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民族唱法為什麼不受有些年輕人歡迎?

用戶68044589


因為你民族唱法的歌手就像流水線出來的東西,千篇一律,沒有個性化,如果不看演唱者光聽歌,普通人沒有幾個能分辨出來那個是哪個?而且唱法音高太高對嗓子要求比較高,還有發音部位跟流行歌不太一樣,有違一般人的唱歌的發音位置,民歌絕大多數普通人都唱不好聽,

還有時代變化,現在娛樂項目多了,聽歌一般聽眾會想要帶入感,就是好像是希望演唱者唱歌給自己的歌,或則表達出自己情感需要的歌才會有共鳴,民歌太有時代特色,民歌太有地域特色,都是很有侷限性的。

所以情歌,小情小愛靡靡之音,彰顯年輕人的個性還有叛逆的,活躍,青春的空虛迷茫等這些都是流行歌的主流。


笑影3982


看了許友友的評價,各已抒見,展現出了對中國民歌喜愛和欣賞。

那麼為什麼民族唱法不受當下有些年青人的歡迎呢?還是一個時代發展和需求問題,即遍在這近四十年中,國家舉辦“青歌”賽,然爾也出現了許多後來至今的歌唱家,可以說他(她)們都有自已代表作,展現了民族唱法的唱功,但是沒有拖展開對民族唱法的市場,反爾普極了“通俗歌曲”的廣繁…

民歌是民族唱發基本,看似簡單其實不簡單,多少人出一個出類拔翠歌唱演員是有統計數字的,而五十六民族有五十六種曲調,而統一到中央民族學院的深造學習確實不容易,而很多地方都有各地的音樂學院,而參加“青歌賽”的人,大部分人是從下面選送參賽的。

中國民族唱法是有講究的,一個是味濃甜美,另一個是動聽悅耳,能達到這種要求標準的人也就不多了,從技術技巧上要求是非常嚴謹的,差一點都不行。

尤其是從五、六十年代的當今老年人更身體會,是伴那個時代的民歌和歌劇成長起來,如胡松華的讚歌,郭蘭英的南泥彎都在大型詩歌《東方紅》上呈現出來,到六十年代初期到七十年代是中國歌劇廣繁而致的歲月,如:《洪湖赤衛隊》《紅珊瑚》《紅嫂》都是民族唱法的代表作。而電影就更別說了,群星匯翠插曲動人動心,可以說都是以民族唱法配的主題歌。

這也證明民族唱法的難度和要求,不是那個人學好的,尤其是女聲要求更細更高,而男生是兩萬人中可能才出一個…所以民族唱法和唱功達不到功底,是無法職業化。

而當下年青人隨著時代文化和思想觀念的開放,簡單化了,尤其受港臺歌手的應響,餘樂性隨意和趕“時毛”,又能學得快接受的快,加上出現了許多中國式通俗演員的唱功紅極展現,通俗歌手又在“青歌”賽上被認可參賽,達到了普極,是唱而不敗,但真唱好也不容易,比起民族唱功唱法是有天壤之別的。

民歌唱功講究,但並不說年青人不喜歡,而中老年人唱通俗又張不開嘴,這證明時代文化不但能造就時代人,還能讓人根深締固。


家樂生活


這個問題的確是存在的,在改革開放之前,國內樂壇基本都被民族唱法大部分所壟斷,所謂民族唱法,就是以中華各民族地方特色的民間調式加上中國特有的腹式呼吸,鼻咽腔共鳴的發聲方法進行歌唱。民族唱法細膩委婉,如泣如訴,歡快熱烈,熱情奔放,經久不衰。因為民族唱法對歌者要求較高,需要歌者有一定的天賦條件,不適合大眾普及型娛樂,只是少部分人能唱,多數人再聽。因此,就衍生了通俗唱法,這種唱法以流行音樂為基調,自由,活潑,浪漫,節奏感較強,對歌者的自身條件要求不高,是一種普及型的娛樂方式。尤其是當代的年輕人,在工作壓力巨大的現實社會,放鬆一下心情,過一把明星癮尤為適合,這種以說的方式唱歌,更能抒發年輕人的內心世界,所以,深受年輕人的喜愛。隨著流行音樂的普及和民族音樂的交融,又派生出了另一種非官方的演唱方法,這就是民通唱法,這種這種唱法是中國音樂的獨創,它把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糅為一體,既有民族唱法的柔美也有通俗唱法的浪漫,既有民族唱法是悠遠,又有通俗唱法的節奏,不高不低,適應性更強,也更為大家所接受。


雪豹悟語


現在的歌不叫歌,叫說唱。

現在的歌詞曲都是扯蛋,雜耍。

你看真正的民歌:

在那遙遠的地,有位好姑娘……

我願她拿著皮鞭,輕輕的打在我身上,

籃藍天上白雲飄,白雲山下馬兒跑,……

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嘩啦啦的流過……

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

歌詞曲都是絕配,景情音融合一體,能將你帶入最高境界裡去。

這才叫歌。

現在的這些歌叫雜種,轉基因歌,

總感覺怪怪的,不像是人唱的歌,

不是享受而是在自殘怪叫。

我不怕罵,罵,大爺也就這麼認

為的。


潘文兵181


民族唱法要求度高。

非進專業學科,或專業人材教授,且本身還要有天生好嗓及天生悟性,學上若干年,才能試唱稍許。還要化上大筆學費,這不是一般家庭可承擔的。象近幾年的年輕女高音歌手龔爽。一曲老電影《上甘嶺》主題曲《我的祖國》被她用民族唱法發揮到極致。受到在場評委,王黎光(中國音院長),閻維文(男高音歌唱家),雷佳(女高音歌唱家),酈波(南師大學院教授)一致好評。民族的東西,就是我們的東西,要很好的發揚光大,代代傳承。


用戶3416587124459


今天的民族唱法還是真正的民族唱法嗎?完全是披著民族皮子的另類美聲發音,撐喉嚨,壓喉頭,鼓肚子,張大嘴,端身架子,聲音千篇一律,千人一聲,發聲累,聽著累,兩頭不討好。80年代以來美聲教授認為傳統民族發聲不科學強行推廣改造了民族唱法,毀了民族唱法的多樣性,美妙性。以前朱逢博,於淑珍,王玉珍,郭蘭英,郭頌等才是真正的民族唱法味,李谷一早期和鄧玉華早期耿蓮鳳早期完全是民族唱法味,現在沒主見也搞美聲化民族發聲,難聽了。


月下弄簫1


  • 首先了解一下民族唱法的概念。

  • 民族唱法是由中國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習慣和愛好,創造和發展起來的歌唱藝術的一種唱法。民族唱法包括中國的戲曲唱法、說唱唱法、民間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種唱法。
  • 民歌和民歌風格的歌曲帶有濃郁的地方音調,在演唱時如能用方言更能表達其內容與色彩,但是漢語的方言與普通話的總規律是相同的,因此用普通話來演唱也是行得通的。在風格處理上北方漢族民歌要豪放悍獷一些的特點,南方漢族民歌則要委婉靈巧的特點,高原山區民歌要高亢嘹亮一些,平原地區民歌要舒展自如一些。
  • 民族唱法稱為聲樂藝術,而且歷史較為悠久,稱之為經典唱法,這樣的藝術在以前就是當時的“流行唱法”,經過時間的考驗,才是經典。大眾不喜歡,可能是因為不瞭解唱法,學起來難,覺得老氣。也是因為民族唱法有固定的套路和程序,聽起來千篇一律,而且讓人覺得嚴肅和沉重,不像流行歌曲那麼輕快有節奏,因此不太符合年輕人的胃口。


湯姆數據排行


世界範圍內有許多特色鮮明的經典民歌(又稱小調),在演唱時需要演唱者用不同的演唱方法表現作品:常用到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只要作品好旋律優美,用什麼方法演唱則顯得不是很重要。

現在的問題是許多歌曲創作出來後用民歌唱法怎麼唱都不能給人留下強烈印象,讓聽眾感受不到作品的優美和音樂旋律帶來的民歌特色,而作品只適合用民族唱法表現時,民族唱法和演唱者一併不受歡迎就不奇怪了。

現在歌唱界分美聲、民族、通俗等唱法,美聲的表現範圍比較窄,不被關注。民族唱法範圍較寬,演唱難度較高,但是好作品太少,人們的關注度也不高,受歡迎的程度自然也不高了。

流行音樂一般和通俗唱法相伴,表現形式比較開放活潑,作品的表現風格樣式多樣化,尤其受年輕人的關注和喜歡,象吃快餐一樣很容易被接受,形成音樂發展的主力。

其實音樂作品的優秀與否決定著演唱法的受歡迎的程度,並不是因為是民族唱法就不受歡迎。


煜亮5434292523229


除了專業歌手,民族唱法的發聲和技巧一般人是難以學習和掌握的。五音不全的人怎麼唱?沒有音樂細胞和音樂素養的人怎麼唱?現在有的人所謂的唱歌就是聲嘶力竭地喊叫,一句歌詞重複很多遍,沒有音樂形象,沒有歌曲意境,沒有藝術感染力。

民歌很有代入感,其音樂形象和詞曲意境是十分豐富的,無論是唱或聽,都能讓人在美的感受中產生聯想。比如蔣大為一曲“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我可愛的故鄉……。”,當這一句歌詞一唱出,一片桃花盛開,美麗的桃林畫面即展現在人們眼前……,這就是歌曲的音樂形象和意境。可現在的一些年輕人會有這樣的感受和體會嗎?

作為正統民族唱法的民歌,即便是業餘愛好,也應當具有一定的音樂素養和藝術欣賞力,只有這樣,才能從歌聲中感受和體會歌曲的形象美和意境美,並從中獲得真正的藝術享受。


東方白542


誇張發嗲的表情,尖銳刺耳的聲音,千篇一律的音色,讓我對不中不西的民族唱法(金鐵霖的徒子徒孫)避之不及深惡痛絕。我喜歡的是才旦卓瑪郭蘭英那樣的真正的民族唱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