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里的“活雷锋”

“大熊真是活雷锋!”

近日,入户为社区老干部送菜的武汉市洪山区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局干警熊康收到这样一句赞叹。

社区里的“活雷锋”

“家里有小孩,不能不注意。”初闻疫情不容小觑后,他便早早地戴上了口罩,并提醒身边的人注意防护。大年初一,疫情形势逐渐严峻,为减少对家人的感染风险,更为了更好地参与工作,这位1岁孩子的父亲,选择“住”在了单位。为完成单位防控保障工作,他一人分饰“多角”:司机、采购员、联络员、搬运工……和孩子视频,是熊康在单位值守的漫漫长夜里最幸福的事。

社区里的“活雷锋”

在“封城”形势下,为保证其他“双进”工作的同志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区防控工作,解除同志们的后顾之忧,他在完成社区布置的任务后,积极联系中百集团超市,集中代干警们“团购”新鲜蔬菜、米面油肉等食品,打包成份后组织干警分流前往食堂购买。

在为干警们购置防护用品的路上,他又当司机又当搬运工。在工作群里发布取菜、领防护用品等信息时,他总是不忘客气地加上一句“不到之处请大家理解!”

社区里的“活雷锋”

社区里的“活雷锋”

春节期间,两次联系医院的医务人员对全院大楼、两个宿舍区进行集中消杀的他,全程跟随提醒着医务人员,力求做到消杀无死角。为了减少干警们对公共用具的接触,他在大楼电梯的每一层放置卫生抽纸,供上下电梯按键使用,并提醒干警们“节约用纸。”

2月16日深夜,该院一名在单位值守的年轻干警突然向单位报备出现乏力、发热症状,该干警由于工作原因接触人员较多,一时间在单位引起恐慌。经院领导紧急商量部署,夜宿单位的熊康陪同司行局局长李敏,带着疑似症状干警前往附近发热门诊。在做完CT、血检等一系列检查后,医生诊断该干警系上呼吸道感染引发发热症状,初步排除“新冠”。步行在凌晨三点回单位的路上,三个人都舒了一口气,“这下大家能放心了”。随后,熊康又帮助该年轻同志按照规定完成向所在社区进行报备等相关工作。

社区里的“活雷锋”

随着到岗人员逐渐增多,各项工作不再像刚开始那几天忙碌。熊康不顾自己血压偏高的身体状况,坚持服从安排转为线下防控工作。

他所在的南湖社区地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校内,居民以教职工为主,文明社区的氛围和较高的居民素质,相对减轻了下沉社区同志们的压力,但力求将工作做的更细致的熊康却对自己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社区服务。

“正好趁此机会做做运动。”承包了七个楼栋消杀工作的熊康,每天六点半准时在部门群内报备完身体状况,草草吃过早饭就来到了社区。每个楼栋六层楼,没有电梯,需上下爬楼近50层进行消杀工作,再例行对社区进行巡逻。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巡逻的熊康在社区湖堤边“抓住”两名出来“放风”的年轻女子,“怎么能不戴口罩就出门?赶紧回家!”他斥责道,并递上自己随身携带的口罩。“爱”之深、责之切,他知道疫情防控正是吃紧的时候,不能有丝毫放松。

社区里的“活雷锋”

“琐碎,但充实。”一场疫情,让城市生活从繁华跳转至宁静,但人们的生活依旧要继续。“封城”后因交通管控、物资采购不便,平日里忙于工作的熊康才发现“柴米油盐”也是需要费很多心思的。

日前 ,了解到东西湖蔬菜基地可大批量采购蔬菜,他和社区其他几名党员立即驱车来回120公里前往购买,将五百多斤新鲜蔬菜拔出,清理干净,运回并一一装袋、登记,分流发放给社区居民。

社区里的“活雷锋”

为减少领取物资带来的人员聚集,熊康和他的“战友”们商量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领菜规则:60岁以上的老人由工作者送货上门;其他居民分时段领取,同时段居民距离五米排队领取。

近日,为丰富居民们的餐桌,工作者们抢购到一批新鲜活鱼,南湖社区门口排起“长队”:居民们戴着口罩、手套,五米一人,领完后从门的另一侧快速离开……社区书记用时兴的视频软件记录下了这井然有序的一幕。

社区里的“活雷锋”

社区老年居民占比很大,熊康又总想着多花一点心思,让老人们的餐桌保持三餐菜品多元、营养丰富。面对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提出的要求——什么种类的药品、哪个牌子的营养品,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一一做好记录,近则在社区医院拿药购买,远则自行驾车找寻购买。

因为“封城”,他已一个多月没有看望自己年迈多病的父母,但知道同样有一批社区工作者为他的父母们奔忙着,他安心不少,工作劲头也更足了:“我这样精心照顾他们,是因为我年迈的父母也是被这样小心呵护着。”

在这场战“疫”中,正是无数个如熊康这样无私奉献着的凡人英雄,身体力行地践行着雷锋精神的真谛,用一颗真心、一场实干、一腔热血汇聚成巨大的力量,温暖着这片被病魔笼罩的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