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宋可以依靠商業戰打敗蒙古嗎?

雨航1410


宋代商業有多發達?


歷史上眾多的朝代中,宋代的商業可謂是最發達的,商業領域中出現了許多新的東西,一些記錄也令後來的朝廷望之興嘆。宋代商業的繁榮造就了一大批富商,良好的商業經營環境又使得他們財富與日俱增。

首先,紙幣的出現和商業資本的擴大。其次,區域性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再次,商品品種增多,商業種類日益細分。宋代的許多農產品也成為商品,加之手工產品,使商品的品種量大增。當時作為商品的農產品主要有糧食、茶葉、蔬菜、水果、絲、麻、布等,手工產品則更多。

城市商業繁榮,超越了地點和時間的限制,出現早市夜市,形成了“草市—市鎮—城市”的三級市場網絡體系。宋代出現了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四大商業名鎮。與此同時小販、貨郎走街竄巷,活躍了農村市場,豐富了農民生活。

宋朝的軍事實力


宋軍最開始是將火藥綁在弓箭上,但是射程只有150米,南宋時期發明了火銃,而蒙古人還是騎兵,宋軍應該把蒙古人打的屁滾尿流才對,但其實是宋軍被大的節節敗退,直到亡國。

宋朝重文抑武,武將被打壓的厲害,雖然宋時期的火藥不純,但足以震懾蒙古騎兵,可是宋朝並沒有把火器大規模普及到軍隊中,因為宋軍缺馬,所以大部分還是重裝騎兵,應對蒙古騎兵,戰鬥力可想而知。

蒙古王朝真正的實力


吞併了金朝後的蒙古,你知道有多大嗎?蒙古先後吞併了金北部,西遼,花剌子模,俄羅斯地盤,巴格達,西夏,印度北面,在和南宋全面開戰以前,蒙古已經擁有的數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幾億的人口,數倍於我們現在中國的土地,他吞併了那麼多偉大的文明,也見識了這個真實的世界。所謂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見過了兩河流域文明,摧毀了中亞文明,打敗了印度文明,又和中世紀的基督聖騎士們打過仗,他們的見識和眼界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他們可不是匈奴和突厥這種井底之蛙,他們也不是因為仰慕中原文明才來征服中原,因為他們見過了太多偉大的文明。就和袁騰飛說的一樣,除了忽必烈是個東方迷,其他蒙古統治階級信的是伊斯蘭教,說的是亞歷山大大帝的故事,他們更早的接受了中亞和西亞的文化圈,而而不是漢人的文化。

所以我們不去說什麼騎兵和步兵的差距,也不去說什麼遊牧民族和農耕文明的優略,但是在我看來南宋人和蒙古人的根本的差距可能是見識上的差距,周遊了世界的蒙古人和偏安江南的南宋人,他們的知識上的差距就好比城市知識分子和農村農民工,不要以為只有書上讀到的才是知識,征服世界的蒙古人,他們獲得的知識,是他們打敗南宋這全世界最現金最富饒國家的保障。南宋當時是在和三分之一的世界開戰,再牛的文明也不可能打贏那麼多文明的集合體。

蒙古打敗宋朝歷史:

宋朝是中國歷史中商業文明的巔峰,兩宋重文抑武,武力值自從太祖趙匡胤神秘死亡後,便是一路走下坡,先是趙光義北伐契丹,妄圖收復燕雲十六州。

結果被契丹大敗,自己也差點命喪契丹,北伐失敗後,宋朝的形式就開始轉攻為守,對契丹稱兄,長期納貢,經濟一路走向巔峰,但是軍隊實力越來越差,引發了100年後的靖康之恥。

古代蒙古武器簡介:


蒙古人髮際於大草原,全族人民上馬為兵,下馬為民,那個時候,蒙古騎兵席捲歐亞大陸,留下來的都是無敵的傳說。而蒙古騎兵之中,最厲害的為弓騎兵。

蒙古弓騎兵所用的兵器為雙曲複合弓,這種弓為蒙古人特有,有這驚人的穿透力,而射程能達到三百米,為宋兵射程的兩倍,正是得益於這種穿透力和射程,射出的弓箭可以輕鬆射穿鎖子甲。且蒙古騎兵不會單獨作戰,兩軍交戰時,蒙古騎兵以三到五人為一組,在戰爭中形成局部優勢,可以輕鬆的斬殺敵人,同時,蒙古人的護甲都是輕型護甲,減小衝鋒時的負擔,但是防禦效果也很出色。

宋角度來看宋滅亡的根本原因


宋國根本原因在於制度文化存在問題,制度文化上難以產生出優秀的領導人將領官員,領導人深宮或大院長大,社會經歷少,膽量見識不夠,分析處理問題能力低。

同樣將領官員也存在這一的問題,強幹落枝,把軍事力量集中中央,不經戰場,軍事上消極防禦片面抗敵,缺少戰勝敵人信心,蒙古軍優勢兵力沿主要道路向宋國城市發動進攻,攻下城市,也就消滅了這一區域的宋國有組織的軍事力量,然後沿主要道路繼續向下座城市進攻,短時間就佔領了大量宋國城市。


歷史而立


我是起居郎,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先說結論,肯定是不行啊。原因如下:

都知道宋的經濟強大可經濟強大不是萬能的,大家都知道短板效應,就是你的實際水平取決於你最弱的那一部分,南宋的生存環境比北宋還要惡略,可他偏偏要面對地獄級的的對手蒙古。什麼叫大事已成,看看下面這張圖大家心裡會有個數

這還不是南宋最大的問題

問題一,多線作戰的困境與主要經濟區的破壞;

主要經濟區(四川、兩湖)面臨嚴重的破壞,對西線防區而言,由於西面的吐蕃、南面的大理不構成實質軍事威脅的前提上,主戰部隊完全集中在北線。即使如此,這種佈防格局已經對防區內財政構成了極大的負擔。一旦蒙古軍穿過吐蕃、征服大理,基於吐蕃大理陝西對四川腹地構成三面包圍的局面之後,漢中平原、成都平原絕無可守之理。換而言之,如果繼續將主力駐紮在蜀口,被包圍乃至全殲庶幾只是時間問題。

因此宋廷必須相應地調整戰略:

將主力從秦嶺蜀口收縮至川東、重慶一帶。由此,整個富饒的成都、漢中都將成為戰場,成為西線彈性防禦體制的一部分。這是說:宋軍不可能輕易地讓出這些地區,但也無法計較此間的一城一地。這些地區無法繼續作為宋軍的糧食供應基地,僅僅作為遲滯敵軍行動的緩衝區而繼續存在。蒙宋釣魚城之戰標誌著這一格局的形成:

面對這種被捅屁股的形式,你還以為南宋可以從容的拿商業應對?

第二,南宋強大的經濟以經崩盤了

經濟是有買有賣才有活力,別看南宋的瓷器絲綢是高價商品,可那東西飢不能食,渴不能飲,龐大的人口被擠壓在這片區域以經生存困難,各種資源在當時並不先進的生產力下,已經是極限了,經不起任何風吹草動。

在蒙軍攻滅大理之後,四川、桂州、廣西乃至湖南都有可能暴露在敵軍面前;而其機動部隊本來就可以對湖北、淮北緣邊予以騷擾,勢必將嚴重地破壞南宋的財政收入,造成巨大的財政赤字。同時,由於中央地方財政均以處於極限狀態,宋廷面臨著空前的財政危機。而在這樣的狀況下,還需要投入新的戰鬥力量,以應對來自西南後方的新的軍事威脅。這是宋廷所面臨的根本性挑戰。

第三,南宋科舉與文官政治的內在困境

葫蘆是是對當時科舉一個很生動的比喻。考中了進士,只是進入下層文官的行列,進入了葫蘆下端的這個囊裡。要進入中高級文官的行列,真正為國家貢獻力量,還需要通過中間的一個瓶頸。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他們一生都沒有辦法穿過去。因為這個過程中主要看當事人是否有一定的政治背景,所謂靠山,所謂有沒有人撈你一把。這會形成一個怎樣的局面呢?

簡單說是派系。

這裡的所謂派系其實是一種非常複雜的人際關係網絡。比如,一個小青年在進士及第的那一刻就知道如果在政治上想要有作為,就需要有人罩著。等到有一天他成功了也會繼續罩著新的小青年。這樣,一個派系就生生不息了。由此會產生兩種更加深遠的影響:首先,有能力的年輕人要脫穎而出便更加困難。派系是一種人際關係網絡,總有人更擅長經營人際,其他方面的能力則有所不足。他們首先會脫穎而出。由於核心的位置非常有限,他們的存在就已經排斥了一些其他人了。又由於他們所引領的那種風氣,也會使一些有能力的個人選擇其他的生存道路,比如經營地方產業、公共福利,而與主流政治疏遠。這對於國家而言則是另一種損失。更為重要的是,決策者很有可能會把本派系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使得帝國的決策能力大大下降。我們非常容易想象這樣的場景,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南宋的實際決策者為了打壓異己,錯過了佈防的最佳時機,甚至,對於不服從自己的某城某軍,放任其被蒙元輕易摧毀。

第四,職官體制、政治文化與基層武人中的信任危機。

國家都這樣了,各個既得利益者還是小車不到只管推,武將照樣打擊,該貪汙的一點不能少,不是自己派系的還是要堅決打擊,你要是有蒙古那麼大的家當了你鬧一下也無所謂,可面對危機還是一切照舊,甚至來個變本加厲最後的瘋狂,誰來救國?

說了這麼多南宋的滅亡是不可避免的,雖然即便可以爭取到以上幾個節點期的機遇,但終難以逃脫被滅的命運,這是大勢所趨。如果你有不同意見就說出解決短板的辦法,否則結果都是死路一條。


起居郎雜記


對於古代來說,商戰也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更極端點,商業根本無足輕重。

宋朝經濟規模很龐大,並不意味著其經濟實力就很強大。對於一個前現代國家,最重要的還是龐大的自耕農群體。自耕農提供稅收和人力供養國家。

商品經濟的繁榮更可能產生的後果是反面的。那就是極大的破壞自耕農的存在基礎。

這在秦朝的時候人們就已經察覺到了,商鞅在其所著的《商君書·農戰》篇明確提出了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農業和軍事是最重要的兩個方面,農民多生產的糧食就多提供的賦稅和人力就多,軍事方面就會隨之強盛。

凡人主之所以勸民者,官爵也;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農戰,而以巧言虛道,此謂勞民。勞民者,其國必無力;無力者,其國必削。

《商君書·去強》一節提到商業對於農業的負面作用,商業的過度發達會造成農業的衰退,進而造成軍事實力的虛弱,國家也因此滅亡。

粟生而金死,粟死而金生。本物賤,事者眾,買者少,農困而奸勸,其兵弱,國必削至亡。

因為商鞅明確提出了重農抑商的政策。

這也是造就強秦的政策之一。

其實古今中外的蠻族入侵就已經驗證了這個道理。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商業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一個自成循環的經濟模式,這個經濟模式可以落後但是一定要高效——此高效指的是能快速的轉化為軍事力量。

比如,蒙古帝國以其極端原始的生產方式橫掃了整個亞歐大陸。

蒙古的騎兵以快速機動,全民皆兵和以戰養戰的方式戰勝了當時的文明程度上遠勝過它的文明。

我們不能說這個政策到了現代社會還是對的,但是在封建社會低生產力水平下,商業並不是國力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宋朝的時候就是如此,發達的商業腐蝕了宋朝的統治根基。

造成了過量土地兼併使得大批自耕農破產,再加上宋朝原本就存在的制度問題,最終的結果就是“積貧積弱”。這也是為什麼其他朝代剛建立的時候很少有農民起義,而宋朝剛建國不久就爆發了農民起義。


閒話說歷史


這個問的感覺與電影《方世玉》裡邊的“以德服人”一樣幼稚與可笑。所謂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明明可以靠武力搶掠的蒙古人會跟你談生意經?或者換種角度———人家做的就是無本的生意。這世界一直沒改的規則就是:能用拳頭解決的絕不會跟你嗶嗶。

當時蒙古人橫掃歐亞,兵鋒正盛,強烈的征服欲,使他們欲罷不能,而南宋雖然並不是那麼不堪一擊,但也是苟延殘喘了。

經濟好不過是待宰羔羊,狼不吃羊難道要跟羊談感情?

經濟是什麼?是道路交通?是糧食牲畜?是高樓大廈?是絲綢錦緞?是瓷器文董?對不起,這些蒙古絕大部分不具備,他們才不跟你談這個。


字匠甲


宋朝開始是個有雄心壯志的國家,宋太祖趙匡胤曾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可惜的是宋太祖去世太早,未能完成統一華夏的大業。到他弟弟宋太宗時代,開始也是很豪橫的,但是敗給了遼國,沒能收服北方的燕雲十六州。到宋太宗兒子宋真宗時代,宋朝和遼國打了20多年,守住了疆土,但也沒有收復北方領土的雄心和實力,於是和遼國締結了澶淵之盟,每年給遼國銀10萬兩、絹20萬匹,換來了百年的和平。從那以後,經濟實力強大的宋朝有了用錢來換和平的做法。

但當敵人慾壑難填的時候,宋朝的這種做法就不靈了。宋徽宗時,金國入侵,兵臨都城汴京下,嚇得宋徽宗禪位於宋欽宗,送給金軍無數的黃金白銀,才讓金軍退兵。但不久,金軍再次捲土重來,攻下了汴京,擄走了徽欽二帝和大批皇族、嬪妃和大臣,製造了歷史上的“靖康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宋高宗趙構建立南宋後,始終在金國的打擊下。儘管有戰神岳飛等將領屢戰屢勝,有收復失地的機會,但宋高宗是被打怕了,於是讓奸相秦檜害死了岳飛,向金國稱臣納貢。此舉也沒有換來長遠的和平,並且使南宋永久失去了北方的養馬場,讓南宋再沒有精銳的騎兵。

南宋時期,經濟實力依然強大,還和蒙古聯合滅掉了金國。由此,南宋的對手變成了蒙古,歷經40多年的交戰,南宋被蒙古滅掉了。究其原因,南宋的經濟實力確實數一數二,但不等於軍事實力也同樣。上文說過,南宋和金國議和時就失去了養馬場,使南宋只有陸軍和水軍,與騎兵為主的蒙古軍隊對壘,野戰是肯定打不過的。此外,南宋乃至北宋都有崇文抑武的傳統,很怕武將篡權,岳飛被殺也有這方面的因素,這導致武將受限,軍隊的戰鬥力受到影響。而且,蒙古軍隊當時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橫掃歐亞大陸,打南宋時不但有騎兵,還有攻城的炮火,後來又建立了水軍,對宋軍是有較大優勢的。偏安南方的南宋儘管頑強抵抗,但也難逃厄運。最後,崖山一場海戰,南宋十多萬軍民包括小皇帝都投海自盡,南宋就此結束了。可以說,南宋在與蒙古的交戰中,始終是守城的一方,沒有取得勝利、贏得主動後議和的機會。所以,經濟實力如果不轉化為軍事實力,還是不能保障國家安全的。


瀾石記


才疏學淺,不會引經據典。

我就用咱老百姓聽得懂的話,來解答這個問題吧!

打商業戰,十個蒙古,也不可能打得贏宋!這是一個不假思索就能得到的答案,而且窩闊臺已經給出了答案,金國的滅亡也是最佳答案。

接下來,讓我抽絲剝繭,一點點告訴大家,窩闊臺是怎麼回答這個問題的。


咱也不懂啥叫貿易逆差。

就經濟實力分析,宋有技術,有草原民族的剛需品——糧食,草原民族有牛羊,宋也有。

兩者的經濟地位一對比,讓蒙古和宋做生意?

生意往來,誰佔優?

宋的一句話就能說明一切——我不要你的牛羊。


為了更深入地闡述這個問題,咱們來簡單分析一下草原文明的一些基本情況!

草原文明有兩大特點:地廣人稀、民風彪悍。

根據草原文明的特點,可以倒推他們的生存環境。

食物鏈有個定律,食物鏈底層(草)到食物鏈頂層(人),中間的層級越多,資源耗損越大。

打個淺顯的比方,草原上的草,能養活多少牛羊?養活的牛羊,又能養活多少人?

地裡種出來的糧食(草),能養活多少人?

草原文明吃肉,農耕文明吃糧食。


兩者一對比,草原文明的劣勢就出來了——食物匱乏。


所以,草原文明,地廣人稀,是因為草原上的資源,養不活太多人。

這就是他們的生存環境。

在沒有計劃生育的情況下,人口會無節制地增長,一旦草原上的人口爆發,在食物匱乏的情況下,部落戰爭就來了。

這種部落戰爭是循環往復的,戰爭的開端與結束,完全取決於,食物資源與人口增長之間的平衡。

不平衡就打,打平衡了就休養生息。

這就是草原文明民風彪悍的原因所在。


遊牧民族遍佈歐亞大陸,他們的戰鬥力,是有歷史佐證的。

為什麼他們戰力強悍,卻要和農耕文明做生意,這就是一個更龐大的社會學問題。

這裡姑且,用“地廣人稀、根系複雜”一筆帶過。

回到文章開頭——金為什麼和宋做生意,結果是什麼?

完顏氏統一女真諸部以後,佔據北宋的半壁江山,從而建立金朝。

他們完全可以將北宋覆滅,為什麼要坐在談判桌上議和——做生意?

1、草原文明根系複雜,金除了與北宋開戰以外,還要應戰,蒙古人與契丹人這兩大宿敵。

2、草原文明地廣人稀,女真部人口有限,就算吞併北宋全境,他們也沒有能力駐守,結果是幫蒙古人或契丹人打工;歷史告訴我們,他們給蒙古人打工了。

金朝與南宋做生意的結果,誰得了便宜?

從兩個側面分析:

1、宋朝南渡後,每年都要向金朝納貢,為什麼南宋還能延續幾百年?

疆土失去大半,每年還要支付大量賠款,收支怎麼平衡?

2、金與宋,為什麼且戰且和,磨了幾百年?

金國北方有蒙古這個勁敵,為什麼還要時不時地敲打一下給他們納貢的宋?

答案是,金朝是想靠戰爭,將南宋重新拉上談判桌,為的是扳回貿易地位的頹勢。

兩個側面告訴我們,金與宋做生意,宋佔了大便宜。


戰爭的成敗看綜合國力,綜合國力,經濟是命脈。


金朝吞不下宋,但佔據了宋朝北境,得了個腹背受敵的地理位置。

沒有強有力的經濟實力,金朝就不可能取得兩面勝利。

但在經濟貿易層面,金朝又無法取得優勢地位。

所以金朝的滅亡,是必然結果。

最後,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宋可以依靠商業戰打敗蒙古嗎?”

這個問題,窩闊臺已經給出了答案。

鑑於金朝的前車之鑑,蒙古的做法是什麼?

成吉思汗與宋聯手,花了四年時間消滅金國。

十年後,蒙宋戰爭開始,一打就是四十多年。

這四十年沒有和談過吧!


窩闊臺西征受阻,卻仍然把更多的兵力部署在蒙宋戰場。

是什麼樣的意志,讓蒙古堅持與宋打了四十多年?

換句話說,掠奪歐洲的財富不香嗎?非要花費四十年的戰爭成本,掠奪一個被掏空的南宋。


窩闊臺應該是這樣想的:與宋朝和平發展經貿合作,遲早要被宋朝拖垮,商業戰,咱們打不贏!


樹下臥老僧


不論是冷兵器時期的古代,還是現代國際關係形式,單純依靠以經濟為中心的商業戰,都是無法徹底有效的抵禦“外敵”的。更何況宋朝時期,蒙古部隊的軍事勢力,對於宋朝來說,是碾壓式的存在,而蒙古兵所虎視眈眈的,是宋朝的所擁有的良田土地,對於經貿來說,向來不是崇尚遊牧文化的蒙古兵所忌憚的。

重點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加以詳細分析:


一、宋朝的經濟貿易規模是世界領先的

從已有的史料和文獻記載中可以知曉,宋朝重文輕武,但是農耕經濟在宋朝時期已經進入了鼎盛的發展,大量過剩的農業人口湧進城鎮,成為手工業者或者商人,以至於加大了宋朝時期的商品流通和經貿發展,在北宋南宋的數百年,宋朝的經濟貿易規模是世界領先的,但是這也僅僅是侷限於宋朝國境之內,對於宋朝北部以遊牧文化為主的遼國、金國和西夏等,即便是與宋朝經貿往來非常頻繁,但是對於宋朝經濟總量的佔比也是相當低的。所以即便是當時領先世界經貿規模的宋朝,也不足以撼動北方遊牧國家的經濟基礎。


二、宋朝受到農耕文化經濟的制約

宋朝時期的商品貿易,扔停留在以農耕社會的剩餘商品交易為主的小農經濟社會,包括工藝品和勞動工具等商品貿易,都是以手工製造為主,尚未形成足夠的生產規模,如此一來,宋朝的經濟結構是脆弱的,甚至是不堪一擊的,一旦戰爭威脅到經貿秩序,必然會破壞到國力穩定,所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所謂的“商業戰”,是沒有穩固根基的。


三、蒙古帝國對宋朝商品的需求沒有依賴性

我們從中原文化和遊牧文化中可以看到有明顯的不同,所以基於中原文化的宋朝,在商品經濟的發展中,也是侷限於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不會刻意的去滿足於以“外貿”為導向的生產加工貿易,所以對於佔據北方的遊牧民族蒙古帝國,並沒有對中原文化所生產的商品有絕對的依賴性,至此,宋朝連對蒙古帝國實施“商品戰”的需求點都不存在了。


四、蒙古帝國與宋朝的軍力國力嚴重失衡

對於橫跨亞歐大陸的蒙古帝國來說,宋朝的軍事和國力已經不足以與其抗衡,而對於佔據大片領土疆域的蒙古帝國來說,宋朝所能提供的商品也不可能滿足於蒙古帝國的不同地域人口的需求。而佔據中原南部的宋朝,至始至終都沒有去主動發展與蒙古的外貿經濟,也就不可能構成對蒙古帝國的經濟威脅。


所以,綜上所述,無論從何種角度來講,宋朝都沒有實力對蒙古帝國實施“商品貿易戰”。


草竹道人


其實這個話題的結果是已知的,也許作者的另一層意思是假設宋的商業結構完善後能否打敗蒙古?

毋庸置疑,宋在中國商業歷史上的,是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的,中國最早的“紙幣”就是宋產生,並且可以流通的,商業該有的雛形都在宋產生,但是宋為啥沒有把商業發揚光大呢?

在中國歷史上,商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夾著尾巴做人的,商業的發達與否其實側面反應的當時的製造業的繁榮與否,只有過剩的製造才能繁榮商業的繁華!他們是一對暖生兄弟,只不過商業外向,製造業內向一點而已!宋的商業在當時還是不足以抵抗蒙古的,因為當時宋的商業僅限滿足於自我虛榮的繁華而已。

在冷兵器時代,任何的商業繁華都抵不過兵器的威嚴,即使近代,我們9也說“槍桿子裡出證券”,商業於兵器不是一個級別的對峙!當然,一個級別的對峙,商業只是對峙的底氣所在,比如二戰後的美國與前蘇聯,一個級別的對抗才有資格談商業的貢獻,因為商業繁榮的背後是製造業的強盛!我們再回到宋和蒙古時期,冷兵器的對抗背後是馬背與農田的對抗,馬背後面是食肉,農田背後是糧食作物的使用者,你說能打敗嗎?

宋的商業模式如果再維持100年就不好說了……



Miamo很怪


經濟戰是建立在強大的軍事實力基礎之上的,否則人家過來搶就是了,誰和你搞什麼經濟戰。換言之,經濟戰是在軍事、經濟實力均優於對手的情況下,採取謀略搞垮對手經濟,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經濟戰可以說是戰國時期管仲的“鹿之謀”

戰國時期齊楚兩國均為大國,勢均力敵。齊桓公想要征服楚國以實現霸業但被相國管仲阻止,原因是管仲認為齊楚都很強大,如果發生戰爭即使齊國勝利也必然損失慘重。

於是管仲採取了著名的“鹿之謀”。管仲先放風齊國需要大量的鹿,進而將每頭鹿的價格從2枚銅幣升值到40多枚銅幣。當時唯有楚國生產鹿,但只是作為肉食並不怎麼重視它。當看到齊國大量收購鹿時楚國士兵和農民都去山中捕鹿,而沒有人進行農業生產和軍事訓練。過了幾年,楚國田地荒蕪,軍事荒廢,但卻積攢瞭如山的銅錢。

此時齊國又禁止其他國家和楚國進行交易。楚國無法換到足夠的糧食,軍隊也荒廢了,只好乖乖聽從齊國號令,臣服於齊國。

經濟戰的先決條件

從上面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想打經濟戰,需要以下先決條件:

第一,強大的軍事實力。齊楚均為大國,齊國對楚國雖然沒有壓倒性的優勢,但也完全不懼怕楚國的進攻。否則楚國只要集結軍隊,派兵去搶就是了。

第二, 其他國家的配合。如果楚國衰亡之時有其他國家願意幫助楚國,將楚國的銅錢換為糧食,那齊國的策略將不攻自破。

第三,能夠對敵國實施有效的影響。齊國的策略要能夠影響到楚國所有人才行,要讓他們均不從事生產而去捕鹿。如果只有一部分人去捕鹿而其他楚國人還是各安其業,那齊國只是空費金錢而已。

總結,宋的商業戰對蒙古完全無效

回到題主的問題,宋對蒙古採取經濟戰會完全無效,因為上述的三個先決條件宋全部不滿足。

首先來說,宋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對抗蒙古的進攻。如果蒙古陷入經濟困難,那隻需要派兵去宋那裡搶掠就是了。宋完全沒有抵抗能力。

其次來說,如果宋對蒙古採取經濟戰,那蒙古可以憑藉遼闊的國土去和其他國家做買賣以換得戰略物資,對此宋完全沒有辦法。比如說,蒙古人可以向西亞商人購買必須的糧食和武器。

最後,蒙古遼闊的國土決定了宋的影響力有限。宋憑藉經濟措施即使可以影響一些地區,但看地圖就可以知道那對於蒙古來說實在是微不足道的。蒙古人很容易就能調配一些物資將宋的謀略抵消。


物質文化史


宋朝不能用經濟戰打垮蒙古

古代時候沒有像現在一樣的國際秩序,國家安全沒有保障,幾乎是誰實力強誰就可以欺負其他國家,如果蒙古經濟不行了,他會通過強大的軍隊來改變自己經濟問題。所以,不存在宋朝用經濟拖垮蒙古這樣的命題!這個恐怕是幾乎不可能的,商業再好,沒有堅固的國防是不行的,可以說國防是一個國家一切的基礎,好比一群狼虎視眈眈的想要吃掉羊,國防就是阻止狼吃羊的圍牆,沒有這堵圍牆,你羊再多也終究被狼吃光!在好比你非常有錢,但身體非常虛弱,把你和一個非常強壯的巨人放在一起,你的錢也無法使你強壯,最終你還是要被巨人打敗,所有的錢也都歸巨人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