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宋可以依靠商业战打败蒙古吗?

雨航1410


宋代商业有多发达?


历史上众多的朝代中,宋代的商业可谓是最发达的,商业领域中出现了许多新的东西,一些记录也令后来的朝廷望之兴叹。宋代商业的繁荣造就了一大批富商,良好的商业经营环境又使得他们财富与日俱增。

首先,纸币的出现和商业资本的扩大。其次,区域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再次,商品品种增多,商业种类日益细分。宋代的许多农产品也成为商品,加之手工产品,使商品的品种量大增。当时作为商品的农产品主要有粮食、茶叶、蔬菜、水果、丝、麻、布等,手工产品则更多。

城市商业繁荣,超越了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出现早市夜市,形成了“草市—市镇—城市”的三级市场网络体系。宋代出现了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与此同时小贩、货郎走街窜巷,活跃了农村市场,丰富了农民生活。

宋朝的军事实力


宋军最开始是将火药绑在弓箭上,但是射程只有150米,南宋时期发明了火铳,而蒙古人还是骑兵,宋军应该把蒙古人打的屁滚尿流才对,但其实是宋军被大的节节败退,直到亡国。

宋朝重文抑武,武将被打压的厉害,虽然宋时期的火药不纯,但足以震慑蒙古骑兵,可是宋朝并没有把火器大规模普及到军队中,因为宋军缺马,所以大部分还是重装骑兵,应对蒙古骑兵,战斗力可想而知。

蒙古王朝真正的实力


吞并了金朝后的蒙古,你知道有多大吗?蒙古先后吞并了金北部,西辽,花剌子模,俄罗斯地盘,巴格达,西夏,印度北面,在和南宋全面开战以前,蒙古已经拥有的数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几亿的人口,数倍于我们现在中国的土地,他吞并了那么多伟大的文明,也见识了这个真实的世界。所谓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见过了两河流域文明,摧毁了中亚文明,打败了印度文明,又和中世纪的基督圣骑士们打过仗,他们的见识和眼界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他们可不是匈奴和突厥这种井底之蛙,他们也不是因为仰慕中原文明才来征服中原,因为他们见过了太多伟大的文明。就和袁腾飞说的一样,除了忽必烈是个东方迷,其他蒙古统治阶级信的是伊斯兰教,说的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他们更早的接受了中亚和西亚的文化圈,而而不是汉人的文化。

所以我们不去说什么骑兵和步兵的差距,也不去说什么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的优略,但是在我看来南宋人和蒙古人的根本的差距可能是见识上的差距,周游了世界的蒙古人和偏安江南的南宋人,他们的知识上的差距就好比城市知识分子和农村农民工,不要以为只有书上读到的才是知识,征服世界的蒙古人,他们获得的知识,是他们打败南宋这全世界最现金最富饶国家的保障。南宋当时是在和三分之一的世界开战,再牛的文明也不可能打赢那么多文明的集合体。

蒙古打败宋朝历史:

宋朝是中国历史中商业文明的巅峰,两宋重文抑武,武力值自从太祖赵匡胤神秘死亡后,便是一路走下坡,先是赵光义北伐契丹,妄图收复燕云十六州。

结果被契丹大败,自己也差点命丧契丹,北伐失败后,宋朝的形式就开始转攻为守,对契丹称兄,长期纳贡,经济一路走向巅峰,但是军队实力越来越差,引发了100年后的靖康之耻。

古代蒙古武器简介:


蒙古人发际于大草原,全族人民上马为兵,下马为民,那个时候,蒙古骑兵席卷欧亚大陆,留下来的都是无敌的传说。而蒙古骑兵之中,最厉害的为弓骑兵。

蒙古弓骑兵所用的兵器为双曲复合弓,这种弓为蒙古人特有,有这惊人的穿透力,而射程能达到三百米,为宋兵射程的两倍,正是得益于这种穿透力和射程,射出的弓箭可以轻松射穿锁子甲。且蒙古骑兵不会单独作战,两军交战时,蒙古骑兵以三到五人为一组,在战争中形成局部优势,可以轻松的斩杀敌人,同时,蒙古人的护甲都是轻型护甲,减小冲锋时的负担,但是防御效果也很出色。

宋角度来看宋灭亡的根本原因


宋国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文化存在问题,制度文化上难以产生出优秀的领导人将领官员,领导人深宫或大院长大,社会经历少,胆量见识不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低。

同样将领官员也存在这一的问题,强干落枝,把军事力量集中中央,不经战场,军事上消极防御片面抗敌,缺少战胜敌人信心,蒙古军优势兵力沿主要道路向宋国城市发动进攻,攻下城市,也就消灭了这一区域的宋国有组织的军事力量,然后沿主要道路继续向下座城市进攻,短时间就占领了大量宋国城市。


历史而立


我是起居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先说结论,肯定是不行啊。原因如下:

都知道宋的经济强大可经济强大不是万能的,大家都知道短板效应,就是你的实际水平取决于你最弱的那一部分,南宋的生存环境比北宋还要恶略,可他偏偏要面对地狱级的的对手蒙古。什么叫大事已成,看看下面这张图大家心里会有个数

这还不是南宋最大的问题

问题一,多线作战的困境与主要经济区的破坏;

主要经济区(四川、两湖)面临严重的破坏,对西线防区而言,由于西面的吐蕃、南面的大理不构成实质军事威胁的前提上,主战部队完全集中在北线。即使如此,这种布防格局已经对防区内财政构成了极大的负担。一旦蒙古军穿过吐蕃、征服大理,基于吐蕃大理陕西对四川腹地构成三面包围的局面之后,汉中平原、成都平原绝无可守之理。换而言之,如果继续将主力驻扎在蜀口,被包围乃至全歼庶几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宋廷必须相应地调整战略:

将主力从秦岭蜀口收缩至川东、重庆一带。由此,整个富饶的成都、汉中都将成为战场,成为西线弹性防御体制的一部分。这是说:宋军不可能轻易地让出这些地区,但也无法计较此间的一城一地。这些地区无法继续作为宋军的粮食供应基地,仅仅作为迟滞敌军行动的缓冲区而继续存在。蒙宋钓鱼城之战标志着这一格局的形成:

面对这种被捅屁股的形式,你还以为南宋可以从容的拿商业应对?

第二,南宋强大的经济以经崩盘了

经济是有买有卖才有活力,别看南宋的瓷器丝绸是高价商品,可那东西饥不能食,渴不能饮,庞大的人口被挤压在这片区域以经生存困难,各种资源在当时并不先进的生产力下,已经是极限了,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

在蒙军攻灭大理之后,四川、桂州、广西乃至湖南都有可能暴露在敌军面前;而其机动部队本来就可以对湖北、淮北缘边予以骚扰,势必将严重地破坏南宋的财政收入,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同时,由于中央地方财政均以处于极限状态,宋廷面临着空前的财政危机。而在这样的状况下,还需要投入新的战斗力量,以应对来自西南后方的新的军事威胁。这是宋廷所面临的根本性挑战。

第三,南宋科举与文官政治的内在困境

葫芦是是对当时科举一个很生动的比喻。考中了进士,只是进入下层文官的行列,进入了葫芦下端的这个囊里。要进入中高级文官的行列,真正为国家贡献力量,还需要通过中间的一个瓶颈。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一生都没有办法穿过去。因为这个过程中主要看当事人是否有一定的政治背景,所谓靠山,所谓有没有人捞你一把。这会形成一个怎样的局面呢?

简单说是派系。

这里的所谓派系其实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比如,一个小青年在进士及第的那一刻就知道如果在政治上想要有作为,就需要有人罩着。等到有一天他成功了也会继续罩着新的小青年。这样,一个派系就生生不息了。由此会产生两种更加深远的影响:首先,有能力的年轻人要脱颖而出便更加困难。派系是一种人际关系网络,总有人更擅长经营人际,其他方面的能力则有所不足。他们首先会脱颖而出。由于核心的位置非常有限,他们的存在就已经排斥了一些其他人了。又由于他们所引领的那种风气,也会使一些有能力的个人选择其他的生存道路,比如经营地方产业、公共福利,而与主流政治疏远。这对于国家而言则是另一种损失。更为重要的是,决策者很有可能会把本派系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使得帝国的决策能力大大下降。我们非常容易想象这样的场景,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南宋的实际决策者为了打压异己,错过了布防的最佳时机,甚至,对于不服从自己的某城某军,放任其被蒙元轻易摧毁。

第四,职官体制、政治文化与基层武人中的信任危机。

国家都这样了,各个既得利益者还是小车不到只管推,武将照样打击,该贪污的一点不能少,不是自己派系的还是要坚决打击,你要是有蒙古那么大的家当了你闹一下也无所谓,可面对危机还是一切照旧,甚至来个变本加厉最后的疯狂,谁来救国?

说了这么多南宋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虽然即便可以争取到以上几个节点期的机遇,但终难以逃脱被灭的命运,这是大势所趋。如果你有不同意见就说出解决短板的办法,否则结果都是死路一条。


起居郎杂记


对于古代来说,商战也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更极端点,商业根本无足轻重。

宋朝经济规模很庞大,并不意味着其经济实力就很强大。对于一个前现代国家,最重要的还是庞大的自耕农群体。自耕农提供税收和人力供养国家。

商品经济的繁荣更可能产生的后果是反面的。那就是极大的破坏自耕农的存在基础。

这在秦朝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察觉到了,商鞅在其所著的《商君书·农战》篇明确提出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农业和军事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农民多生产的粮食就多提供的赋税和人力就多,军事方面就会随之强盛。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此谓劳民。劳民者,其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

《商君书·去强》一节提到商业对于农业的负面作用,商业的过度发达会造成农业的衰退,进而造成军事实力的虚弱,国家也因此灭亡。

粟生而金死,粟死而金生。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

因为商鞅明确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这也是造就强秦的政策之一。

其实古今中外的蛮族入侵就已经验证了这个道理。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商业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一个自成循环的经济模式,这个经济模式可以落后但是一定要高效——此高效指的是能快速的转化为军事力量。

比如,蒙古帝国以其极端原始的生产方式横扫了整个亚欧大陆。

蒙古的骑兵以快速机动,全民皆兵和以战养战的方式战胜了当时的文明程度上远胜过它的文明。

我们不能说这个政策到了现代社会还是对的,但是在封建社会低生产力水平下,商业并不是国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宋朝的时候就是如此,发达的商业腐蚀了宋朝的统治根基。

造成了过量土地兼并使得大批自耕农破产,再加上宋朝原本就存在的制度问题,最终的结果就是“积贫积弱”。这也是为什么其他朝代刚建立的时候很少有农民起义,而宋朝刚建国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


闲话说历史


这个问的感觉与电影《方世玉》里边的“以德服人”一样幼稚与可笑。所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明明可以靠武力抢掠的蒙古人会跟你谈生意经?或者换种角度———人家做的就是无本的生意。这世界一直没改的规则就是:能用拳头解决的绝不会跟你哔哔。

当时蒙古人横扫欧亚,兵锋正盛,强烈的征服欲,使他们欲罢不能,而南宋虽然并不是那么不堪一击,但也是苟延残喘了。

经济好不过是待宰羔羊,狼不吃羊难道要跟羊谈感情?

经济是什么?是道路交通?是粮食牲畜?是高楼大厦?是丝绸锦缎?是瓷器文董?对不起,这些蒙古绝大部分不具备,他们才不跟你谈这个。


字匠甲


宋朝开始是个有雄心壮志的国家,宋太祖赵匡胤曾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可惜的是宋太祖去世太早,未能完成统一华夏的大业。到他弟弟宋太宗时代,开始也是很豪横的,但是败给了辽国,没能收服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到宋太宗儿子宋真宗时代,宋朝和辽国打了20多年,守住了疆土,但也没有收复北方领土的雄心和实力,于是和辽国缔结了澶渊之盟,每年给辽国银10万两、绢20万匹,换来了百年的和平。从那以后,经济实力强大的宋朝有了用钱来换和平的做法。

但当敌人欲壑难填的时候,宋朝的这种做法就不灵了。宋徽宗时,金国入侵,兵临都城汴京下,吓得宋徽宗禅位于宋钦宗,送给金军无数的黄金白银,才让金军退兵。但不久,金军再次卷土重来,攻下了汴京,掳走了徽钦二帝和大批皇族、嫔妃和大臣,制造了历史上的“靖康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后,始终在金国的打击下。尽管有战神岳飞等将领屡战屡胜,有收复失地的机会,但宋高宗是被打怕了,于是让奸相秦桧害死了岳飞,向金国称臣纳贡。此举也没有换来长远的和平,并且使南宋永久失去了北方的养马场,让南宋再没有精锐的骑兵。

南宋时期,经济实力依然强大,还和蒙古联合灭掉了金国。由此,南宋的对手变成了蒙古,历经40多年的交战,南宋被蒙古灭掉了。究其原因,南宋的经济实力确实数一数二,但不等于军事实力也同样。上文说过,南宋和金国议和时就失去了养马场,使南宋只有陆军和水军,与骑兵为主的蒙古军队对垒,野战是肯定打不过的。此外,南宋乃至北宋都有崇文抑武的传统,很怕武将篡权,岳飞被杀也有这方面的因素,这导致武将受限,军队的战斗力受到影响。而且,蒙古军队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横扫欧亚大陆,打南宋时不但有骑兵,还有攻城的炮火,后来又建立了水军,对宋军是有较大优势的。偏安南方的南宋尽管顽强抵抗,但也难逃厄运。最后,崖山一场海战,南宋十多万军民包括小皇帝都投海自尽,南宋就此结束了。可以说,南宋在与蒙古的交战中,始终是守城的一方,没有取得胜利、赢得主动后议和的机会。所以,经济实力如果不转化为军事实力,还是不能保障国家安全的。


澜石记


才疏学浅,不会引经据典。

我就用咱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来解答这个问题吧!

打商业战,十个蒙古,也不可能打得赢宋!这是一个不假思索就能得到的答案,而且窝阔台已经给出了答案,金国的灭亡也是最佳答案。

接下来,让我抽丝剥茧,一点点告诉大家,窝阔台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咱也不懂啥叫贸易逆差。

就经济实力分析,宋有技术,有草原民族的刚需品——粮食,草原民族有牛羊,宋也有。

两者的经济地位一对比,让蒙古和宋做生意?

生意往来,谁占优?

宋的一句话就能说明一切——我不要你的牛羊。


为了更深入地阐述这个问题,咱们来简单分析一下草原文明的一些基本情况!

草原文明有两大特点:地广人稀、民风彪悍。

根据草原文明的特点,可以倒推他们的生存环境。

食物链有个定律,食物链底层(草)到食物链顶层(人),中间的层级越多,资源耗损越大。

打个浅显的比方,草原上的草,能养活多少牛羊?养活的牛羊,又能养活多少人?

地里种出来的粮食(草),能养活多少人?

草原文明吃肉,农耕文明吃粮食。


两者一对比,草原文明的劣势就出来了——食物匮乏。


所以,草原文明,地广人稀,是因为草原上的资源,养不活太多人。

这就是他们的生存环境。

在没有计划生育的情况下,人口会无节制地增长,一旦草原上的人口爆发,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部落战争就来了。

这种部落战争是循环往复的,战争的开端与结束,完全取决于,食物资源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平衡。

不平衡就打,打平衡了就休养生息。

这就是草原文明民风彪悍的原因所在。


游牧民族遍布欧亚大陆,他们的战斗力,是有历史佐证的。

为什么他们战力强悍,却要和农耕文明做生意,这就是一个更庞大的社会学问题。

这里姑且,用“地广人稀、根系复杂”一笔带过。

回到文章开头——金为什么和宋做生意,结果是什么?

完颜氏统一女真诸部以后,占据北宋的半壁江山,从而建立金朝。

他们完全可以将北宋覆灭,为什么要坐在谈判桌上议和——做生意?

1、草原文明根系复杂,金除了与北宋开战以外,还要应战,蒙古人与契丹人这两大宿敌。

2、草原文明地广人稀,女真部人口有限,就算吞并北宋全境,他们也没有能力驻守,结果是帮蒙古人或契丹人打工;历史告诉我们,他们给蒙古人打工了。

金朝与南宋做生意的结果,谁得了便宜?

从两个侧面分析:

1、宋朝南渡后,每年都要向金朝纳贡,为什么南宋还能延续几百年?

疆土失去大半,每年还要支付大量赔款,收支怎么平衡?

2、金与宋,为什么且战且和,磨了几百年?

金国北方有蒙古这个劲敌,为什么还要时不时地敲打一下给他们纳贡的宋?

答案是,金朝是想靠战争,将南宋重新拉上谈判桌,为的是扳回贸易地位的颓势。

两个侧面告诉我们,金与宋做生意,宋占了大便宜。


战争的成败看综合国力,综合国力,经济是命脉。


金朝吞不下宋,但占据了宋朝北境,得了个腹背受敌的地理位置。

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实力,金朝就不可能取得两面胜利。

但在经济贸易层面,金朝又无法取得优势地位。

所以金朝的灭亡,是必然结果。

最后,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宋可以依靠商业战打败蒙古吗?”

这个问题,窝阔台已经给出了答案。

鉴于金朝的前车之鉴,蒙古的做法是什么?

成吉思汗与宋联手,花了四年时间消灭金国。

十年后,蒙宋战争开始,一打就是四十多年。

这四十年没有和谈过吧!


窝阔台西征受阻,却仍然把更多的兵力部署在蒙宋战场。

是什么样的意志,让蒙古坚持与宋打了四十多年?

换句话说,掠夺欧洲的财富不香吗?非要花费四十年的战争成本,掠夺一个被掏空的南宋。


窝阔台应该是这样想的:与宋朝和平发展经贸合作,迟早要被宋朝拖垮,商业战,咱们打不赢!


树下卧老僧


不论是冷兵器时期的古代,还是现代国际关系形式,单纯依靠以经济为中心的商业战,都是无法彻底有效的抵御“外敌”的。更何况宋朝时期,蒙古部队的军事势力,对于宋朝来说,是碾压式的存在,而蒙古兵所虎视眈眈的,是宋朝的所拥有的良田土地,对于经贸来说,向来不是崇尚游牧文化的蒙古兵所忌惮的。

重点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加以详细分析:


一、宋朝的经济贸易规模是世界领先的

从已有的史料和文献记载中可以知晓,宋朝重文轻武,但是农耕经济在宋朝时期已经进入了鼎盛的发展,大量过剩的农业人口涌进城镇,成为手工业者或者商人,以至于加大了宋朝时期的商品流通和经贸发展,在北宋南宋的数百年,宋朝的经济贸易规模是世界领先的,但是这也仅仅是局限于宋朝国境之内,对于宋朝北部以游牧文化为主的辽国、金国和西夏等,即便是与宋朝经贸往来非常频繁,但是对于宋朝经济总量的占比也是相当低的。所以即便是当时领先世界经贸规模的宋朝,也不足以撼动北方游牧国家的经济基础。


二、宋朝受到农耕文化经济的制约

宋朝时期的商品贸易,扔停留在以农耕社会的剩余商品交易为主的小农经济社会,包括工艺品和劳动工具等商品贸易,都是以手工制造为主,尚未形成足够的生产规模,如此一来,宋朝的经济结构是脆弱的,甚至是不堪一击的,一旦战争威胁到经贸秩序,必然会破坏到国力稳定,所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所谓的“商业战”,是没有稳固根基的。


三、蒙古帝国对宋朝商品的需求没有依赖性

我们从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中可以看到有明显的不同,所以基于中原文化的宋朝,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也是局限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不会刻意的去满足于以“外贸”为导向的生产加工贸易,所以对于占据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帝国,并没有对中原文化所生产的商品有绝对的依赖性,至此,宋朝连对蒙古帝国实施“商品战”的需求点都不存在了。


四、蒙古帝国与宋朝的军力国力严重失衡

对于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来说,宋朝的军事和国力已经不足以与其抗衡,而对于占据大片领土疆域的蒙古帝国来说,宋朝所能提供的商品也不可能满足于蒙古帝国的不同地域人口的需求。而占据中原南部的宋朝,至始至终都没有去主动发展与蒙古的外贸经济,也就不可能构成对蒙古帝国的经济威胁。


所以,综上所述,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讲,宋朝都没有实力对蒙古帝国实施“商品贸易战”。


草竹道人


其实这个话题的结果是已知的,也许作者的另一层意思是假设宋的商业结构完善后能否打败蒙古?

毋庸置疑,宋在中国商业历史上的,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中国最早的“纸币”就是宋产生,并且可以流通的,商业该有的雏形都在宋产生,但是宋为啥没有把商业发扬光大呢?

在中国历史上,商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夹着尾巴做人的,商业的发达与否其实侧面反应的当时的制造业的繁荣与否,只有过剩的制造才能繁荣商业的繁华!他们是一对暖生兄弟,只不过商业外向,制造业内向一点而已!宋的商业在当时还是不足以抵抗蒙古的,因为当时宋的商业仅限满足于自我虚荣的繁华而已。

在冷兵器时代,任何的商业繁华都抵不过兵器的威严,即使近代,我们9也说“枪杆子里出证券”,商业于兵器不是一个级别的对峙!当然,一个级别的对峙,商业只是对峙的底气所在,比如二战后的美国与前苏联,一个级别的对抗才有资格谈商业的贡献,因为商业繁荣的背后是制造业的强盛!我们再回到宋和蒙古时期,冷兵器的对抗背后是马背与农田的对抗,马背后面是食肉,农田背后是粮食作物的使用者,你说能打败吗?

宋的商业模式如果再维持100年就不好说了……



Miamo很怪


经济战是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实力基础之上的,否则人家过来抢就是了,谁和你搞什么经济战。换言之,经济战是在军事、经济实力均优于对手的情况下,采取谋略搞垮对手经济,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经济战可以说是战国时期管仲的“鹿之谋”

战国时期齐楚两国均为大国,势均力敌。齐桓公想要征服楚国以实现霸业但被相国管仲阻止,原因是管仲认为齐楚都很强大,如果发生战争即使齐国胜利也必然损失惨重。

于是管仲采取了著名的“鹿之谋”。管仲先放风齐国需要大量的鹿,进而将每头鹿的价格从2枚铜币升值到40多枚铜币。当时唯有楚国生产鹿,但只是作为肉食并不怎么重视它。当看到齐国大量收购鹿时楚国士兵和农民都去山中捕鹿,而没有人进行农业生产和军事训练。过了几年,楚国田地荒芜,军事荒废,但却积攒了如山的铜钱。

此时齐国又禁止其他国家和楚国进行交易。楚国无法换到足够的粮食,军队也荒废了,只好乖乖听从齐国号令,臣服于齐国。

经济战的先决条件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想打经济战,需要以下先决条件:

第一,强大的军事实力。齐楚均为大国,齐国对楚国虽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但也完全不惧怕楚国的进攻。否则楚国只要集结军队,派兵去抢就是了。

第二, 其他国家的配合。如果楚国衰亡之时有其他国家愿意帮助楚国,将楚国的铜钱换为粮食,那齐国的策略将不攻自破。

第三,能够对敌国实施有效的影响。齐国的策略要能够影响到楚国所有人才行,要让他们均不从事生产而去捕鹿。如果只有一部分人去捕鹿而其他楚国人还是各安其业,那齐国只是空费金钱而已。

总结,宋的商业战对蒙古完全无效

回到题主的问题,宋对蒙古采取经济战会完全无效,因为上述的三个先决条件宋全部不满足。

首先来说,宋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对抗蒙古的进攻。如果蒙古陷入经济困难,那只需要派兵去宋那里抢掠就是了。宋完全没有抵抗能力。

其次来说,如果宋对蒙古采取经济战,那蒙古可以凭借辽阔的国土去和其他国家做买卖以换得战略物资,对此宋完全没有办法。比如说,蒙古人可以向西亚商人购买必须的粮食和武器。

最后,蒙古辽阔的国土决定了宋的影响力有限。宋凭借经济措施即使可以影响一些地区,但看地图就可以知道那对于蒙古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的。蒙古人很容易就能调配一些物资将宋的谋略抵消。


物质文化史


宋朝不能用经济战打垮蒙古

古代时候没有像现在一样的国际秩序,国家安全没有保障,几乎是谁实力强谁就可以欺负其他国家,如果蒙古经济不行了,他会通过强大的军队来改变自己经济问题。所以,不存在宋朝用经济拖垮蒙古这样的命题!这个恐怕是几乎不可能的,商业再好,没有坚固的国防是不行的,可以说国防是一个国家一切的基础,好比一群狼虎视眈眈的想要吃掉羊,国防就是阻止狼吃羊的围墙,没有这堵围墙,你羊再多也终究被狼吃光!在好比你非常有钱,但身体非常虚弱,把你和一个非常强壮的巨人放在一起,你的钱也无法使你强壮,最终你还是要被巨人打败,所有的钱也都归巨人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