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养牛拉稀了该怎么办?

李天喜


导语:牛拉稀可以说是可大可小,轻者食欲不振,重者脱水而亡。造成牛拉稀的原因很多,不同的原因对应的病症不同,相应的防治方法自然也不尽相同。

因此,想要正确有效的防治牛拉稀,我们得根据不同的症状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症下药”。接下来,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五种常见的牛拉稀病症以及防治方法。

(一)牛白痢

牛白痢也叫“牛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危害新生犊牛,可随乳汁或污染物进入犊牛肠道。造成犊牛排灰白色稀便,粪便呈水样或糊状,具有很强的酸臭气味。轻者2~4天便可恢复正常,重者衰竭而亡。

【预防】 母牛怀孕期间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情况允许的话还应接种大肠杆菌菌苗。犊牛出生后,保证牛舍和乳水的清洁。避免新生犊牛与粪便接触,是预防牛白痢发生的主要措施。

【治疗】对于病情较轻的犊牛,可以灌服0.5%高锰酸钾水溶液(每次4~8克,每日2~3次);或口服磺胺脒(每次10~20克,每日2~3次)。对于病情较重的犊牛,应口服硝酸铋5~10克,并且需要同时进行静脉输液。


(二)牛沙门氏菌病

牛沙门氏病菌又称“犊牛副伤寒”,常见的病原体是鼠伤寒沙门氏菌。该病主要危害一个月左右的犊牛,通常是因为犊牛食用了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等感染发病。犊牛发病后,体温骤升,食欲不振,不久后排出灰黄色液状粪便,并混有血黏液,具有明显的恶臭味。该病常常引起犊牛脱水而亡,幸存犊牛常伴有关节肿胀或支气管炎等疾病。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保证牛舍的清洁卫生。发现病牛,应该及时隔离或淘汰。死亡病牛应该统一深埋或焚烧处理,同时对牛舍进行全范围的消毒。

【治疗】复方新诺明(70毫克/千克体重)、氟哌酸(10毫克/千克体重),两种药物交替使用,每日2~3次。拉稀较为严重时,应进行输液以防脱水。

(三)牛冬痢

牛冬痢又称牛黑痢,是牛群在秋冬季节发生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大牛小牛均会发病,且大牛病情一般较重。气候恶劣和管理不当,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因素。发病时,病牛排出棕红色水样稀便,常混有血黏液,有腥臭味。

【预防】 做好牛舍保暖措施,发现病牛应立即隔离治疗,及时清除粪尿,对牛舍进行全范围的消毒。

【治疗】 将松节油和克辽林等量混合,每次灌服25~50毫升,一天2次。一般情况下,2~3天便可痊愈。病情严重时,及时补液。


(四)牛巴氏杆菌病

牛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是一种以高热和内脏出血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受冷、过劳、饥饿是牛产生该病的主要原因,病原体可随粪便及污染物,经呼吸道感染牛群。发病时,牛表现得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常伴有流鼻涕、拉稀症状,鼻涕、粪便均带有血色泡沫,病情严重的一般在24小时内虚脱而亡。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不宜让牛群过冷、过劳、过饥。对病牛要及时隔离,对发病的牛舍要用漂白粉或石灰水消毒。每年要接种牛出血性败血症氢氧化铝菌苗1次。

【治疗】 将四环素(50毫克/千克体重)溶于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制成0.5%的溶液静脉注射,每天2次。或者用环丙沙星(2毫克/千克体重)静脉注射,每天2次。

(五)牛寄生虫病

牛寄生虫病是由于寄生虫在牛体内繁殖、夺取养分而造成的感染性疾病。患病的牛群一般不会轻易死亡,但常常伴有拉稀症状,致使牛群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身形消瘦、发育不良。牛的寄生虫种类很多,会引起拉稀症状的有:血吸虫、肠胃线虫、绦虫、蛔虫。

【预防】 虽然不同的寄生虫引起的症状稍有不同,但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均是大同小异。在平时的饲养管理中,要定期的进行驱虫工作,每年2~3次为宜。

【治疗】 对于寄生虫病的治疗,只需要在饲料中掺喂驱虫药,每天一次,一般2~3天就可见效。常用的驱虫药有:吡喹酮(30毫克/千克体重),丙硫咪唑(5毫克/千克体重),噻苯唑(30毫克/千克体重)。若病情严重,则需咨询当地兽医,以便更及时有效的驱除对应寄生虫。

总结:引起牛拉稀的因素很多,我们应该仔细诊断、对症下药。平时应该加强饲养管理和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接种、驱虫工作。对于发病的牛群,应该及时隔离治疗,死亡牛应做统一深埋处理。当然了,以上纯属个人经验,仅供大家参考。若是发现牛病,还应及时联系当地的畜牧兽医站,并配合相关工作人员对病牛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