍字有表演、展示、舞動的意思。

但是在生活中耍這個字還是有一些輕浮之意,用在朋友相處時的口語中尚可,在一些正式場合最好不要說這個字。但是可以使用玩耍這種用法單獨使用耍這個字,以免引起對方的不適感和誤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