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的體例、內容及其貢獻

《太平寰宇記》的體例、內容及其貢獻

《太平寰宇記》是繼唐李吉甫《元和郡縣誌》而作的,兩書有明顯的繼承性。但是,《太平寰宇記》在繼承《元和郡縣誌》體例的基礎上有大的變化和突破。《元和郡縣誌》乃至宋以前的地理方誌的體例均不夠完備,所載主要是各地的政區沿革、地理形勢以及戶口、貢賦等,而《太平寰宇記》則新增加了姓氏、人物、土產、藝文等項。這些新增的項目和資料,是全面瞭解和研究地方的社會、經濟、文化方面不可缺少的資料。

我國的地理方誌書籍,由以記載地理為主發展成為以地為綱的史籍,這一質的變化,肇於樂史的《太平寰宇記》。元、明、清分別修撰的《大元大一統誌》、《寰宇通志》和《清一統志》等書,其體例都是在《太平寰宇記》基礎上進一步的擴大與發展。《四庫全書總目》卷68論及《太平寰宇記》時說:"蓋地理之書記載至是書而始詳,體例亦自是而大變。"可見《太平寰宇記》在我國古代地理方誌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有著承前啟後、舉足輕重的地位。

《太平寰宇記》共200卷,以太平興國年間宋朝的版圖為敘述範圍。在宋太宗晚年分全國為15路以前,北宋一直沿用唐代所分15道的名稱。因此,《太平寰宇記》是按道記事,以州(軍)為綱,以縣為目,分別敘述歷代沿革、州境、戶口、風俗、姓氏、人物、土產、藝文、水道源流、水利設施、山嶽陂澤、城邑鄉聚、關寨亭障、祠廟古蹟等;對宋以前少數民族及與中國發生聯繫的海外國家也有所敘述;還對在後晉時就已割讓給契丹的燕雲16州也一一列出其名,視野相當開闊,內容極為豐富,對研究唐中葉以來至北宋初期的歷史地理及有關史事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太平寰宇記》取材廣泛,徵引的資料達200種之多,舉凡史籍、地方誌、文集、專著、碑文以及詩賦雜說,無不備錄,藉以說明各地的山川古蹟和歷史文化。該書所徵引的諸書,今已大多數散佚,所以這部分資料顯得十分珍貴。清代著名學者洪亮吉為此而稱讚說:宋以前的"零篇斷簡,藉是書以存者實多"[1]。其次,該書逐一記載了各州(軍)、縣的興廢,比較全面和清楚地表現出唐中葉以來各地方的政區沿革和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第三,該書記錄戶口,除了分清主戶、客戶外,還逐一記錄了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戶口,甚至有的還區分漢人和蕃人,反映了這些邊遠地區社會和經濟發展概貌。這一點,《元和郡縣誌》和新舊《唐書·地理志》都未能做到。第四,該書記貢品,但不似唐杜佑《通典》和《元和郡縣誌》只限於記各地貢品,還記錄了不少的非貢口,即土特名產,並引用詩歌或民謠予以佐證,這就比較充分地顯示出唐、宋之間各地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發展的若干特徵。第五,該書還十分注重文化史方面的記錄,"於列朝人物一一併登,至於題詠、古蹟,若張皊《金山詩》之類,亦皆並錄,後來方誌必列人物、藝文者,具體皆始於(樂)史"[2]。這部分內容,對地方文化史的研究很有價值。這種記載方法,開我國地方誌書的一代新風。

《太平寰宇記》刊行後,不斷地被翻刻重印,但到清朝初年已有殘缺,《四庫全書》著錄此書時,只存193卷,缺113卷~119卷。乾隆、嘉慶年間,江西的樂氏和萬氏分別刊行此書,又缺了卷4。光緒九年(1883年),楊守敬在日本楓山官庫得到《太平寰宇記》的宋本殘卷,以此配補了原缺的卷113至118共5卷多,收入黎庶昌刊行的《古逸叢書》,這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全的版本,但還是缺了卷119和卷114的小部分。《太平寰宇記》流傳900餘年,至今尚保存得比較完整,這也說明了該書的價值所在和後人重視的程度。

註解:

[1]《更生齋文集·萬刺史廷蘭重校刊太平寰宇記序》。

[2]《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6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