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妈妈的年货

过年,对于中国人而言,就是无论离家多远,都要回家团圆;无论工作多么繁忙,都要回家吃团年饭。

随着社会的变迁,很多人说,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我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却是:仪式感少了很多。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多东西都能够购买。比如到了过年,各种各样的年货成品也可以直接买到。

少了自己的亲身参与,仪式感也少了一半,年味自然就弱了不少。


不过,我们村里还保留着各家各户自己准备年货的习惯。


妈妈的年货


每年进入腊月中旬,家家户户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工作了。

先是给全家人都做一身新衣裳,然后购买过年需要的年货,包括鸡鸭鱼肉、各色瓜子花生糖果蜜饯等。

妈妈的年货

瓜子蜜饯


有猪的人家,在腊月二十前后也准备杀猪了。

妈妈的年货

杀猪


然后开始全家大扫除,屋里屋外、房顶地下都不放过。

妈妈的年货

打扫


接着开始处理年货:鱼、肉留下一部分,大部分都清理干净之后,用盐腌上,挂在通风的地方晾干,制作成腊鱼、腊肉。

妈妈的年货

腊鱼


妈妈的年货

腊肉


然后将留下的鱼再分出一部分,将鱼刺剔除干净,用绞肉机绞碎之后与面粉鸡蛋清搅拌,定刑上蒸笼制作成鱼糕。有足够的肉,肉也可以如法炮制成肉糕。

妈妈的年货

鱼糕、肉糕


再见肉分出一部分,拌上调料,制作腊肠。

妈妈的年货

腊肠


此外,有时候还会将鱼、肉、藕清理干净之后,搅碎与面粉搅拌,拌上佐料用油炸成鱼丸子、肉丸子、藕丸子。

妈妈的年货


妈妈的年货

藕丸子


零嘴除了买来的瓜子花生和糖果外,大人们还会亲自动手,做自己拿手的零食。

比如身处湖北石首的我们,几乎家家户户过年都会做苕皮子、打糍粑。

苕皮子是用红薯制作而成,最好用湖北当地的红薯,土话将红薯分为红苕和白苕。经过一个冬天的存储,红薯体内的淀粉经过时间的沉淀,逐渐转化为糖份。

妈妈的年货

红薯


妈妈的年货

储藏了的红薯


用这种红薯做出来的苕皮子更加香甜:

先将红薯洗净蒸去皮切片,然后加上浸泡了两三天的糯米蒸熟,煮熟之后根据自己的口味可以斟酌是否再添加一些白糖。

妈妈的年货

红薯加糯米


将准备好的棉布铺在门板上夹好,然后将煮好的红薯放在棉布上,用特殊的工具刮片将红薯刮成厚薄适中的一整块,最后再撒上芝麻,苕皮子的雏形已经完成。

妈妈的年货

刮苕皮子


妈妈的年货

撒上芝麻


妈妈的年货

刮好的苕皮子


等苕皮子晾干之后,将苕皮子从棉布上撕下来,然后用刀或者剪刀将之裁剪成自己喜欢的形状,很多时候大人们都习惯将之修剪成菱形。

妈妈的年货

晾晒苕皮子


妈妈的年货

将苕皮子从棉布上撕下来

妈妈的年货

剪成菱形的苕皮子


妈妈的年货

苕皮子装袋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下油锅,将剪好的苕皮子放进烧滚了的油锅里一炸,顿时红薯与芝麻的独特香气扑鼻而来。

妈妈的年货

油炸苕皮子

将苕皮子起锅散热后,就可以收进封闭的食物袋或者食物盒,既可以让孩子们解馋,等到开年后也可以拿出来款待客人。

妈妈的年货

炸好后金黄色的苕皮子

打糍粑:将浸泡了一个晚上的糯米蒸熟之后,放进石舀里舂到绵软柔韧,然后趁热做成一个大圆盘。

妈妈的年货

打糍粑


妈妈的年货

打好晾干的糍粑


等后期想吃的时候,吃多少就切多少下来烹饪。可以裹上蛋液油煎;也可以直接加调料、青菜后,放在开水里煮熟。

不过,我们最喜欢的吃法是,烤火的时候,将糍粑切成五毫米左右的厚度,放在火中烤熟。

妈妈的年货

油煎糍粑


妈妈的年货

糍粑沾糖


妈妈的年货

煮糍粑


妈妈的年货

火烤糍粑


看着糍粑从硬变软,从薄薄的一片烤至膨胀得鼓鼓的,糯米的清香绕鼻不息,口水情不自禁的就流了出来。

还有炸米花、米花棍,或者将米花加糖制作成为米花糕。

妈妈的年货

扎米花


妈妈的年货

米花


妈妈的年货

米花糕


妈妈的年货

米花棍


不过,这样的年货只有丰收之年,大人们才会舍得将米制成米花或米棍。

等年货办好,大人们就会张罗一家人好好洗澡,然后将被罩、被单都清洗干净。

等到大年三十,天还没亮,大人们就开始张罗团年饭。这期间,时不时能听见有人家出团年饭的鞭炮声。

湖北自来就有“无丸不成席,无鱼不成席”之说。作为湖北人,年夜饭的菜品是有定数的,讲究“三全”、“三糕”、“三丸”。

“三全”是指全鸡、全鸭、全鱼;“三糕”指的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指的是鱼丸、肉丸、藕丸。

妈妈的年货

鱼丸


妈妈的年货

肉丸


妈妈的年货


不过,那时候条件有限,像鸭和羊糕基本上都是用其他菜品来替代。有时候吃不起油的年份,肉丸和藕丸也直接由肉和藕制作成其他菜品。

等所有的菜都上齐之后,摆上碗筷,将每个位置上的酒杯都倒上白酒,将筷子放在碗上,由一家之主喊去世的祖先来吃饭,屋外开始放鞭炮。

等鞭炮放完,将桌上的每杯白酒都到一半在地上,将碗上的筷子拿下来,然后全家人额才开始上桌吃饭。

妈妈的年货

年夜饭


吃过年夜饭,照例是家中一部分人贴春联、迎门神,给过世的先人上坟、送灯。

妈妈的年货

贴春联


妈妈的年货

迎门神


而母亲每每收拾好桌椅碗筷之后,她会将炤上的锅里扣上一个碗,在碗中倒上油,点燃灯线,接着点燃几炷香,烧几刀纸,犒劳辛苦了一年的炤神。

然后在门口也点香、烧纸,祈祷门神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

这些仪式虽有迷行之嫌,但是,却是记忆中跟过年息息相关的部分。如今,已经多年不曾在家守岁,也就没能再看见母亲进行的这些仪式。

到了晚上,一家人围着火堆,吃着零嘴,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一起守岁。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就能听到门外的鞭炮声,母亲也会到门外放一挂鞭炮。家里还会彻夜亮灯,也是守岁之意。

到了大年初一,还没有睡醒,母亲就会在耳边说上新年的祝福,并将我们叫起来,让我们去给爷爷拜年。过后,到坟地给过世的奶奶拜年。

大年初二,一家人会到外公外婆家拜年。然后和表哥表姐、表弟表妹们一同商量着,明天去谁家,后天去谁家。

等到初三,一大帮子人热热闹闹地,一边走一边聊天,兜里装着瓜子、花生,怀里揣着自己喜欢吃的零嘴,一边吃,一边蹦蹦跳跳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前往下一家去拜年。

拜年时节,必然会看见送财神的人,人们根据自己的心意和能力给送财神的人一些钱,就能将印有财神的红纸迎进门,贴在家里。

另外,还有一些舞龙、舞狮子的人在各个村庄表演。

一般来说,看见舞龙、舞狮子的人过来,如果有经济实力,这家人就会将大门开着,表演的人就会在门口开始表演。

如果家里情况不是很好,就会将大门关上,这样表演的人就会自动前往下一家。

快乐的时候,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

就在亲朋友好相互串门拜年的过程中,一个春节也就热热闹闹地过完了。


每每此时,我都会觉着意犹未尽,只盼着下一个新年早点到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