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年轻貌美的公主奉旨远嫁个老头,寂寞地写下此诗,流传了2000多年

在古代,因为交通原因,相隔两地的人想要再见或者是离开故乡的人想要返回,都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所以古人笔下的离别便写得深刻而凄婉,同样,对于思念的刻画也是入木三分。其实在古代社会,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是不会离开故土的,一般经常身在异乡的,要不就是走南闯北的生意人,要不就是在外游学或者做官的读书人,就像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都是客居他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年轻貌美的公主奉旨远嫁个老头,寂寞地写下此诗,流传了2000多年

不过这些思念哪怕再黯然也只是在他乡,还在同一个国度。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人,她们身处异国,基本一生再难回到故乡,比起身处他乡的人,她们不仅要承受思念的哀愁,还要饱受语言不通、习俗不同的无奈,其中孤苦悲伤又岂是外人能够感同身受。这种人就是在古代远嫁和亲的公主,就像文成公主一样。而笔者本期要介绍的这首诗,正是出自一位远嫁异国的和亲公主之手,流传了2000多年,下面就来和笔者一起走进这首诗。

《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年轻貌美的公主奉旨远嫁个老头,寂寞地写下此诗,流传了2000多年

这首诗的作者是汉代远嫁乌孙的公主刘细君。刘细君是汉武帝的侄孙女,父亲江都王刘建和母亲因为宫廷政变以谋反罪被赐死,不过刘细君却幸免于难,被封为江都公主。为了钳制乌孙国和匈奴结盟,汉武帝便下旨将刘细君嫁给乌孙国王猎骄靡,因为肤白貌美,刘细君被乌孙百姓称为“柯木孜公主”。当时的刘细君本是豆蔻年华,而猎骄靡已然是个老头子,而且本就身处异国,语言不通,刘细君的寂寞孤苦自不必多言,所以哀愁之余写下这首《悲秋歌》,而在写下这首诗后没多久,刘细君也不幸去世,只在乌孙生活了五年。

年轻貌美的公主奉旨远嫁个老头,寂寞地写下此诗,流传了2000多年

这首诗前两句交代了刘细君的处境,自己被汉帝国远嫁给异国的乌孙王,和故国天各一方,看似简单介绍,但是从“天一方”“远托”“异国”这些词中不难发现刘细君的哀怨,究其原因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刘细君嫁到乌孙国并不是出于自愿,而是无奈之举,是为了政治目的,在大势裹挟之下这个弱女子也只能随波逐流。

年轻貌美的公主奉旨远嫁个老头,寂寞地写下此诗,流传了2000多年

中间两句则是阐述乌孙国和汉帝国在习俗上的不同,不管是居住还是饮食,其实两国之间都是有很大差异的,作为公主的刘细君在汉帝国过的自然是锦衣玉食的安逸生活,这样突然变化的生活习俗,对于刘细君来说无疑是难以习惯的,这也为后文的思归埋下了伏笔。

年轻貌美的公主奉旨远嫁个老头,寂寞地写下此诗,流传了2000多年

最后两句是刘细君对于自己思乡忧思的表达,住在这里常常思念家乡,但是在内心深处她知道她远嫁的意义,是为了和亲,所以对于自己的处境,她无力也不能改变,所以她只能在想象中化为黄鹄回归故乡。不得不说,这样的现实和想象的对比,将刘细君的悲苦描绘得入木三分,令人读之便心生戚戚然。

而当时汉武帝也听说了这首诗,之后每隔一年还会派使者给她送去帷帐、锦绣等物,但是为了国之大计,却始终未曾提及回乡之事,据记载,刘细君嫁到乌孙后,终生不曾归汉。作为历史上的第一位“和亲公主”,刘细君的一生令人叹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